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58节
朱翊钧没有多想,就让孟冲起来,然后带着人就要走,不过冯保这时候落在后面,关心的问道:“孟公公这是遇到什么事了,这么匆匆忙忙的?”
“陛下让我去太医院取药。”
孟冲也没多想,随口就说道。
“陛下身体不适?”
听到给隆庆皇帝取药,冯保第一反应就是皇帝身体有恙。
毕竟他仗着年轻,押宝是押在太子身上,所以听到皇帝要吃药,第一时间心中就是一喜。
“嗨,还不就是那种药。”
孟冲没想太多就说道。
“哦,平时不都是太医院配好送去吗?今日怎么要孟公公亲自去取,派个內侍去就行了。”
冯保一听,皇帝要的是助兴的药,也没了兴趣,拱手就要告辞。
皇宫里,皇帝使用这类药剂司空见惯,所以他也不感到奇怪。
“也不知是采买的药材药效不好还是怎滴,陛下最近都说那药用了不尽兴,这不今日开始要太医院进双倍的量,这不又招了两位才人过去伺候,要我去太医院催药,我就先走一步了。”
说着,孟冲头也不回往太医院方向走去,冯保还是冲着孟冲的背影拱拱手。
皇宫里采买的药材药效不好?
冯保心里寻思着,不过此时孟冲已经走远,他似乎感觉到什么,不过来不及多想,他就向着太子离开的方向追去。
宫里发生的事儿,做为大明首辅的高拱当然不知道,否则他或许会意识到不好,会放弃之前百般迁就隆庆皇帝的方式,极力劝阻皇帝大剂量服用药剂。
是药三分毒,象隆庆皇帝这样每日嗑药,还都嗑的是这类药剂,哪里可能不伤身体。
或许,在此时给隆庆皇帝找固本培元的药剂还能救他一命,可惜高拱并不知道这些事儿。
至少隆庆皇帝在外人看来还是龙精虎猛的样子,似乎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嗑药过量。
而现在只知道玩乐的太子朱翊钧更意识不到什么,他只知道过年时候父皇告诉他的话,他已经年满十岁,马上就要出阁读书了。
出阁读书,好可怕。
以后能管他的人,除了父皇,还要老师。
以后天不亮就要起来看书习字,每天不仅要听老师讲课,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太子朱翊钧虽然没有出阁读书,可冯保是内书堂出来的,自然知道祖制里关于太子读书的规矩。
在知道自己要开始读书以后,朱翊钧就问过冯保这出阁读书是怎么个情况,于是太子就被读书给吓到了。
可是他也清楚,这是父皇的命令,他这个儿臣也是不能反对的,所以他只能抓紧最后的时间玩乐。
以后读书了,玩耍的时间可就没了。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一生驰骋沙场、南征北战,历经千辛万苦才打下万里江山。
他深知“创业”艰辛,而“守业”更难,所以非常注重皇子们的教育,于是结合前朝经验,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教子之道。
毕竟太子乃“国之大本”,未来会“继圣体而承天位”。
因此,其教育是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为太子选师也格外慎重。
正所谓言传身教,只有老师德高望重,太子才能耳濡目染,习得其优良品性。
唯有对正统儒家教育有深刻研究的老儒生,才有资格入选。
同时,他们不仅负责教导太子才干知识,还要培养其治国理政之才。
于是经过数代的发展,内阁阁臣就成为太子老师的首选,因为他们出身自翰林,又在内阁辅政,有治理国家的经验。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规定太子在满一定年岁后,需要脱离后妃和宦官们的抚养教育,他在洪武二年先设立詹事院,随后增加了左春坊、右春坊和司经局。
彼时,四个机构共同辅导太子,后同归詹事府。
不过,明朝教育太子的制度,还是在明英宗时期才确立下来,既是“其每日讲读仪,早朝退后,皇太子出阁升座,不用侍卫等官,惟侍班侍读讲官如,行叩头礼”。
那个时候,太子上午的时间被安排学习四书五经和史籍经典,下午需要去练习骑射。
实际上这套制度最先被用在明英宗身上,这套制度虽然圣旨发布,但却是时任内阁阁臣商议后确定的。
谁叫那时候英宗皇帝才十岁,根本就没反对的权利。
第817章皇帝有恙?
