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938节

  魏广德回到内阁里,坐着想了一会儿,也逐渐想通了张居正冒险的意义。

  除了抛出去一个盐运使的官职外,不管最后如何,他其实也都不吃亏。

  达到目的就赚了,而且是大赚。

  魏广德不想再继续和张居正纠缠,只想看着他完成自己的改革,看看张居正改革到底能带给大明朝什么样的变化。

  到了下午,外面忽然一阵脚步声传来,随着芦布进门,魏广德也放下手里的奏疏。

  “出什么事儿了?外面这么多人在跑?”

  魏广德开口问道。

  “先前我和崔符、张保在前面院子里聊天,有中书来送信,说成国公朱希忠没了,成国公府已经来人进宫报丧,我们就跑回来报信来了。”

  芦布小声对魏广德说道。

  “哦,知道了。”

  朱希忠这病,其实老早就被判了死刑,只不过成国公府一直用上好名贵药材给他吊着命,还四处遍访名医为他诊治。

  其实原因都知道,朱希忠和嘉靖皇帝一开始建立起来的信任,只要朱希忠或者,老朱家的皇帝都会选择信任他。

  可一旦人没了,皇帝可未必会如同信任他那样,信任他的子侄。

  魏广德和成国公府没有亲戚关系,所以大家关系也只能说一般,不过朱希忠的死,魏广德其实心中还是有些暗喜的。

  当初因为魏广德和勋贵之间的关系,能够说上话,所以朝中有事和勋贵商议,一般都是魏广德出面。

  但是之后,魏广德就发现张居正有意无意的和成国公府走近,之后更是传出张居正和朱希忠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大家都是政治人物,自然不会轻易交心,但是两个人至少表面上关系已经很是亲密。

  朱希忠死了,张居正和勋贵之间的联系也就断了,就算他要重新建立这样的联系,那也需要时间,重新选择合作对象。

  相对来说,魏广德通过姻亲关系建立起来的纽带,似乎还更加稳固一些。

  不过毕竟是大明国公,魏广德也得去成国公府露个面才行,所以今日他就打算早点下值,先直接去成国公府看看。

  现在万士和还没到京,魏广德也担心礼部有所怠慢。

  想到万士和,魏广德不由得拍拍脑袋,礼部尚书都可以选用南京尚书,自己之前怎么就没有防备这手。

  魏广德去成国公府的时间还算比较早,坐了会儿又问了公府是否准备妥帖,这就告辞离开。

  等他出府门的时候,刚好遇到掌印太监冯保奉旨来吊唁,在成国公府门前两人聊了几句就告辞分开。

  只是魏广德不知道,冯保在成国公府里一呆就是近一个时辰,在里面聊了不少事儿。

  朱希忠是靖难名将、成国公朱能的玄孙,朱凤之子,明朝勋臣。

  嘉靖十五年袭爵成国公,因朱希忠性机敏,善结纳,名在诸勋贵之上。

  历事三朝,先后六十六次代表皇帝祭祀圜丘三十九次,方泽二十九次,参加进士恩荣宴十九次,明穆宗和明神宗登基均担任持节掌冠的任务,赏赐不可胜纪。

  这样的重臣死了,朝廷自然是要商议谥号的。

  本来这样的事儿应该是礼部商议报内阁,最后宫中批红,但这天下午,首辅张居正却把事儿揽了下来,以万士和还未到任礼部为由,跳过礼部商议直接由内阁议定此事。

  魏广德得到首辅值房通知,还很是奇怪,这可有些不合规矩。

  不过等他进了首辅值房,见到张居正后,张居正一开口就把魏广德吓了一跳。

  “朱公历事三朝,做事勤恳,如今故去让人痛心。”

  张居正等吕调阳也到了后,这才把自己的意思婉婉道来。

  “按制,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朱国公为朝廷立下过大功,是可以追封为王爵的。”

  说道这里,张居正看着魏广德和吕调阳笑道:‘二位以为如何?’

  魏广德还没开口,吕调阳就立即答道:“首辅大人,公赠封王爵那是指立有大功者,朱国公虽然服侍三朝,可并未上过战场,可算不得大功。

  为他封王,怕是不合适吧。”

  吕调阳话音落下后,魏广德也点点头:“和卿之言有理,朱贞卿确实为朝廷做了很多事儿,可并没有立下军功。

  勋贵大功,非救驾、军功皆不算什么,就算当初失火救驾,那也是陆文孚把先帝从火场背出来的,他只是护驾之功。

  封王,过了。”

  “可现在宫里有这个意思,要稳定勋贵需要推出一个表率,而朱国公就是一个典型。

  当初自安陆接回先帝登基大宝,之后任事也是勤勤恳恳。”

