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919节

  “我就不明白了,这也不过是朝廷进行第二次海运漕粮,损失五千石就被人无限放大,和河运相比,这点损失微不足道。

  可偏偏,最近满朝都在议论,说什么海运风险大,风高浪急,船只一旦倾覆就无救的言论。

  看看前几年,哪年漕军不在运河上损失惨重。”

  魏广德这话是故意说给张居正听的,他知道张居正此时的心态。

  那时候朝廷下决心尝试海运,是高拱在力推,他担心漕粮安全,又对河道安全束手无策之下才决心尝试海运,希望找到办法解决北京和边镇粮草安全。

  而张居正上位后,最关注的事儿则是否定高拱的决策。

  虽然最终尝试成功时,高拱已经去职,可毕竟决定是高拱做出的,所以张居正打心里是不想继续漕粮海运之策了。

  “善贷也不用过于激动,此次漕粮海运,损失确实不算小,下面议论就让他们议论好了,你不是也常说不怕别人说,就怕人不说话吗?

  辩一辩,好不好就有结果了。”

  张居正温言宽慰道,他也是想试探魏广德的决心,若不是很坚定,他还是会尝试修改一二。

  “可有人就不是安心辩论,在这背后,听说可有不少外臣插手朝中之事。”

  魏广德看着张居正冷笑道:“山东抚按傅希挚、漕司俞一贯等人的家人,听说最近在京城很是活跃,声称自家主人忧虑,打算上奏。

  上奏你就直接上奏本就好了,在京城四处游走劝说其他官员又是何意?

  听说这些人大方的很,处处都是银钱开路,我已经让人搜集证据,还在考虑要不要交到葛大人那里,让都察院来管一管。”

  魏广德今日主动挑起这事儿,当然是有备而来。

  漕司和山东等地官员都插手此事,说动了和漕运有厉害关系的御史和科道为其张目,又游说其他在京有话语权的官员,让魏广德感觉到不安。

  若话语权真被他们拿下,这辩论也就不用继续了。

  好在,大部分官员深谙这种争论的真谛,并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是坐在家里等着人送财物上门请教。

  好吧,借机发点小财。

  毕竟,京城居大不易。

  魏广德不想挡人财路,所以干脆就派人静静观察他们的动向,做好记录就是了。

  这些人中,不少和张居正有关系,不是门生就是好友。

  魏广德相信,他今日对张居正说的话,他会传过去,让他们收手。

  否则,魏广德不介意把事儿交到都察院,有铁面无私的葛守礼在,这帮人弄不到好去。

  果然,听到魏广德这么说,张居正就知道魏广德之前没有动作,原来是在收集证据。

  想想也是,那边联络的人来源复杂,很难通过做通高层几个人的思想,让他们把自己派系的人压下去,说不得还得拿出好处才能让他们开这个口。

  与其费力不讨好,不如直接公事公办,用都察院来打压他们,封住他们的嘴巴。

  到时候只要撬开一张嘴,其他人都噤若寒蝉,因为只要帮着说话,那就代表着收了人家的好处。

  何况魏广德把事儿拖了这些天,该见的人见了,该送的礼也都送出去了,那些人下来很快也会想明白。

  人家魏阁老可没挡住他们发财。

  到最后,钱花出去了,人家还背地里记魏广德的好,这找谁说理去。

第866章泇运河

  魏广德公开威胁要把事儿挑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砸银子,魏广德肯定是不愿意的。

  为了国事自己掏银子,他肯定不肯。

  但银弹攻势下,一旦有人率先带头上本,那些收到好处的官员不免都要有所表示。

  如果发展到这种程度,那基本上是大局已定。

  就算魏广德发动关系,也上奏禀明海运的诸多益处也是无用。

  毕竟观念在这里,这时候大部分人都不怕江河而畏惧大海。

  对方用这样的方式来操作此事,当然也是落下把柄,无论如何,他们的行为都属于向朝廷官员行贿。

  于是,魏广德自然要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终结对手的发难。

  既让京官赚了银子,再抬出都察院来封住他们的嘴。

  不管他们内心里怎么想,支持或者反对,到了这个地步,只要站出来支持停罢海运,就可以被认为收受了某些人的贿赂。

  这个事儿只要传开,魏广德相信所有收了钱的官员都有理由拒绝此事了。

  至于收了钱不办事儿,他们又不是义薄云天的小阁老,可没有办不成事儿如数奉还的道理。

  何况涉及那么多的官员,他们敢去要吗?

  至于魏广德这么做,难道不是打破了朝中一些潜规则,不担心因此遭人忌恨吗?

