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85节
轿夫,是衙门里给上品级官员配备的福利之一,官员可以直接要人,也可以自己安排人,只管拿轿夫的雇用银子。
这抬轿子,也是百姓服徭役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大部分官员一般都不会选择官府安排的轿夫,都是拿银子自己雇佣。
魏广德也只打算让兵部短期内给他安排几个人就行,等自己人来了,还是自己人抬轿更安全些。
毕竟,这些都是干惯了农活的军户,手上也有两下子,抬轿之余也算是护卫之一,可比官府安排的平头百姓要强许多。
当天,魏广德就早早休息,也没有召集门生故旧,现在时间特殊,可不能大摆宴席。
虽然隆庆皇帝临死前有遗嘱,说不用禁止民间婚丧嫁娶,宴请一类的活动,但是魏广德这样的身份,自然是不能做这些大不敬的事儿。
没看到当初高拱召集门生故旧都不摆宴席,只是一杯清茶就开始谈事儿。
第二天一早,魏广德在下人服侍下穿戴整齐就出了府门。
兵部安排的轿夫已经抬着轿子在府门前等候,带着两个家丁,魏广德就钻进轿子里往承天门行去。
经过罢免高拱一事儿后,陈皇后和李贵妃都觉得,皇帝年龄毕竟还是小,不宜频繁出现在百官面前,特别是现在情况特殊,若是有百官中高拱的党羽在朝会上发难,小皇帝怕是难以招架,所以下懿旨免了最近的朝会。
魏广德在宫门外下轿,就直接步行往宫里走去。
虽然离开已经一年有余,守卫宫门的侍卫却还是知道魏阁老今天入阁办公,一身大红官服是那么显眼,自然不敢阻拦。
不过魏广德进入宫门前,还是主动把自己腰上挂的象牙腰牌拿到手里向他们亮了亮,那几个侍卫急忙都躬身向魏广德行礼。
“魏阁老,你的值房昨儿已经收拾妥当。”
进入内阁,张居正还没到。
不是他摆架子,是身子不爽,所以这两天来的都比较晚。
“我知道了。”
魏广德应付完中书,径直迈步回自己值房,芦布已经躬身在门外候着。
魏广德是丁忧,可不是罢职,所以值房照旧,有书吏芦布每日打扫,进屋感觉和他离开时貌似也没有变化。
魏广德坐下不久,就有中书搬来刚从文书房登记好的奏疏。
魏广德随意拿起了翻看了眼,上面几份奏疏都是前两日的,显然是张居正没有来得及处理的。
魏广德倒是没急着开始办公,等芦布送来茶水后就问起这一年多内阁的变化。
“张阁老的值房都没变,只是原来陈阁老的值房被高仪高阁老占用了”
芦布把现在内阁的情况说了下,当初高拱选择的是徐阶的值房,而陈以勤用的那间曾是严阁老的值房,不过现在已经姓高。
“听说高阁老没办两天公务就不来了?”
魏广德听说高仪还在熟悉内阁业务,都没票拟过几份奏疏就请了病假,现在外面对高仪病情的说法也是很多,真假难辨。
“这个还真不知道。”
芦布苦笑道,“老爷,阁老的事儿,那是我们能够知道的。
不过高阁老那边值房,连书吏都还没定下,高首辅被驱逐后,他就来了半天就被送回府。
只是那次我倒是在外面看到了,脸色惨白很吓人,不像装病的样子。”
芦布当然知道魏广德问高仪是什么意思,于是说道:“外面都在传,高阁老是倒向了高首辅那边的,所以他不来的原因也不好说是不是装病。
要不要小的下去找人查查?”
“谁叫你去查了,呵呵,我就随便问问。”
魏广德笑道。
“魏阁老在吗?”
就在这时,门外有人轻声问道。
听到有人叫门,芦布马上就站到门口,看清外面的情形,当即正色道:“魏大人在看文书,公公请进来吧。”
第838章没了
“魏阁老在吗?”
