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837节

  徐江兰本来在院里看花,看到魏广德急匆匆到了后面,也就跟着进屋,然后就看见他一阵翻找,拿出这么一把钥匙。

  魏广德摇摇头没说话,而是走到桌旁坐下,钥匙插入小铜锁锁口,轻轻一扭,铜锁直接打开。

  抽出锁腰,盒子才算被开锁。

  这是一种广锁,后世影视剧里最常见的锁具其实就是这种,许多家庭如果翻箱倒柜兴许还能找到这种古锁。

  所谓“广锁”,就是横式锁的意思,而非产自广东。

  此类锁具盛产于浙江绍兴,又有“绍锁”之称,民间称之为“横开锁”、“枕头锁”等,自唐代以来,广泛用于门、箱、厨、柜等,有一百多种。

  广锁是一种小巧轻便的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锁腰和锁体。

  它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可旋转的开锁片,或者叫钥匙来控制锁舌,同时在锁腰和锁体之间产生一个拦截垫来保护锁舌不被锤子等物件打击。

  魏广德这个时候已经轻轻掀开盒盖里面一份杏黄的书札露了出来,一边的徐江兰只是伸手掩住小嘴,从颜色上她已经知道这是宫里发出来的东西。

  魏广德一脸严肃的拿起书札打开,不知是宫里谁抄录的,但是魏广德一眼还是能够辨认出来,这是宣大总督王崇古的奏疏。

  开篇,王崇古先是历数往事,“历查嘉靖二十九年开市之议、始因北虏各酋、拥犯蓟镇、执马房内臣杨淮等九十二人,许以奏请开市、得释生还、既而紏聚驻边、累言要挟、动称不许则入抢、词甚悖谩、当旹边臣具闻先帝、初未允许、既而大发帑银三十万为修战具、擢咸宁侯仇鸾为大将军、声示挞伐鸾握重兵出边捣、巢”

  魏广德快速略过,对奏疏里提到弘治朝王琼处置土鲁番奏议也都是一眼而过。

  写这些,其实就是王崇古在找以前旧事例,拉体现他所做之事和旧事一样,非是他媚虏请市。

  直到看到“考之典制,非今创始。堂堂天朝,容夷虏之来王,昭圣王之慎德。

  以传天下后世,以示东西诸夷,以光中兴之大烈,以觐二祖之耿光,实帝王之伟绩,清朝之盛事。

  何诸臣疑惮而未深长思耶,其通贡一应善后事宜、会同宣大抚臣、逐件面确、务参酌众议、裁定画一之规、条成八事、伏乞勑下兵部大集廷议、特赐宸断施行.

  一议锡封号官职、以臣服夷酋

  一定贡额以均赏赉、夫夷虏之进贡各献马匹.

  一议贡期贡道以便防范、夫虏以秋高马肥

  一议立互市、以利华夷、照得北虏散处.

  一议抚赏之费以求可继.

  一议归降以杜启衅、照得朝廷悬招降之例

  一审经权以严边备、照得夷狄之于中国.

  一戒狡饰以训将略、照得朝廷分阃授节.”

  王崇古奏上《确议封贡事宜疏》,力言互市之利,条陈八议,共有:赐封号官爵、定贡额、议贡期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审经权、戒矫饰,被称为“封贡八议”。

  正篇奏疏洋洋洒洒,共计七八千字,魏广德除了前面没有仔细看,对“封贡八议”却是非常上心,这才是这次大同和议的关键,王崇古到底谈成了什么样子。

  现在他已经知道,宫里把这份奏疏抄本送来是什么意思了。

  说起来,这东西还是他提出来的,原型参考了《雍正王朝》里密折的模式。

  一把锁配两把钥匙,一把在宫里皇帝手中,一把则在臣下手里,以木盒密封锁好,派官驿传递。

  盒子不管在谁手里,因为没有钥匙都是无法打开的,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密性。

  只不过他也没想到,走的时候隆庆皇帝派陈矩给他送来钥匙,这么快就派上用场。

  一遍通读之后,魏广德的眼睛终于还是落到“抚赏之费”上,眉头也是越皱越深。

  这段话,王崇古先是计算了各镇为了防备北虏来犯,会在春秋两季加派兵马巡边的耗费,已经伤亡抚恤、功绩赏赐。

  如今议成,这笔费用就可以省下做为抚赏之费。

  “即可岁省行粮三五千石矣。既无斩获中伤之赏恤。每岁可免赏功数千金之费矣。凡此皆可移而为抚赏各夷之资。”

  所谓的“抚赏费”,此时在魏广德脑海里还有了另一个名词——保护费。

  好吧,当初他们内阁商议的时候就考虑过,那就是军饷支出可以省下来,再加上边镇的屯田,每年可以为朝廷省下百万两银子,可是真要行这抚赏费

  魏广德估计,这会儿内阁里意见怕是有变,之前还支持和议的官员,看到这个细则态度可能就未必如从前。

  别说别人,他的态度都有动摇。

第799章反对

  在魏广德陷入沉思的时候,徐江兰已经看出魏广德正在思考事情。

  从看到奏疏抄本那一刻起,她就知道这是一件政务,虽然按说丁忧在家的魏广德不应该插手此事,可自家相公明显知道这件事儿是不能拒绝的。

  能够动用官驿传递公文,还是奏疏形式送来,随便猜也能知道是谁送过来的。

  所以这个时候她并没有打搅魏广德思考问题,而是出去端了一杯热茶进来放在桌子上,自己就退出了屋子。

  做为后世来人,魏广德当然不会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将来。

  就如同明朝宗室禄米般,明初定下的政策,在当时看起来对朝廷财政不够成多大压力,可是到现在已经变成朝廷沉重负担。

  而王崇古谈成的隆庆和议,说实话,结果并没有达到魏广德的心理预期,甚至是大大的不如。

  虽然按照王崇古的想法,固定每年的交易额,可魏广德更知道的是,规矩的设定本来就是为了打破的。

  现在每年定下交易几万两,那十年后呢?

