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853节

  他和徐阶不同,徐阶对下多以怀柔,他已经很熟练的使用吏部的权利对官员进行升降,有犯罪证据的就直接拿下。

  想到徐阶,高拱心里不由一动,想到前不久听手下报上来的一桩欺诈案子。

  隆庆五年,华亭有个叫顾绍的商人跑到京师,打算举报徐家在嘉靖四十三年诓骗延误转运颜料银一事,还有沈元亨欲告徐家涉嫌揽侵起解钱粮等事的状纸。

  那时徐阶因为已经取代严嵩成为内阁首辅,权势和威望甚高,所以徐家已经控制了松江府起解银钱,徐家的私库已经变成了松江府的府库。

  一府之地的财税收入不是入府库,而是先送徐家保管,待起运京城之时才从徐家仓库提出解运。

  这些银子、铜钱进了徐家,再提出来的时候虽然数量没变,但是却已经参杂了许多杂质,上等铜钱也变成私钱。

  其实官员们都知道内情,但是却没人敢管。

  所以到了后世,也就流传出徐阶在相位时,松江近半赋税收入皆入私囊,终成一方巨富。

  而徐阶在此处巧作手脚,以七铢银算作一两银,自己吃掉差额,“司农不能辨也”。

  顾绍、沈元亨擅自跑到京城,徐家得知后便派家仆孙五潜入京师,劝阻顾绍等人。

  又因为此前徐阶致仕后遭到海瑞的清查,所以徐家子侄辈中就有人动了复起徐阶的心思。

  在他们看来,只要族长徐阶依旧在朝担任首辅,那大明朝就不会有官员敢来查他们徐家。

  孙五在徐州遇到华亭老乡孙克弘,此时他在盐运衙门任职,也是官府中人。

  孙五借着徐家的势,和华亭出来的人大多都熟识,于是向他保证可以打点首辅李春芳,以升孙克弘为河东盐运使。

  孙克弘相信,即写票帖一封、礼柬两个及银二百两交与孙五,请他帮忙在京城活动。

  孙五到京,将从孙克弘处诈骗来的银子挥霍五十两。

  又有徐堂等人见其可疑,得知其诈骗孙克弘,遂向孙五挟银若干。

  其间孙五与顾绍再三讲说,许银两千两,并将沈元亨告状本词夺回。

  后孙五为中城兵马司捉拿在案,孙克弘不仅下狱,还牵连到徐家在京师的布行店铺及经营人员。

  经营这些布行的朱堂等人为规避赋役,将田产投寄抵押于徐阶的几个儿子,折取资金与徐府合资做布行生意。

  高拱从下面人处得知徐家用诡寄等方式逃避赋役后,就联络言官韩楫、宋之韩等人严查,打算利用此事指控徐家开的这些布行的真实目的是“钻刺打点,希图起用”。

  官员致仕后又谋求起复,这是道德上的一大污点,大家能看到的就只有“贪恋权势”。

  高拱想把此事逐渐闹大,败坏徐阶在官场上还算不错的名声,虽然他的起复也不光彩。

  在安排完孙克弘及孙五、顾绍等后,高拱就打算里联系,安排曾被徐家家奴羞辱过的苏松兵备副使蔡国熙开始动手,将孙克弘之狱扩大化。

  因为此时高拱已经知道了徐家在松江发家的方式,那就是侵吞税银,用短斤缺两的方式搜刮财富。

  “司农不能辨也”,是真不能辨,还是畏于当朝权贵的威势而不敢辨。

  想到这里,高拱看向隆庆皇帝,眼中流露出欲言又止的眼神。

  隆庆皇帝本来为朝廷找到解决漕粮运输难题还很兴奋,看到高拱的表情不对。

  师徒两人多年,自然很快就理解了对方眼神里的含义,随即屏退左右。

  “高师傅,你有话要说?”

  等人都下去后,隆庆皇帝开口问道。

  “陛下,前些日子中城兵马司抓获一犯,据说是为某人拦截欲进京状告地方豪强苦主的。”

  高拱开口说道。

  “哦?地方豪强?”

  隆庆皇帝闻言微微皱眉,他是裕袛时就听说过,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地方豪强就是当地的土皇帝,说话比他这个紫禁城里的皇帝还好使。

  “其中有状告的罪状之一,就是侵吞国财。”

  高拱又开口说道。

  听到有人侵吞国财,隆庆皇帝又是一皱眉,随即追问道:“如何侵吞?”

  于是,高拱就把自己所知徐阶家族截留地方赋税,直接收入私库,等到需要起解京城时才从私库中提出,转交押解官军的事儿说了出来。

  一开始,隆庆皇帝还是很愤怒,不过很快听到起解税银都被提出,转交押解官军手中,眉头就不由得舒展开来。

  税赋就在那里,放府库还是私库,这个其实也不打紧。

  这是隆庆皇帝的看法,他此时猜测的可能就是这豪强就是利用官府税赋做放贷的生意,用钱生钱为自己牟利。

  不过这样算起来,朝廷税赋并没有损失,倒也不算大罪。

  不过,当高拱禀告这转交的税赋缺斤少两,还一路直接运进户部太仓,沿途官员居然没有一人能识的,不由再次愤怒起来。

  没有缺斤短两好说,可你用这样的方式侵吞国财,可就是他不能忍的事儿。

  “是谁?居然如此大胆,还让地方官府,户部主事都不敢过问?”

  隆庆皇帝已经隐隐察觉到,此事不简单,背后之人肯定是朝廷里位高权重之人,否则手不至于能伸这么长,影响如此之大。

  “松江府,华亭县,徐阶徐阁老。”

  高拱终于还是从口中缓缓吐出这个名字。

  “怎么会是他?”

