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科技入侵现代

科技入侵现代 第17节

  “伦道夫吗?他在航天领域的才能要比我优秀得多。”海恩斯感慨道。

  这也是所有通用电气航天部门里,和林燃打过交道工程师们的共识:“伦道夫这家伙太厉害了,在航天航空理论方面很难找到比伦道夫更厉害的人物。”

  也正是因为有所有工程师群体的背书,约翰·摩根才会愈发信任林燃。

  约翰·摩根很清楚,在当下这个环境下,要想让这帮白人工程师从内心信服一名华裔,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对方真的比他们厉害,肉眼可见的厉害。

  “可伦道夫有太多事情要做,他要教书,要做数学研究,他无法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通用电气的航天业务上。

  我需要有人能帮我具体的主导这项工作。”约翰·摩根说,他来挖海恩斯,也是因为林燃提到过,海恩斯不错。

  海恩斯这下内心要平衡了,原来是兼职:“我再考虑考虑。”

  约翰·摩根话题一转,“海恩斯,之前我听你说过伦道夫是什么样的人,你能不能再跟我仔细描述一下?”

  “在见到伦道夫之前,我很难想象有人能够打破专业与业余之间的界限。

  我作为一名GS-9级别的工程师,一直专注于复杂的轨道计算,我的专业能力在红石基地四千名工程师里绝对排得上前1%。

  然而伦道夫给我的感觉是,他和我的差距在于,我的能力只有这么多,而他只想做到这么多。”

  海恩斯提到二者能力的差距时,先是举起了一个小的杯子示意这是自己的能力,然后举起了大的红酒杯示意这是伦道夫的能力。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怀疑自己,直到在报纸上看到关于伦道夫的报道。

  对方是22岁年纪就能证明费马猜想的天才,我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吗?”

  关于林燃在1960年的日常生活,约翰·摩根少说了太多。

  除了教书、学术会议、数学研究、给通用电气的航天工程师们上课外,林燃自己也要上课。

  霍克海默教授给林燃准备了一大堆批判理论的书让他看,每周固定交流一次。

  另外还有就是暑假期间去香江前的准备工作。

  在公开资料中,此时的华国会在今年完成DF-1的试射,DF-1是基于苏俄的R-2导弹进行设计,采用酒精和液氧的混合液体燃料作为驱动,射程只有550公里,载荷也只有500公斤,适合短程战术用途。

  “DF-1在今年完成试射后就会被打入冷宫,更像是钱老主导的练手之作,为后续正式列装的DF-2和DF-3作准备。

  后续很快在66年的时候就研发了DF-2,射程增加到了1300公里,再后来的DF-3,则增加到了2800公里。

  这三款导弹都存在着精度不足的问题,其中DF-1如果从弹道轨迹上进行优化,射程是可以提高的。

  本质上我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些,当下华国能够用得上的数学计算方法。

  目前的华国缺乏计算机,只能依靠人工计算,无论是弹道轨迹优化、推进系统设计、结构力学分析还是导航与制导系统以及空气动力学都得建立在现有基础上。

  另外我也不能一下透露太多,毕竟还是在香江。”

  从资料里找到合适的数学方法,又要具备伪装性,还得让钱学森意识到这玩意怎么用,林燃感觉任务艰巨。

  时间进入到6月后,还没等到林燃到访香江,香江媒体就已经开始提前预热起来了。

  因为香江大学数学系已经在面向全社会进行林燃数学研讨会的招生工作。

  “香江大學客座教授林燃博士研討班招生啟事”

第29章 林燃博士研討班招生啟事

  该招生启示同时刊登在《华侨日报》、《工商日报》、《南华早报》和《大公报》等报纸上。

  上述报纸中《南华早报》在当时为英文报纸,故以下截取《大公报》上招生启示全文:

  “香江大學客座教授林燃博士研討班招生啟事

  香江大學榮幸邀請國際著名數學學家林燃博士蒞校擔任客座教授,特設研討班,面向全香江公開招生。林博士乃當今數學巨擘,曾獨立完成有著300餘年歷史之久的費馬猜想證明,為菲爾茲獎最有力候選人,其學識淵博,享譽全球。此次研討班旨在傳授尖端數學知識啟迪青年才俊,機會難得,萬勿錯過。

  研討班計畫招收五十名營員,名額有限,擇優錄取。凡對數學有濃厚興趣之人士,不論職業背景,皆可報名參加。惟須通過本校特設之入學考試,以評估營員之學術根基與潛力。考試內容涵蓋基礎數學,詳情請向香江大學教務處索取。

  報名截止日期為1960年6月15日,考試定於6月25日舉行。報名表格及研討班簡章可於香江大學教務處或指定書肆免費領取。錄取名單將於考試後五日內於本報及校內公告欄刊登。

  香江大學冀以此研討班,彙聚全港英才,與林燃博士共探數學奧秘,促進學術交流,造福社會。有志者請速報名,切勿遲疑!

