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2节

第48章 【求追读!】新舟,启航

  在电话里把自己兴奋的情绪宣泄一番之后,周永航的情绪总算平静下来。

  他想起了杜义山来603所的那天似乎说过,机翼的颤振分析工作,以及后面对主动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控制率设计,都是由对方的一个学生完成的。

  “老杜,等到这次运7-200A飞机更换新机翼完成首飞,我一定要向上级给你,还有你那位学生请功!”

  电话那头的杜义山跟周永航也是老熟人了,哪里会不知道后者在想些什么:

  “呵,请功的事情提的这么主动,这是看上我的学生了?”

  “话不要这么说嘛,什么你的学生我的学生,那都是国家的学生。”

  被拆穿了心思的周永航也并不感觉到尴尬,而是继续说道:

  “再说了,伱老杜现在退居二线,手里也没有主抓的型号,这么有天分的年轻人,毕业之后还是要到我们这种一线单位历练历练才行啊。”

  不过杜义山完全不为所动:

  “你个老狐狸,我在盛京都能听见你心里面打算盘的声音。”

  “不过这次你可要失算了,这个学生今年才上大三,离毕业且有些年头呢,你呀,退休之前估计是沾不到他的光咯。”

  “大三?”

  另一边重新坐回椅子上的周永航一脸见了鬼的表情:“你可别诓我,那技术文档我都看过,里面很多东西本科阶段根本就不讲。”

  “你要是不信可以到我们京航来看看,我在这种事情上骗你又没好处,再说了,凡事都得等著课上讲过才会还叫什么天才?本科阶段提前上研究生课程的学生每年都不少,只能说人家确实是天纵奇才。”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杜义山也能理解老友的心情。

  哪怕是他自己,在刚接触常浩南的时候也是屡屡被其所震惊。

  “真是大三?”周永航听著杜义山的语气不似开玩笑,只好叹了口气有些可惜地说道:

  “那确实没办法了,到博士毕业还有小十年功夫,等不了咯……”

  常浩南破格直接攻读博士的事情目前知道的人还很少,所以周永航是按照正常硕士+博士的流程算了时间。

  然而这个时候,杜义山却是话锋一转:

  “不过老周你刚才说得对,这么有天分的年轻人,确实得经过一线的项目历练才能成大器。”

  “哦?”

  周永航感觉事情似乎还有转机,瞬间来了兴趣:“你有什么想法?”

  “嗯……我需要你帮我个忙。”杜义山思索片刻之后回答道:

  “不过丑话说前头,虽然我确实准备让他提前参与到重大项目里面去,但你们那个新客机不行,不够格。”

  “难道你是要让他……”

  考虑到杜义山正在601所开会,再加上他竟然觉得运7-200A项目都不够格,周永航几乎是立即就猜到了对方的想法。

  “猜到就行了,不用说出来。”杜义山知道周永航肯定能领悟到自己的意思,因此没有让对方继续说下去:“你就说这个忙你帮不帮吧?”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时间。

  “你说吧,要我干什么?”

  华夏航空工业是一个整体,虽然各所之间会存在一些竞争,但周永航作为老同志,还不至于狭隘到只顾著自己603所一家的利益。

  杜义山见状也不客气,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别等到更换新机翼完成首飞了,你们不是已经确定那个主动颤振控制方法可行了么,现在尽快想办法把它弄成先进经验,在航空系统内部先宣传起来。”

  八三工程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虽然重要性已经赶不上十号工程和十一号工程,但想往里面塞个本科生也绝对不是杜义山自己一句话就能做到的事情。

  他至少得证明这个本科生有足够的能力才行。

  而对于这种大项目来说,仅仅一篇航空学报上面的论文肯定是不够看的。

  所以杜义山才需要让603所方面先把颤振主动控制的成果给宣传起来,到时候常浩南作为这个先进经验的主要贡献者,分量就完全不同了。

  “好的,我马上让人去办。”

  周永航略加思索就明白了杜义山想要做什么,因此果断答应了后者的请求。

  本来他就打算这样结束通话,但旋即又想起来了一件事情:

  “对了,老杜啊,这次运7-200A换装新机翼之后,其实跟老运7相比完全已经脱胎换骨了。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未来的市场方面考虑,继续叫这个名字都有些不妥,你来帮我们想一个新名字吧。”

  运7飞机的仿制原型是苏联于60年代末期投入使用的安26运输机,而这两个名字的口碑都比较一般。

  尤其是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夏民航接触到图154M、MD80、波音757-200这些80年代投入使用的新型飞机之后,更是迅速失去了继续运营运7、运8系列运输机的兴趣。

  此前603所在运7基础上研制的运7-100改进型,就是在经历短暂的服役历程之后被很快淘汰的。

  所以周永航其实早就有了把新客机改个名字重新开始的念头,正好又赶上这次机翼大改的机会,只要提出来估计就能得到批准。

  “起名字……”

  这个问题倒是难住了杜义山。

  主要华夏过去的飞机命名实在也没什么花样,就是朴素的飞机类型-数字编号,比如运8、强5、歼轰7之类的,所以几乎从来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

  “算了,这件事倒是不著急,等你什么时候有了主意给我打个电话就行。”

