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64节
郭林循声望去,就看到一身日常便服的张维永正沿著不远处的楼梯小跑下来。
身后还跟著林森明。
于是也赶紧大步迎了上去。
其实三人的业务之间本来没有直接交集,但常浩南在去年把中继通信系统的一部分测试放到了空警2000上面,后来又当起甩手掌柜,愣是把郭林和电科十四所也给牵扯了进来。
当然,后者自己也乐在其中就是了。
“你们这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变化啊?”
郭林一边上楼,一边随口找了个话题。
不光是为了寒暄。
也是要转移注意力,以缓解内心的些许紧张情绪……
“嗐……我们单位自打成立那会就是非军事机构,不用像别的兄弟部门一样再折腾二遍事。”
张维永解释道: “再者说,现在是921工程最关键的节骨眼,业务稳定性是绝对的第一位,说啥也不可能对我们主管单位做大范围的组织架构调整……”
“……”
本来是想著聊点别的话题放松一下,结果一来二去又绕回了载人航天工程上面。
反倒把郭林给整的更焦虑了。
而如此明显的情绪变化,自然逃不过张维永的眼睛,
“我说老郭。”
他故意在语气中加入了些许打趣的意味:
“经过你手的项目应该也不少了,今天这就是个平常的阵势,反应不用这么大吧?”
“那不一样……”
郭林说著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但一时间又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内心的感觉。
载人航天,毕竟不是一般的项目。
不能按照一般的级别来判断。
见状,旁边一直没说过话的林森明突然插了进来:
“老郭之前半辈子干的事都是琢磨怎么送人上西天,现在突然要把人安全地送上天……估计是心里有负担……”
一句话,让张维永差点没憋住。
当然,这也只是随口一说。
实际上,921工程中涉及到送人上天的部分,早在2001年初就已经完成了。
从神舟二号到神舟四号,都是完全具备载人能力的全状态验证飞船。
之所以重复三次测试,只是为了尽可能保证万无一失。
至于他们所负责的部分,跟送人上天也没什么关系。
倒不如说,只是和921工程相互借东风,实现资源的最大化运用而已。
不过,这突如其来的冷笑话,倒是让郭林的感觉好了不少。
也就在此时,三人来到了局长办公室外面。
门没有关,显然就是在等著他们。
直到走进去之后,郭林才注意到,除了办公桌后面的栾文杰本人以外,旁边沙发上还坐著另外一个人。
他很快认出,对方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和测控通信系统负责人,沈俊荣。
“坐吧。”
栾文杰放下手中的文件,朝著另一边的单排沙发示意了一下:
“我听张维永同志报告说,你们打算发射一个由四颗小卫星组成的卫星群,解决太空飞行器和地面之间实时通信的问题?”
张维永和林森明二人本来就是航天局的工作人员,因此这个问题显然是主要面向郭林的。
“解决还谈不上……”
后者深吸一口气,回答道:
“但是,利用四颗有通信中继功能、工作在MEO轨道上的卫星组成一个无中心通信网络,确实可以有效扩充太空飞行器与地面进行高通量数据传输的时间窗口。”
“举例来说,对于运行在典型近地轨道上的目标太空飞行器,可以保证在至多50%的运行时间内,与地面维持往返时延350ms以下,可用容量不低于15Mbps的通信能力……”
“……”
实际上,这个中继卫星群在最初设计时的服务对象,是像海洋一号那样,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的侦察卫星。
但一步到位直接上实践系列的跨度确实有点太大,研制周期和投入成本也比较高。
于是,常浩南和张维永最终决定退而求其次,先发射四颗百公斤量级的小卫星,在技术层面验证可行性。
就这样,测试窗口恰好跟神舟五号对上了……
而另一边,沈俊荣在听到郭林针对性十足的例子之后,原本平静的脸上也不由得泛起些许波澜。
载人航天工程本身,已经有了一套包括境内外地面站和远洋测量船在内的测控通信体系,用于保障飞船关键阶段的运行状况处在地面掌握当中。
但一来,受到研发时的硬件条件限制,这套系统只是保障了最基本的功能,重点在于传输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
二来,地面测控站的覆盖范围实在有限,而且很不规律。
要想实现较长时段内的连续通信,就只有等飞船通过本土上空的那一段时间。
具体到神舟五号,大概是在轨时间的10%出头。
按照飞船轨道一个半小时的运行周期计算,就是大约10分钟。
除去一些必要且无法完全公开的工作沟通之后,留出来的空当少得可怜。
只能安排进去展示国旗、与家人通话等几个典型环节。
换句话说,就是不太出片。
当然,作为华夏的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即便只是个别象征性的画面,也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但如果像郭林所说,能将这一数字提高到50%。
哪怕只是其中一圈的50%。
也意味著一个半小时当中有连续的40分钟可以直接观察到飞船的舱内情况。
无论从技术验证还是宣传意义上,都堪称质的飞跃。
尤其是在2003年这个时间节点上。
一次成功的载人航天宣传,对于华夏,乃至对于全世界,都有著颇为特殊的意义……
第1086章 中低轨道通信
必要性的问题,几乎是在郭林说出项目预期的那一刻,就已经跨过去了。
不过,在真正落实计划之前,还需要确定可行性。
虽说张维永他们看上去已经进行了一些准备,而且10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有现成平台,并不需要多么长的生产周期。
但现在已经是七月份了,距离计划中首艘载人飞船的发射窗口只剩下三个半月。
作为眼下堪称天字第一号的项目,神舟五号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因为非技术原因推迟的。
所以,这个中继通信星座属于是一丁点意外都不能沾。
否则就要错过时间窗口。
包括栾文杰在听过汇报之后的第一想法,也是把这个项目给适当推迟一下。
但这件事情毕竟特殊,哪怕他作为航天局一把手,也不可能独自拍板。
于是,他看向坐在办公室另一边的沈俊荣,准备征询一下对方的意见——
由于载人航天工程体量巨大,为了方便整合各个系统的资源,总指挥始终由高层领导挂名担任。
因此,后者虽然名义上只是副总指挥,但在操作中却有著极高的话语权。
更何况,对方还负责搭建了整个测控通信系统。
“沈总,您看这项测试……是不是等执行六号任务的时候再进行比较合适?”
栾文杰试探著问道。
这个建议,可不是随口一提。
实际上,单纯依赖地面测控网络的弊端,华夏的技术人员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
为此,还在方案中专门规划了“天链”系列同步轨道中继通信卫星。
计划在神舟七号任务之前,也就是大约2007-2008年发射第一颗。
而栾文杰之所以会对这个中低轨道中继通信星座感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给天链系统提前打个前站。
但对于他来说,现在测试和两年后测试,在技术上几乎没什么区别。
反而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应该说,栾文杰的思路确实更加稳妥。
但沈俊荣经过刚才一番分析,已经意识到了此事的宣传价值。
哥伦比亚号的事故,固然是整个人类航天事业的悲剧。
但客观上,从话语权竞争的角度来讲,却也不完全是坏事。
尤其从1994年开始,华夏就曾多次提出申请,希望能参与到国际空间站项目当中,却都被NASA以各种离谱的理由横加拒绝。
要说心里没憋著一口气,那绝对是假的。
现在机会摆在眼前,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不过另一方面,栾文杰的担忧也确实有理。
尽管这个中继通信测试只能算是神舟五号项目的一个外部挂件,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影响到发射任务本身,但如果计划做好了却没法执行,或者执行到一半出了岔子,那效果可就适得其反了。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