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创业在晚唐

创业在晚唐 第251节

  可要晓得,正因他是自己人,他姐夫才穿得随意些,而那明经科虽然稍微简单,但依旧可以位登宰相。

  王凝之所以说这个,就是晓得他们崔家的崔慎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明经科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之后就入翰林为学士,最后一步步走到了宰相。

  但王凝是真不晓得他们崔家人是多孤傲爱报仇。

  就他自己举的那个崔慎由的例子就不好,因为这人就是那种睚眦必报的,他早年和同为翰林学士的萧邺关系紧张,后来他进步快先做了宰相,然后就公报私仇,直接革去了人家翰林学士之职。

  可风水轮流转啊,很快人家萧邺也当了宰相,而且因为崔慎由的性格,早就得罪了其他几个门下,然后萧邺又推荐了刘瑑进了政事堂做宰相,然后一起整这个老崔。

  最后老崔被整到了西川去做节度使了,然后就整天嚷嚷什么朝中有奸人,陷害忠良什么的。

  这就是他们崔家人,整人的时候大义凛凛,被整的时候就是人家公报私仇。

  而现在那位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就是这位的弟弟,其秉性稍圆滑,但同样自诩清流,向来看不起田令孜这些人。

  现在被宦官们联手整的那个宰相崔彦昭也是他们崔家人,真清流性子。

  就因为他姐夫那句话,后来他做宰相的时候,就打算整人家。

  而他妈向来晓得儿子是什么人,弄了个和人家王家共进退,才逼得他儿子松了手。

  但也就是放了王凝了,至于其他人,皆在这些年被崔彦昭整死,手段狠辣得不行。

  就如先帝的那位伶人李可及就讲了个段子,被这人弄死了。

  所以现在小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打算将这人从宰相位置上弄走。

  只是现在北衙几家权宦都有自己想推荐的人,然后这个时候外面的宰相郑畋推荐了现在的宣武军节度使王铎做宰相,几家人都在犹豫。

  上面为何犹豫,杨复光也能猜到一二,虽然他这些年都不在朝内,可对于朝内的局势却洞若观火,甚至因为置身局外,还比局内人更看清几分。

  南衙内部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现在南衙的五位门下,分别是崔沆、崔彦昭、郑畋、卢携、李蔚。

  其中崔沆这人基本没有政治影响力,他因为那句“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而成为时人的笑柄,现在就是个点头宰相。

  然后是李蔚,这人向来不党不群,真实君子,所以在宰相班子里向来办实事,说实话。

  而剩下的崔彦昭自不用说,都已经走人了,但偏偏他走后空出的这个人选却成了关键。

  只因为此时南衙的这些门下,就以郑畋、卢携二人斗得最凶,甚至已经隐约有了当年牛、李党争的那个斗争苗头了。

  说来这二人还是表兄弟,从小还一起长大,只因为郑畋长得可爱,卢携从小就长得丑,所以郑畋就更得长辈关爱。

  此后二人就因此而结下了仇,其中这一次对王、黄造反这件事,两方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剿抚之策了。

  其中卢携坚持认为对于王、黄这些草寇就必须快刀斩乱麻,即刻调动精兵猛将对这些火星铲除,甚至要调已进南诏的高骈领军出剿。

  但郑畋却不同意,认为此时应该招抚王、黄这些草军票帅,给他们官职,先稳住他们,只要等中原灾年过去,他们那些部下就会自己回乡种地,到时候再办草寇这些骨干,自然易如反掌。

  现在政事堂里面的五个门下,一个不管事,一个不参与,一个要被贬,剩下的两个针尖对麦芒。

  所以在崔彦昭去任后,卢携和郑畋,谁先拉人进政事堂,谁就在政事堂占了多数,就能将自己的政策推行下去。

  可以说,此时接替崔彦昭的人选,直接影响了大唐下一步的大方略。

  本来,最开始,杨复光是完全站在卢携这一边的,道理很简单,他们杨家现在被田令孜打压,唯一的翻身机会就是拿军功。

  现在你郑畋要抚,那军功何来?

  可随着各方信息传来,杨复光渐渐认识到强行平叛已不现实。

  这里面的原因除了这段时间义成、天平军的挫败,草军在兖、沂一带的壮大,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刚刚收到了一个绝密情报。

  去年初就带兵南下南诏的高骈竟然大败而回,带下去的数万精锐,最后只有万人能回,可以说是大败特败,将此前获得的优势一朝丧尽。

  这事高骈竟然一直瞒了三个月,后面还是西川那边的周从寓弄到了情报,才晓得了败战的消息,然后禀告给了朝廷。

  所以这会朝廷诸公早就一片哗然,也就是这个时候,那南诏的新国主隆舜竟然派人来长安求和,并求娶大唐公主,愿做大唐的女婿,为大唐永守南疆。

  不然朝廷对高骈的囚车早就发出去了。

  可即便如此,由高骈出兵平叛的计划是彻底落空,甚至为了弥补西南疆的兵力不足,朝廷还需要再从中原各处调兵组建新军团。

  如此的话,本就不占优势的中原战场,兵力将进一步被削弱。

  这样的大局下,还谈什么剿呢?

