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939节
中国秦汉时期实行的其实是单一货币,就是制钱,如刀币、五铢钱等,只有官方制钱才是法定货币。
到了唐代,开始实行钱帛并用,钱币有“开元通宝”等,大宗交易则使用“绫”、“绡”等丝织品。
两宋货币也是沿用唐代制式,实行钱帛平行本位制度,也是以制钱为主,中后期又增加了纸币,即交子、会子和关子,但结算单位还是论“贯”。
之后的元朝虽然曾铸过少量铜钱,但货币流通很快就确定以纸币为主,其钞法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阶段。
宋朝的纸币在元朝大放异彩,想来也是宋人想象不到的,朝廷开始发行中统钞,强令全国通用。
在元朝,纸币才是惟一的合法通货,金银铜钱一概禁止使用,拒绝使用纸钞的,是死罪。
只是,纸币是以白银为储备货币,所谓“银钱相权”,纸币名义上是可以兑换成白银甚至黄金和丝帛,这就注定了纸币仍是锚定实物的,使得纸币的发行受到限制。
同时,朝廷赏赐的,不是纸币,而是金银等物,让人们无法对纸币有足够的信心。
元朝后期发行的纸币,很快从一开始以白银作为准备金变成由朝廷直接决定发行数额,到此纸币很快陷入贬值,进入恶性通胀时期,纸币信用丧失。
朱元璋选择印制大明宝钞,其实不过是继承宋元开始的纸币,所以大明一开始也选择元朝的政策,禁止金银及铜钱流通,只准使用宝钞。
不过因为宋、元两代纸币剧烈贬值的缘故,在大明宝钞通行的同时,白银始终在民间有一席之地,直到几十年后朝廷不得不放松对白银使用的限制,“朝野率皆用银”。
正统英宗皇帝在位时,朝廷实行的赋役折银制度,允许不服役的人缴纳白银替代以及金花银制度,由此也开启了明朝财政白银化序幕。
金花银原意为足色而有金花的上好银两,又名折色银或京库折银,是明代税粮折收的银两,主要用于皇帝赏赐,折放武官月俸。
明初征收赋税主要是实物,仅坑冶税有金银,夏税秋粮折收金银惟在陕西﹑浙江偶一行之,俱解南京供武臣俸,各边费用间亦取于其中。
永乐迁都后,京师官员需持俸帖往南京支领俸米,道远费多,辄以米易货,贵买贱售,有时俸帖七八石,仅易银一两,于民于官均不利。
正统元年,副都御史周铨建议于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不通舟楫处,将税粮折收布绢、白银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户部尚书黄福等也先后奏请。
明王朝遂决定将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之夏税秋粮四百余万石折银征收。
米麦每石折银二钱五分,共折银一百零一万二千七百余两于北京内承运库缴纳,每季分进二十五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
宣德时,江南巡抚周忱乃请检重额官田、极品下户税粮准折纳金花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充俸。
其后这一制度概行于全国其它各布政司,以为永例。
到这个时候,朝廷官面上虽然依旧是禁止白银流通,但因为征税时已经将白银当做征收赋役的媒介,实际上已经默认了白银的货币属性。
宣德以后民间交易几乎不用宝钞,弘治、正德朝也多次以太仓积钱给官俸,十分为率,钱一银九。
由此也可看出,明廷到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把白银作为货币在使用。
到了嘉靖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终于到了嘉靖八年,朝廷开始“课税、官俸俱用银”,北方防御蒙古俺答“增兵没戌,皆以银支给”。
朝廷白银收支的情况越来越多,白银离法定货币越来越近,而根本原因也在于钞法已经彻底糜烂。
成化、弘治时期是明朝财政的重要转折时期,与明初偶发性的财政支取不足不同,该时期朝廷财政开始出现连续性的支用危机。
不过在这个时期,朝廷在支用不足的情况下还能通过印制宝钞来弥补财政不足。
而到了嘉靖朝,宝钞根本就花不出去,只能使用民间接受的铜钱和白银。
但就支付军饷的宝钞,由于宝钞崩溃使得官军支钞等同无支,因此部分边镇官军考虑路途耗费,出现或四五年,或八九年,乃至有终身不支钞者。
