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70节
展示强硬和羞辱是两码事。
飞到地上,让米高扬去捡,这未免有点太羞辱人了。
不仅米高扬,其他毛子也一样,脸色马上就变了。
几乎就要开始站起来国骂了。
米高扬没有拿起正好飞到他面前的纸飞机,而是挥了挥手,示意手下们冷静:
“约翰逊,我知道你打的什么主意,我们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科罗廖夫先生希望和伦道夫单独找间会议室聊一会。
他们聊完,我们协议就能立刻签,不然尼基塔的最后通牒依然奏效,外界也会知道这是阿美莉卡羞辱我们而掀起的战争!”米高扬说。
林登·约翰逊脸色马上变了,要是外界知道,那这确实反应了他的强硬,但也导致事情没办成。
他想要的效果是既反应了他的强硬,又把事情给办成了。
属于是两头都要。
现在米高扬颇有将军的意味在。
米高扬接着说:“科罗廖夫先生很欣赏林教授在数学上的造诣,希望能够和他畅谈数学真理。”
林登·约翰逊知道对方在给自己找台阶下,先是询问林燃的意见:“伦道夫,你意下如何?”
林燃说:“副总统先生,为了世界和平,我愿意和科罗廖夫见一面,我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林登·约翰逊点了点头:“好。”
一直到万国宫的二楼偏厅见到科罗廖夫,林燃才知道科罗廖夫也来了。
科罗廖夫亲自起身为他拉开座椅:“伦道夫,好久不见。”
然后接着说道:“外面有苏俄卫兵守着,我们可以好好聊聊。”
林燃可不敢和他聊太多,毕竟这里是对方的地盘,林燃只是点头。
科罗廖夫知道林燃的顾忌,指了指黑板:“我回去好好思考了,可回收火箭确实是能实现的。
将非凸问题转化成凸问题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但是你讲的内容里有太多东西有点过于超前了。
我回去之后好好和列夫·庞特里亚金、安德烈·柯尔莫哥洛夫、米哈伊尔·拉夫连季耶夫等数学家好好讨论了你的方法。
好吧,你应该没听过他们的名字,不过他们都是我们一流的数学家,也许比不上你,但已经是我们最好的那批数学家了。”
这些名字里,林燃还真听过前两个,列夫·庞特里亚金是最优控制理论的奠基人,甚至他写的论文里核心思想就是基于列夫·庞特里亚金的PMP理论。
第二个安德烈·柯尔莫哥洛夫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研究领域遍布概率论、动力系统和微分方程。
“我们讨论了一下,你的理论是建立在凸优化框架下,大家目前的研究还集中在变分法或者直接数值方法上,你跟我讲的内点法和锥规划,能不能再仔细介绍一下。”
里面很多点,尽管靠苏俄的数学大师们一点一点能够磨出来,但科罗廖夫觉得与其等他们磨出来,不如直接借着这个机会来请教林燃。
毕竟可回收火箭关系到的节约成本对财大气粗的阿美莉卡来说不那么重要,对毛子那可有着重大意义。
“另外你提到正则系统的概念,通过哈密顿函数的分析和几何洞察,证明最优解出现在控制集的边界,这种分析依赖于伴随变量的非奇异性假设和控制集的几何性质,但这个概念是否缺乏了一些必要条件?”
林燃内心思忖,苏俄的大师不愧是大师,一下就能找出他内容中的缺失部分出来。
“包括你提到松弛后的凸问题可以通过二次锥规划高效求解,SOCP是一种特殊的凸优化形式固然没错,但只有单纯形法,用来针对一般的非线性问题,针对凸锥又要如何设计算法呢?”
科罗廖夫的问题一大堆。
这是时代差导致的。
总结就是,这篇来自2013年的论文,放在1961年还是有点太超前了。
林燃没有说话,而是站在科罗廖夫提前给他准备好的黑板面前,一个问题问完,就在上面直接演算。
林燃写完,看了眼科罗廖夫,科罗廖夫点头,示意他可以继续。
这场回答和提问,足足持续了两个小时之久,科罗廖夫提问,林燃用黑板给他解答。
最后结束的时候,林燃才说了走进这会议室的第一句话,“这位同志记忆力这么好的吗?”
林燃知道不是科罗廖夫记,因为科罗廖夫脑门汗都没冒,这次的信息密度可是上次的好几倍,还没有讲解。
只有在房间阴影处有个人站在那,拿着个笔记本,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科罗廖夫点头,这时候那名男子才起身和林燃握手,“安德烈·柯尔莫哥洛夫,刚才科罗廖夫先生有提到我,林教授,希望您能有机会来莫斯科国立大学进行讲座。”
第109章 一眼高科技造物
“您不仅是数论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在控制理论方面同样是大师级人物。”安德烈·柯尔莫哥洛夫真心实意道。
林燃没有解释自己站在后人肩膀上,而是握手后就离开了房间。
等林燃走远后,安德烈不解地问道:“科罗廖夫先生,我们都知道你在找接班人,林教授对我们也很有好感。
为什么我们不强行把他带走呢?