  所以,杨复光只犹豫了一会,就立刻改变了态度,决定支持王铎。

  而他们杨家这一票,正是关键一票。

  郑畋那边是有宦官撑腰的,那就是同在汴州负责转输漕运的西门思恭,这郑畋从小就被养在西门思恭身边,几乎是他半个儿子。

  所以西门思恭那边必然会支持郑畋,但田令孜呢,又和郑畋的对头卢携是盟友,两人向来是狼狈为奸,所以在北衙这边,郑畋和卢携也是一人一票。

  而现在,有了杨复光的支持,他们杨家开始投郑畋一票,如此王铎就能入主门下,尔后,郑畋一党将在政事堂中占多数,如此,招讨之争,招这一路线将暂时占上风了。

  此时的赵怀安是一点都不晓得,赵六的一个拍脑袋,他的一个无所谓,最后让杨复光因此而支持王铎入朝廷而换得万余宣武军兵马的调度。

  然后整个天下局势就因这样小小的变动而发生了政策的转变。

  而以后,更多的类似的事情还会更多,随着赵怀安的位置越来越高,他的各种无意识的举动都会影响这个世界的历史走向。

  不过换个方面来说,此刻的赵大从一个被时代裹挟的被动者,正逐渐成为一个推动历史的主动者。

  正是靠着政治互换,杨复光从王铎那边要来了兵,从西门思恭那边要来了粮,最后汇合刚抵达到汴州的忠武军,就急匆匆地率领舟师来救赵怀安了。

  此刻,杨复光见赵怀安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赵怀安不仅没事,还击退了草军,总之是一件功劳了,而忧的是,也不晓得赵大损失多重,会不会影响到后面的合作。

  毕竟他们杨家现在真的很需要一个强力的地方实力派。

  这些情绪杨复光都没有表现出来,甚至还在想着如何安慰赵大,然后他就见赵怀安下拜道:

  “不辱使命,不负皇恩,我保义军连战三日,终于歼灭濮州残贼,而曹州贼寇也已撤往曹州。”

  杨复光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听错了。

  然后赵怀安一招手,就从后面赵六手上接过了一个函箱,随后恭敬地递给了杨复光:

  “这是濮州贼帅曹师雄,请兄长过目。”

  杨复光愣了一会,将函箱打开,只见里面是一个神色惊恐,面容雕枯的首级。

  眨了眨眼睛,杨复光不敢置信,再问了遍:

  “你是说你不仅击溃了草军,还阵斩了敌军的草帅?”

  赵怀安点了点头,补了一句:

  “不过曹州贼帅跑了,往曹州去了。”

  此时杨复光哪还在意这个,一个劲拍着赵怀安的肩膀,大笑:

  “好好好,赵大,你哪里是‘呼保义’啊,你分明是我的‘及时雨’!你是不晓得,你这份军功来得太及时了!哈哈!”

  这下子,赵大自己愣住了。

  什么?咱又成了及时雨了?

第202章 丰收

  乾符三年,草长莺飞二月天。

  杨复光的救援大军停驻在冤句已有半月,除了空耗后方运来的粮米,军队是一步未进,寸功未立。

  而赵怀安也在这半月开始消化正月那一战的战果。

  自古以来,风浪越大,鱼越贵。

  当赵怀安扛住了曹、濮草军的围攻,并随后大破之,迎接他的就是属于保义军的大丰收。

  这一战斩杀的草军三千六百二十一级,俘草军两万二百一十六人。

  这里面真是草军老贼的,基本都是在开战时就被斩杀的那一批。

  后面被俘的,基本都是被裹挟,和为了吃粮而从贼的灾民。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就是赵怀安在战前安排到对岸的那批人。

  一开始,保义军还准备在南岸维持秩序,可后面大战打起来,保义军根本管不上这些人。

  因为乏粮,又接受不了难民营的混乱,有不少难民直接就走了。

  但依旧有不少流民选择赌一下,他们觉得保义军费劲把他们弄到对岸,不会不管他们的。

  当然,也有人可能是真的再无地方可去了,死都只能死在这里。

  随着对岸杀声作天,依旧留在南岸的难民担惊受怕,深怕这支官军打输了。

  但好在他们赌对了。

  很快,在击溃城外草军后,赵怀安就派船来接他们。

  很显然,赵大依旧舍不得这些人力资源。

  而这些人,加上赵怀安此前收拢的流民,还有草军俘虏,总人数足有四五万人。

  换言之,赵怀安只是在进入曹州的一个月,就已经收获了差不多一个县的人口。

  这么庞大的人力资源,自然是需要安置。

  对此赵怀安也想好了,那就是一口将这些人口吃进肚子里。

  在战前,赵怀安就已经去信留在光州主持的王铎,让他做好接收中原流民的准备。

  后来在杨复光来了后,又私下和赵怀安密聊了现在的局势,在晓得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没有战事的时候,赵怀安即刻开启了运输流民回光州的事。

  此时曹州的州、县、乡法制被催,这里能做主的就是赵怀安和杨复光。

  赵怀安只是和杨复光提了一个理由,那就是这些灾民在中原就算再赈灾,后面草军杀来了,抢了他们粮,还是能裹挟他们从贼。

  所以为了防止草军继续获得兵力补充,他的建议就是将这些流民往秩序依存的南方迁移,而他作为光州刺史,愿为朝廷分忧,接收这批灾民。

  杨复光很感动,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一个地区接收大规模的难民,是必然要引起土客之间的矛盾的。比如土地、粮食、生活物资,甚至是风俗,都会有巨大的矛盾。

  在这个时期,一个地方的物资产出和消费都是有差不多的平衡的,一旦这数万难民移过来,一定会惹得市面百物腾贵,给本地人造成巨大的生活负担。

  此外,这个时候的乡村普遍是非常愚昧的,任何外乡人的出现都会被本地人当成灾祸,如果家中有什么孩子丢了,或者孩子中邪了,他们就会认为是外乡人做的鬼。

  这种事情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地官府一个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骚乱。

  所以在杨复光的眼里,赵怀安真是忠心为国,为朝廷分忧了。

  不过杨复光还是问赵大要如何安置这批人,毕竟要是处理不好,把光州那边再惹出祸来,那就是大罪了。

首节 上一节 251/3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寒霜千年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