  香江大學教務處謹啟

  1960年6月1日”

  除了香江大学在各大主流报纸刊登林燃即将到访的消息外,香江的媒体也对此争相报道。

  毕竟现在的香江经济也还未腾飞,和日后的东方明珠比起来,更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城市。

  像林燃这样享誉全球的数学家到访香江,对当地媒体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

  像大公报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比较有节操,标题和内容都很正经:

  “林燃博士莅港开讲香江大学研讨班启迪学子

  本报讯(记者李志明)

  国际著名数学家林燃博士将于7月1日抵达香江,将于香江大学接受客座教授一职,并在7至8月两月期间主持一场面向全港公开招生的数学研讨班。此乃香江学术界一大盛事,亦为华人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扬威之明证。林博士此行,不仅带来世界级数学智慧,更为香江青年学子提供难得的求知良机,令人振奋。

  林燃博士,英文名伦道夫·林,年仅二十二岁,已凭其对数学之卓越认识,成功证明费马猜想,进而震惊学界。其研究之理论被数学界誉为伦道夫纲领,推翻西方旧有观念,彰显华人智慧之光芒。

  此次莅港,林博士应香江大学之邀,将以其渊博学识,开设为期数月之研讨班,内容涵盖最前沿数学理论,旨在启发学子,促进科学进步。

  据悉,香江大学研讨班计划招收五十名学员,凡对数学有志之士,皆可报名,惟需通过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此举显示林博士对学术之严谨态度,亦为香江青年提供一展才华之舞台。报名详情已于本报及香江大学教务处公布。林博士对此表示,盼望通过此研讨班,与香江学子共同探索数学奥秘,为人类知识宝库增砖添瓦。

  研讨班详情、录取名单以及林博士后续到访香江事宜,本报将陆续公布,敬请关注本报后续报道。”

  像天天日报这样的小报,则要没节操得多:

  “林燃大闹香江!费马猜想证明者香江大学研讨班开赌

  国际大咖林燃即将杀到香江!这位数学大神,带着满脑子公式和一堆光环,准备在香江大学搞个什么研讨班,据说要抢50个学生进他的「科学后宫」。消息一出,全香江炸锅,有人说他是来炫耀,毕竟不敢去大陆炫耀,有人猜他想在港岛泡妞,反正热闹得很!

  林燃年纪轻轻就证明了费马猜想,据说还搞了个什么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纲领,把老外的数学理论砸得稀巴烂。这回他跑到香江,声称要教书育人,开个研讨班,还要考试挑人,弄得跟选美比赛似的。听说报名截止是6月15日,考试定在6月25日,想去的得赶紧练练脑子,不然连门都摸不着。

  听说他在阿美莉卡说:‘香江学生聪明,我来帮他们开窍。‘’这话听着挺正经,但本报记者忍不住脑补:这位大神是不是看中了港女的靓样,想借教书的名义来场浪漫邂逅?毕竟人家在阿美莉卡混,说不定早练出一身泡妞功夫!

  研讨班据说只收50人,参与研讨班杰出者可能被其邀请去哥伦比亚大学入学,对此全香江学生都急红了眼,有人已经开始熬夜啃书,有人跑去庙里烧香求林教授手下留情。本报打听到,这课可能教什么数论、椭圆方程,听起来头晕,对此有学生放话:‘考不上我就跳维港,谁让我命苦遇上这大神!’

  还有人说他跟香江大学校长有私交,内定名额早就分好了,考试只是走过场。真相如何,本报还将持续挖料,给大家看个过瘾。

  林燃这次来,香江街头都沸腾了,茶肆里的大叔大婶都开始聊什么‘他必获得菲尔兹奖’。虽然大叔大婶连什么是菲尔兹都不知道。

  跟你们讲啦,菲尔兹就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林燃就跟杨振宁、李政道差不多。最后本报提醒各位,想进研讨班的,得先练好数学,不然连报名表都填不满。录取名单出来后,本报会第一时间抢报,敬请期待,看看哪些幸运儿能抱上林大神的大腿!”

