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83节
再联想到,从华罗庚到整个华国科学院数学院,大量的数学家消失,说是被调到羊城,但谁知道被调到哪里去了。
这些数学家们是60年年中消失的,结果到了62年年初不就有了计算中心的挂牌成立吗?
叶笃正说是计算中心只有两个人,你怎么知道真的只有两个人?涂长望心想,说不定通过某种管道,你给他们,他们放入管道,管道再把你要算的东西传递到其他房间。
两个人的计算中心只是摆在明面上给你们看的。
包括去年苏俄方面从华国这“强行”购买的导弹技术,涂长望也有所耳闻,估计那也是华国技术突破带来的结果。
围绕这些,他前面就是去找钱院长来,试图验证自己的猜测,果然和他猜的差不多,钱院长也被调走了。
因此涂长望猜测华国在数值分析领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另外由于突破非常了不得,所以有着格外严格的保密需求。
计算中心,说不定就是以华罗庚为首的数学家们在用人脑为他们提供计算,他猜测。
因此,既然有所猜测,那就别再往前深挖了。
涂长望自己不想再纠结细节方面的问题,也不让下属们去打听。
两周后,涂长望组织气象局的专家们开会。
“来,笃正,你来做总结。”
叶笃正走到黑板前,黑板上贴满了纸,纸上是他们计算结果、计算中心计算结果和真实观测结果的数据对照。
“这是过去两周时间内,24小时的天气预测结果,第一列是地方气象站观测后报上来汇总的结果,第二列是我们用过去计算方式计算到的结果,第三列是用最新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
其中第二列的准确率是65.2%,第三列的准确率是90.3%,远远高于第二列。”
说完后,叶笃正走到第二块黑板前:
“这里是从上周开始,我们把天气预测的时间延长到了48小时。
和旁边24小时的一样,第一列是观测的实际结果,第二列是之前的预测,第三列是用新方法之后的预测。
这次双方的差距就更大了,第二列的准确率已经不足50%了,而第三列依然保持了70%左右的准确率。
所以我做一个总结,那就是我们可以用新方法取代老方法,为全国人民和地方提供天气预报。
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挖掘计算中心的潜力。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的预测还做的不够。
我们的数值天气预测模型才刚刚起步,我们的气象观测网络还很稀疏,主要集中在东部城市,高空和海洋的数据几乎没有。”
在座知道气象局在和华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合作的专家,在看到结果后即便提前知道但听到这反差如此巨大数据后,还是感到震惊。
不知道的,那内心的震动就更巨大了。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竺可桢。
他是华国气象领域的泰山北斗,真正的宗师级人物。
此时在华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他当然也知道计算中心的挂牌成立,但他没想到这玩意有如此威力。
因为他此时的工作主要是农作物的观测,在华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全国的物候观测网,已经远离气象一线工作。
他当前负责的工作,基本不需要用到计算中心的资源。
加上从挂牌到今天开这个会也就两周时间,竺可桢也很难从同僚口中听到关于计算中心的不凡。
不过这回他算是亲眼见识到了。
“我有一点建议,那就是你们得尽量去挖掘计算中心的潜力。
当年我们在做数值天气预测模型的时候,是抱着要追踪国外先进成果,追踪国外一线应用去的。
想着华国早晚有一天有自己的计算机,我们也能用上数值天气预测模型。
但因为当时在五十年代,是建立在对未来美好期望的前提下做的这项工作。
实际上我们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有我们自己的计算机,有了什么时候能分给气象局做天气预测工作。
所以大家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多少带点预研究性质,没有把整个模型尽可能往深了做。
只是简单的过滤方程和单层准地转模型,没有考虑垂直运动和非地转效应。
在精度和适用范围上考虑的不够。
当然,我不是追究大家的问题,毕竟这是现实因素。
就好像让我现在为不知道多少年之后才有可能的一件事做准备,我会做,但我也不会特别用心去做这件事。
现在既然有了,那我们的模型也要优化调整,更加贴合实际情况。
另外关于计算中心到底能够算到什么精度,我觉得你们也得重点去观测。”
显然,竺可桢虽然不管也没管过气象局的工作,但他一发话,大家都很认真的在听。
气象领域的地位摆在这。
更别说对方说的也是一针见血。
一下就指出了他们的问题所在。
此时涂长望补充道:“竺院士说的很有道理,这也是我们气象局后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我们肯定会对现有的模型进行优化。
我们去年拿到了一批阿美莉卡气象学会出版的学术期刊,里面有很多和数值气象预测有关的论文,都在组织人进行研究提炼核心内容。”
这个时间点JAM还没创刊,主要就是JAS和MWR。
