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18节
1960年7月1日
香江天空湛蓝如洗,轻风从维多利亚港吹来,夹杂着海水的咸味和远处的汽笛声。
香江大学校园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息。在校门口的草坪上,一面鲜红的横幅迎风飘扬,上书“热烈欢迎林燃教授莅临香江大学”几个大字,字迹遒劲有力,显然出自香江本地的书法名家之手。
学生们则是三五成群,要么捧着书本窃窃私语,要么伸长脖子张望,眼中满是对这位享誉全球的数学家的期待。
主要还是帅,又年轻又帅。
在来香江之前,林燃和杨振宁、李政道刊登在《美洲华侨日报》上的那张合照就已经被香江报纸广为传播了。
年轻学生们,尤其是女学生,都非常期待林燃的到来。
又年轻又帅还这么有才,听说还没有女朋友,还多金,香江报纸连林燃的年薪过三万美元都给扒出来了,香江大学的女生都对林燃跃跃欲试。
就好比落入盘丝洞的唐僧一样,被人所垂涎。
下午三点整,一辆黑色奥斯汀轿车缓缓驶入校门,车轮碾过碎石路,发出一阵轻微的沙沙声。
车门打开,林燃走了下来,身着一套约翰·摩根帮他安排的私人定制版深灰色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尽管旅途劳顿,眼神依旧清亮如星。
他的出现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场的女学生们甚至激动地挥舞起手中的笔记本。
香江大学校长林肯爵士率先迎上前。他身穿黑色学术袍,银发在阳光下闪着微光,步伐稳健,脸上带着职业的亲切笑容。
林肯爵士是袋鼠裔英格兰人,从1949年起开始担任香江大学校长一职,并因此获得了带嘤帝国司令勋章和爵士头衔。
跟在他身后的是一群嘉宾:数学系主任张教授,一位瘦高个子的中年华人男子,戴着金丝眼镜,还有几位校董会成员,同样西装革履,气度不凡。
此外来自各大媒体的记者们都手持笔记本,早已按捺不住采访的冲动。
林肯爵士伸出手,用一口流利的英语率先开口:“林教授,欢迎您莅临香江大学,你的到来是我们学术界的一座里程碑。”
第31章 希望是个天才
林燃微笑着握住他的手,回应道:多谢,林肯爵士。我久闻香江大学的学术活力,希望我的到来能够为这里带来新的活力
林燃的英语早就被调成了最标准的美式英语。
数学系主任张天泽则迫不及待地上前一步,用夹杂着粤语口音的普通话说道:
“林教授,您好,您关于费马猜想证明的论文,我们香江大学数学系之前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研讨班进行讨论。
其中还有一些疑点希望能够得到您的亲自解答。
而您关于飞鸟和青蛙的描述,也深得大家的认可,我们也希望能够听到您关于数学学习的看法,以及做数学研究的看法
另外我们的学生都非常期待您的研讨班。”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崇拜,数学就是这样的学科,强者和弱者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数学系是最看传承的学科。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里,数学仿佛仅仅依托纸笔书本,就能开展学术研究,实际上它非常非常看传承。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搞过一个叫Math Genealogy Project的项目,这是一个专门用于收集数学家学术谱系的网络数据库,由Harry B. Coonce发起,始于1997年秋天。
该项目用于汇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的信息,包括所有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人。
其中绝大多数出名的数学家,你都能往上找到有师承关系的祖师。
哥廷根大学因为有高斯而成为数学中心,苏俄的数学强的不行因为有大神欧拉,巴黎能成为数学中心是因为有格罗滕迪克等一众大神。
后来普林斯顿成为数学中心,是因为二战后德意志科学家都从哥廷根跑普林斯顿去了。
有着伦道夫纲领在的林燃,在张天泽看来,对方是那种能够带着香江大学一起飞升的数学家。
林燃转向他,略带笑意地用标准普通话回答道:“张教授过奖了。我这次来,是想和香港的学生一起探讨数学,希望他们也能有所启发。”
随后,他又补了一句粤语:“多謝你嘅歡迎。”
这句粤语虽不甚流利,却引来在场本地人一阵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校董会成员,一位名叫黄先生的富商,走上前插话道:“林教授,您是华人的骄傲,能够证明数百年未曾证明过的猜想,这次回到香港,真是扬我华人之威啊!”他声音洪亮,满脸堆笑。
因为林燃的来访,香江人觉得相当振奋,一方面是因为对方重要,是享誉全球的数学家,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据说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也向林燃发出了客座教授的要求,而林燃拒绝了剑桥和牛津却答应了香江大学。
尽管有大家都是华人的缘故,但也很给香江人涨士气。
尤其在场华人富商们,更是通过自己在港府的人脉,知道林燃拒绝剑桥和牛津不是传闻而是事实。
林燃微微点头,谦逊地回应:“黄先生言重了。我只是一个研究数学的人,能为华人争光是意外之喜。这次在香江,我更希望能够帮助华人的年轻一代共同成长。”
他的语气平和,却透着一股坚定,让黄先生连连点头。
这时,周围的记者们憋不住了。
先是《南华早报》的记者挤上前,手中的笔几乎要戳到林燃脸上:“林教授,您对研讨班有什么计划?会向我们的学生传授哪些知识?”
