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51节
“远程和倭寇交战,我大明所用火器为何物?”
魏广德继续追问道。
“鸟铳和佛郎机.”
说到佛朗机炮的时候,谭纶若有所悟,不由得语气放轻。
“我明白了,其实鸟铳和佛朗机炮都仿自西洋火器,若是不与他们交往,则我大明火器就落后于他们。”
谭纶已经明白魏广德连续反问的意思,不由得开口说道。
“若是不取消禁海之策,我们和夷人就没有往来,他们有先进的技艺我们就不知道。
一旦人家技术突飞猛进,与我交战之时,我们必然要吃大亏。”
魏广德说道这里,看向谭纶说道:“子理兄应该知道那些火器是如何来的,不管是鸟铳还是佛郎机炮,都是和夷人交战,我大明军卒吃了大亏以后才发觉他们火器远比我大明犀利。
由此,边将才会引起重视,才会想法设法搞到夷人所用火器,并将其交回工部仿造。
而且,据我所知,夷人所擅长的器技尚多,若不和其往来,如何知道其技艺长处。”
“有道理,适当接触,确实非常有必要。
现今边军和鞑子交战,亦多仰仗夷人所造火器之犀利杀伤敌人。
若是没有获得这些东西,边军和鞑子交战,伤亡也会增加许多。”
谭纶已经被魏广德说服,不由得点头道。
“禁海,禁的只有见识。
何况,朝廷禁海又禁不绝,否则又怎么闹出倭乱。
子理兄别告诉我,你完全不知道那些所谓的倭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过是朝廷为了脸面,没有明说。
他们,其实就是我大明的海盗,不过是裹挟了一些倭国浪人罢了。
那些倭国浪人,因为其国内战乱,所奉主家在内战中战败,他们才不得不流落海外,和海盗混在一起涂炭我大明。”
魏广德继续侃侃而谈道,不过说到这里时,心里不由一动。
他是记得有记载,这个时候的日本,貌似盛产黄金白银,日本有金山、银山的事儿。
谭纶是军事文官,就是不知道他对开疆拓土是否有兴趣。
于是,魏广德试探着又继续说道:“子理兄可能不知道,我曾听人说起,倭国国土狭小,巴掌大的国家,其国王就敢自封为天皇,呵呵.”
说到这里,魏广德露出一副轻蔑的笑容。
他这样的表情,其实才是符合这个时代明人对倭国的印象,如果是不以为然的态度,恐怕就会让谭纶奇怪了。
“夜郎自大,弹丸之国也敢如此。”
谭纶听到这话,眉头就皱起来。
大明朝对倭国所谓天皇的印象,其实就是国王。
大明当年曾派使臣出访倭国,还带去册封金印,所以之后倭国和大明交往中,从来不会提到他们信奉的国君是天皇,而都是按照大明的说法,“国王”来对其进行称呼。
虽然明人前往倭国后,多多少少也知道其中内情,但是却只在民间流传,朝堂上是不知道的。
开玩笑,天无二日,大明皇帝敢称“皇”,而绝不会接受周边番邦的国王也用这个字。
“他们不仅自称天皇,而且倭国虽小,可国内物产却既是富饶,据说有多座金山、银山,可以开采出海量的金银,每年百万两是没有问题的。
那些夷人来我大明,许多其实都要往倭国跑,就是去和倭国人做生意,带着南边番邦和我大明的物产卖给倭国人,而得到的就是海量的金银。
想我大明,富有四海,现在皇帝陛下不过开几座矿,下面大臣都反对声不断,言其与民争利。
倭国那边开矿,一年开采上百万两的黄金白银,没法比,没法比啊。”
说到这里,魏广德一副向往的样子对谭纶说道:“若是我大明能够征服倭国,这上百万两的黄金、白银,就足够解决朝廷现在难以应付的财政危机。”
“那不行,倭国乃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国。
当初蒙元数次欲征伐皆告失败,可见倭国存在有上天庇佑,太祖才会下此诏书。
有此诏书,我大明就不能发兵攻伐。”
谭纶先前听到魏广德说倭国金银产量惊人的时候,脸上还是一副惊讶的表情,可等到魏广德说出攻伐、征服的时候,脸色马上就变了,直接用太祖诏书来敷衍魏广德。
看到谭纶的态度,魏广德知道继续怂恿他没戏,谭纶骨子里就没有那种精神。
他可以舍生忘死和入侵的敌人血战到底,但要他去攻打别人,只为得到别人家里海量的金银财宝,谭纶却是直接拒绝。
这,其实也不奇怪。
若不是来自后世,魏广德也不会有对倭国采取行动的念头,毕竟相对大明来说,倭国的存在实在不够看。
光是辽东,都让大明朝廷上下觉得做了一笔亏本的生意,就更别想拿下孤悬海外的倭国了。
魏广德只要敢公开这个想法,怕是朝廷上下都会说他是要把大明家底败光,是个十足的奸佞。
为了辽东,明初就靠朝廷接济,才能勉强维持。
百年时间过去了,辽东也只能勉强自足,遇到灾害还要向朝廷伸手。
占下地盘,死不少人,又得不到好处,何苦来哉。
至于魏广德敢说打倭国就是为了抢人家的金山银山,怕不被朝廷里那些大儒拿着儒家的大道理喷死。
对了,还有太祖定下的祖制,足够让魏广德万劫不复了。
见谭纶没兴趣,魏广德也就熄了这心思,于是说道:“这样,子理兄今日就在我这里休息,一会儿吃完饭,你我在合计下海运之议,给士南兄写封信,让他们尝试推动此事,你看如何?”
