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在晚唐 第18节
看到赵怀安,赵六将绳子递给了杨茂,喜滋滋地跑了过去,高兴道:
“赵大,这些都是吐蕃人的奴隶,咱们在牛马棚找到的。”
赵怀安走了过去,数了一下,大概有二十多人,各个形态佝偻,宛如行尸走肉。
他们显然畏火光,用手挡着眼睛,跪在地上,丝毫不敢抬头看赵怀安等人,只是麻木地等待命运的再次降临。
赵怀安看着这些奴隶,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打下这处吐蕃人的营地后,肯定是要大发的。
但问题来了,他是要跑路的,那靠着自己这些人,肯定带不了多少东西。
现在和之前在战场逃命不一样了,这时候再丢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在割他的肉。
他在大唐能不能混出来,就靠这些原始积累呢。
想到这里,赵怀安决定将这些奴隶一起带走,毕竟这些人再行尸走肉,驮运东西应该不难吧?
于是,赵怀安温声道:
“你们有人听得懂我说话吗?”
见人群中毫无反应,赵怀安耸耸肩,并不奇怪。
毕竟吐蕃人都听不懂汉话,这些奴隶哪听得懂。不过驮东西这种简单任务,用手势比划比划也够了。
可就在赵怀安打算转身的时候,身后传来蚊子般的哼哼。
然后声音稍大,却是:
“……郞主……我,听……得懂。”
也许是长久不说话了,这人开始还结结巴巴,但下一句就利索多了。
赵怀安惊诧地点头,看了过去,看见一个满头乱发,上下赤裸的小矮子在说话。
他惊奇道:
“咦,你怎么会唐语的?”
那小矮子道:
“是我的父亲教的,父亲是祖父教的,我们是唐人。”
赵怀安愣了一下,从老六那边接过火把,伸过去细看,然后就发现这些人虽然瘦得脱相,又是高原红,但眉眼间的确有唐人的痕迹。
这下子,赵怀安好奇了,这些唐人是从哪来的?
小矮子并不能回答赵怀安的疑惑,他只知道他的祖父是成都人,然后被南诏人给掳掠,继而又被卖到了吐蕃人这边。
而和孙泰、赵虎他们是披甲奴不同,吐蕃人并不把这些唐奴当成人,而是真正当成牛马在使。
经过了解,赵怀安得知他们当中大部分已经完全不会唐语,只有眼前这个小矮子依旧还坚持学着父辈留下的话。
这让赵怀安有点侧目,这小子心智坚定,是个好苗子。
想到这里,赵怀安温声道:
“有名字吗?”
小矮子摇头,只知道自己姓牛,但并无名字。
取名狂魔的赵怀安,当即就给小矮子起了个新名字:
“你以后就叫牛礼,后面就跟着我,保准让你活成个人样来。”
得到新名的牛礼,听到“人样”这个词,浑浊的眼神有了闪光,他看着眼前这个高大的男人,重重地磕了头。
赵怀安摆了摆手,让赵六他们收拾一个帐篷出来给牛礼这些唐奴住,再准备点清水给干粮,不要给肉。
这倒不是赵怀安舍不得肉,而是以这些人的情况,吃肉只会害了他们。
等将牛礼他们送走,那边鲜于岳也问完话了,赵怀安正要走过去,就看见鲜于岳拔出短刀割破了那个吐蕃贵族的脖子,接着又捅死了一人。
这边鲜于岳动手,任通、宋远也冲进吐蕃人中到处砍杀。
眨眼间,十多个被紧缚双手的吐蕃人被鲜于岳三人砍死,尸体相枕籍,血流成河。
突然的变故将边上的孙泰、赵虎吓了一跳,下意识将刀指向了鲜于岳三人。
而赵怀安的脸色也异常差,他觉得鲜于岳完全不尊重自己,这些人是因为吐蕃贵族才投降的,而那贵族是自己俘虏的,所以这些吐蕃人也应该是自己的俘虏。
而现在鲜于岳一声招呼就不打,就将他的俘虏都杀了,这让赵怀安如何能忍?
但就在赵怀安准备上前怒问,鲜于岳倒是先有了反应。
他瞟了一眼孙泰、赵虎,并不理会两人,然后就将刀上的血迹振开,收刀回鞘。
看到赵怀安脸上的怒容,鲜于岳倒是冷静,他走过来对赵怀安道:
“赵君,请到这边来,我有密事相商。”
说着,鲜于岳自己主动进了中帐。
赵怀安忍住了怒气,看到孙泰、赵虎还有奔过来的杨茂正在和任通、宋远两人对峙,骂了句:
“都自己人,还站着干啥,去收拾缴获,老岳杀了那些俘虏,剩下的缴获就是我们的了。”
说完,他又看了一眼地上的吐蕃贵族尸体,摇了摇头,接着走进了中帐。
他倒要看看,这鲜于岳葫芦里卖什么药?
第17章 踏歌
赵怀安掀帐走进去,闻了一下帐篷里的味道,开口就说:
“老岳,咱们换个地方说,我是受不了这的味。”
鲜于岳本来已经准备好了一堆说辞,忽见赵怀安说这个话,也愣了下,然后点头同意。
他也受不了这,腥膻味,混着浓重的血腥气,哦,还有一股尿骚味。
赵怀安争得主动,带着鲜于岳又出了帐,到了一处空地,就沉默了。
鲜于岳抬头看去,因赵怀安大半个脸都隐在黑暗中,看不清他的表情,主动打破沉默:
“赵君,你是怪我擅自杀了那些吐蕃人?”
