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96节

  不过就在这时,殷士谵突然发问道。

  “南京。”

  “粮储。”

  几乎在同时,魏广德和陈以勤都答道,随即两人忽视一眼,嘴角一扬笑了起来。

  “哪谁会接任应天巡抚一职?”

  殷士谵倒是没关注这个,而是继续发问道。

  “正甫兄,你有人要举荐?”

  魏广德奇道。

  “那个位置,现在可不好做,稍不注意机会万劫不复。”

  陈以勤也是说道,无论如何,海瑞已经把案子立起来了,继任者都必须要把事儿平息下来。

  若是护持徐家,很可能引发民变,而若是针对徐家,那就要有迎接徐阶全力报复的心理准备。

  “而且,高新郑在那里都安插了人手,想要平息此事谈何容易。”

  魏广德这时候皱眉道,“若是他选择他的人接任应天巡抚也还罢了,可要是安排其他人”

  魏广德忽然思维发散,一下子想到更多东西。

  “李张二人,应该不会,还有就是你问他”

  陈以勤这时候也是倒吸一口凉气,有点说不下去了。

  正如先前所说,海瑞离去已成定局,而他留下来的烂摊子却是一个烫手山芋,不管谁接手都很难平息。

  气氛此时瞬间降到冰点,三人都是默不作声。

  良久,陈以勤似是想好般开口说道:“正甫、善贷,我这边没人合适接任应天巡抚一职,就看你们那边是否有合适人选。

  若高新郑真打的这个主意,你们可要想好应对之法,千万别引火烧身。”

  殷士谵和魏广德身后的实力,底下的人还真不少,就说江西籍官员,不少就有资格做应天巡抚。

  “现在不是考虑花落谁家的问题,而是坐上去了该怎么办。”

  魏广德苦笑道,他有种预感,高拱很可能把江西人送上这个位置,目的不言而喻。

  陈、殷、魏三人中,其实对高拱威胁最大的不是当朝内阁次辅陈以勤,反而是内阁中最年轻的魏广德。

  从隆庆皇帝召见内阁阁臣的次数就可以看出,高拱第一,其次就是李春芳和陈以勤、魏广德,之后才是殷士谵和张居正。

  虽然魏广德召见次数没有李、陈二人多,但是每次时间可要长许多。

  而且,高拱还知道许多陈以勤都不知晓的秘密,那就是魏广德经常给隆庆皇帝提出一些奇思妙想,妥妥的皇帝智囊之一。

  他知晓这些,当然是许多魏广德提出来的想法,隆庆皇帝都会和高拱商议,魏广德的密奏,其中一些也会落到他手中。

  其实做内阁阁臣没有外界想的那么复杂,甚至可以说针对所有的奏疏,票拟其实就只有十来中标准答案,用上这些标准答案就不会出错。

  内阁阁臣,其实最重要的是有皇帝的信任,还有就是在皇帝遇到疑难的时候可以出主意,不管对还是错,至少能拿出办法,就算最后不被采纳,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魏广德提出的很多想法,其实并不被高拱接受,但细细思考下来,又会发现很有见地,最起码是有可取之处的。

  就比如魏广德在大明推行一条鞭法之外,就提到“摊丁入亩”的想法,这就很超出高拱的预料,因为他从没有考虑过穷人所要承担的丁税也是一笔承重的负担,而这笔银子其实是可以转移到田亩中去的。

  有产者缴税,无产者不缴税,真正思考下来你就会觉得很对。

  田地是产生财富的根源,都穷的没有田地了,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又如何能承担赋税。

