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66节
“香江作为位于亚洲东部的国际贸易枢纽,靠近华国大陆,是连接东南亚、东亚与全球市场的重要节点。
港口改造将增强其物流效率和吸引力。
成本优势:运输成本的大幅降低会使香江成为更具竞争力的转运中心,吸引更多货物通过香江中转,从而提升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对霓虹产业的影响贸易竞争贸易转移:香江港口的低成本可能导致部分原本通过霓虹港口(如横滨、神户)的贸易活动转向香江,尤其是在与东南亚的贸易中。这将有效减少霓虹港口的货运量,影响其物流收入。
市场份额:1960年,霓虹正处于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香江的竞争力提升可以使霓虹在某些贸易路线上失去优势,尤其是在亚洲区域市场.
结论:香江港口改造并降低运输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霓虹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贸易竞争和物流压力上。然而,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会从根本上影响霓虹产业的竞争力。考虑到现实情况,香江从纺织和电子工业两方面着手,才有可能对霓虹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包玉刚环球航运公司”
许爱周接着问:“让你准备的呢?”
许世勋直接抓瞎,这件事许爱周很早之前就和他说过了,但他以为不着急,安排给秘书去做。
围绕着华商和英资商人这段时间的明争暗斗,包括中间阿美莉卡资本的进场,尽管在民间事情没有发酵,但在商界,几乎人尽皆知:
林燃去年回香江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海运改造方案,在摩根和洛克菲勒的支持下有望成为全球海运标准,而许家在其中居功至伟。
至于英资觊觎,怡和、太古强取豪夺、华人小船商集体倒戈、林爵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逆风翻盘,等等因素为这个传闻本身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外界知道的结果就是林燃和其背后的美资赢了,许家也能跟着分一杯羹。
这让许世勋最近这段时间走到哪里,全是阿谀奉承,和他家同级别的华商二代们也尽是讨好,希望能够分一杯羹。
许世勋飘飘然,全然没把许爱周的任务放在心上,写报告不应该是底下秘书来做吗?
“同样的任务,我给你说让你两周内交给我,我给包生说,我说你有空帮我想想。
结果人家包生只用了三天,亲自写了一个版本给我。
他不仅知道这次标准化改造利好香江海运,还能联想到我们要怎么塑造香江本土的强势产业。
你呢?
这段时间不是马场就是舞厅,不是和丽的映声的女主播鬼混,就是在马会打桥牌。
就你这样子,我把委员会的工作交给你,可能人家和你说我们21号要开会,你20号晚上还躺在女人肚皮上睡到天亮直接错过了。”
许爱周有点气到了,用手边的拐杖打了下许世勋的小腿:“滚吧!”
华盛顿特区,白宫东厅正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房间里有着树枝形状的吊灯以及高高的天花板。
肯尼迪的白宫新闻秘书皮埃尔·塞林格站在讲台上,下面的折叠椅上密密麻麻坐满了记者。
这次记者会备受瞩目,因为前脚肯尼迪通过纽约时报放出了觉得伦道夫提出的“热线”是个很不错的概念。
后脚在新闻发布会之前,皮埃尔·塞林格就和媒体放风了,说这次会正面回复外界关于热线的疑惑。
也正因如此,非常多记者哪怕在外地都专程赶到现场。
比如有着白宫新闻之王外号的梅里曼·史密斯,他从41年开始报道白宫新闻从未间断过。
还有已经被纽约时报调去当专栏作家的詹姆斯·雷斯顿,通用特意跑来参加这次的新闻发布会。
大家希望得到第一手的消息,这关系到世界和平与否。
因为围绕柏林展开的对峙和危机颇有愈演愈烈的意味在。
“塞林格先生,我是合众国际社的记者梅里曼·史密斯,肯尼迪总统在7月25日的时候曾经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阿美莉卡将会捍卫西柏林的自由。
随后苏俄在8月建造了柏林墙,林登·约翰逊副总统在8月访问西柏林表达支持。
白宫航天事务特别助理伦道夫·林在9月访问伦敦的时候,接受BBC的面对面专访时表示,白宫和克里姆林宫建立直接的联系管道会是人类灭亡的最后一道防火线。
伦道夫的提议是否得到了白宫的支持?如果是,这是否和肯尼迪总统、约翰逊副总统的强硬表态不一致?”梅里曼·史密斯一如既往的专业。
“伦道夫·林助理的提议得到了白宫的高度肯定,这和总统先生的强硬表态并不矛盾。
阿美莉卡拥有捍卫自由的能力和决心,也充分相信我们能够在这场冷战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希望和平,希望不要爆发冲突,不要走到战争这一步。
我们希望避免战争,这表达了白宫对和平、对全人类负责任的态度。
另外我也在这里呼吁克林姆林宫保持克制,战争中没有赢家。”
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肯尼迪方面向外界明确地传递了白宫希望和克林姆林宫建立直接沟通管道的信号。
第二天通过西方报纸传遍全球。
欧洲主流媒体像《泰晤士报》、《世界报》之流将其誉为和平的曙光。
就好像苏俄你不答应,就是你不想要和平,想和全人类过不去一样。
另外像《真理报》、《新德意志报》、《人民论坛报》这些东欧媒体则将其渲染成阿美莉卡的阴谋。
不过苏俄已经把消息通过日内瓦的代表传递给了白宫。
“伦道夫,克林姆林宫表示愿意在日内瓦围绕建立热线展开谈判,但他们的前提是你得参加这次谈判,你意下如何?”
