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681节
这可是2000年。
而且是个纯计算的研究内容。
调研工作还有第三方负责。
也就是说成本几乎只有超算的运行费用而已。
就这,其中的电费,火炬实验室还可以享受到京城给的补贴,价格比市电低一半以上。
可以说是非常大方了。
要知道石油系统这会还没完全去行政化呢,要是按照正常流程走的话,从课题提出到落地没个大半年恐怕很难搞定。
而听黄和维今天这意思,他准备把这个过程消耗的时间压缩到半个月。
能看出来,这是突然面对开放式竞争,真急了。
甚至不排除是借用某些灰色手段(小金库)筹的款。
不过,只要这份协议本身合规,那资金来源对乙方倒是不会有什么影响。
反而是他对于付款方式有些意见。
“黄局长,关于这个研究经费的支付方式,能否考虑改成在课题开始的时候,一次性支付?”
这种要求要是搁在20年后,那基本想都不用想。
除非项目期限总共只有一年。
但要是哪个老板敢签这种课题,怕不是要被手下研究生的唾沫星子给淹死。
不过在世纪之交这会,经费管理,尤其是企业发布的横向课题经费管理普遍都比较狂野。
只要甲方愿意,一次给出来也并非不可能。
实际上,常浩南在杜义山课题组读博那会,就有好几个项目是这样操作的。
“这个……”
黄和维明显犹豫了一下:
“常总,我就直说吧,在我们集团内部,超过百万的经费使用,就必须严格执行审批流程了,那个效率……您也是大型央企的领导,应该有概念的……”
这基本就是承认,他们是从小金库里出的钱。
而金额太大就没办法走小金库了。
在停顿一瞬间之后,黄和维又继续道:
“而且常总,就一个三年期限的课题来说,您也不可能第一年就把事情全都做完不是……”
常浩南看了看黄和维,张了好几次嘴,但最后还是没有说话。
其实他想的就是这个。
三年是什么概念?
他从在课堂上设计歼7F,到把涡扇10装到歼10A和歼11B上面,也就用了三年半多点。
虽说涉及到动土的项目,周期肯定会长一点,但也不可能用这么长时间。
如果是个一般的项目,那他大可以全部做完之后,先把成果放著。
然后每年细水长流地交上去一点,一直应付到结题。
但这次毕竟事关西气东输这种战略项目。
故意拖时间肯定是不像话。
然而要是提前结题,那这经费可就有的扯皮了。
跟同时代的其它科研机构相比,火炬实验室不算缺钱。
但经费这东西总归多多益善。
这时候,还是旁边的秦文贵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常总,黄局长。”
他赶紧开口,打破了这段略显尴尬的沉默:
“我看,不如在协议书最后增加一个附加条款,写明如果能提前结束项目,那么剩余的经费就全部以人员开支补贴或者设备费报销的名义支付给火炬实验室,如何?”
这个提议要是出自常浩南的口,肯定会显得有点刻意。
但秦文贵说出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于是,双方皆大欢喜,并约定回去之后保持联络。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就在二月初正式签署协议。
跟工作有关的话题聊完之后,常浩南按照惯例,表示希望对方能留下,一起到火炬集团吃个晚饭。
不过黄和维却果断回绝了:
“常总,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是今天下班之前,我们还得再去一趟勘探开发研究院,跟那边把情况对接一下,免得耽误正事。”
说完指了指旁边桌上放著的协议。
按照里面的内容,火炬实验室和勘探开发研究院属于并列乙方。
需要两边全部签字才能正式生效。
更重要的是,勘探院负责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
“好吧,那以后有机会再说……”
常浩南说著站起身,把黄和维一行人送到了计算中心外面。
目送著几人上车之后,他低头看著手中一式三份的协议书,伸手在上面轻轻弹了弹。
紧接著自言自语道:
“这市场竞争,看来确实是能教育人呐……”
第817章 资源二号,高光谱遥感卫星
整个研究协议的内容足有大几十页,常浩南既没有精力,也没有那个法律知识自己一点点看。
因此他只是确认几项重点条款符合自己的要求之后,就把三份范本分别丢给了集团法务部、学校的法治事务办公室以及实验室的柳晨晨,让几方分别确认一下,其它部分是否存在什么问题或者漏洞。
对于这件事,最高兴的其实还不是常浩南本人——
对他来说,一个200来万经费的课题而已,虽然不算少,但跟自己过去做过的其它项目比,倒也不算什么大事。
如果不是研究内容恰好和计算材料学有关,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那他甚至都可能要犹豫一下是否接下来。
而是唐林天。
当然,也不是因为经费的问题。
对于一般的课题组,申请下来的经费普遍被学校雁过拔毛,截留三分之一到一半。
不过火炬实验室在这方面的待遇显然不同,校方于情于理也不可能干这种竭泽而渔的事情。
而是因为这个课题的大背景。
虽然京航如今已经成为了“985计划”的10所创始高校之一,但唐林天很快就发现,光是这样的名头似乎不太够。
并不是说你学校的名字跟人家青华燕大放在一起,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就能跟人家平起平坐了。
别说这二位,就算是华东地区的那五所,京航在影响力上也还是欠缺一些。
常浩南这些年干的事情,搁在业内确实算惊天动地,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部分都不太方便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
说到底,还是学校过去的业务实在太单调了。
华夏的人口基数大,因此给人感觉对航空感兴趣的吃瓜群众也好,还是吃航空这碗饭的人也好,数量好像都不少。
但真要论起占比,就能看出属于小众群体。
蛋糕不大也就算了,还有好几所学校分。
所以,让学校的名声和业务扩圈,是作为校长的唐林天目前最想要的。
而之前常浩南的那篇数学论文,以及这次来自石油系统的意外之喜,无疑都是相当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常教授。”
在学校例行召开的学期末考务会议之后,唐林天并没有马上离开。
常浩南在留校担任教授之后,挂名了方振那门课的一半课时数。
虽然肯定不会真的去上课,但这些会还是要出面参加的。
听到有人叫住自己,正准备混在人群中跑路的常浩南回过头,发现唐林天仍然坐在会议桌的主位上:
“唐校长?”
“对了,唐校长,我前几天给学校法务办提交上去的那份协议,您应该看过了吧。”
这种事情应该会有专人和常浩南对接,但反正都已经见面了,那不如顺便问问。
“看过了,我也正想和你说这件事呢。”
唐林天略一伸手,示意常浩南在旁边坐:
“协议的内容,我们找过去一直有合作的法律顾问分析过,没什么问题,而且说实话,就那里面的最后一项附加条款,我以前别说看,想都没想过。”
他说的自然是那个“如果提前完成项目,仍然可以获得后续所有研究经费”的内容。
常浩南只是笑了笑:
“石油系统的同志还是比较信任我的,而且也能感觉的出来,西气东输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也很大。”
“诶……他们的压力大一些才好嘛。”
都是自己人之间说话,唐林天几乎是脱口而出,但估计是又觉得这话好像不太对,所以赶紧又找补了一句:
“我是说,压力就是动力……”
“……”
一番谈笑过后,唐林天突然正色道: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