  抚赏银可是按照交易额计算的,交易额越大抚赏银的需求就越多。

  虽然大明为此可以得到马匹和牛羊,但是大明朝的朝贡从来都是薄来厚往,吃亏的生意。

  安知鞑子胃口不会越来越大,不断要求提高交易额。

  马匹和牛羊的市价加上抚赏银,这可就是高价了,根本达不到他想要的,削弱甚至控制鞑子经济的想法。

  必须驳了他,给了蒙古抚赏银,后世所谓皇明三百年,不和亲不纳贡就会大打折扣了。

  魏广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确定了自己的想法,虽然议和是他当初支持的,可条件太过苛刻,那就不行。

  互市,在边镇开放自由市场当然没有关系。

  可是让大明朝凭白给蒙古人送去大把银子,那就不合适了。

  虽然算账,似乎这样朝廷岁支也能节省不少,可削弱草原实力的目的没有达到,那就是个错误的决策。

  与其签署这份隆庆和议的内容,还不如等到俺答汗老死,草原实力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的时候,大明再把把汉那吉推出来更占便宜。

  想明白了这些,魏广德当即拿着东西去了书房。

  这里毕竟是卧房,可没有笔墨纸砚这些东西。

  等他到了书房,自己直接幺出清水放进砚台,拿起墨条开始研磨,同时也在脑海里组织措词。

  他不想去考虑朝中那些人支持这份奏疏的,这和他没关系,但做为阁臣,就必须把心中所想报上去,让皇帝能够好好思量这个事儿。

  此时魏广德的脑海又开始了发散思维,忽然一个名词跳进脑海里,“晋商”。

  晋商,其实就是指明清五百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不过在这个时候,晋商的实力还很弱小,即便一些晋商已经跻身大盐商行列,但他们更多的都会选择搬离那里,而是去了苏杭一代发展。

  而且,因为明朝对边贸的严格限制,在这个时期晋商里除了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大盐商的那些人,其他的商人实力都还很弱小。

  即便插手走私生意,规模其实也不算大。

  毕竟,在大部分商人眼中,还是盐业来钱最快。

  和福建类似,都是地窄人稠,外出经商成为人们的谋生手段。

  不同的是,福建人大多往海外跑,而山西商人则是在大明国内流动。

  晋中商人此时已遍及全国各地,虽然生意规模不算大,北京城曾流行这么一句话:“京师大贾数晋人“。

  至于在明末,晋商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以张家口为基地往返关内外,从事贩贸活动,为满族政权输送物资,甚至传递文书情报。

  晋商在关内外的贸易活动,对后金政权在物资上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后金政权对于晋商也给予礼遇和重视,他们对清统治者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起到了配合作用。

  这个时候,魏广德已经意识到,后世晋商会发展到那个样子,未尝没有互市的“功劳”。

  在明中期利用互市壮大资本,结交大明边将,到了后期可不就胆大到直接做起汉奸商人,赚那些沾血的银子。

  王崇古,山西商贾之家

  魏广德只知道晋商八大家里有个乔家,这还是托影视剧的福,才知道这户奸商。

  但八大家里有没有姓王的,魏广德还真就不知道了。

  或许,因为王家已经逐渐走进大明朝堂的关系,不会掺和进那些卖国勾当里,但是其他的晋商终于还是插手了。

  山西的商贾之家,魏广德此时脑海里又出现了吏部右侍郎张四维的身影。

  张家,貌似也是山西大商人,还有致仕回乡养病的杨博。

  忽然,魏广德感觉一阵毛骨悚然,山西商人的实力,什么时候已经开始深入朝堂了。

  虽然魏广德不相信如杨博、张四维、王崇古这些人会同意族中子弟做那些卖国勾当,可财帛动人心,总有胆大的欺上瞒下。

  必须组织这样的和议条约。

  魏广德心里更加坚定了思想,于是放下墨条,提笔就开始书写起来。

  而此刻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紫禁城内阁中,殷士谵也正在和高拱、张居正争论着和议抚赏条款。

  殷士谵自然不知道什么“晋商八大家”,也不知道几十年后会发生的那些事儿,他只知道一旦合约签订,这就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和“澶渊之盟”没有区别,就是在给蒙古人赔款。

  别说现在王崇古还把双边贸易金额的数字定的不大,看上去好像抚赏不多,可哪怕是一两银子,那都不能够出。

  “不行,绝对不行,其他的都可以,但是抚赏一事绝对没有商量的余地。”

  殷士谵在值房里对着高拱和张居正怒吼,表达自己坚定的态度。

  不过他说的这些话对高拱和张居正有影响吗?

  当然没有。

  他们当然是知道所谓“抚赏”到底是什么,这份隆庆和议本质上就是用银钱买和平,保证九边安全的金钱。

  可知道又如何,他们依旧还是选择支持王崇古这份奏议,因为在他们眼中,这点银子算不得什么。

  在他们看来,稳住大明濒临崩溃的财政危机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还能缓和大明北方的局势,让他们有能力腾出手来进行内部整顿。

  在他们看来,大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继续对内用猛药进行救治,否则不等蒙古人崛起,大明自己就先玩完了。

  攘外必先安内。

  今天和蒙古人缔结合约,等来日大明国力恢复了,随便寻个由头开战,再次北伐就是了,这张合约也就成了一张无用的废纸。

首节 上一节 837/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