第105章 诺奖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什么?我?”
在红石基地工作的林燃实在不想又被这种琐事给打断。
千里迢迢跑到日内瓦去。
而且还是被苏俄点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上回没出意外,不代表这回不会出意外。
“没错,他们点名要求你要参加,哪怕我参加都不行。估计是科罗廖夫或者其他人的主意。”林登约翰逊道。
对方接着说:“因为他们的要求很突兀,所以我们也向他们提出了类似的要求,我们要求要让华国代表团在中间调停。
另外这次谈判不仅仅会讨论热线问题,另外还要对最近的柏林危机调停。”
林燃已经没心思听别的了,他知道华国一定会去。
都不提当下这个时间点了,无论什么时间点,这样的调停,华国都会派人去参加。
林燃之所以只给了算法,因为给其他东西,透过管道传回华国,中间风险重重。
如果是华国代表团亲自来,那又不一样了。
不过在电话里林燃不动声色,“我服从白宫方面的安排,希望能够为世界和平做出一份贡献。”
林登·约翰逊听完后说:“好,那就这样,我们接着和那边沟通。
你随时做好准备,有确切消息后我们第一时间通知你。”
由于柏林的危机进一步蔓延。
双方都认识到热线的必要性,将派代表团前往日内瓦进行谈判,同时由华国方面作为中立方进行调停,不仅仅包括“热线”,同时包括了柏林危机。
“如果达格没有去世,那我们也不至于在这里争论。
本身就是因为达格去世带来的争议。
颁发给达格也是违反了诺贝尔的传统,颁发给伦道夫·林也是违反了诺贝尔奖的传统。
那为什么我们不能颁发给伦道夫·林?激励他在世界和平上做出更卓越贡献呢?
难不成就因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不喜欢数学家的可笑传言吗?”卡尔愤愤不平道。
奥斯陆市市中心的亨利克·易卜生街51号,挪威诺贝尔奖研究所里,类似的争吵从9月林燃提出“热线”这一概念后就已经开始了。
每个诺贝尔奖各有一个诺贝尔奖委员会负责,其他的委员会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只有和平奖是由挪威的委员会决定。
而且挪威的委员会五名成员全部由挪威议会任命,都是议会议员。
所以为什么诺贝尔和平奖含金量不足,就在于此,评奖的委员会本身就和政治高度关联,颁发出来的奖项又怎么可能和政治无关呢。
“颁发给哈马舍尔德好歹有例可循,颁发给伦道夫那就太突兀了。
我不反对颁发给伦道夫,我们甚至今天就能够决定把明年的诺奖颁发给伦道夫。
但在这个时间点,颁发给伦道夫实在太过于不同寻常了。”
在座五位委员中,四位都赞同颁发给伦道夫·林,只有主席冈纳尔·扬仍然坚持要颁发给哈马舍尔德。
“哈马舍尔德不幸在上个月因飞机失事而去世,虽说诺贝尔委员会有追授的过往案例在,但那都是1931年时候的事了。
30年前的传统,未免有点太古老了。
加上伦道夫提出的热线概念,以及推动白宫和克里姆林宫在日内瓦的谈判,这都体现了他在和平上做出的卓越贡献。”卡尔锲而不舍道。
冈纳尔说:“这是对诺奖公信力的破坏。”
另一位委员汉森,他除了政治家外还是律师,在法律和国际事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冈纳尔,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
你都追溯到30年前193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追授给死去的埃里克了,为什么不再原教旨主义一点?
诺贝尔先生的遗嘱从未说过禁止我们自选获奖者。
本身因为极端事件,某人突然做出重大贡献且未被提名,我们是可以通过内部特殊会议来调整规则的。
只需要我们一致同意然后再经过诺贝尔基金会的批准就行,这个程序并不复杂。
反而如果不颁发给伦道夫才奇怪。
尤其要是对方这一次成功调停了柏林危机,建立了白宫到克里姆林宫的直接沟通管道。
我们不颁发给他那就有点不合适了。”
其实还是林燃提出热线这一概念提出的太晚了。
因为61年的诺奖,一般60年年底开始提名,然后61年10月公布。
林燃60年底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数学教授呢,和诺贝尔和平奖八竿子打不着。
挪威诺奖委员会想说早就收到了阿美莉卡方面的提名怎么都说不过去。
“那未来万一又有类似重大紧急事件呢?难不成我们每次都临时改人?”冈纳尔不同意也不仅仅是因为公信力,还有担心权力被剥夺的考虑,每次都临时改人,然后诺奖基金会投票决定。
那挪威诺奖委员会的权力会被极大程度的剥夺。
本身现在每个诺贝尔奖各有一个委员会负责,总共有五个。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