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12节
其中模形式与代数几何的交汇带则标注着“不同领域对应的高速公路”。
格罗滕迪克在散场时仍倚靠墙边修改笔记,韦伊主动留下的提问纸条被林燃折叠进汉斯·赫尔曼·施瓦茨专门送给他的费马著作复刻本。
走廊尽头的福克斯凝视着窗外哈德逊河,河面波纹仿佛在揭示着无穷维自守表示的振动谱线。
大家突然意识到,数学史在这一刻裂解为两段:一段终结于费马定理的句点,另一段始于用新的理念重组数学的无限可能。
“伦道夫,你找到了统一数学的第一块基石。”
第19章 声名鹊起
“伦道夫,你有没有想过来法兰西工作几年?
在巴黎的法兰西高等科学研究所,我、让·迪厄多内、勒内·托姆、路易·米歇尔和大卫·吕埃勒等一些人准备着手做一些代数几何方向的重要工作。
你应该看过我在前年数学大会上做的报告,里面谈到了我们在未来十年要做的工作。
看了你展示的数学地图后,关于我们要做的工作,我有了非常多新的想法,我们有可能在这个世纪把不同数学在内在逻辑层面完成统一。
不同的细分方向,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内核。
我相信有你的加入,我们能够更快地实现这一切。”格罗滕迪克没有说法语,而是用不那么标准的英语直接向林燃发出邀请。
他用英语说话的速度很慢,甚至有些含糊不清。
如果林燃真的是数学家,那这样的机会足够让他兴奋地睡不着觉,和一帮顶级数学家一起工作,做能够对数学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工作。
以他的能力,接过数学教皇的头衔不说板上钉钉,那也是十有八九。
可惜林燃对理论数学的兴趣不大,对他而言,数学是工具,是帮助更好实现航天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教授,抱歉我不会法语,不太想离开阿美莉卡,我想我在纽约,我们也能通过传真的方式经常联系。”林燃看着这位尚且年轻的著名数学家婉拒道。
格罗滕迪克没有再邀请,而是说:“好,有什么想法随时和我交流,福克斯有我的传真地址。”
然后他又咧嘴笑了笑:“不希望我大学时重新发现测度论和勒贝格积分的事情又重新上演,我们不应该浪费太多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格罗滕迪克大学是在蒙彼利尔大学念的,他发现老师全是照本宣科后就没有再去上课了,根据历史记载那时的蒙彼利尔是所有法兰西大学里面教授数学最落后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格罗滕迪克靠自己的努力,重新发现了测度论和勒贝格积分的概念。
这和爱因斯坦根据自己想法研究出统计物理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明白,教授,我当然明白。”
整个学术会议结束后,当所有数学家都认可费马猜想被林燃证明,从猜想变成了定理。
论文没有发表在任何数学期刊上。
此时《数学新进展》还没有创刊,《数学学报》是瑞典的杂志,《数学年刊》是普林斯顿大学负责的期刊,《阿美莉卡数学会杂志》则要等到80年代末期了。
这些数学期刊都想发表林燃关于费马猜想证明的论文,以特刊的形式发出去,其中最高的一些二流学术期刊开出了一万美元的天价稿费。
要知道当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是没有稿费的,反而要倒收作者的钱。
以数学年刊为例,对长论文的版面费大概在200美元到500美元之间。
也就费马猜想这个级别的论文,能够提升整个学术期刊档次的文章,才能获得如此待遇。
而哥伦比亚大学方面不想给其他学术期刊做了嫁衣,尤其不想给《数学年刊》,加上当时的环境下,本身数学界就需要新的顶级期刊。
未来《数学新进展》的发行方阿美莉卡学术出版社得到消息后,找到哥伦比亚大学,双方一拍即合,双方撮合之下联合发行一款新的数学领域顶级期刊。
《数学新进展》的发行时间从原本的1965年提前到了1960年,而林燃关于费马猜想的证明就成为了他们的开山之作。
没有稿费,但是哥伦比亚大学以长期研究项目为由,每年给他提供一笔两万美元的长期专项研究经费支持。
李政道在1957年拿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哥伦比亚大学也给了他同样的待遇。
除了专项研究经费外,哥伦比亚大学还给了他詹姆斯·麦迪逊教授的教席。
这类教席属于捐赠教席,多半来自校友或者企业捐赠,可以获得额外的津贴。詹姆斯·麦迪逊是第四任阿美莉卡总统,其捐赠教席附带了每年1万美元的额外津贴。
也就是说林燃和普通数学教授比,每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领的年薪要多个3万美元。
另外哥大给的隐性福利还包括了减少教学课时、配备专职助理等。
当然不止这些,真正的补贴大头来自洛克菲勒基金会。
洛克菲勒基金会给了他每年5万美元的长期资助。
也就是说,在1960年,林燃每年的工资总包接近10万美元。
“万万没想到,结果是在1960年先享受到10万美元年薪的待遇,这已经和2020年的硅谷中级码农差不多的薪酬了吧。”林燃心想。
除了金钱上的待遇外,各路媒体的争相报道更是让他的名气更上一层楼。
之前只有纽约时报报道,还用上了疑似、好像、有可能这样的表述,现在则就是证明了。
在明面上林燃出身哥廷根大学,加上华裔身份,因此被各路报纸冠上了“华人之光”、“华人高斯”等称号。
和前几年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比起来,林燃这费马猜想要好讲多了。
延伸出来的伦道夫纲领更是被部分数学家誉为给整个20世纪的数学指明了研究方向。
这就更是有大量内容可以写了。
甚至在华国大陆都有相关报道,不过在华国的报道中会隐去林燃国籍信息,强调其华人身份。
4v方面因为林燃接受了4v清华大学的教授邀请,因此更是在其岛内报纸上把林燃吹的天花乱坠,就差说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好在加了个之一。
而在纽约创办的汉语报纸《美洲华侨日报》则是大肆鼓吹其对于华人的意义所在。
“在众多数学家的见证中,年轻的华裔数学家伦道夫·林宣布费马猜想的解决,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更是将改变20世纪和以后的数学研究,它同时昭示着华人在科学领域的强大潜力。”
第20章 华人之光们
“政道,你在哥伦比亚大学见过这位吗?”
