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852节

  换句话说,在魏广德意识到朝中反对力量后,撕开一个口子才成了最重要的一步。

  至于后面逐渐扩大,还不是得等机会。

  就算是做了巨大的让步,到政策最后落地,都一直等到隆庆元年底。

  若不是有海商迫不及待备足货物,当年是根本不可能有海船出海贸易的。

  虽然对魏广德的意思有担忧,不过朱衡还是明白魏广德和谭纶这份书信的意思,那就是支持此事,不过希望是山东梁梦龙主动上奏,并承担试航任务。

  是的,朝廷答应下来,怎么实施也是个麻烦事。

  交给南直隶淮安方面操办还是由其他衙门操办,这其中差别其实就很大。

  比如是让漕运衙门负责此事,怕不是直接给你拖个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

  而既然此事是梁梦龙提议,自然他就有了主观能动性,会积极的协调此事。

  不管怎么说,出海行船都是有风险的,其他衙门都不会主动揽下这个活儿。

  办好了,得罪漕运的利益集团。

  办不好,就要受到朝廷的斥责,怎么算都不是笔好买卖。

  随即,朱衡马上就给梁梦龙去信,表达了他的意思,支持梁梦龙上奏,尝试海运漕粮,又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山东。

  终于赶在隆庆五年岁末,官府封衙前,梁梦龙的奏疏送到了。

  山东巡抚都御史梁梦龙、山东左布政使王宗沐等联名上奏《海运议》,一下子把本来逐渐懒散等着过年的朝廷官员了雷了个外焦里嫩,谁都没想到临近岁末会有这么一出大戏。

  “叔大,你怎么看?”

  内阁,现在的阁臣只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二人,接到梁梦龙的奏疏,高拱倒是颇为意动。

  他是不意动也不行,做为内阁首辅,他已经为漕运之事耗费了太多精力,朝廷财政也在一次次无功治水中被消耗殆尽,若是再不想到解决漕粮北运的法子,京城怕是就要乱了。

  “梦龙之言倒是有理,既然商贾之舟可以行走于淮安、莱州、天津等地,漕船自然也行。

  正如他奏疏所说,以河运为正,海为备运,如此倒是刚好可以避开黄河水患,漕粮再不会被截在淮安一线而北上不得。”

  张居正早已看过这份奏疏,也对梁梦龙所提的办法很是心动。

  不管什么立场,进了内阁这个地方,更多考虑的还是国家稳定、天下太平,保证漕粮安全运送到北方,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那就让他试试?”

  高拱看着张居正,开口问道。

  “我觉得可行,按他之意,可令有司拨粮试航,看看效果如何。”

  张居正迎着高拱的目光说道。

  “海运.”

  高拱没有如张居正猜想般点头答应下来,而是嘴里念着这两字,似是陷入回忆。

  其实,张居正在看到这份奏疏的时候就已经认可,而且他判断高拱也不会反对,概因为当初商议开海时,高拱就只是犹豫而没有反对。

  而且在张居正的记忆里,裕袛很早其实就有开海运的讨论,开海派占据绝对主流,这也是隆庆元年,隆庆皇帝会答应尝试开放一处港口的原因。

  “当初还在裕袛,我也刚入礼部,贾尚书就极力支持海运,当初海运济辽也是因他而起。”

  高拱开口缓缓说道。

  “哦。”

  张居正习惯性跟了一句,就不再多言,而是等着高拱继续往下说。

  “我记得当时善贷也是极力支持此事,开放月港,最早也是他提出来的。”

  高拱继续说道。

  “看来善贷对海运很有好感,早就听说他和辽东商人关系好,他们的人参、鹿茸还有裘皮送到京城,都是挑最好的给他府上送去,货物也都是和他关系好的商号才能收到。”

  张居正听到高拱提起魏广德,当即就给他下了眼药。

  反正现在魏广德不在这里,他说的话也没有胡编乱造,还都是真事儿。

  “他一直都支持海运的。”

  高拱这时候终于才是点点头,“甚至,他觉得应该彻底废除禁海之策,以月港为始,逐渐开放.”

  高拱说的这些,张居正此前可不知道。

  虽然二人曾经讨论过海运,但要多是把海运作为备选。

  现在高拱所说,其实就是他在隆庆皇帝那里看到魏广德所献奏疏的内容。

  魏广德猜的没错,他的奏疏,隆庆皇帝都会和首辅及心腹大臣密议,以前是和高拱、徐阶等人单独商量,后来高拱走了,他才和徐阶、李春芳等人讨论。

  其实魏广德、陈以勤等人有些没有把隆庆皇帝看透,隆庆皇帝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魏广德的提议,他一般都不会和陈以勤、殷士谵等人商议,而是找徐阶、李春芳等人讨论。

  而徐、李等人的提议,则是找陈以勤、魏广德等人商量。

  利用大臣之间政见不同的关系,对提议进行充分的分析讨论,这点隆庆皇帝玩的很溜,就是不偏听偏信。

  当然,如果最后大家意见都不同,他就会选择留中。

  这也是魏广德说他曾经递给隆庆皇帝几份奏疏,但是最后都没有回音的主要原因。

  其实,他的很多建议,并没有被徐阶、李春芳等人认可,或者只是部分被认可。

  “这可是有违祖制啊。”

  等高拱说完魏广德的一些主张,张居正就微微皱眉说道。

  “是啊,就是因此,当初陛下才没有接受。”

  高拱说道,“只是没想到,现在朝廷又被逼到绝路上,看样子不行海运是不行了。”

  “当初海运济辽时,为何粮草不走辽西,而是用海运?”