但无论如何,这一时期还可以用宝钞来弥补财政,只是嘉靖皇帝是个比较务实的皇帝,他知道继续向下面支付宝钞可能影响皇权稳固,所以顺应民意开始选择白银支付,减少宝钞发放。
而这,也成为了嘉靖朝巨大亏空的根本原因,耗尽老库积存亦不足。
想到这些,自然也是魏广德早就在考虑的一件大事儿,这事儿他没有信心自己能操作好,或许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上面那人头上。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看了眼首辅位置上的张居正。
想要张嘴,不过眼角余光看到辅臣吕调阳,魏广德最终还是打算等等,和张居正私下里商议此事。
而这件事儿,就是魏广德一直在考虑的,彻底废除“大明宝钞”。
此时的大明宝钞,名义上依旧是大明朝廷官方认可的货币,但是实际上早就被民众抛弃,仅作为一种财政征收媒介和礼仪性货币存在。
但是,虽然被民间抛弃,可在朝廷和地方官府在做年度财政报告时,宝钞依旧被做为重要的一环,甚至于嘉靖八年后课税用银,也只是一部分,相关盐税、商税折钞、关钞依旧还有一定比列收支的宝钞。
这在魏广德看来,实在是朝廷财政收入的一大损失。
若是能够彻底禁止地方官府在收税时接受宝钞,全部改用银钱,朝廷朝政收入当能增收十数万两银。
不过这些政策,多是在成祖、宣宗时期为了挽救宝钞而制定的政策,在印制、发放大量宝钞后适量回收一部分宝钞稳定宝钞币值。
这些政策,已经成为了所谓的“祖制”,倒是很难变动。
至少,魏广德不认为自己有能力改变。
倒不是理由不充分,实际上太祖朱元璋制定宝钞政策时,就从没有想过要回收这些纸。
既然太祖时就没有这个打算,那之后的政策也就是有违祖制,现在废除也就顺理成章。
把每年户部还在回收的那些宝钞全部换成收银钱,自然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实打实的银子。
于是,等吕调阳起身告辞后,魏广德借故留了下来。
“善贷,你还有何事?”
张居正在问出这话的时候,内心其实是忐忑的,他也担心魏广德发现他和冯保的密谋。
一旦把事儿捅到慈庆宫去,他们可就是吃不了兜着走。
只不过,魏广德说出自己想法了,张居正才暗松一口气,他们的计划没有被发现就好。
“宝钞自宣德朝停止印制后,朝廷其实每年回收的宝钞数量依然不多,有必要彻底废弃吗?”
张居正不认为魏广德这个想法有多大的利益,即便可以为朝廷增加一点银钱又如何,那等于把大明宝钞最后的遮羞布也撤掉。
太祖留下的烂摊子,他可不想去碰。
“叔大兄,现在朝廷困局非一朝一夕能解决,只能增收节支再无它法。
叔大兄那篇《生财有大道》我也拜读过,‘盖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也。’
可惜,朝廷支用太多,根本无法做到结余,为此只能想方设法将应收之财尽收。
以善贷看来,这宝钞抵税就是可以彻底放弃的。
当初太祖发现宝钞,主要还是我大明铜料不足之故,印制宝钞方便民间流通,至于之后,那是后话。
当今虽铜料依旧紧缺,可适才和卿所言却让我眼前一亮,如今海外白银涌入,朝廷制钱,似是可以以银制钱。”
魏广德所说银钱,可不是这个时候大明流通的银子和制钱,而是打算直接在大明制作银元。
第883章金价
“叔大兄,现在朝廷困局非一朝一夕能解决,只能增收节支再无它法。
叔大兄那篇《生财有大道》我也拜读过,‘盖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也。’
可惜,朝廷支用太多,根本无法做到结余,为此只能想方设法将应收之财尽收。
以善贷看来,这宝钞抵税就是可以彻底放弃的。
当初太祖发现宝钞,主要还是我大明铜料不足之故,印制宝钞方便民间流通,至于之后,那是后话。
当今虽铜料依旧紧缺,可适才和卿所言却让我眼前一亮,如今海外白银涌入,朝廷制钱,似是可以以银制钱。”
魏广德所说银钱,可不是这个时候大明流通的银子和制钱,而是打算直接在大明制作银元。
宋元明之所以转而发现纸钞,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铜料不足,之前各朝都没有达到这个时代的商业繁华程度,所以少量铜钱也能满足商品流通需要,而且前朝对于大宗商品交易,还会使用布帛作为支付媒介。