那个时候,英宗皇帝还未亲政,所以上午的时间被安排学习四书五经和史籍经典,下午需要去练习骑射。
晚上还要温故而知新,诵读白天所学的知识课文。
练习骑射,或许这也是英宗皇帝敢御驾亲征的原因。
同时,书法练习也不可懈怠,“凡写字,春夏秋日百字,冬日五十字”。
满满当当的课业日复一日,几乎没有假期。
另外每天还要抽出时间听三杨内阁给他讲解政务,可以说一天到晚都没有闲着的时间。
或许有雷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出现的时候,其才能免除学习,得到短暂的休息时间。
明朝虽出了不少荒唐的帝王,但初中期的皇帝还都算得上励精图治。
特别是在子女教育上,他们能做到言传身教,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
彼时,他们经常将自己的读书心得、治国经验和人生经历编书成册,以便流传下去为后世子孙提供学习教材。
明太祖朱元璋就在《明太祖实录》中,以汉武帝和商纣王做对比。
“夫奢俭不同,治乱悬判。尔等当记吾言,常存儆戒。”
用此话来告诫子孙要懂得惜民惜才,不能奢靡无度,压榨百姓。
除此以外,明成祖朱棣编纂《圣学心法》。
他以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政治方略教导太子,希望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而后,明宣宗朱瞻基制订的《帝训》和明宪宗朱见深编纂的《文化宝训》也被经常拿来教导皇族宗室子弟。
也正因此,博览群书是作为皇储和皇室子弟最基本的素养。
皇室的藏书阁遍集天下名著,为皇子们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教育氛围。
朱元璋在刚攻克元朝时,命人将元代遗留下来的珍贵典籍都带往金陵。
后来,他也经常派人在民间寻找遗书,把找到的书籍都保存在文渊阁。
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又命人“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
每次藩王有立功表现时,除了赏赐金银田地,也会慷慨奖赏大量的古今图书。
但光会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理论教导,明朝皇帝也注重培养太子和皇室子弟们的实践能力。
朱元璋治国期间就有过规定,当举国上下在郊外举办盛大祭祀活动时,皇太子必须留在宫中处理各项政务,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未来储君的治国能力和处理政务的能力。
这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出阁学习制度对太子的能力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令其能“讲经说史,徐扬德性,博古通今,庶可以承籍国家之重”。
如此一来,国家未来有明君可以,也就维系着整个政治局面的稳定和平。
只可惜,土木堡之变以后,这项祖制就逐渐偏离了原本的方向。
到了明朝后期,各个皇帝开始有意拖延太子出阁时间。
明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深出阁读书时已经年满12岁,明孝宗的太子朱厚照虽然出阁时间没有偏离太多,9岁出阁读书。
而当今的隆庆皇帝,他在登基初始就拒绝了礼部进献太子出阁读书仪注的编制,之后更是多次阻挠即满八岁太子朱翊钧出阁读书。
当时,礼部以“国家旧制,东宫出阁读书期不出八岁”为由劝谏。
但隆庆皇帝始终态度坚决,将出阁时间定在太子十岁以后。
当然,这其中也有魏广德的原因,因为他在和隆庆皇帝讨论育儿之道时,魏广德就曾感叹学童启蒙太早,实在是太辛苦了,所以他的儿子虽然会早早发蒙,但绝不会上太多课业,每天最多学习一个时辰。
小孩子,还是要有更多的玩耍时间。
也不知道是否受到这些话的影响,隆庆皇帝对太子的教育就变得不上心了。
因为一旦开了口子,之后的教育可就不是他这个皇帝能控制的,那得是内阁、礼部商议而定,总之他们是能够找到各种理由实行自己的教育。
皇帝希望太子能文武双全、才德兼备,可大臣们则倾向于让太子只学习四书五经,骑射和其他军政学习则予以免除。
这种矛盾皆因在土木堡战役中,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宠臣王振的谗言而一意孤行,御驾亲征。
最终,他不仅自己沦为瓦剌军的俘虏,还让明朝武将功勋集团受到了大面积的摧毁,很多文官武将战死沙场,就连明成祖朱棣留下来的五十万大军都在这场战役中灰飞湮灭,这直接导致明朝从文武并重转向重文抑武。
出阁教育的学习重点也就相应转变,太子教育变成了形式教化主义,皇帝与朝中大臣对于出阁教育的期望目标不再一致。
儒学和各代帝王的祖训、宝训成了空疏之学,皇子们只懂大谈修身治国平天下,却对人间疾苦一无所知,也缺乏实际的沟通和治国能力。
“问道”和“济世”相分离,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在实践中探索真理。
而且在明朝后期,教育人员的配置上也显得墨守成规,呆板机械。
朝廷所聘的讲官都是老成识大体的年长学者,他们严格遵守君臣之礼,在教育方法上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教导幼小皇太子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趣味性和互动性,更不存在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这种教育方式和理念让皇室子弟感到枯燥乏味,对学习也变得没什么兴趣。
隆庆皇帝在裕袛时选定张居正和魏广德教导太子朱翊钧,未尝不是意识到以前的讲官都是胡子一大把的老夫子,所以想做出一些改变。
冯保陪着太子在皇宫里瞎转悠,不过每次转到宫门附近时,总是眼睛一眨不眨盯着宫门外。
冯保知道太子想什么,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幼时朱翊钧啥都不懂,那会儿又在裕王府,自然上街啥的很稀松平常。
可是现在不行了,这里是皇宫,朱翊钧也已经是太子,自然就不敢带他出去了。
“你说魏师傅啥时候回来?他说可以带我出去玩的。
长这么大,我都不记得大街上是什么样子了。”
朱翊钧这时候不由得叹口气道,一副少年老成像。
以前他就求过父皇隆庆皇帝,说让冯保带他出去,在街上逛逛,但是遭到了拒绝。
几次三番,他也就不指望了。
一次过生日的时候,朱翊钧在前来送礼物的魏广德面前说起此事,魏广德当时也觉得可以让小家伙出去看看,就答应等他再大点带他出宫看看外面。
“太子爷稍安勿躁,魏师傅再有一年多就该回来了,到时候他是你老师,会给你上课,你和他说说,他应该有办法让皇爷答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