隆万盛世 第772节
入阁有段时间了,现在处理起来也算驾轻就熟,加之人也年轻,耳聪目明,脑筋转得快,处理速度可不就飞快。
魏广德倒是听人说过,当初严嵩年老体衰之时,基本就不怎么处理政务了,都是他儿子严世番在帮他票拟。
无非就是有些拿不定主意的奏疏要念给严嵩听听,但最后做主也是两个人商议。
也是,这么多的奏疏,要看也颇费时间,票拟反倒是轻松。
等和张居正分开后,殷士谵才小声说道:“陛下会不会借此机会召回高拱?”
魏广德偏头看了眼殷士谵,摇摇头叹气道:“这个节骨眼上出这样的事儿,打脸啊。”
“是啊,要是下诏召回高拱,我等算是脸面尽失。”
其实几位阁臣的想法都差不多,隆庆皇帝试探朝堂反应这么久了,却一直没有下诏,可不就是在等一个机会吗?
现在大同兵败,说不得就成为他下诏的机会。
高拱处事果断,雷厉风行,召他回内阁正是时候。
“先前叔大说要宣府提防俺答汗有诈,设伏马芳,可若我官军没有一点反应,貌似对刚刚提振的士气也是有影响的。”
殷士谵又说道。
“今年实在不宜再动刀兵,倒是可以早做打算,明春让各镇出兵草原扫荡一番。
过了一个冬,战马掉膘厉害,才是我明军逞威的时候。”
魏广德摇摇头,低声说道。
这就是他现在的想法,被俺答汗打脸他当然不爽,可再不爽也只能掖着。
草原上过冬艰难,趁着开春气温回升的时候出兵草原,貌似才是明军的最佳时机。
草原骑兵因为过冬的缘故,战马体力下降,战力自然最弱。
开春出兵,不给他恢复的机会,才有可能获得捷报。
“也只能如此了。”
殷士谵长叹一声,点头称是。
果然,大同战报送入宫里第二天就传出消息,隆庆皇帝在乾清宫大发雷霆,不仅把李春芳叫去大骂一顿,连带着兵部尚书霍翼也没有讨到好,在乾清宫里被喷了一脸口水。
被皇帝一通骂后,兵部显示出少有的效率,当天下午就把兵部对大同战败的处罚初步定下来,送到内阁。
“总兵赵苛降职三级,总督陈其学降俸二级,巡抚李秋夺俸半年,副总兵胡镇、游击文良臣各降一级,参将方琦等六人谪戍,游击施汝清等九人下御史逮问。”
对于追责,内阁自然不会反对,而且巴不得尽快把大同兵败的事儿平息下去。
李春芳第一时间就召集几位阁臣,把兵部议处说了下,大家也都点头。
于是就在当天,兵部关于大同兵败的处罚文书就被递到御前。
值得一说的是,往常这样的战报,不管是战胜还是战败,至少拖上一两个月才是寻常之事,兵部此次一反常态倒也有些出乎隆庆皇帝的预料。
魏广德不知道的是,若不是大阅后传出皇帝打算召回高拱的消息,这次大同兵败怕是要被拖很长时间。
是的,朝臣的站位不同,所以想法也是五花八门。
这次这么快就做出处置方案,不仅是内阁对兵部的施加的压力,其实还有前兵部尚书杨博的动作。
若是不知道皇帝想要召回高拱,这次杨博就会让兵部想法设法拖延时间,因为他也是想要入阁的。
虽然不是翰林可杨博历经两朝,为官时间不短,可是积累了不少的人脉。
而且即便是在严嵩当政时期,杨博就是个长袖善舞之人,和严家关系处的不错。
而另一边,他又占裕王府,和徐阶暗通款曲,在胡宗宪都有心内阁的情况下,他又怎么会不动心。
时也命也运也,就差临门一脚,却始终迈不出最后一步。
如今高拱要回朝,做为当初站队徐阶的高官,杨博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机会了,甚至不能继续留在朝中。
所以,不管是吏部还是兵部,都不能留下任何把柄,要尽快把事儿平息下来,只待皇帝诏书下达,他就要以养病的名义请辞。
这官,是不能再做了。
第743章召回高拱
魏广德哪里知道,现在朝中不少官员人心思动。
不是为了升迁,而是在考虑要不要避祸,在高拱入朝前先离开朝堂,以退为进躲一段时间再说。
起这些心思的人,当然都是隆庆元年时为徐阶站台,反高拱的那些人。
官职低微的还好说,而那些各部院的急先锋,此刻都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般惶惶不安。