  张居正开口说道。

  听到是宫里的意思,魏广德和吕调阳对视一眼,都选择了沉默。

  知道违制,可若是太后和皇帝的意思,那自然就不好再多说什么。

  只是魏广德不知道,怂恿朱希忠追封王爵,哪里是宫里的意思,其实是昨日冯保吊唁时,朱希忠之弟朱希孝重金馈赠之故。

  要说这两兄弟关系是真的好,在朱希忠病故后,朱希忠重金贿赂掌印太监冯保,请求给他的哥哥朱忠赠封王号。

  而在张居正前往吊唁时,也将此事告知。

  当晚,张居正就和冯保进行了一次秘密会面,商议此事。

  对宫里,冯保会对两宫太后说是内阁商议的结果,以朱希忠这些年服侍皇帝的功劳,建议追封王爵。

  而对外朝,则是张居正以宫里意思,让内阁三人选择支持,最起码不能公开反对。

  以张居正对魏广德和吕调阳的了解,只要告诉他们此事是宫里的态度,想来二人都不会再反对。

  魏广德是做梦也想不到,还是在万历元年,冯保和张居正居然就已经大胆到敢于欺上瞒下,搞出追封王爵这样的大动作。

  要知道,在张居正说出来意思的时候,魏广德和吕调阳就已经表达了反对。

  可想而知,消息传出去后,朝堂上反应会如何激烈。

  张居正在成国公府没敢点头,但是在冯保也出面游说后终于是默认了此事,其实多少也参杂了吏部尚书人选一事。

  现在他也是骑虎难下,虽然和朱希忠关系好,可正常情况下他也不会支持封王。

  但是,现在情况越发复杂了,为了保证自己树立起朝堂上无以伦比的威望,张居正也顾不得许多了。

  而在内阁商议此事的时候,慈庆宫里,冯保也把廷议奏疏送到两宫太后手中,也在给他们分析选择人选的利弊。

  “首辅大人支持张翰张大人,次辅大人支持老乡朱衡,而也有人举荐左都御史葛守礼,三人资历都够。

  只是以内臣看,此时要保证朝堂稳定,还是应该多支持首辅大人一些才是.”

第882章银元

  “给成国公朱希忠追封王爵的事儿,就算定下来,我会给礼部下条子,让他们上奏此事。”

  张居正假借宫中的意思,让魏广德和吕调阳在此事上选择了沉默后,就开口说道。

  魏广德和吕调阳都低着头,对于追封一个死人,两个人虽然觉得不合制,但也知道没法反对。

  到此,事儿在内阁算是被定下来了。

  慈庆宫里,冯保刚把外朝廷议结果分析完,有把成国公朱希忠封赠一事说了下,着重表达的意思就是内阁认为朱希忠当初在嘉靖皇帝南巡着火那次的一份救驾功劳。

  其实严格说起来,当初真正救驾的不是朱希忠,而是早已死去的陆炳,是陆炳把嘉靖皇帝从火海中抢出。

  但是之后朱希忠一直护在皇帝架前,勉强算个护驾功劳。

  只是到了大明朝,朱希忠毕竟是成国公,所以这份功劳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就被记载成是朱希忠和陆炳联手救出皇帝。

  特别是在陆炳死后,自然就更不会有人提起详细过程,算起来已经过去三十年,当时在场之人已经很难寻找。

  冯保既然敢收成国公府的银子,自然也是好好盘算过此事的。

  说起来朱希忠要追封王爵,除了嘉靖十八年那次救驾之功外,貌似还真找不到其他更大的功劳了。

  “功大莫过于救驾”,救驾之功自然是顶顶大的功劳,其他的都得靠边站。

  因为即便身为君王,那也得承着救驾之人的一份情,自然要多加眷顾,救驾之功便显得尤为不凡。

  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中,儒家文化无疑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今天我们都会将古代著名的知识分子称为大儒。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中,儒家文化一直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期间经历了起起落落,但在汉武帝时期,终于被推举到最为崇高的位置上,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

  在之后的千年里,无论朝代怎样更迭,封建统治者们都大力推行孔子的“仁学”,儒家学说也成了封建君王巩固其统治的奠基石,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是所谓的正统思想。

  虽然在儒家思想里,救驾之功其实算不得什么,君王虽然看似最高最大,然而却有一个“存在”凌驾于君王之上,这个存在就是“社稷”。

  “社”本指土神,“稷”本指谷神,而社稷合起来却是被用来指代国家,或者可以表述为祖宗传下来的江山。

  自古“社稷”贵于君王,所以挽救社稷之功,自然应该大于救驾之功。

  只不过依旧还是那话,人情,救下皇帝那就是天大的人情债,皇帝也要还的。

  “既然内阁有此心,那就追封成国公一个王爵吧。”

  陈太后在这些事儿上一向都选择信任内阁,既然冯保这么说了,自然是不会有假的。

  她其实也只是依稀记得好像是有这么个说法,朱希忠和陆炳救过嘉靖皇帝,自此之后圣眷不断。

  “姐姐说的是,既然已故成国公当初有救驾之功,追封个王爵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李太后也是点头说道。

  大明朝异姓只要不是活着封王,在后宫之人看来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祖制上并未明令禁止。

  说白了,一切都看当初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只要符合规矩,自然就可以。

  而在内阁这边,张居正已经拍板后,正要结束这次阁议,吕调阳忽然开口说道:“首辅大人,次辅大人,我今日看到福建海澄县县令上交的一份公文。

  文中提到夷船自南海而来,携带大量白银和海外出产交易我大明商品后,因港口商品已然售罄,故而又采购一批黄金离开。”

  “嗯?白银换黄金,也算一项买卖,可有何不妥之处?”

  张居正问道。

  “我大明之前一向是禁止金银流通,虽在隆庆年间允许银钱兼使,可毕竟并未允许黄金交易,海澄县知道此事后不知该如何定夺,所以上报到户部。”

  吕调阳开口解释道。

  听到这里,魏广德也明白了海澄县令担忧所在,不过他在这个时候,更多还是想到混乱的大明钱法。

  中国历史上虽有很悠久的用银渊源,但在西汉及以前,白银并非是流通的货币,而多作于工艺品和首饰方面的用途。

  到了东汉以后,市面上偶尔可以看到白银作为支付货币,皆因金银的稀缺,限制了金银这类贵金属成为流通货币。

首节 上一节 938/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