  而此时陈景润还在隔海相望的羊城做最后的准备。

  一间临时搭建的文化工作坊里,陈景润面对一位叫林小姐的文化顾问。

  对方穿着旗袍,手里拿着一本《香江风土志》。

  “香江人喝早茶,爱吃点心,你得学会用筷子夹烧卖,还要懂点英式礼貌,别忘了说‘Thank you’。”林小姐笑着说。

  而陈景润试着模仿握手,整个训练过程动作僵硬得像个木偶。

第30章 陈景润的神秘训练

  作为被安排去香江的专业人才,陈景润在去之前自然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从华国到他个人,再到香江方面都要做缜密准备。

  从身份掩护到资金支持,从联络安排到学术准备。

  而他本人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培训。

  理论上培训包括了五个方面,学术准备、语言训练、社会文化适应、实用技能和安全训练。

  其中学术准备是让陈景润自己准备,要是考不到前五十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但他自己有这个自信,华罗庚也有,五十个名额绝对不可能考不上。

  别说五十个,哪怕只有五个,陈景润也能考上,这就是顶级数学家的自信。

  所以需要训练的就只剩下其他四个方面。

  从三个月前,他就被派到羊城来参加训练了。

  “香江是个特殊的地方,你要做好准备,不能出任何差错。”

  先是华罗庚给他打了招呼,然后就是在密不透风的会议室里别人告诉他。

  其中语言训练比预想的更加顺利,因为他本来就会英语,需要训练的无非是口语,

  负责教英语的老师用《English for Scientists》训练陈景润,从略微生疏到熟练掌握日常用语只花了一周不到的时间。

  不过粤语课猜真让他头疼,教他的是一位从广东调来的老先生,嗓音沙哑:“你好系‘nei hou’,唔好意思系‘m goi sai’!”陈景润学得满头大汗,但想到香江街头那些陌生的粤语招牌,他咬牙坚持,每天对着镜子练习,直到能磕磕绊绊地说出几句问路的话。

  在模拟场景中,他被要求扮演香江市民,在茶肆点餐。

  “我要一盅两件,”他用生硬的粤语说,结果引来周围老广们的哄笑。

  负责教他的林小姐纠正道:“是‘yat chung leung gin’,别急,慢慢来。”陈景润红了脸,却暗下决心,绝不能在香江露怯。

  临行前的最后一个月,陈景润被带到模拟训练场,学习在香江生活的实用技能。

  一位姓赵的教官递给他一张香江地图,指着九龙和港岛说:“记住,电车从东到西,渡轮过维港,房租可不便宜。”

  陈景润学会了如何数港币——那些五颜六色的纸钞让他眼花缭乱。他还模拟租房,面对“房东”的刁难,他笨拙地用粤语讨价还价:“可唔可以平啲?”赵教官则在一旁点头:“有点样子了。”

  每天的训练结束,他都会站在地图前默记街道:铜锣湾、旺角、中环……这些名字陌生而神秘,仿佛在召唤他进入另一个世界。

  在临行前的最后一周,张科长眼神锐利如刀。

  “景润同志,香江和大陆不一样,英格兰人盯着,kmt也有眼线。”张科长递给他一本小册子,里面写着暗号和紧急联系方式。

  “如果有紧急情况,去中环的茶肆,点一壶龙井,服务员会带你见人。”

  陈景润被要求学习掩护身份,假装自己是香江本地学生,甚至练习如何应对盘问。

  “你是哪里人?”张科长模拟问道。“我系香江人,喺新界长大,”陈景润用粤语回答,声音有些颤抖。

  张科长还教他用报纸传递信息:折叠成三角形,夹在特定书页,丢在指定地点。

  他练习时手心冒汗,心想:“这哪里是数学家的活儿?”

  三个月的训练结束后,陈景润站在羊城码头火车站,准备前往香江。

  他的行李箱里装着数学笔记、一本英语词典和几件旧衣服,心中却满是复杂的情绪。他既为能与林教授同堂研讨而激动,又为未知的旅途感到不安。

  华罗庚的鼓励言犹在耳:“景润,拿出你的才华,别给国家丢脸。”

  张科长的提醒也回荡心间:“记住,低调行事,安全第一。”

首节 上一节 17/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