  该怎么做,到酒席散场三个人也没有商量出个头绪。

  查与不查,是在很难选择,就算用出“拖”字诀,其实也没发长久拖下去,毕竟海瑞都签发海捕文书,你的人去了应天府,是收回还是不收回。

  第二日,吏部奏疏就递送入宫,内阁当然是拦不下这道奏疏的,还要尽快送入宫中请皇帝御览,做出决定。

  而在这道奏疏最后,高拱也很贴心的给海瑞安排了两个去处,一是南京刑部右侍郎,二就是南京粮储。

  去南京刑部,就意味着海瑞虽然调离了应天府,可依旧可以用刑部的权利密切关注此案的进展,这或许也是高拱最想要的结果,所以被他放到第一位上。

  而南京粮储御史,自然就不再过问此案,只需要核查南京各大仓库就好了,核对数量对不对。

  魏广德从中也是闻到了深深的恶意。

  南京的仓储有没有问题,魏广德真不清楚,可就当下大明官员的德性,多多少少也能猜到一些。

  “海青天”负责这个职位,怕是会让许多南京城里的达官显贵骂娘,说不好就要组团找南京的第一世家魏国公府出头,让他们想办法把人撵走才是。

  魏广德看到这份奏疏,立时就觉得脑子里嗡嗡的,心里直骂高拱不当人,拐弯抹角想要吭他。

  魏国公府真要对海瑞,还不是找自己帮忙。

  试想连致仕的徐阶都不想硬怼“海青天”,他魏广德就能下得去手?

  这不是要污他“清名”吗?

  对这样四平八稳的奏疏,魏广德也没办法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票拟,只能提请圣裁。

  应该说,一开始魏广德还没意识到海瑞转调“南京粮储”的危害这么大,都是刚刚才想到的,可也不得不惊出一身冷汗。

  由高拱主导的吏部部议,在内阁自然是畅通无阻,很快就被直送御前,随即高拱就被召到乾清宫。

  “高拱去了乾清宫知道了,下去吧,你关注下,高阁老回来的时候记得通报我一声。”

  魏广德此时是有心无力,只能对芦布吩咐一声。

  这个时候隆庆皇帝召见高拱,用屁股想也知道是怎么回事,肯定是问江南官员调整的事儿。

  现在魏广德最怕的就是高拱直接在隆庆皇帝面前举荐海瑞的接替者,虽然按说这个人选应该是皇帝发还内阁,让内阁阁议人选才是。

  毕竟那是应天府,天下钱粮重点。

  政治上,天下第一府当然是顺天府,可是要说到经济,那还得是应天。

  或许,皇帝不会那么昏聩,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事儿直接丢给高拱去安排。

  这个时候,坐在值房里的魏广德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从隆庆皇帝近段时间处理朝政的情况看,貌似还没那么糊涂。

  只不过,此时在乾清宫里的隆庆皇帝在和高拱商量半天后,终于还是提笔在这道奏疏上批红,“调巡抚应天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以原官总督南京粮储,升巡抚保定右佥都御史朱大器为右副都御史代之。”

第764章消息

  “调巡抚应天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以原官总督南京粮储,升巡抚保定右佥都御史朱大器为右副都御史代之。”

  内阁,魏广德看了眼这道御笔批红,虽然早就有心理准备,可等看到接替海瑞的人选时,眼角还是不由得抽了抽。

  朱大器这个人,对魏广德来说虽然算不上熟悉,但也不陌生,每年都能见上一面。

  因为保定府距离京城的距离近,做为保定巡抚,朱大器每年都会进京城觐见皇帝,而到了京城也必然会邀请魏广德、朱衡等人赴宴。

  正如魏广德之前的猜测般,虽然在京城的江西籍官员很多达不到升应天巡抚的资格,但是在外的官员,不少是可以的,而朱大器就是其中之一。

  从保定巡抚改应天巡抚,看上去是平调,但那里毕竟是应天府,所以旨意里是用“升”这个字儿,而海瑞的“平调”,实际上是降。

  而朱大器是谁?