欧阳一敬要是知道了,也只能在心中案子感慨“吾道不孤”,和他起一样心思的人还真不少。
杨博,这位以知兵闻名的官员,历任宣大总督、蓟辽总督、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的高官,少师兼太子太师,面对即将回朝的高拱都选择了退避三舍,更遑论其他人。
而乾清宫里,隆庆皇帝在御书案前写好一份诏书,直接递到身旁肃立的太监腾祥手中。
“送到内阁,让他们拟旨,用印发出去。”
“遵旨。”
毕竟是诏书,腾祥急忙90度弯腰躬身,双手高举从隆庆皇帝手中接过拿到诏书,随后起身快步出了宫殿前往内阁。
不管心里千般不甘,腾祥也不敢忤逆皇帝的心意,还得乐呵呵的接受皇命去跑腿。
先前皇帝书写的时候他从旁就已经看得分明,诏书里就一句话,“起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高拱以原官署理阁务兼掌吏部事。”
内阁魏广德值房,此时魏广德看着手里的一份礼部奏疏有些唏嘘。
倒不是什么大事儿,不过这还是第一次落到他手里,表彰各府县上报的节妇,礼部核准其中十一人,现上报朝廷欲拟诏予旌。
魏广德简单瞟了眼名单,河南孟津县生李济众妻孙氏,直隶昌黎县民齐道妻王氏,山东定陶县生员孔彦弼妻乔氏一门双节者.
拿出下纸条,在礼部奏疏上票拟,然后就放到一边,等会儿就叫人送走。
诏旌节妇,其实就是后世所说的立贞节牌坊,用圣旨表扬节妇,宣传教化世人遵守礼教。
这也算是礼部的常例了,每年都要在年前选出一批下旨褒扬。
就在魏广德拿起下一份奏疏还没来得及打开来看的时候,门前人影一晃,有声音传了进来。
“善贷回来了吗?”
“殷阁老,魏阁老已经回来了,现在正在值房里办公呢。”
“那行,没你的事儿了,我进去找他有事。”
说着,就有人进门。
“正甫兄。”
魏广德抬头看到殷士谵进门,急忙起身拱手道。
“善贷,陛下那边的事儿办完了?”
先前隆庆皇帝宣魏广德去乾清宫,消息自然在内阁里传开了。
好吧,就算是宣别人觐见,芦布这小子也会马上给他通报。
这年头,大家做的其实都一样,对内阁里一点风吹草动都关注的紧。
“其实也没什么事儿,以前陛下交代的差事儿,最近不知怎么又想起来了,这不,连续两天都在问我。”
魏广德一脸无奈道。
“什么事儿?还催上了?”
殷士谵也是好奇问道。
“宗室。”
魏广德只是答道。
“呃,那帮不了你。”
宗室的事儿麻烦,朝中大臣都知道,殷士谵一听隆庆皇帝吩咐魏广德的是关于宗室的事儿,立马就熄了火。
“正甫兄来我这里是.”
说了半天,魏广德还在好奇殷士谵跑自己这里来做什么?
难道是办公办累了,跑自己这里消遣消遣,聊上几句?
不过先前在门口说的是找自己有事儿,倒是有些奇怪。
“你看我这脑子,都忘记来的正事儿了。”
殷士谵一拍额头笑道,随即伸手从袖中摸出一份奏疏,“你看看吧。”
“哪儿上的?”
魏广德伸手接过,不过还是问道。
“六科要奏报陛下的,倒是不需要我们票拟。”
殷士谵答道。
“哦。”
魏广德随口答应一句,就指指旁边空椅子示意殷士谵坐下,自己也坐下翻开奏疏看起来。
“刑科给事中舒化谨奏:皇上以部院政事属厂卫密访,百官提心吊胆,不知所措。
今以权归厂卫,万一人非正直,事出冤枉,由此以开罗织之门,是非颠倒,忠良被害。
皇上委之厂卫,厂卫必托之番校,此辈贪残,人心忧危。
望皇上收回成命,以安民心。”
刑科给事中舒化的奏疏,看过之后魏广德倒是一下子想起来前两天张居正说的话。
“张叔大授意舒化写的?”
魏广德开口就说道。
“这我哪儿知道,不过那天我们俩都在,叔大说过这事儿,没想到今天就收到这个,所以拿过来给你看看,想想他是怎么个意思。”
殷士谵答道。
魏广德只是想想,也是想不明白其中的蹊跷,于是就摇头说:“兴许是门下谁被厂卫拿住小辫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