  隆庆皇帝听到始作俑者,兀自有些不信。

  徐阶和高拱有旧怨,他是一清二楚的,此时从高拱口中听到如此不堪之事,第一时间不是愤怒,而是在思考此事的真实性。

  不得不说,入内阁真的是给文官身上套上一层保护膜。

  即便是皇帝要想治罪阁臣,也需要三思而后行。

  “人证物证皆在顺天府,至于松江那边,派人一查便知。”

  高拱低声道,“兹事体大,臣不敢擅专,所以暂时封锁消息,没让案子牵扯上徐家,只是在追查京城中拦阻告状人的涉案人员。”

  在古代,普通百姓告发官员,朝廷原则上是不鼓励的。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依靠的是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来维持秩序,“民告官”等同于“子弑父”,要不怎么把地方官称之为“父母官”。

  明初朱元璋时期,为了澄清吏治,对“民告官”放宽了条件。

  如果遇到官吏贪赃枉法,百姓可以向“监察御史”投递状纸检举,御史接到状纸后,会把案件发回“被告官吏”所属的上一级官府,或者同级的监察部门,如按察使司进行审理。

  另外,洪武年间还规定了,百姓可以直接进京投递状纸,官员们不能阻挡,否则杀无赦。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一条基本就作废了。

  虽然实际上已经作废,但毕竟朝廷并未下过明旨废除,所以原则上依旧有效。

  徐府派人阻拦劝说进京告状之人,严格说起来也算犯罪,何况这案情其实十分重大。

  “高师傅准备如何做?”

  隆庆皇帝回过神来,先不说高拱所说的真实性,听听高拱的打算再做计较。

  “臣以为,可以先拍松江府官员密查此事,若为真,自然要将侵吞国财的蛀虫处理了,追回朝廷的钱财。”

  高拱开口说道。

  “先让人去查吧,有了结果,再来告诉朕。”

  隆庆皇帝在涉及到一位曾经的首辅大人的案子上,并没有授权给高拱去处理,而只是让他派人去查。

  等高拱离开以后,隆庆皇帝马上命人招来锦衣卫指挥使朱希孝。

  “中城兵马司抓人,据说涉及欺骗和拦阻地方上进京告状之人,你们锦衣卫可曾知道?”

  当朱希孝进了乾清宫以后,隆庆皇帝当即质问道。

  此事其实是韩楫发现的,当时他恰巧是巡城御史,发觉有人鬼鬼祟祟,又觉得这人有些眼熟,似是徐家仆人,这才派人密捕审问。

  通过审问,顺藤摸瓜发现了徐家在京城的许多布置,包括徐阶的儿子徐璠和徐琨,曾经派人在京城耗费三万两银子建了一座私邸,还在京城广置店铺,一边做生意,一边作为耳目,观察朝廷动向。

  人虽然押在顺天府大牢,可却没有过堂,所以顺天府其实都不知道。

  锦衣卫虽号称无所不知,但哪里可能真做到。

  何况,现今的锦衣卫早就没了之前的规模,或许陆炳在时,锦衣卫对各衙门的监视更加密切的,但现在早就今非昔比。

  朱希孝听到隆庆皇帝的问话,自然是一问三不知。

  不过没关系,已经有了线索,等朱希孝离开乾清宫的时候,他身上就已经多了个差事,那就是调查松江府徐家发家是否真的是侵吞送进税赋的方式。

  这是事儿,实在骇人听闻。

  隆庆皇帝让高拱遣人密查,同时也派出锦衣卫跟进,就是要确保此事万无一失。

  不过在朱希孝离开的时候,隆庆皇帝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主意,此事不管真假,都没法借此处置徐阶,还要想法设法掩盖此事。

  开玩笑,要是朝廷上下都知道了,那帮人再暗中联合效仿,大明朝廷的日子还要不要过了。

第813章排队接班

  徐家的案子要查,但必须秘密进行,就算确认,最后结案也不能以这个罪名进行处罚。

  这是隆庆皇帝在知道这个消息后作出的决定。

  高拱回到内阁,但心情却是出奇的好。

  可以说漕粮的运输,是这段时间悬在朝廷头上的一把刀,一旦处理不好,京师物价飞涨还是其次,关键事关北地安稳。

  一旦找到了解决漕粮运输的难题,高拱肩膀上的重担就少了一半。

  谁能想到,本以为安定了北边的威胁,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整顿吏治的大业中,可谁知道刚刚完工的治水工程又出了岔子。

  黄河大水,非人力所能及,所以高拱也只能哀叹自己时运不济,还能说什么?

  徐阶在朝的时候,黄河虽然说隔三差五也要发一次大水,可也没有自己坐上首辅宝座后发的如此之勤,已经连续三年发大水阻断漕运了。

  现在看起来,嘉靖朝那会儿,虽然天灾不断,但也没有隆庆皇帝在位时发作如此频繁的。

  当然,这些话他也就在脑海里想想,可不敢说出来。

  不过也是,从隆庆元年开始,三年、四年和五年,已经连续发作了四次,隆庆皇帝登基总共也才五年啊。

  当然,让高拱高兴的原因除了肩膀上的重担卸下来一半外,还有就是隆庆皇帝让他去查徐阶家族的事儿。

  之前只是用徐家兼并土地说事儿,虽然这样也是违法,但是每次在隆庆皇帝面前提起,皇帝都是顾左右而言他,根本不想介入此事。

  皇帝其实心里清楚,全天下都这样,处置徐阶根本没用,是被高拱当枪使,最后说不得还被人扣上薄情寡恩的帽子。

首节 上一节 85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