  江西抚州府南城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不过魏广德和他的关系只能说是一般,因为他没少听说这位“能力出众”。

  就是这样一个人,能被一向把“整顿吏治”放在第一位的高阁老看中,在皇帝面前举荐他前往应天府收拾海瑞遗留下来的烂摊子,魏广德自然是一百个不相信。

  不过朱大器也不是庸才,否则也不可能升到巡抚这样的高位,那就是他处理政务的能力还是有的,最起码他能从中获取利益,但又不会让地方失控,闹出乱子来,可以说“度”掌握的非常好。

  江南现在的情况,魏广德从殷士谵口中也听说了一些,江南大户因为海瑞的动作已经是人心惶惶,暗潮汹涌,主要原因就是海瑞还是有些瞻前顾后,所以才一直没有把事儿报到朝廷上来。

  当然,其实这也是魏广德想要看到的。

  只不过现在,高拱明显不想继续这么耗下去。

  魏广德是这么理解,以为高拱是想要通过应天巡抚这个位置对徐阶出手,而他不知道的是,高拱是在隆庆皇帝那里看到一份来自江南的密报而做出的调整。

  现在的江南士绅大户,官宦之家都因为徐阶案紧张的不行,担心徐家一旦被定罪,那么他们名下那些投献的土地也会因此案而被翻转,要求退田。

  因此,最近一段时间里,这些官宦士绅相互间信件往来频繁,都暗中联合在一起,商议着应对之法。

  南京官员介入此案,倒也不全是徐阶书信的功劳,都是这些官员背后家族在发力。

  江南的锦衣卫自然是觉察到了蛛丝马迹,但是法不责众,他们能做的就是把江南不稳定的气氛如实上报天子。

  隆庆皇帝给高拱看密报,就是要他尽快平息江南那边的不稳定因素。

  如果真要查办徐阶,那一定要是快刀斩乱麻,快速搜集证据定罪,而像海瑞这样反复和徐阶之间磨,讨价还价哪里能把事情解决,只会越拖越麻烦。

  既然需要的是一个能平息事态的人,朱大器自然就入了高拱的眼。

  若是朱大器能做好事儿,平息事态那自然最好不过。

  他当然不打算放过徐阶,不过已经把人派过去了,只要密切关注,寻找一击必杀的机会就是了。

  而若是朱大器不能稳定应天府,正好借此机会问罪,而他也必然会联系京城关系帮忙脱罪,只要其中把握得当,说不好就能弄到魏广德枉顾国法的证据,直接让他倒台。

  毕竟就魏广德明面上的污点,貌似也就是贪图黄白之物,但和商人之间的合作,只能说他道德有些问题,而且官员暗中经商不是个例,他家也有人这么做,自然是不能拿来做为攻击他的借口。

  只能说因为站位的不同,魏广德策划了海瑞去斗徐阶吸引高拱的注意力,却没有想到隆庆皇帝虽然乐意看到官员之间相互争斗,但前提是不能制造民间的不稳定。

  而一旦有这样的苗头,他会第一时间掐灭。

  实际上,嘉靖皇帝执政时期,官员之家的争斗大多都是在朝堂上斗个你死我活,而不会牵扯到民间那些世家大族身上。

  这,也是嘉靖皇帝控制的一个度。

  隆庆皇帝要的是天下太平,高拱也已经做好了埋伏,只等适合的机会,到时候剑是砍向徐阶亦或者是魏广德,那就看他们哪个运气更不好。

  魏广德在内阁思索该给朱大器什么样的提示,让他自己到了应天后妥善处理徐家的案子,而此时在苏州的应天巡抚海瑞却还不知道自己的职位即将改调。

  此刻,他正坐在书案后,双目仔细端详面前的文章,这是他最近半年就任巡抚以来的经历和心得所写,名为《督抚条约》,经过几番改稿,反复润色后,打算颁发到应天下属各府县,以后照章执行。

  “为廵抚地方事照得本院谬膺

  简命督抚南畿莅任之始所有一二条约除积弊于相安复

  祖宗之成法不循常不变旧惟此民困可苏舍此不可言治为此札仰本府官吏照依札付内事理转行所属州县各一体遵奉施行俱母违错条约开后

  ”

  《督抚条约》,是海瑞在巡抚任上推行廉政建设,抑制、打击地主豪强、整顿吏治和革除吏弊做出的一个尝试,有着三十六款“督抚条约”的颁布实施,涵盖了几乎有关当时一切民生的实际问题。

  他最后的视线,落到其中一条上,去岁虽然在秋粮上已经执行,不过却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成文,现在《督抚条约》的颁行,各府县以后夏税秋粮也就有了执行依据。

首节 上一节 79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