前者是大气科学的基础研究,后者则主要涵盖天气分析、预测技术和业务应用。
后者会有很多学术性极强的数值预报研究内容。
“根据我们最近的研究显示,阿美莉卡方面已经在用多层准地转模型了,至少是三层结构,包括了大气垂直结构和大尺度环流。
他们的分辨率已经达到了200公里的级别,能做到未来三到五天的准确预测。
确实如同竺院士所说的一样,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模型进行优化。
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不过在气象观测网方面,我们也不太确定计算中心那边到底能提供什么水平的计算。”
竺可桢知道的情况又要比涂长望多一些,不过他也只知道华国在晶体管计算机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具体什么情况他不清楚。
他说:“你不知道可以去问啊,找郭院长问,他肯定知道情况。”
竺可桢接着说:“另外关于具体的模型优化,我有一些想法,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是可以尽可能引入多的数据,得把当前气象观测站观测到的数据都纳入到模型中来,像气压、温度、湿度、风速这些。
比如说准地转涡度方程,就可以把全国划分为网格,然后输入气压场和温度场,根据实测数据区校准你的模型。
第二就是模型要优化,我不指望我们一次就变五层,但起码得三层吧。得运行三层原始方程模型,各地的观测站点要承担更多的任务,像高空的情况他们也要想办法去做测量。
这样对于更复杂的情况才能做到准确预测。
第三是增加预测天数,把一天变两天,两天变三天,甚至是五天。
最后一点是我们现在的气象观测网还集中在东部城市,对于西南、西北、华南、华北这些地方也要重视起来。五院那边在研发卫星,得和他们提要求,他们的卫星打上去了得帮我们捕捉高空数据。”
这个会开完,涂长望就跑到华国科学院去找郭院长了。
他还没开口说话呢,郭院长就猜到了他的来意:“老涂啊,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放心你们气象局在计算中心那边优先级肯定是最高的。
另外你们给各地发的天气预报数据替换成计算中心的计算结果了没有?”
第121章 真的下雨了
郭院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两周时间大家慢慢意识到了计算中心的牛逼之处。
大把的科学家来找他,希望把自己的科研项目优先级提前。
但每个人的都很重要,凭什么你的提前呢?
那就麻烦他批个条子,希望能在自己的计算任务前面加上紧急的字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气象局递过来的计算任务会第一时间进行计算,可以说是备受重视了。
毕竟这关系到全国的农业生产。
甚至因为树莓派,给华国民众造成了一个集体性的错觉。
那就是从62年开始,天气预报开始慢慢变得准确起来,大家慢慢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哪怕是农村居民,也习惯在村头等着听完天气预报再去睡觉。
但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天气预报变得还没之前准,然后再慢慢变准的过程。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能倒退的吗?
其实这是因为树莓派是有寿命的,它的寿命结束,反应到外界,最直观的就是华国民众因为天气预报而形成了某种奇特的集体记忆。
话说回来,郭院长说完后,涂长望连忙摆手道:“不,你误会了,院长,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当然知道科学院这边给了气象局最大的支持,我是想说计算中心的计算精度到底有多少?
我好根据这个去排今年的工作。”
涂长望想了想,他知道郭院长是文人,对理工科可能不是很了解,对他们气象局的工作那就更不了解了。
他接着解释道:“院长,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的气象预测靠的是遍布全国的气象观测站,他们去记录数据,然后返给各地的气象局,最后汇总到我们这来。
现在全国站点是262个,他们就像是一张网,一张覆盖全国的网。
但这张网的网格很大,每一个格子的长度都在200公里。
格子越小,那我们能够预测的也就越精准。
现在我们可能只能做到,华北有雨,华东有雨这个程度。
但如果我们把格子缩小,我们可以直接说申海明天有雨,或者燕京明天有雨。
但并不是说格子越小就越好,格子越小,意味着对计算能力也就有越高的要求。
而且建气象观测站是需要成本的,最起码的观测设备要配给工作人员,然后要有专人负责。
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个平衡点,就需要知道计算中心的计算能力到底有多强。
我们才好去安排今年的工作,各地到底要加多少观测站,观测站要怎么布置。”
其实华国此时的观测站点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密度分布不均匀。
东部地区的密度是0.05到0.1个/万平方公里,而西部远低于这个数据。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