  张居正开口问道。

  当初裕袛商议此事时,张居正还没入裕王府,当然不在此列中。

  徐阶知道,但也是由高拱转告的。

  “陆路运输,始终多有不便,且耗费巨大。

  确实如贾尚书、善贷所言,海运耗时颇短,耗费也是非常之少。

  所以我现在也接受梦龙之言,漕粮自淮安出海到天津这条航路,不管黄河有无水患,朝廷都必须掌握,以备不时之需。

  明日我会求见陛下,按照善贷的建议,以后的漕粮,每年都固定一定数量走海路,以保证漕兵熟悉路线。”

  魏广德不知道,曾经在徐阶、李春芳口中多此一举的事儿,居然会得到高拱的支持。

  内阁已经定调,不过外廷可不知道。

  不过因为梁梦龙奏疏所说民间商贾就在走这条航路,倒是让许多反对官员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反对的理由,那就是海运风险。

  其实这会儿看过梁梦龙奏疏的朝臣,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是一半对一半,有些相持不下。

  毕竟现在漕粮运输成为北方稳定的重要一环,梁梦龙所提法子,刚好就可以解决运输难题,自然认可的人不在少数。

  到了晚间,内阁里传出高拱和张居正都持肯定态度后,虽然不是立马换风向,但反对之声也是小了下去。

第812章大案

  昨日和张居正商议定好态度后,他就进行了票拟,但并没有将奏章递送到司礼监,而是打算今日当面交给隆庆皇帝御览。

  在乾清宫外等了一会儿,有小太监出来迎他进去,见到隆庆皇帝。

  行礼后,高拱就直接把梁梦龙的奏疏递了上去。

  今日值班的太监正是陈矩,他把高拱奉上的奏疏转交到隆庆皇帝手中,自己就退到一边。

  而隆庆皇帝此时接过奏疏,就仔细翻看起来,直到最后看到内阁的票拟,嘴巴里不由得念叨出声。

  “海运久废,难于猝复,请令漕司量拨粮,自淮以达天津,工部给银,为海船经费。”

  隆庆皇帝思索半晌,看向高拱,开口问道:“高师傅,内阁认为梁梦龙奏疏可行?”

  “回陛下,近年黄河连年水患,导致漕粮堵在淮安一带不得存进,而今通州仓存粮仅够京城食用两年。

  梁巡抚的建议,漕船自淮安出海绕过山东直抵天津,且这条航线多有民间商船往来,当很安全才是。

  不过考虑到漕船久未渉大洋,故我和张大人协商后认为,可在明年的漕粮中拨出一部分走海路,以确认海路的风险。

  一旦成功,则以后每年漕粮北运,都要固定一支船队走此航线。

  不管黄河水患有无,朝廷都要掌握这条通道,以备不测。”

  高拱躬身答道。

  “运河水患却是大问题,若是陆路转运靡费太大。”

  隆庆皇帝听了高拱的话,微微点头,随即提起朱笔在梁梦龙奏疏前写下“可”字。

  完成批红,隆庆皇帝当即把奏疏递给陈矩,“拿去司礼监用印,然后马上送到内阁去。”

  等陈矩拿着奏疏出了大殿,隆庆皇帝这才对高拱说道:“高师傅,此疏所议之事,少不得户部、漕司还要扯皮许久,就由高师傅一并处置吧。

  这两年黄河水患导致漕粮不能按时抵京,朕也时刻忧心,这梁梦龙所奏甚好,内阁欲将此海路长期保留下来的打算也是对的。

  不能够因为黄河大水就让漕粮运不到北方来,以后掌握了这条海路,就漕粮就不再受黄河水患的影响,大善。”

  “都是陛下洪福齐天,此事若成,漕运就可以卸下一个大包袱,朝廷施政也就轻松了。”

  高拱依旧是躬身答话。

  “朕记得当初朝廷因为海运之事,反对声不绝,这次准了山东奏疏,也不知道外廷会不会闹起来。”

  虽然已经批准了梁梦龙的奏疏,可隆庆皇帝已经不是初登大宝时的懵懂无知,他已经知道朝廷里应该会有不少人反对此议才是,于是提醒高拱。

  “请陛下放心,臣以为梁梦龙此议一心为国,并无其他私心,自然会为他在朝中周旋,并保证此事能顺利施行。”

  高拱明白隆庆皇帝的担忧,当即保证道。

  现在他在朝中威信愈重,他有自信,只要是他要强行推动的政策,下面那些官僚即便有二心,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绝对不敢暗中搞小动作。

  开玩笑,这一年时间里,倒在他手下的贪官污吏可是不少。

  而朝廷里,又有几个干净的。

  只要敢公然在此事上拖后腿之人,高拱不介意抓两个出来祭刀。

首节 上一节 85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