  “这样也好,我有时间去问一下小常他们的意见,年轻人嘛,想法会比咱们灵活一些。”

  在结束跟周永航的通话之后,杜义山直接一个电话打到了京航大学。

  第一件事,自然是跟常浩南说一下他的主动颤振控制系统顺利通过验证的消息。

  不过这个消息常浩南其实已经知道了,所以并没有表现得太过惊讶。

  因为他之前正好在看系统面板,然后发现自己的科研点数突然从36涨到了惊人的76。

  显然,以他目前做过的几件事情来说,只有颤振分析和主动颤振控制方法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只不过这种反应又让杜义山对常浩南不由得高看了几眼——

  老成持重,不骄不躁,绝对是能成大事的人。

  于是他又很快把话题转到了第二件事上,也就是给运7-200A飞机一个新的名字。

  这倒是让常浩南颇为意外。

  主要是没想到这件事情竟然会提前,而且还落在了自己头上。

  思索片刻之后,常浩南最终还是决定使用它在原本时间在线的名字。

  “杜老师,我想,既然这是咱们华夏按照对接国际的新标准设计的第一种客机,不如就叫它‘新舟’吧。”

第49章 歼7F【推荐关键期了,求追读!】

  一周之后的一个上午,611所的风洞测试中心内。

  卢育英坐在控制室里,等待著这座新投入使用的风洞完成进气道试验所需的全部调试工作。

  而在他手边,就放著那个被加急制造出来的缩比模型。

  在结束和常浩南的见面之后,卢育英就带著前者提供的全部资料几乎是马不停蹄地飞回了蓉城,随后迅速安排手下的工程师以24小时两班倒的形式开始对设计方案进行最终的完善。

  由于常浩南已经几乎全部完成了进气道/前机身一体化设计方法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模拟工具,因此整个初期方案设计和等比模型的制造过程一改前段时间的屡屡碰壁,进行得非常顺利。

  除此之外,考虑到这些技术资料几乎全都是电子版的,卢育英也顺理成章地在这个歼7F新方案的完成过程中尝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刚开始的两三天时间里,由于软件操作不够熟练,甚至有些老工程师不会使用计算机等种种原因,进度甚至还不如传统方式。

  但是在卢育英顶住压力,换上了一批年轻人之后,计算机的效率优势逐渐开始体现出来。

  就连很多一开始怨声载道的同志,在适应之后都纷纷表示不愿意再用回铅笔和绘图板了。

  在这样多重因素的buff之下,一星期的时间里,他们甚至拿出了存在微小不同的两版设计。

  而今天正在测试的,正是其中名为歼7F2的一版。

  不久之后,一个穿著淡蓝色工装的工程师手持一份报告走了进来:

  “报告卢总,风洞进气道试验系统已经校核完成,流量系数、总压恢复系数和畸变指数的重复性精度都在设计指标要求的范围内,完全具备承担正式型号试验的能力。”

  “好,准备开始吧。”

  随著卢育英在报告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风动工程师们便开始了紧锣密鼓地准备。

  超音速风洞每一次工作时间很短,根据测试的速度不同,长的也不过能达到几十秒,短的则可能只有几毫秒。

  如果要想对一个气动设计进行全面测试,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

  但由于歼7F的改动并不算大,卢育英这次的重点测试对象只有机头和进气道部分。

  再加上有常浩南提供的模拟工具,对于测试条件的选择也是有的放矢,所需要的测试次数只有通常情况下的一个零头。

  因此在测试开始后第三天的一大早,睡在办公室的卢育英就被一个电话叫到了风洞中心。

  “卢总,风洞测试结果跟咱们之前的计算结果的偏差极小,这个设计没有任何问题!”

  看到卢育英的身影之后,一直在风洞这边值班的工程师兴冲冲地拿著测试报告走了过来:

  “您这次从京城那边拿回来的设计方法简直是神了,在70%进气流量以下,几乎完全都能对上,而且这性能,跟咱们之前的几版设计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卢育英接过报告,直接翻到了最后的结论部分。

  “好,好啊!”

  虽然只说出了三个字,但从他颤抖的双手和脸部肌肉上不难看出,这位资深飞机设计师同样处在巨大的兴奋之中,只不过定力更高罢了。

  “只可惜现在国内还没有做TPS模型模拟的条件,咱们的引射式模型在更高进气流量情况下的模拟结果准确性一般,所以只能做到这里了。”

  刚刚拿报告过来的年轻工程师不无可惜地说道。

  风洞这东西,也不是说有了个硬件就能马上发挥全部的能力。

  除了风洞本身之外,在里面接受实验的那个模型、测试数据的获取和后处理方式,甚至把模型支撑起来的方式都会影响试验的准确性。

  就以刚刚说到的模型为例,发达国家从8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应用的TPS模型,除内涵排气不能模拟高温燃气以外,其他条件都和真实发动机非常相似,可以节省大量的试飞小时数。

  就算是结构比较简单的引射式模型,西伯利亚恰普雷金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院就能通过丰富的设计经验做到100%的进气流量模拟。

  而同样的模型,611所这边就只能模拟到70%-80%。

首节 上一节 32/11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