宋朝时也曾因为铜料不足而出现朝廷发行的铁钱,这些其实都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钱币受到材料供应制约而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魏广德不知道这个时候大明朝有多少黄金和白银,这个数据实在难以估算,但是他却知道,隆庆开海后,全球白银大量流入大明,据说总额超过数亿两之多。
有如此巨大的白银流入,魏广德当然觉得大明应该摈弃过去对白银交易不管不问的模式,应该开始以白银铸钱做为法定货币。
当然,这其实也有朝廷的利益在其中。
要知道,以前的制钱都不是纯铜制造,而是铜合金,是要参杂其他金属在其中。
在魏广德设想中,大明铸造的银元可以选用八、九成银,剩余原料用铜铸造,这样铸币费用和朝廷赚的钱就出来了。
而且银元也不一定是足额一两重,可以只有十二、三钱重量就够了,抵作一两使用。
另外还可以发行更小额的,如一钱、五钱等小额银币,按照大明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兑换比,一钱银子是七十文,这样也可以弥补铜钱不足的问题。
但是要做这一切,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朝廷能受到足额的银锭,把这些银锭熔炼成银币。
至于投放出去,其实也很简单,官员的官俸、军饷等等。
至于民间接不接受,就如同当初老朱的政策一样,禁止金银铜钱交易,只准使用宝钞,现在变成禁止民间金银私自交易,只准使用银元。
甚至在将来,还可以考虑朝廷收拢黄金发行金元。
魏广德把自己的设想在张居正面前婉婉道来,张居正也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面专心思考。
说白了,白银在朝廷手里一进一出,朝廷就可以获得两三成的利益,这对陷入财政困窘局面的明廷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
“以八九成银参杂铜制作银币,以法令形式推行下去.办法虽好,可朝廷手里白银还是太缺了,太仓存银不过百万两,即便是内廷,估计也不过这个数额。”
张居正在心动之余,很快就想到了推动此法虽然有诸多好处,特别是解决朝廷财政难题,可是要考虑到具体实施过程,就有些难题很难破解。
“江西、南直隶推行一条鞭法,除了实物俱折银,若全国各布政使司皆如此,朝廷每年收入白银怕不下千万两。
通过铸币,可增收一、二百万两之多,足以弥补当前财政亏空了。”
魏广德马上就说道,“实物也以保够漕粮及其他必须之粮外,如果可以俱折银。
据我所知,朝廷每年所收实物,因保管不当造成损失也不小,不若留够必须之粮和一部分预备赈灾粮外,全部折银抵京,这样也能增加白银收入。”
他记得好像大明就是在万历朝开始白银化,实质上就是银本位制,所有财税支出都是以白银量化,无疑这就是最好的,把中国货币体系固定下来的时机。
魏广德早就发现,大明财政收入并不是如后世所说年入二三百万两银子,算上实物至少有两、三千万两,只不过其中大部分为实物,金银比重很小。
不指望全部折银,只要有一部份折银就足够工部忙活了。
不过魏广德不知道,他这么做其实也埋藏下巨大的隐患,其根本就是大明自产白银和铜料不足,完全靠从外部输入。
在大明商品畅销全球的背景下,巨额白银流入自然不会有问题,恰恰相反,白银流入一开始会激活大明经济,但是在后期会引发剧烈的通货膨胀。
而最大的危机还在于,一旦大明不能吸收足额的白银流入,则在国内可能就可能形成经济危机。
实际上后世学者也有观点认为,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是与这一时期全球化经济有关。
明朝自开国以来,虽然一直是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路线,但这只是笼统的解释而已。
随着全球历史的不断发展,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大航海时代到来,明朝已经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加入了全球化的经济贸易当中。
早在成祖朱棣时期,就开始了郑和下西洋的大规模航海探索,可以说,明朝到中期以后,已经与世界经济的连接越来越密切了,也不能再被完全定义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路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