“好,行海运,开海禁,对朝廷有利,自该出力。”
谭纶点头应道。
第811章肯定
朱衡收到来自崩山堡的书信,距离过年已经只剩下半个月。
其实朱衡和梁梦龙之间,以前也没有太多交往。
这次的书信联系,更多还是因为朝廷议论的胶莱运河一事。
开凿胶莱运河不是小事儿,需要山东地方筹集大量人力、物力支援,虽然京城会给一些拨款,但地方上也会承担不少,所以对于山东官员来说当然是大事儿。
如果朝廷真的开凿运河,办好了,就是山东官员的一大政绩,可以成为升官晋级之阶。
可是一旦真的开凿,在开凿过程中投入不断增大导致最后因为无钱而烂尾,或是完工后因为水量不足无法满足航运要求,不能使用,则无疑会断送这些官员的前途。
所以梁梦龙对此事异常关心也就可以理解了,几乎是全程陪同工部主事胡惯的考察工作,所以对考察的结果知道的非常清楚。
他和胡惯最后都是持同样的态度,那就是开凿新河道成本高且难以预计,而最重要的还是水量恐怕难以达到通航的需要。
不过在考察中,梁梦龙也不是只管自己的一摊子事儿。
黄河近些年连年泛滥引发洪灾对山东也是有影响的,最起码运河山东段就因此停航。
北方官员,哪里不知道漕运的重要性。
京城和边军的粮食,可都指着这条运河上下的行船。
可是跟着胡惯看了筹划的胶莱运河似乎不顶事儿,怪不得元朝那会儿就提出来了,但是最后又被放弃。
但是黄河的样子,漕运的事儿也不能耽搁,于是梁梦龙一合计,发现既然朝廷这次开凿新河道就是打算让漕船从淮安出海,一路航行到山东进运河。
现在运河不能修,漕船难道就不能绕过莱州直接把粮食送到天津吗?
虽然绕道耽误许多时间,成本也会增加,可总比堵在运河上强,最起码漕粮能运到京城去。
为此,他派人专门打听了消息,得知这个时候其实就有商船跑天津到海仓的航线,而淮安也有商人驾船到胶州,而胶州到海仓,也是有商船出没的。
这说明什么?
说明淮安到天津的整条航线其实民间早就已经有了,商贾已经通过这条航线运送货物。
这里的海仓,可不是福建的海沧,而是莱州西面的海仓巡检司。
嘉靖中期的时候,山东北面滨海,有盐场,也就是登州和莱州附近沿海。
为此,嘉靖中期在附近设置有王徐砦守御千户所,并在西面的海仓、北面的柴葫寨各建巡检司。
天津到海仓的商船,自然是贩盐为主的盐商船只,胶州到海仓其实也是一样。
胶州位于山东南面,因地理原因盐场不便建设,而做为山东盐政的地盘,自然不能从其他地方买盐,而只能是山东本地产食盐,于是这条航线也就被人摸索了出来。
实际上,这些还只是民间自发寻找的海路,大明朝建国之初,为了接济辽东明军,每年向辽东输送七十万石粮食,就是通过长江水道运送到太仓,在此装上海船直接运往辽东半岛。
为此,明初在太仓还建立过市舶司。
太仓,其实就是后世上海的西边,两地紧挨着。
考虑到时代的关系,大明在此设置大港其实才是最为安全稳妥的选址,而绝对不是把地儿挪到上海。
特别说明的是,太仓的刘家港其实才是郑和船队下西洋的起点,而不是在南京。
当然,南京宝船厂是那时候世界最大的造船厂,郑和船队所有宝船悉数建造于南京宝船厂,所以后世一些人认为南京才是郑和船队的起点,有一定道理。
但实际上,郑和每次出海,都是在太仓刘家港登船,补给物资和人员休息也皆在此地。
后来考虑到国家心脏地区,明首都南京的安全,遂罢不设,复设宁波、泉州、广州三市舶司,以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及西洋诸国。
所以,在魏广德给朱衡的书信里,其实虽然支持梁梦龙提出的走淮安到天津的航线,但是魏广德直接就把当初写给隆庆皇帝的奏疏截取了一部分用上,那就是恢复明初的太仓,以此做为漕粮海运的起发地。
要知道在这一地区,西起太仓、浏河,东到上海,南下及于宁波、定海、温州、台州都可以停泊海船,进行海外通商贸易。
永乐时,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茆二港,使直注入海。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使吴淞、黄浦二江合流,下流港宽流畅,更利于海运。
关于魏广德在书信里写出明初海运的盛况,谭纶一开始有些犹豫,不过想到先前魏广德的话才默认了。
朱衡注意到了魏广德书信里的用词,隐隐察觉到魏广德的用意,不过现在朝廷海禁政策都没有松动,虽允许月港开海,可其他地方官府和商人向朝廷请旨,想要效仿月港,却在朝中遭遇到巨大的阻力。
即便是每年能收到几万两银子的隆庆皇帝,这时候对继续开放发港口也是兴致缺缺。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月港开发极度有限,对船只航线、数量都有严格限制,所以隆庆皇帝见不到太多银钱进账,加之现在倭寇已经被围剿的差不多了,自然就没有了原来的兴趣。
这些问题魏广德当然知道,可是他很多时候也无力改变。
想想隆庆元年时初,隆庆皇帝就下了开海的旨意,但是福建和朝廷户部对于开海细则还不断扯皮。
若不是涂泽民的妥协,都不知道两地的商议会不会持续到万历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