以他来欧洲的频率,我们应该很有机会才是。”
科罗廖夫解释道:“不着急。
伦道夫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聪明人,对聪明人得有耐心。
伦道夫对我们有好感固然没错,可他对华国也有好感,他还是华国人,我们带走他之后,他坚持要回华国怎么办?
不如让他在见识到阿美莉卡的本质后,认识到只有加入苏俄才能将人类社会改造成充满希望的世界。
那才是合适的时机,我相信伦道夫在不久的未来会做出正确选择的。
我等得起,我们也等得起。”科罗廖夫耐心解释道。
另外一边,林登·约翰逊则在提醒林燃:“伦道夫,我知道你是数学大师,也能看出科罗廖夫很欣赏你。
但你要清楚,只有在阿美莉卡,才能让你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肯尼迪总统给了你充分的信任,你应该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林燃听到林登约翰逊的提醒后已经无语了,明明你自己差点玩脱,我有信息差知道毛子肯定会签,你又不知道。
米高扬说不签的时候你紧张的那样,我就坐在你右手边,又不是没看到你用手把西裤都捏的皱起了。
要不是给你填坑,我怎么可能会和科罗廖夫见面。
不过表面上林燃则要装作一副我对阿美莉卡绝对忠心的样子:“那是肯定,没有白宫,我只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普通教授,也拿不到诺贝尔和平奖。
我肯定全力以赴帮助NASA赢得这场太空竞赛。
另外,约翰逊先生,你知道的,克里姆林宫里可是一位华裔高官都没有,只有白宫才能接受华裔高官的存在。”
别说当下,整个苏俄时期,克里姆林宫都没有任何一位华裔高官的存在。
林登·约翰逊点了点头,对林燃的回复很满意。
林燃心想,阿美莉卡、苏俄都不是我的归宿,有门在,早晚有回国的那天。
协议签署当天,记者会现场,台下密密麻麻坐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记者,这应该是林燃来到这个时代后,见过最多记者的一回。
就连之前NASA发射载人航天,肯尼迪发表演说,记者的人数都没这回这么多。
这让林燃内心感慨,在当下,全世界的主旋律还是冷战。
甚至他之所以能在NASA获得支持,都和冷战脱不了关系。
包括他能获得当下地位也和冷战有关系。
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实质性的其实就热线这一点,其他内容虽然也很多,但一眼望过去,无非四个字:
保持现状。
柏林墙不会消失,盟军也不会撤出西柏林。
另外关于减少核试验,也只是后续再谈,现在连阶段性结果都没有。
等到林登·约翰逊和米高扬签字的时候,闪光灯的频率就更高了。
签字完,林登·约翰逊和米高扬握手。
事后记者提问环节中,除了林登·约翰逊和米高扬外,就要属林燃被提问的次数最多。
不提纽约时报的珍妮,其他媒体的记者也集中在林燃身上。
谁让他话题度高呢。
“林主任,我是法新社记者,想请问这次你提议的热线成为了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直接沟通管道,你后续是否会更多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呢?”
林燃回答道:“这是一个意外,我主要工作还是在NASA方面,为赢得和苏俄的太空竞赛而努力。
希望能够早日看到人类登月,走出地球的那天到来。
NASA的目标不仅仅是太空竞赛,更是帮助人类走出地球,探索更广阔的宇宙。”
林燃的意思中其实还有暗讽,不过在座记者们没人读出这层意思。
反而觉得林燃太有格局了。
“林教授,我是《法兰克福报》的记者,你是如何看待柏林墙的?”
法兰克福报是西德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报纸,因为其霍克海默教授学生的身份,导致西德的媒体都对林燃非常有好感,希望听听他的看法。
当然,如果你的看法对西德有利,那我们就大肆报道,如果你的看法对东德有利,那我们就当无事发生。
这就是媒体。
林燃此时在公开场合主要有三个身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航天事务特别助理和NASA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
所以记者们在称呼他的时候,三种身份都有可能被用到。
“我认为柏林墙是工具理性的极端体现,技术化的控制手段牺牲了个体的自由与尊严,这是人类社会理性堕落的象征。
人类在技术上能够建造如此大规模的隔离设施,却未能带来真正的自由与和谐,反而加剧了分裂与苦难。柏林墙也是历史进步悖论的象征。
虽然我们这次在谈判过程中没能推倒柏林墙,但我相信未来向往自由的人们会自发推倒它的。”
林燃基于霍克海姆《启蒙辩证法》基础上对柏林墙的定义,以及最后对其被推倒的无情预言被《法兰克福报》大肆报道。
未来柏林墙真的被推倒的那一天,《法兰克福报》更是在专题报道里,将林燃的预言作为一个篇章来阐述。
在其阐述中,将林燃誉为已去世的霍克海默教授思想的真正传人,当代最伟大哲学家之一。
燕京,学委的办公室里,房间里只有三个人。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