  魏广德就算什么也不做,下面的人依旧会看着他屁股下的位置眼神里带着火热。

  不遭人妒是庸才,只要把位置坐稳当,自然是不怕的。

  说到要公事公办,张居正只是意味深长的看了魏广德一眼,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张居正明白魏广德不打算退让,他也许多好好想想此事,不过在魏广德谋划针对漕运利益集团反击的时候,张居正其实也是做了准备的,那就是重提当年胶莱运河之议。

  这次山东即墨县福山岛的海难,也是给张居正提了一个醒,那就是海运确实危险重重,并不是像漕运,是一段一段的放开路线,或者说漕船是一批批的过航道,即便出事,也就是一批漕船出问题,但毕竟只是少数。

  而船队走海运遭遇风浪,可能一个船队就报销了。

  于是,他在思考漕粮安全时,又把当初高拱提出,但又被高拱否掉的方案拿了出来,那就是开凿胶莱运河。

  可以说,大明朝这些年因为黄河的缘故,朝中大臣都已经被锻炼成水利方面的专家。

  因为在隆庆年间的连续溃坝决口,导致漕粮中断,引发京师震动,此时内阁很多时候都是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王宗沐的海运法子虽然好,可毕竟不是最为稳妥的。

  这个时代可没有气象卫星,自然没法监控到辽阔的大海,对台风这样的极端天气是根本没有防范能力的。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自然是求稳为主,走河运总归要比风云变幻不定的海运要然他更加放心。

  所以,他虽然不是坚决的反对海运漕粮,只是把此当做不得已而为之的备用方案。

  同时也是顾忌魏广德的面子,当初魏广德写给隆庆皇帝的信他也看过一些,其中就有对山东方面提出海运漕粮一事的支持。

  实际上,从支持月港就让张居正意识到,魏广德是支持开海的大臣,只不过没有公开站出来而已。

  他不想因为每年十二万石漕粮的事儿和魏广德交恶,在内阁里斗起来。

  但是,张居正始终没有放弃以运河为主运输漕粮的打算,更何况在高拱执政后期,他对漕粮海运还是持支持的态度。

  由此,张居正实际上一直在寻找其他航道,既能解决黄河水患又能在内河运输漕粮的法子。

  “善贷可知胶莱运河之议?”

  张居正忽然抛出另一个话题,询问魏广德。

  “胶莱运河?”

  魏广德闻言点点头,虽然有些诧异,但他并未多言,而是想看看张居正是什么意思。

  “从这次福山岛漕船损失看,大海航运危险始终还是太大。

  这次蒙天之幸,只损失七条漕船,可以后呢?

  我问过懂海运之人,他们也说虽然四七月份适合航运,但海上风浪确实不可测,若是遭遇就是船毁人亡的结局。

  由此,吾以为,还是要尽量减少海上的行程。”

  张居正继续说道。

  “所以你想开凿胶莱运河?”

  魏广德诧异道:“可我记得之前朝廷曾派员查看过,都说开凿难度极大,费用不小,需耗银百万两以上。

  更何况,就算首辅大人真开凿成功,殊不知那些人又会搞出什么事儿来。”

  魏广德说这话也是意有所指。

  他支持海运漕粮,就有人在下面动手脚,想要阻止。

  他张居正要是凿出胶莱运河,怕不是一样要遭受那些人的反对。

  他们可不考虑什么漕粮安危,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张居正听到魏广德的话先是有些愕然,随即抚须笑道:“原运河问题太大,终归是要和他们碰一碰的,只要你我同心,倒是不惧他们。”

  说到这里,其实张居正也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他不会带头反对此事,让魏广德可以安心。

  毕竟他们是阁臣,要考虑的可不是那点蝇头小利,他们更多考虑的还是天下安定。

  只是,张居正话里的意思,让魏广德也不由得皱眉。

  他明白张居正的意思,现在只是找不到合适的航道,所以海运航线要予以保留,但他并不支持。

  魏广德并没有因此就自鸣得意,实际上后世海运繁荣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海船从木制变成铁制,再加上气象学的发展,才把大海变得不再危险。

  低头思考一阵后,魏广德才抬头对张居正说道:“此事我明白,不过不论是否有新河道沟通运河,海路我觉得还是应该保留,每年都应有漕船出入。”

  魏广德暂时不敢坚持把漕粮全部改海运输,张居正的担忧其实是绝大部分官员的想法。

  他们不在乎漕运和海运那个更经济,他们只在乎他们认为的,漕运始终比海运安全。

  魏广德也不能和他们辩论,因为这个时代根本就么有任何依据说明他们是错的。

  实际上,他们也没错,这个时代若不是有漕运的蛀虫,漕运除了耗费大点外,安全性是优于海运的。

  这个时代的漕兵其实和其他卫所一样,存在大量逃亡,而这些逃亡后隐姓埋名的军户,就在他们主官那里变成了运输漕粮损失的漕兵。

  好吧,结果就是船和船上所载的漕粮都变成了船损报到户部,这也是大明漕运损失很大的重要原因。

  “我支持保留海运航道,但是只能维持现有十二万石的漕粮,不可能增加。”

  张居正也摆明了自己的底限。

  得到张居正的保证,魏广德这下算是彻底放心。

  有他这个次辅和首辅的背书,不管漕运集团如何蹦跶,他们的打算就始终不可能实现。

  “胶莱运河之事,我看还是让工部考虑吧。”

首节 上一节 91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