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第117节
这时他才发现,博物馆地下根本不止一层,这里已经是地下10米了,但是再往前还是一个储藏室。
定了定心神,给地道内重新换气后,他把空间伸展开来,开始探测博物馆地下建筑的边界。
花了好一会他才最终确定,这里的地下一共有3层,从上到下逐层缩小,至少有数百个库房,里面基本已经存满了文物。
但是这些文物大部分都没有整理,只是简单的按来源国做了简单分类,很多纸质文物居然都是露天存放着,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
感觉到有点气闷,他再次给地道换了一次空气,然后开始做详细探查。
最后发现有两个库房堆满了来自中国的书籍字画,连整理都没有整理,就那么在库房里堆放着。
估计一个是没有资金和人员来整理,还有一个是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
这些古籍差不多有二三万件,他也没时间一一分辨,干脆一次将两个房间的古籍全部收进空间。
然后再用空间的鉴定功能,将其中清朝的部分找出来丢回库房,剩下的全部带走。
当然,他不可能只拿中国的,将地底库房翻了一下,找出体积较小的各国古籍和金玉器皿全部收走。
一通忙完,等停下的时候他才发现,今天的主要目标还没有拿,就已经收了十几万件文物,5000多立方的空间已经被占去了一半。
不能再拿了,这么多也差不多了,外国的东西拿的再多也没用处。
此时他已经随着掘进,来到了博物馆地下的东边。
刚才收东西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库房,长度有十几米,墙壁中间埋了很多仪器。
他大致分辨了一下,发现这些仪器多是用来控制温度湿度的。这种待遇可跟刚才的那些库房明显不同。
他立即来了精神,开始分辨这个房间内的物品,里面大部分是纸质典籍,最显眼处是几十本一字排开的书籍。
他看到这些书籍封面上都写着《永乐大典》四个字。
这个他有印象,记得2020的时候,他们馆长在采访说明确的说了,他们这里藏有49册《永乐大典》,但这里他只看到了22册。
其他的呢?在这个房间内搜索一圈,再没有别的《永乐大典》了。
似乎想到了什么,他赶紧把注意力集中到空间里,刚才收了几万件纸质文物,其他的《永乐大典》很有可能在这批没有清点的古籍当中。
那次采访都是21世纪了,现在才20世纪70年代,很有可能其他的部分还没有被整理出来。
空间里找东西是很方便的,书籍的纸张大小年代都很清晰,他通过戒指的鉴定功能很快就找出了类似的书籍,一共有200多本。
他把这200多本一一分辨,确定里面有127本是《永乐大典》,算上刚才那个房间的22本,合计149本。
那个狗日的馆长面对记者,居然面不改色的就漂没了100本,孙志伟差点气着了,没想到自己在21世纪的报道中,还发现自己前世有被骗的时候。
这时候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拿呗。
他心神一动,整个房间中四百多件,已经被分辨完成的珍宝,就被他收到了空间中。
之后,他将空间对准了地面的展馆,确定巡逻人员都在警卫室内休息,他开始将展馆内他选中的文物快速收进空间。
10分钟不到,全部完成,他也不再停留,开始沿原路快速返回。
一边用空间在前面开道,一边在后面填土,几分钟后,他再次回到出发时挖出的树边地洞。
回到地面后,他将洞口掩埋好,看着明显不同的地面,他又用空间在四周零散的挖了一些杂草,种植在刚才挖掘的洞口位置。
此时已经是深夜,外面行人稀少,为了不被夜里巡逻的警察盘问,他又找了一家酒吧混了半夜。
次日早晨,他没有回剑桥,而是继续在市内参观景点,又拍了一些照片,直到傍晚才回到苏珊家。
孙志伟在‘数百’这个数字上停留了一会,眉头一挑。
这个大英博物馆真有意思,是真的没发现还是在掩饰什么?
自己可是拿了十多万件呢,包括地面展台的200多件,地下珍宝室中的400多件,还有库房未清点的文物十万多件。
未清点的库房中的没发现很正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东西,但是地下珍宝库中的几百件为什么没有报道出来?