赵怀安面无表情,淡淡道:
“这营地是你我一起破的,所以那些吐蕃人也有你的一半,你如何处置自己的财产那是你的事,但你将我那一半的也杀了,至少得和我说一声。”
听着略带疏远的话,鲜于岳深吸一口气,说道:
“赵君,我敬重你,不仅是因为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更因为我在你身上看到豪杰的气概。你是能做大事的,但正因为你要做大事,所以有些事情你必须防患于未然。”
见赵怀安不说话,鲜于岳继续:
“我知道你有意收这些吐蕃人,但这些吐蕃人和那些夷人完全不同,我们俘虏的是吐蕃人中的将头和桂,这些都是吐蕃的武士,在高原都有庄园,如何会追随你?。而那名吐蕃的贵族,身份更是复杂,他是如的侄子。”
鲜于岳解释,如是吐蕃人当中的高级贵族,真要比喻的话就是类似唐这边的节度使的地位,不过要更高些。
鲜于岳为什么会讯问这个吐蕃贵族呢?就是因为这些人出现在这太奇怪了。
铜山城之前的确是很重要,当年韦皋在此建关就是因为这里是连通剑南西部各地的枢纽,它北通黎州治所汉源,西接清溪关,南连大渡河,东达邛州、雅州等地。
控遏此地,可以说直接控制了吐蕃人南下大渡河的通道。
但问题是,自韦皋大破吐蕃后,吐蕃人已经七十多年没有南下了,这些年虽然有不少吐蕃人流进南诏军中,但那更多的是部落自发,而不是吐蕃贵族们的行为。
因为知道赵怀安不了解吐蕃的情况,鲜于岳就和他讲得更细了。
用鲜于岳的说法,别看吐蕃人当年横绝一时,但实际上到了这会已经是分崩离析了。
它原先在西域和河西的领土现在分别被西州回鹘还有归义军给占领,而高原上的本部又因为继位之争,弄得王室分裂,政权崩塌,地方势力纷纷崛起,各自为政。
再加上此起彼伏的民乱和奴隶起义,此时的吐蕃早就四分五裂,再无昔年高原霸主的荣光。
所以即便日后李德裕主政剑南,大修要塞,但依旧没有重建铜山关,就是因为这里已经不再重要了。
但现在,竟然有一个吐蕃贵族领兵驻扎铜山关,这如何不让鲜于岳怀疑。
此前他从那个逃户老叟那边听说,有南诏人进了营地,并带走了数百吐蕃人,鲜于岳就已经察觉不对劲了。
现在他从这个吐蕃贵族口中,知道了更多的细节。
原来这股吐蕃兵的确受到了南诏人的邀请,但他们之前因为畏惧唐军的实力,只是在铜山关以西的雅江一带逡巡。
但随着南诏人突破大渡河,先后陷邛崃关、石门戍、荣经、雅州、鸡栋关、抚人戍、百丈、临溪等关城、最后杀到了邛州。
此时数万南诏大军就隔着邛州城外的白术水与唐军对峙,距离成都已不过二百里。
这下子这些吐蕃人等不住了,连忙赶到铜山关,在留下少数人把守后,余众都顺水南下去南诏军中发财去了。
而这只是吐蕃人的先头部队,如果一切顺利,那么盘踞在吐蕃东部的实权贵族大茹也会挥兵从铜山关南下。
而留守营地的那个吐蕃贵族,正是此人的侄子,所以才留守此地,既负责接应后续部队,也负责看护入蜀部队的后路。
所以鲜于岳告诉赵怀安,后续很可能有大量吐蕃人南下,铜山关这里并不安全,而留着这些吐蕃人,必然会生乱,不如杀之。
听着鲜于岳讲着,赵怀安没有吭声,只是一个劲地捻短须。
见赵怀安没反应,鲜于岳咬了一下嘴唇,再次说道:
“赵君或许以为在下对夷狄心怀仇怨,行事手段亦显酷烈。然赵君可曾知晓,我蜀地百姓与南诏、吐蕃之间的百年血仇,纵以三江四海之水,亦难涤荡净尽。就我家中,死难于吐蕃、南诏者百余人。赵君还觉得我酷辣吗?”
赵怀安叹了一口气,对鲜于岳道:
“老岳,我就是觉得,你杀他们时应该和我商量一下。你要是告诉我这些情况,你要杀,我干嘛拦着。”
鲜于岳见赵怀安话松了,马上就笑了,他趁热打铁,恳请:
“赵君,与我一起去邛州吧!君是豪杰,胸存壮志,如今蜀地危急,正是豪杰用武之时。君可凭吐蕃营中所获财货、甲械,招募百名骁勇之士,投效军前,必能成就一番功业。而我亦要将吐蕃人的消息送到邛州,你我同赴邛州,解川西之危?君意下如何?”
再一次面对鲜于岳的邀请,赵怀安思考了片刻,说了一个忧虑:
“老岳,你是晓得我的,我这些缴获就是无源之水,用完也就没了。现在起团,无论是人员还是钱粮都是不够的,所以你看……”
这个时候不提要求,什么时候提呢?赵怀安早将这事想明白了,目前情况,依附在唐军体系是最佳选择,但这个肯定不是那么容易的。
想要获得独立性,那你就没有钱粮补充,没有军队的供应,以赵怀安的能力绝然是养不起这么多人的。
别说后面再募了,就现在他手上的这些丁口,他都养不活。
鲜于岳沉默了一下,下了决定,他对赵怀安道:
“赵君,你我倾盖如故,不如契结金兰,自此你我结为盟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