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30节
就因为答应了霍克海默,认下伦道夫·林这样一位关门弟子,结果要害的他一世英名扫地。
第51章 你这么牛你早说啊!
后悔,是真的后悔。
卡尔·路德维希·西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论学家之一,1947年战争结束从普林斯顿回到哥廷根大学,研究方向覆盖了解析数论、丢番图方程、模形式和二次型理论。
他也是整个五十年代重建哥廷根数学中心的代表人物,靠自己的讲课吸引了大把学生和访问学者。
也正是因为西格尔的名气,霍克海默求到了他这边,希望他收下一位名义上的华裔学生。
霍克海默还特意带着这位叫伦道夫·林的华裔学生来哥廷根大学见了他一面,西格尔对这位年轻的华裔学生颇有好感,两人相谈甚欢,他能从对话中嗅到对方的数学功底,拿个哥廷根的数学博士绰绰有余。
所以无论是对林燃本身的好感,还是看在霍克海默的面子上,西格尔都答应了下来,甚至还配合对方在哥廷根数学系的档案里加上了伦道夫·林的存在。
他在整个五十年代都是哥廷根的数学系主任,在这个档案没有电子化的年代,加个人进去一点都不难。
只是事情后续进展有点出乎西格尔的预料。
你解出了费马最后的猜想早说啊,哥廷根大学不能做学术报告吗?
你有能统一数学的伦道夫纲领早说啊,以我西格尔在欧洲大陆苦心经营多年的人脉关系,在哥廷根号召全德意志的数学家来朝圣不是轻轻松松?
你做了线性形式对数理论这样好用的工具你早说啊,我想办法给你搞个数论皇帝的名头也不是不可能。
西格尔的后悔都没办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就在哥廷根大学内部,他被其他教授用异样的眼光打量,觉得他是哥廷根的叛徒,有这么牛的学生,怎么能让他跑到哥伦比亚大学去。
拿着最新一期《数学新进展》的马克斯·多伊林是现任的哥廷根数学系主任。
他是哥廷根数学系教授里最克制的,也忍不住跑到他办公室来质问,你怎么能把伦道夫放跑。
“不是,我”西格尔想不到什么辩解的理由,“不是,这。”“这个事呢。”
“总之这个事很复杂。”西格尔最后找到了一个说法,“没错,总之这个事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他答应了霍克海默,不好也不想把真实内情说出来。
不想是因为在老朋友面前,我牛也就算了,我学生还这么牛,简直不要太有面。
前不久带队去巴黎做学术访问的时候,格罗滕迪克谈到伦道夫,说羡慕他的学生能够做出比他更大成果的时候,作为快退休的老头,西格尔内心就像夏天吃西瓜一样爽。
包括柏林的报纸,在报道的时候都要提一嘴,数学家西格尔学生伦道夫·林证明困扰数学界三百余年的费马猜想。
顺带把他也一起给吹捧了一波。
林燃是他的关门弟子,如果不考虑哥廷根大学的话,这件事对他而言肯定是好事。
但这是哥廷根,是战后恢复的哥廷根,是想重回数学中心地位的哥廷根。
更要命的是,哥廷根数学系战后恢复的策略就是先从数论开始。
为什么?因为数论的猜想有名,普通人也能理解,做出几个大的问题,在舆论上就能重新成为数学高地。
然后利用名气吸引有天赋的年轻人,再从数论领域蔓延到几何和代数上,花个数十年时间实现数学中心的重建。
你讲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这些数论著名问题,野生自媒体都能给你讲的头头是道,你讲模形式之间的关系、伽罗瓦表示和L级数,外界谁知道你在说什么?
从数论着手重建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西格尔是这样想的,他是数论领域的大师,接替他的马克斯·多伊林也是这样想的,也是数论领域的大师。
前后至少四任哥廷根数学系的系主任都是做数论的。
结果大家做数论想重建哥廷根,你居然把费马猜想证明这种世界级成果拱手让给了哥伦比亚大学?
上次忍了,这次看到最新的《数学新进展》,多伊林实在忍不住。
听到西格尔的顾左右而言他,多伊林实在憋不住,直接激情开麦:
“教授,想当年,哥廷根大学是数学的圣地,高斯、黎曼、希尔伯特这些巨匠的名字至今仍留在数学史上。
可自从黑暗年代后,我们失去了无数大师,哥廷根的荣光早已黯淡。
如今,我们好不容易有了复兴的机会,您却让伦道夫这样的人物从我们手中溜走!你这是在帮谁的忙?
我无论去波恩大学还是去巴黎高师,那边的数学家们都在隐隐笑话我们!
您身为前系主任,我作为现任系主任,我们的目标不都是让哥廷根大学重新成为世界数学的中心吗?
我们曾经是数学的麦加,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可现在,我们需要每一个有潜力的灵魂来重建这座殿堂,而您却把一位可能是本世纪最有潜力的灵魂,光是现在这些成果就能称得上是本世纪数论领域最重要数学家之一的伦道夫,送给了纽约。
您这是在把希尔伯特的遗产往水里扔啊!如果伦道夫能留下,他的光芒将照亮哥廷根,而不是哥伦比亚大学捡了便宜。”
疯狂开麦,实在憋不住了。
“如果伦道夫去的是普林斯顿,我还能理解,毕竟普林斯顿有着众多著名数学家,可他去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去的是除了金钱的铜臭味外再无其他吸引力的哥伦比亚。
难道是我们开不起这个钱吗?