杨振宁在李政道的办公室,挥着手上的纽约时报,指着林燃的照片问道。
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7年因为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二人在整个五十年代有大量学术合作,期间共同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30篇。
随后因为论文署名问题而关系破裂,被誉为是华人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二人都有着惊人的物理直觉,不过二人擅长方向不同,杨更擅长理论推导,而李更擅长构建实验模型。
此时二人关系尚未破裂,杨振宁此时还在日内瓦工作,其父母多次前往日内瓦劝说其回华国工作,其已经在华国和阿美莉卡之间做了决定,打算寻找阿美莉卡的机会。
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所以整个一二月份他都呆在纽约,时常和李政道见面。
李政道看了眼报纸就知道是什么事,整个哥伦比亚大学的华人华裔没人不知道这位数学界新星的。
一经出现就轰动全美,加上年纪轻轻长相俊朗,在华人圈子里简直就是王炸。
“知道,想认识伦道夫的人太多了,这几天我每次去办公室找他,他态度很客气,但里面坐满了数学家,他们在讨论的问题对于我而言过于深奥,每次去我都只是在里面喝杯咖啡就走。
实在不好意思留太久,留太久我甚至会怀疑自己的智商不够用。
不过我明天下午打算和黄社长一起去见他,你有没有意愿一起去?”
“黄社长?”杨振宁问。
李政道点头道:“美洲华侨日报的社长黄运基,他希望能够当面对伦道夫进行专访。
伦道夫的意思是择日不如撞日,就明天下午。”
(美洲华侨日报1960年1月8日刊)
美洲华侨日报对林燃来说有点陌生,他还是用了谷歌之后才知道这报纸的厉害之处。
这报纸和华国关系深远,1940年时候的创刊题词可是某位亲自写的题词,其著名词作《清平乐·六盘山》最早就是发表在《美洲华侨日报》上。
而美洲华侨日报的创始人此刻已经回华国工作了,在不久的未来会成为华国首任驻联合国副秘书长。
在华国和阿美莉卡恢复建交后,《美洲华侨日报》更是全程报道双方的互访。
足以证明其在风雨飘摇的六七十年代依然坚守阵地。
因此林燃挺想见见其总编辑。
“抱歉,这一幕实在太罕见了,我必须得给三位拍张合影。”
在林燃的办公室里,简单的寒暄之后,美洲华侨日报的社长黄运基把早就准备好的相机拿出来说道:“在座三位都是华人之光。
我们明天的报纸头版头条都已经想好了,就叫华人之光。
三位都是不折不扣的华人之光!”
随着电流脉冲点燃镁粉,燃烧产生的强烈光在林燃的办公室中一闪而过,三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三位麻烦把住处告诉一下我,我洗出来之后一定第一时间送到各位的手上。”黄运基说。
林燃听到后暗自思忖:“估计这就是对方想要找的和我单独相处的机会了。”
拍下珍贵的照片固然是很重要的环节,光是三人合照放在报纸上能吸引多少华人购买。
不过更重要的恐怕是晚上照片洗出来之后,借机来住处单独聊天。
“择日不如撞日,既然三位都在,不如我们进行一次针对三人的采访?
哪怕整个报纸的版面全部都是三位,我相信读者们都很爱看。”黄运基提议道。
林燃说:“我没意见。”
林燃没意见,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更没意见了,他们拿诺奖之后接受的各种专访层出不穷。
“先从林先生开始吧,能否给大家简单的做个自我介绍。”
当天晚上果然如林燃所料,黄运基带着照片就上门了。
“林先生,这是洗好的照片,三位果然神采飞扬,是我们华人的杰出代表。”黄运基的马屁不断,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林燃凝视着手上的照片,心想这张照片要是带到2020年,估计大家都会觉得是ai合成的效果。
“多谢黄社长,和二位比起来,我不过是做了点微不足道的工作。”林燃觉得自己不过是把怀尔斯的成果搬到了1960年,和李政道、杨振宁比起来实在差太远。
“不不不,媒体都在说两年后的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得主非你莫属,将成为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黄运基说。
这倒是实话,费马大定理加一部分朗兰兹纲领,这要是不给菲尔兹,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林燃说:“借你吉言。”
一通寒暄后,对方这才暴露真实的来意:“林先生,对于华国是怎么看的?”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