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65节
毕竟,用中低轨道卫星搞中继通信这种事情,也不是没人尝试过。
但大名鼎鼎的铱星计划最终破产,却还是给这条技术路线蒙上了一层阴霾。
因此,在经过一番谨慎思考之后,他没有选择马上回答,而是转向了另外一边:
“美国和苏联,也包括我们目前计划建设的中继通信系统,都是工作在地球同步轨道,虽然中低轨道显而易见地容量大、时延小、组网灵活,但也有几个问题,需要你们认真回答一下。”
整个办公室的气氛顿时严肃起来,甚至气温都好像骤然低了好几度。
像这种三堂会审的架势,搁在常浩南身上肯定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对于张维永他们来说,压迫感还是有点足的。
三人当即就坐直了身子。
“首先,中低轨道卫星在星-地和星-星之间相对角速度远大于GEO轨道,也带来了强度更大的普勒频偏和都卜勒变化率,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解决方案?”
面对大佬提问,哪怕之前在外面表现出一副云淡风轻样子的张维永,也赶紧有板有眼地回答道:
“过去的通信卫星由于频域范围窄而实现波束宽,一般需要依托OFDM技术来提高系统频带利用率,满足业务需求和用户数目的增加,而OFDM信号是由多个正交子载波叠加而成,当发射端的载波频率和接收端本地振荡器频率间存在频率偏差时,其子载波间的正交性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表现出对频偏的极高敏感性。”
“但本次测试所用的卫星首先只面向个别目标和接收站,而且,还选择了实现波束较窄的Ka频段信号,在频带利用率方面并没有太大压力,因此可以用滤波器多载波技术作为候选,来增强系统的抗频偏性能……”
“……”
沈俊荣作为通信专家,对于这些原理性的东西自然非常了解。
但复杂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是简单引入一个新技术就能简单地解决问题。
否则铱星也不会那么简单就破产了。
因此,几乎在张维永话音刚落的时候,他就继续问道:
“但Ka波段除了在自由空间传播过程中受损耗比较严重以外,大气层中的水凝物以及大气湍流都会对信号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中低轨道也意味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经过不止一次中继,这种多跳网络又会进一步降低数据流的可靠性,怎么保证实现你们目标当中的低延迟和高容量?”
然而,面对貌似愈发咄咄逼人的问题,本来有些拘谨郭林却突然表现得放松了下来——
卫星领域的东西,自己或许了解不多。
但要问起多跳网络的事情,那他可就不困了:
“沈总,关于多中继节点带来的高传输延迟和低传输速率的问题,我们电科系统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和航空动力集团方面合作,基本开发出了以网络编码技术为核心的一套完整解决方案,并且分别通过地面车辆、平流层飞艇和预警机三种平台进行过测试,结果是相比传统网络的吞吐量增加了一个数量级。”
“虽然在大气层内肯定没办法完全还原轨道空间的工作环境,但至少在原理上,完全可以满足四跳以内无中心通信网络的应用需求……”
而在听到这个回答之后,沈俊荣的表情也跟著微微变了变。
他过去也曾当过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虽然早已离职,但对于原科工委下属的这些系统总归还是有些了解。
航空系统,并不以通信领域见长。
要说能在这方面整出什么连他都不知道的大活……
沈俊荣很快就想到了一个答案。
“航空动力集团……”
他右手轻轻敲打著沙发扶手:
“是常浩南同志他们?”
显然,这个名字,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没错。”
郭林赶紧点头:
“实际上,依托常总这项技术,我们已经成功开发出了一套战区级别的通信指挥系统,所以才会进一步考虑在天基平台上进行测试。”
虽然不是一个系统内的项目,但沈俊荣对于新型数据链的事情倒也有所耳闻。
这个时候,郭林又紧跟著补充了一句:
“其实这个项目的主要部分之前都是常总本人亲自负责的,只不过现在他正忙著新型号立项的工作,所以才把后续测试任务委托到了我们这边……”
诸多因素凑在一起,终于让沈俊荣心里的天平开始逐渐倾斜。
当然,兹事体大。
该走的流程还是少不了:
“你们尽快把相关技术方案整合成一份报告,这件事……需要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讨论之后才能决定。”
第1087章 钛合金空心风扇叶片
虽然没有直接给到结果,但只要到了交由上级讨论这一步,基本也就说明问题不大了。
尤其是在技术本身已经进行过地面和空中验证的情况下。
几人随后的话题,也迅速转向了更加具体的层面。
毕竟,一颗卫星,尤其是频带资源和供能水平都有限的百公斤级别小卫星,除了核心功能模块以外,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跨层自适应传输、都卜勒变化率估计算法、Ka频段卫星的信道模型,以及倾角估计算法等等。
别说在21世纪初,就算再过二十年,大批发射的微小卫星都是在入轨前就算好失效概率,然后带著冗余量发射的。
但常浩南他们这次的测试星座总共就四颗,肯定经不起任何意外。
好在,林森明和张维永本来就是卫星设计出身,在这些方面倒是早就考虑的面面俱到。
而郭林这会也乐得降低存在感。
除非问题和自己的业务相关,否则就是一个缄口不言。
因此,这场会面也很快便走向了尾声。
不过,就在离开栾文杰的办公室之后,却又被跟著从里面一起出来的沈俊荣给叫住了。
“郭林同志,麻烦再等一下!”