他不太理解,也不想理解,反正肯定也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他估计,是怕报失的太多,让人们对博物馆的保护能力失去信心。
他们这里可不止自己的文物,还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借来展出的文物。
这种借出文物到它国展出,也是文物界经常做的事情,咱们国家也经常这么干。
不过自从出现过借出的文物被损坏的事情后,国家就拟定了一份《禁止出境文物清单》,很多最珍贵的文物,不再被允许借出国展览了。
第202章 一周不学就没精神
洗劫了大英博物馆后,孙志伟来英国的其中一个目标就算完成了。
因为上个月的事情,使馆对留学生的管理更加严格,花样也翻新了。
11月底的组织生活日,使馆组织了他们第一批留学生和几位少年班的积极分子,前往海格特公墓拜谒革命导师马克思墓的活动。
在公墓前,他们还看到不少其他国家的人前来瞻仰公墓。
孙志伟他们严格按照使馆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接触,不交谈,遇到了也不交流,就当没看到。
就在这次生活会后不久,国内又来了一批科技生,其中有两人被分在剑桥。
孙志伟的独行生活就此提前结束了,因为使馆要秉承三人行原则,安排他们三人一起住进伦敦的国际学生大厦。
这个学生大厦又叫做“国际学生之家”,是由伊丽莎白女王的母亲作为第一赞助主持修建的。
平常这里面就住着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留学生。
这里的设施条件其实很不错,里面有图书馆、阅览室、餐厅、3间对应不同电视频道的电视间、舞厅、室内健身房和电影放映厅。
而且,这些设施都是免费提供的,这样一比较,这里的条件就比苏珊家好的多了。
不过这几个月多亏苏珊大妈的照顾,他们相处的还算愉快,如今他突然搬家,这就让苏珊大妈少了一笔收入。
孙志伟自然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就赶在搬走前去爵禄街(伦敦唐人街)的古董店,买了一个中国风的餐盘作为礼物,送给了苏珊。
住进国际学生大厦后,虽然说是三人行,其实也就是从学生大厦到剑桥这一段路同行。
进了学校后,因为都不是一个专业,课程老师都不同,也就自然的分开行动了。
当然,如果课外时间需要外出,还是要执行三人原则。
搬家后对孙志伟最大的影响就是吃的问题了,原本在苏珊家40便士的午餐和晚餐没有了。
因为同吃同住,孙志伟也没办法私下里加餐,只能跟其他人一起,当真过了几个月清汤寡水的日子。
每天回到公寓,学习的太晚就会感觉肚子饿,因为晚餐吃的很少,也没有钱吃夜宵,这段时间他经常饿着肚子睡觉,这就很难受了。
幸亏每隔两周还能去使馆加餐,每当这个时候,孙志伟就会开足火力胡吃海吃,经常使得使馆的饭不够吃,把使馆的厨子搞的十分被动。
很快事情被反应给了使馆领导,领导派人来找孙志伟谈话。
孙志伟的回答一向有力,“我饭量大,要么给我吃饱饭,要么给一块地给我,我自己种粮食吃。”
留学生种地?这要看国内怎么理解,好点的叫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不好的叫不务正业,反正传回去十有八九没他们好果子吃。
使馆这边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让厨子每次多做点饭菜。托孙志伟的福,其他留学生每次也能多吃点。
不过,两周一次的加餐还是间隔太远了,中间很多人也都顶不住。
很快,孙志伟又想到了新点子,到了12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正好是两个学习日中间。
大清早的,孙志伟就把同住的两个科技生喊上:“走,我们回使馆学习。”
那两个科技生正在为今天的伙食发愁呢,他们也是人精,听孙志伟这么一说,眼睛都是一亮。
“对,学习。我们留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一周不学就没精神,我们等不及下一周了,今天就去。”
于是,吃完早饭的三人,收拾了几本书就直奔大使馆。
到了使馆找到了平常负责分管他们的秘书汇报一周的学习情况。
秘书还以为他们有什么大事呢,结果什么都没有,就是按部就班的汇报,还申请将学习时间由两周一次改为一周一次。
这种要求秘书没法拒绝啊,只能给他们安排上。
到了中午,几个秘书和领导因为忙着开会谈事情,吃饭迟了点,结果等他去了食堂,居然被告知没饭了。
细问原因,就是今天多了三个人,把他们的饭吃掉了。
厨子一点没想过给他们隐瞒,还特别点出来孙志伟这个大肚汉,一个人吃了三个人的饭。
于是,破天荒的,使馆的领导们集体饿了一顿。到了下午,还要饿着肚子窝着火给三个刺头们上思想课。
到了晚饭时间,这次厨师多做了一些饭菜,才让所有人都吃饱。
孙志伟三人挺着肚子,心满意足的回了留学生大厦。
他们三个人的消息很快在留学生中间传开来。
等到了又一个中间周,三人再次回去蹭饭的时候,发现所有的留学生都回来了,用的名义跟他们一样,一周不学没精神。
到了一月份,没了办法的使馆只能把学习时间调整为一周一次,满足大家高涨的学习热情。
至于使馆伙食费开支大增这种情况,那只能由领导们到处腾挪了。
七十四年的春节时间特别早,1月22号就是除夕夜。
这时候学校里已经在放寒假,孙志伟他们几乎天天泡在使馆里面,每天都是吃了晚饭再回留学生大厦。
领导发话,让大家22号过来聚餐,现在都不讲究过春节了,所以也不能用春节的理由,只能说聚餐,其实大家都知道。
22号一大早,孙志伟就过来了,他还帮着使馆打扫卫生,特别勤快,主打一个咱吃的多,干的也多。
一边干活,他还一边想着中午估计能吃一顿饺子。
结果,中午到了食堂,大家排排坐后,食堂迟迟不开饭。
就在大家疑惑的时候,领导们才到达,一顿讲话半小时,主题就是“忆苦思甜”。
“所以,今天中午,我们就来吃一顿‘忆苦思甜饭’。”
领导发言完毕,厨师们开始给每个桌子上饭。
这饭看着花花绿绿的还蛮好看,不少人都没吃过这种奇怪的饭呢。
它有两种,一种是由烂菜叶、芋头花、南瓜花、萝卜缨、野菜、米糠、地瓜干煮成的粥;
另一种是用玉米面、山芋干、山芋粉、麸子等蒸成的窝窝头。
第203章 忆苦思甜
上一篇:美漫:扮演黄猿,三秒光速下班
下一篇: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