就在魏广德和芦布交谈的时候,门外有人轻声问道。
听到有人叫门,芦布马上就站到门口,看清外面的情形,当即正色道:“魏大人在看文书,公公请进来吧。”
说话间,一个魏广德不认识的小太监出现在值房门口。
太监进屋以后,先是对魏广德行礼后才道:“听说魏阁老入阁办差,杂家封娘娘懿旨,请魏阁老去一趟慈庆宫,娘娘有事说。”
听到太监说奉懿旨,魏广德就知道要见他的应该是陈皇后。
他对陈皇后观感还是不错的,只是可惜了隆庆皇帝不听这位贤后的劝告,稀里糊涂就去了。
当即魏广德就起身道:“既然娘娘有事,善贷自然奉旨,请公公前面带路吧。”
魏广德跟着小太监就出了内阁,向着慈庆宫走去。
一路上,魏广德随意和小太监攀谈,知道他叫王安,其实现在只是个刚从内书堂毕业的小內侍。
内书堂出来的,虽说前途远大,可也得有这个命。
翰林院出来多少人,可是能最后走进内阁的又有几人。
“这么说李贵妃也在娘娘宫里。”
“是啊,李贵妃这些天没事儿就会带着皇爷去慈庆宫拜见皇后娘娘,先前皇爷也在,不过这会儿被娘娘派冯保送回乾清宫习字儿去了。”
王安倒是能说会道,和魏广德很快就熟络起来,一路上两人都在攀谈中度过。
等到了慈庆宫外,魏广德在宫门前等候,王安则直接进入向陈皇后复旨。
不多时,王安出来,带着魏广德走进了慈庆宫。
慈庆宫占地,原来是仁寿宫,位于清宁宫后。
嘉靖初期,仁寿宫原来是孝宗皇帝皇后张氏居住,嘉靖年间失火后没有复建,嘉靖中期方重建为慈庆宫。
嘉靖皇帝当初没有在仁寿宫失火就后复建,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他和张太后关系不好,毕竟是堂兄正德皇帝的母亲,当初大礼议之争,如果张太后能站出来帮忙说句话,也不会把事儿闹得那么大。
所以,嘉靖皇帝其实一直是在心里埋怨这位张太后的。
宫殿失火后不及时修缮,也在情理之中。
魏广德以前可没来过这里,所以进入宫门后就小心翼翼的,直到进入大殿,见到陈皇后和李贵妃行礼后,心中这才稍安。
毕竟是裕袛旧人,那时候魏广德也是见过陈王妃和李美人的。
“魏爱卿,先帝临终前还记挂着你。”
在让魏广德平身后,陈皇后语气有些哽咽着对他说道。
这是向他打出了感情牌?
现在大明朝廷实在太特殊了,隆庆皇帝临终前任命的顾命大臣之首高拱被她们拿下,另一位阁老高仪又抱病在家,唯一能办差的张居正也是身体有恙。
好容易回来一个魏广德,也是一路舟马劳顿,但是也没工夫让他歇息,还得入阁办差才行。
没看到张居正这两天因为身体原因,一天根本就办不了多少事儿,朝政运转已经受到阻碍了。
至于还有位顾命大臣,冯保终究是太监,陈皇后也不会放心把票拟之权交到他手里。
冯保是司礼监掌印,负责对内阁处理的奏疏行批红之权已经足够了。
隆庆皇帝大行不久,朝堂就成了这幅样子,陈皇后自然心里还是很焦急的,现在看到魏广德,自然抑制不住情绪。
“说起来臣回京,还没有去宏孝殿祭拜先帝,实在有愧先帝隆恩。”
魏广德微微躬身,语气颇为低沉的说道。
“现在朝廷正是多事之秋,魏阁老入宫就先去内阁,这才是把社稷放在心上。
如今陛下年岁尚小,一切还托付先生尽心维持。”
李贵妃这时候开口说道。
倒不是魏广德忘记去祭拜先帝,还真是因为内阁现在缺人,所以魏广德一大早就先去内阁看看情况。
“今日请先生来这里,是因为先帝临终前曾有话要哀家带给先生。”
陈皇后开口说道。
听到这儿,魏广德立马躬身肃立,他以为隆庆皇帝有遗旨给他。
不过和他想的不一样,陈皇后挥挥手,就有內侍从偏殿里抱出一摞奏疏出来,站在皇后身侧。
“魏先生,陛下临终前对我说,他曾让你私下写了多份奏疏,主要是你对朝中难题的解决之法。
其中许多法子给他启发很大,但是.”
陈皇后话说到这里,稍微犹豫后才继续说道:“朝中反对的声音很大。
先帝曾就其中一些奏疏征求过其他老臣的意见,大多都因为祖制不得不放弃,但是这些困扰已经是大明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先帝曾想让高拱尝试对其中一些进行改革,所以在很多问题上都选择迁就高拱,就是要为他营造出一种气势,让外臣不敢轻言反对。
但是天不遂人愿,先帝身体不行了,所以这个想法也就没法实施了。
但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先帝希望伱能够在条件允许的前体下,尝试推动其中一些。”
说到这里,陈皇后又指着那些魏广德曾上给隆庆皇帝的奏疏道:‘这些奏疏暂且先放在我这里,稍后我会一本本交给陛下阅读,对其中一些不懂的,到时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当初在裕袛的时候,先帝就曾定下,皇儿以后的教育全托付魏先生和张先生教导。
如今这朝堂被我们孤儿寡母搞成这样,还请魏先生帮忙收拾。’
闻言,魏广德冲陈皇后一揖,情绪略显激动的说道:“娘娘言重了,这本就是臣等该分担的责任。”
魏广德从慈庆宫出来的时候,心中就在分析现在内阁的局势。
隆庆皇帝在世时,咨询那些奏疏会找谁?
八成就是内阁成员,包括高拱、陈以勤、李春芳等人。
高拱这个人,怕是这些奏疏最有力的反对者。
魏广德和高拱同僚这么多年,是了解他为人的,他一心想要把大明打造成明初的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场景。
魏广德的改革,显然很多是对明初国策的改动,放到文官的眼里那就是改动祖制,而且这些东西大多对文官集团来说并没有带来什么利益。
是的,没有文官集团的利益,虽然他们不至于就要举双手双脚反对,但也不会用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