郭林毕竟算是兄弟单位的人,所以沈俊荣对他的态度还是比较客气的。
三人同时停住了脚步,转过身看向手里拿著公文包和外套的后者。
见到他们这副如临大敌的模样,沈俊荣笑著摆了摆手,示意他们放轻松:
“不要紧张……正事刚才已经谈完了,我只是还想再问几个个人感兴趣的事情。”
话是这么说,但郭林也不可能真当成闲聊:
“您说。”
沈俊荣作为航天测控领域出身的专家,最感兴趣的自然还是老本行:
“我记得你刚才说过,因为这个星座只对应个别太空飞行器和地面终端,所以频域和波束指向的压力不大?”
“没错。”
郭林点头:
“出于卫星体量的考虑,我们在每颗卫星上面只设置了两个下行通道和四个上行通道,但结合新的姿态确定算法,预计还是可以实现本次测试当中的通信需求。”
实际上,郭林并没有讲出来常浩南的全部计划。
这个四星星座预计将有效运行一年以上。
在完成对神舟五号的中继通信任务之后,就将回到最开始的设计目的。
也就是为海洋一号卫星提供更宽的图像回传窗口——
还是只服务于个别对象。
预计可以把每天进行数据传输的时间提高到6-8个小时。
当然,因为海洋一号本身的通信速率很慢,所以不可能达到中继星座的理论性能上限,。
但也足够避免再发生年初那种“拍到了一大堆有用信息但需要多个周期才能传输完成”的情况,影响到侦察信息的时效性。
不过,这个回答,显然没有解开沈俊荣的疑惑:
他一边示意几人一起往前走,一边继续道:
“我之前在科工委的时候,也算是和常顾问有过一些接触,他可不像是那种只看眼前的人……”
“你们从飞艇到飞机再到卫星,下了这么大功夫搞中继通信验证,那未来的最终目标,恐怕不可能只是给单独几个飞船或者卫星服务吧?”
“那到时候用户数多起来,不是还要解决频域范围和指向灵活性的问题?”
只能说,带过大项目的人,视角确实不一样。
一眼就看穿了常浩南规划的长期目标。
其实这个问题,另外三人也也不清楚。
张维永倒是知道,常浩南规划中继通信星座的最初目的,是用尽可能小的代价形成一套重访周期在天或天以下级别的全球天基遥感系统。
而且是兼顾战术与战略、军用与民用多个层面的。
考虑到使用环境的多样化,以及遥感卫星本身也存在多种分类,因此确如沈俊荣所说,肯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组网网络。
可技术上要如何实现,常浩南却未曾透露过。
不过,一旁的郭林在沉思半晌之后,还是给出了回答:
“我们没有申请常用但拥挤的L/S/C波段,而是选在目前应用还比较少的Ka频段,就有过这方面的考虑,另外就是……”
说到这里,他犹豫了一下,似乎在判断是否应该继续下去。
但最后还是接著开口道:
“虽然常总没明确提过,但我个人猜测……可能也跟我们目前正在测试的新型宽带宽角相控阵技术有关。”
光控相控阵雷达的地面测试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其表现出的很多优点,比如重量轻、发热低、波束指向精度高、频域范围广……都很适合放在卫星上用。
郭林做出这种推测,也算是顺理成章。
而沈俊荣在听到“新型相控阵技术”这种描述的时候,就知道对方指的应该是光控相控阵。
此前在开一次行业内会议的时候,他从电科集团的领导口中无意听到过。
不过,沈俊荣也没再往下深究。
虽说是全国一盘棋,但大家毕竟不是一个系统的,不可能因为存在合作关系,就什么细节都给你往外捅。
没轻没重地继续问,只会导致两边都尴尬。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