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38节
入目一片绿色。
几乎与此同时,第二声口令再次响起:
“长江三号,雷达数据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听到这句话之后,发射以来的第一阵掌声,终于在这个略显简陋的临时发射场上空响起。
压抑到极点的空气被骤然打破,刚才几乎满头大汗的周平建也明显跟著放松下来。
显然,他还是更习惯这样的局面。
跟著拍了几下巴掌之后,老周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转头看向身后不远处的赵福元:
“对了老赵,你刚才跟我说什么来著?”
“……”
本来严肃活泼的气氛,差点因为这句话而变得幽默了起来。
赵福元无奈地摇摇头,不过也已经没心思再重复一遍了——
刚才啥都看不见的时候,他心里确实是没有太多感觉。
但这会儿从远望三号传回来的光学观测结果中亲眼看到自己研制的火箭在天上飞,反而让他没来由地感觉到了几分兴奋和紧张。
毕竟,过去作为一名导弹设计师,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机会。
大约半分钟后,火箭尾部闪烁著的耀眼亮光逐渐减弱,紧接著在几秒钟内完全熄灭。
不过这样一来,反而让光学镜头的成像效果更加清晰了起来。
“唔——”
显示器周围,顿时响起一阵惊呼声。
只见纤细修长的雪白色的弹体外部包裹著一层细密的气流,就如同只裹著一层半透明轻纱的少女胴体。
神秘,而诱人。
赵福元半弯著腰,几乎恨不得把脸塞进屏幕里面去:
“太好看了……”
而导弹旅长周光其实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被自己发射出去的东西:
“真是壮观……”
尽管军人的训练让他还维持著正襟危坐的状态,但一双眼睛也是直勾勾地盯著光学窗口。
而常浩南则是在心里默默地倒数掐著点:
“5……4……3……”
快舟一号的前两级并没有进行硬件层面的改动,不过在常浩南设计的能量管理系统中,在每一级发动机关闭之后都增加了一个额外的滑行段,以减少在动力段做出过多不必要的机动动作,保证尽可能高的入轨精度。
他的声音不大,但距离最近的几个人还是能依稀听到。
就在赵福元和周平建二人带著些许好奇地把视线投向常浩南时……
“一二级分离!”
常浩南的声音和无线电中的声音几乎重合著响了起来。
很明显,他对于整个过程已经烂熟于心。
而且对时间有著和秒表差不多的把控能力。
周平建双眼微微睁大,但还是没有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出声。
同时,一号箭载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中,一二两级连接处的锁紧装置解除,环绕在箭体周围的12组压缩弹簧同时启动,将分离式推杆的内外套筒相互推离。
在动量守恒定律的作用下,已经完成使命的芯一级火箭失去速度,在图像中缓缓开始下坠。
几乎在同一时间,高温燃气重新从火箭尾部喷涌而出,形成的耀眼光晕迅速笼罩住整个箭体,让光学观测设备再次失去了大量细节。
又是几秒钟后,火箭离开远望三号的测控范围。
刚刚的几个图像窗口重新变为一片漆黑。
不过,这一次的信号中段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位于太平洋中部远望五号很快就重新捕捉到了目标。
而当显示器中的低倍光学窗口重新亮起的时候,出现在其中的画面却让所有人都为止一惊——
已经昏暗发黑的天幕之下,一道轮廓形似三叶虫的白色气流从由远及近,如同撕碎虚空的天神一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掠而来。
“长江五号,雷达数据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来自远望五号的报告声响起。
但所有人,都已经忘记了鼓掌。
这一幕,对于太空飞行器设计的专业人员来说并不算陌生。
水母云而已,哪怕最基础的课本上都会提到。
但要形成如此蔚为壮观的效果,却需要满足相当多的苛刻条件。
由于弹道路径限制,华夏往常的火箭和导弹发射极少能够满足。
所以,就连在场的很多专业人员,都是第一次完整地观测到这个场景。
“这个画面……会转播出去么?”
过了好一会儿,周平建才有些不舍地打破了沉默。
“会。”
常浩南点了点头:
“不过以目前火箭所处的高度计算,应该会有很多人不需要通过电视……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
“嗯?”
赵福元先是一愣,接著转头看向旁边另一块屏幕上显示著的地图——
快舟一号的轨迹,刚好划过关岛附近海域上空……
第1272章 见证华夏速度
“常院士……”
赵福元把视线从地图上收回来:
“这……也是您事先就计算好的?”
快舟一号当然不是导弹,实际就连作为原型的东风31,目标也不可能是关岛。
但是,能趁著这样一个没人敢逼逼赖赖的机会,让关岛美军感受一下被火箭洗头的快感,还是让人不免心中暗爽。
反正这会儿的火箭高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定义中的领空上界(100km),再说也不是真的越过了你领海节点内的正上方,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说法的。
“事先算好倒也不至于……”
常浩南拽过一张纸,擦了擦手心渗出来的汗水:
“我就是寻思著,这个场面大多数人应该都没亲眼看过,所以给他们一个欣赏的机会……”
旁边的周平建差点没绷住笑出声来:
“那你人还怪好的嘞……”
“……”
随著飞行高度的进一步提升,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含量迅速降低,不再具备产生任何可见尾迹的条件基础。
因此,漂亮的水母云实际只持续了不长的时间便消失无踪。
而说话之间,火箭已经飞到了第二个测控区域的正中心。
“长江五号报告,二级发动机关机,开始进行速度增量控制调整!”
相比于完全为了提升速度和高度的一级火箭,芯二级在继续推进箭体的同时,也需要在开始进行能量管理并减小入轨误差。
但固体火箭的燃烧工况从理论上就不可能完全稳定,因此,核准和调整轨道精度的工作只能留在后两个滑翔段来进行。
电脑屏幕上,几组之前一直保持稳定的参数开始飞速跳跃,远望五号回传的目标飞行轨迹也随之发生了连续几次近乎微不可查的偏移。
到了这个高度,光学设备已经无法观测到太多细节,只剩下一颗被固定在整流罩内部三级火箭上的摄像头仍然能捕捉到一个几乎完全黑暗的画面。
但即便缺乏背景参照,却仍然能够看出火箭的姿态正在发生变化。
实际上,按照常浩南的设计,快舟一号会在整个入轨过程中进行两轮轨迹校准,保证第一次入轨就实现最为理想的精度,而不再需要卫星本身做出后续调整。
不过,因为远望系列测量船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过执行这样的任务,所以暂时还不能提供动力段飞行轨迹与理想轨迹之间的详细对比数据。
只能通过最后的轨道参数评估整个飞行过程的能量管理效果。
“抛整流罩!”
随著这声口令落下,一道灼人眼球的白光从原本昏暗的摄像头画面中心劈开,将渔船一号卫星的本体暴露在了太空环境当中。
大约十秒钟后,二三级火箭分离,三级火箭几乎同时点火,星箭组合体的飞行姿态由斜向上慢慢变为横向。
而电脑屏幕上,代表著卫星高度的数字变化速度开始放缓。
401.20.
401.21.
401.22.
……
相比于可以进行一次关机的液体发动机,固体三级火箭必须在一次相对短促的工作中将卫星直接推入缺省轨道。
如果类比一下,就是在倒车入库的时候要求一把进库,而且还必须维持一定的速度。
那误差自然就会大一些。
过去的入轨算法,相当于最初代版本的自动泊车,也就是生硬地记住“xx秒打x圈方向盘、油门开到x度”,然后重复操作。
而快舟一号上所测试的新型入轨算法,则相当于一个传感器和算力都拉满的智能驾驶系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实时计算出最合适的操作,实现复杂情况下的精准停车……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