要是您当时告诉我,伦道夫离费马猜想只有一步之遥,他要多少年薪,我都会找学校,找哥廷根市的议员,找赛多利斯提供赞助。
可教授,您完全隐瞒了您还有这么一位天赋异禀的学生。”
西格尔无语了,他被说的哑口无言,要是他不知道内情,他自己都要觉得自己做了对哥廷根重新崛起十恶不赦的错事。
可偏偏他没有。
“em”西格尔真不知道说什么。
多伊林吐槽完之后也消气了,想到面前的西格尔教授是为帮哥廷根的重建,在1947年从普林斯顿永久回到哥廷根,他也不好再说重话:
“教授,能邀请伦道夫回哥廷根任教吗?”
em求个月票,求个追读
鸦正在猛猛更新中
第52章 能别急吗?
“啊”
西格尔想拒绝,因为在费马猜想被证明解决后,他在《数学新进展》的创刊号上看到证明论文的时候就已经电话邀请过对方了。
林燃在论文的致谢声明里还专门感谢了西格尔:
“感谢西格尔教授在我博士生涯中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会永远怀念在哥廷根大学的日子”
老实讲,看到这致谢声明,西格尔又感动又无语,你在哥廷根呆过吗?你还永远怀念起来了。
后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声明,搞得哥廷根的同事们都觉得是他放跑了林燃。
但在电话里,他的诚挚邀请被林燃温和又坚定的语气拒绝后,西格尔也没再坚持。
毕竟确实和大都市纽约比起来,哥廷根这种小地方差的有点远。
可现在面对多伊林的逼迫,西格尔很想拒绝。
还没等他想好说辞,多伊林从口袋里掏出一沓花花绿绿的纸张:
“教授,这是从哥廷根火车站到法兰克福中央车站的车票,这是汉莎航空的机票,从法兰克福机场飞纽约。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您三天后就能见到伦道夫了,记得和他说,哥廷根的同僚们都热切期盼他的到来。”
“你这,我这。”西格尔苦着脸接过车票和机票,“不是,我这还没做好准备。
再说,回来的机票呢?”
多伊林笑道:“教授,到时候您打电话给我,我会给您和伦道夫·林订机票的。”
多伊林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了,要是没把伦道夫带回来,你一个人其实可以不用急着回来。
西格尔苦笑道:“好吧。”
此时论文发出去,林燃知道全世界做数论的数学家估计都在念叨自己呢。
小平邦彦这帮霓虹数学家,在香江呆了一周时间。
虽然他的讲座只有三天,但他们几乎每天都来香江大学找他交流,哪怕只有林燃上研讨班结束后的短短一两个小时,把他搞得不厌其烦。
除了学术交流外,他中间还和许爱周、董浩云两位船王见了次面,给他们详细解答了集装箱数据结构化如何具体运营到港口。
这两位船王在集装箱标准面前选择了联手。
不仅仅是他们联手,他们找来了香江大大小小的船商一起联手成立了名为香江海运的合资公司,希望能够成为标准的制定方,其中就包括了将在60年代崛起的包玉刚。
蜂窝甲板系统、锥形导柱定位装置这两东西好理解,有结构图,自己做个模型就能理解个大概。
集装箱数据结构化有些复杂,尤其是涉及到大样本数据的最优结构,他们还需要林燃做讲解。
为了把样板工程做好,他们甚至从香江大学专门招了一批数学系毕业生来做这件事。
林燃给他们做的培训就主要针对这帮数学系毕业生。
大家很激动,换林教授的研讨班,自己压根考不进前五十,结果没想到通过这种方式听到了林教授的课。
“我们主要要采用纸质卡片来记录数据,大家可以把它看做是类似图书馆目录的卡片索引系统.”
“在使用纸质账簿记录数据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
考虑到现实因素,你不太可能让人家一上来就去找IBM买1401计算机或者1620计算机来做数据库系统。
就算买了,这个时间点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所以刚开始就只能用手工记录的方式,把多种手工记录的方式综合到一起。
不过好在现在也只是构建单一航线的集装箱数据结构,手工记录问题不大。
如果真能成为标准,再专门针对开发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全来得及。
甚至靠着这个数据库起步专门做数据库服务,能把甲骨文的路给堵死。
“我寻思林教授的课不难啊?”梁正源吐槽道,他是香江大学数学系今年的本科毕业生。
“是啊,我也觉得不难,不是很好理解吗?还有这么多案例来帮大家降低理解难度。
香江报社也太能胡编了,把林教授的课说的好像除了神仙没人能听懂一样。”坐在他边上的同校同专业同学廖铭吉跟着表示赞同。
他们都无法理解,觉得林教授平易近人,讲课娓娓道来,对于他们的疑惑都非常有耐心的解答,香江这帮报纸却把林燃塑造成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数学神仙一样。
大致说林教授天赋太高,觉得什么难题在他眼里都不是难题,所以讲课大量林教授觉得易得的内容,学生们跟听天书一样,对方作为天才无法理解普通人的世界。
梁正源和廖铭吉在接到公司通知,知道要来培训前也这么认为,前一天甚至紧张到半夜都睡不着,结果没想到和报纸宣传的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