他的语气急切,英语却是异常标准的伦敦腔。
林燃轻笑一声,回答道:“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他们一些思考方法和一些有意思的数学问题,希望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林燃的回答滴水不漏。
他总不能说,我来这是为了教洲际弹道导弹轨迹优化相关的变分法和最优控制理论吧。
钱学森是搞控制论的固然没错,他写的工程控制论一直到今天都有应用场景。
可最优控制论一直要到1960年11月,莫斯科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上,贝尔曼提出的动态规划方法、庞特里亚金提出的极大值原理和卡尔曼提出的LQ理论出现后,才算是正式登场。
林燃要教给研讨班学生的还不是这个粗略的变分法,而是未来将在航天竞赛中广泛被验证过的算法。
更进一步说,是考虑到华国缺乏计算机的现状,只能依赖人工计算情况下,专门针对性优化后的算法。
以庞特里亚金提出的极大值原理为例,他在1956年的时候提出的极值原理,阿美莉卡的红石火箭和苏俄的R-7火箭设计中用到了这一原理。
但为什么华国没办法用,因为华国没有IBM计算机提供算力。
只靠手算,极大值原理过于困难了。
而林燃要想在众目睽睽之中,教这些理论,还不能被人看出来这和航天有关。
如何用未来的数学语言,把导弹轨迹伪装成纯学术的游戏?
林燃目前还不知道华国方面派来的是谁,不过他已经提前和《美洲华侨日报》的社长黄运基无意间提到过,自己喜欢和真正的天才打交道。
“希望派过来的是个真天才。”林燃在人头攒动的现场暗自思忖:“不然我把最优飞行路径的目标函数重新定义为泛函的极值问题,说这研究的是抽象空间中的极值性质。
把空气阻力和推进力包装进扰动算子,多体引力伪装为对称群的作用,他要是听不懂那可就完蛋了。”
随着对话展开,周围的学生越聚越多。几个穿白色校服的年轻人举着自制的标牌,上面写着“Welcome, Dr.Lin!”
还有人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符号,象征数学的无穷魅力。
教学楼的窗口探出不少脑袋,女学生们拿着望远镜在眺望这里,她们则在讨论:
“看到没,看到没?”
“帅不帅?”
“劳拉,你把望远镜给我看一下!”
“还真挺帅,又年轻,在这两个月,不知道谁能抓住机会。”
“听说林教授一开口就能把爱因斯坦讲晕!”
“他是数学家,不是物理学家!”
“你考得上他的班吗?我连报名表都没敢拿!”
笑声和谈话交织,空气中弥漫着对大数学家的崇拜。
第32章 这些都和导弹轨迹优化有关
香江大学的阶梯教室里,阳光穿过窗棂,洒在林燃的讲稿上。
“各位,刚才点名是为了认识一下各位。”
林燃到香江第一天晚上参加了香江名流举办的宴会,第二天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研讨班。
在点名之后,结合陈姓和自己从2020年网络上找到的陈景润年轻时候照片,以及对方在整个教室50个人里格格不入的气质,林燃可以确定,华国方面派来的是陈景润。
他内心松了口气,华国方面没小觑他,派来的是真正的天才。
林燃之前猜测也是,华国方面只要够重视他,那么来的人就十有八九是陈景润。
因为在这个时间点,只有陈景润最合适。
“很好,50个人都到了,因为我来香江的时间有限,所以我在来之前还特意麻烦香江大学方面帮我准备了一个笔试。
为的就是设置一定的门槛,让大家在这次的课程中都能跟上。
毕竟如果没有门槛,两个月的时间肯定没有办法循序渐进地把我想要讲的内容讲完。
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同学来说,我要讲的内容会有些艰涩。
好了,因为各位都是有基础的优秀学生,所以像微积分是什么,线性代数基础,微分方程这些我就不讲了。
我们直接从泛函与函数空间开始。
以及我先告诉各位,我这次研讨班的主题叫:《论对称群作用下泛函空间的极值性质:从调和分析到代数几何的探索》.”
李少元一直以为自己在数学方面小有天赋,可他发现自己明明很用心的在听讲,可慢慢就跟不上,完全不知道林教授在讲什么了。
他看了眼旁边听得认真的同桌,记得前面点名的时候这家伙叫陈德辉。
这个时代的香江,一般穷人尤其是从大陆跑过来的难民们,一般穿由本地工厂生产的廉价棉布衣服,透气但粗糙,颜色也比较单一。
而像富人则喜欢穿时下阿美莉卡流行的夏威夷衬衫,最好带有花纹。
陈德辉穿的就是棉布短袖,而李少元身上的是夏威夷衬衫。
“诶诶,你能听懂教授在讲什么吗?”李少元低声问道。
此时化名陈德辉的陈景润用拙劣的粤语回答道:“当然。”
然后就不理李少元了。
李少元又用笔捅了捅对方,“林教授在讲什么?”
“他在用傅里叶级数的正交性例子来教我们范数和内积的概念。”陈景润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显然泛函分析对他而言小意思,里面的基础概念是他早就学过的,只是林燃选择的例子和切面让他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内心思忖对方不愧是大师级人物。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