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家 第814节
“那时候还是首都,他用来表演。不管是死守,还是决定放弃,也比蛇鼠两端的好。”
“唐生智为表决心,下令撤走长江渡轮,宣称与南京共存亡,在12月12日突然下达撤退令,导致军民渡江系统完全崩溃。”
“口头传达撤退命令,但未安排具体方案,军队的混乱溃退。教导总队等德械部队因未接到命令,13日晨仍在紫金山激战。”
“72军军长孙元良躲入青楼,88师溃兵换上平民服装部分军官。”
“不是没有装备,也不是没有死战之人,以身殉国的不在少数,中国人的骨头从来都是硬的。”
“问题他娘的民国政府是买办政府,我电影没有刻画太多,真的,给国民党留面子了。”
凤凰记者追问:“那拉贝呢,外侨建立的安全区呢,电影里也没有太多镜头。”
沈三通人很无语,不过还是解释:“再说一遍,南京大屠杀主要是我们的事,他们的贡献我们不会忘,我们是知恩图报的民族,但苦难是我们的苦难,电影视角有主次之分。”
事实上,安全区也不安全。
缺乏武装保护,仅500名放下武器的警察,日军公然闯入强奸抢掠。
有档案记录的群体强奸事件438起,粮食储备仅够两周,出现“人肉黑市“。
沈三通没有说这些愿意提供帮助者的坏话,但过分刻画也不可能。
凤凰记者又问:“您的电影正片里虽然没有描写共产党,但毫无疑问处处都刻画共产党。片尾曲也是如此,您主次之分是什么判断标准呢,那时候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没有多少共党。”
闻言,沈三通不无讽刺道:“你看的很仔细,也知道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
“我刚才说,已经留面子了,既然记者朋友追问,我就说点不留面子的话。”
“蒋该死有多垃圾?可以这么说,他历史最大的成就,是可以和我党相提并论。”
“用娱乐圈的话来说,这是我党给他提咖了。”
“蒋氏政权实控腹心三个省的有李白黄,实控超过一省的有傅作义、宁马,实控一省的有阎锡山、青马、龙云、盛世才。”
“四川还有两个实力不小的军阀,山西、山东、江苏有东北军残部。从未染指过XZ、内蒙古。”
“蒋该死还都之前为啥脸都不要也要偷掉龙云,因为他不干,龙云真就和刘文辉就一起实控西南。”
“现在有人吹民国秋叶海棠的,可笑至极!”
“现在不少人认为解放军三年时间打败的只是蒋该死,其实不是。”
“解放军是真正意义上横扫天下,横扫蒋该死和这些军阀、军头。”
“同时,额外解决了长江上的英军舰、东交民巷驻军、青岛的美基地、英把持的海关。”
“三年后,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敢提二十六亿银元赔款。”
“顺便说一下,光头是在赔款仍需偿还的情况下放弃了对本子索赔!”
“没有解放军,光头敢叫一声港岛、大连旅顺、朝鲜、西沙吗,对英苏美法吠一声吗?”
“光头及其奴仆非常清楚他们的成色,上述事项一屁不放,受降本子要比人家弯腰更低,联合国开会不敢说中文。”
后世有人说如果194几年光头逃到西南逃到土澳去,史书对他的评价会完全不一样。
那都是笑话。
他的属性决定了,他就是龟儿子。
这个说法类似于二毛要是调转枪头,不和同样命贱的大毛死磕,已经马踏欧洲。
可它们是傀儡啊,怎么可能!
后世演员卖了二毛的矿产利益,多家分乌,光头也是对美国卖了江河湖海所有利益。
说光头是最能打的买办,纯粹贴金。
不是他能打,是中国土地大、人多,这片土地几千年的文化滋养下的人种好!
后世网络上一群认爹的,谈国与国关系习惯性磕头的。
不是对美就是对别的,哪来的?就是岛上的。
岛上源头什么,源头就在这!
他们习惯了附庸,不理解什么是脊梁!
沈三通一番话,让不少记者脸色相当精彩。
如果是水军做果粉还能理解,要是大陆人当果粉,纯粹是脑残。
从日本,再到美国,再到岛上,沈三通大耳巴子扇过去。
“果粉非常善于意淫自己能躺在解放军的功劳薄上,以为自己啥都没干,就有资格畅享九段线,缅怀秋海棠叶了!”
“我们能有今天,是解放军,是共产党,驱除外辱,恢复中华,擦干了身上鲜血,掩埋了自己战友。”
“是他们扫除我们所有历史包袱,是他们把国家拾掇干净,是他们搬去了身上的大山,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话才名副其实。”
“现在讲什么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其实蒋该死以后在历史的地位,能有历史地位,恰恰是作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者。”
“解放战争能赢,神州被摧残百年之后能重铸,那么沉重的负担能搬走,是因为联合所有力量,这些力量是工人、农民、学生,也有民族资本,还包括中小地主。”
沈三通神色严肃道:“历史不容修改,这是已经既定的事实,修改历史,只会带来动荡。”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中国人凝聚成一条斗天斗地龙。”
“所以,任何幻想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团伙利益,破坏社会基础架构,修改历史,瓦解权威的人,都是我们应该诛杀的敌人,不管他是谁,处于什么位置。”
沈三通道:“我今天出席首映礼,抢了导演康老哥的风头,就是为了避免有人误读《1937》,我反对精日,也反对盲动,我这个人只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我的态度如此,立场如此,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也没有什么不可说的。”
“就是这样,该说的都说了,谢谢大家,请提问其他主创吧。”
沈三通不厌其烦的解释,就是要洗涤歪风邪气!
第645章 有点蒙
沈三通说话的时候,眉头并不紧锁,也没有苦大仇深。
神态语气从容、沉静。
他不是将自己定位为输出者,而是分享和探讨。
沈三通说的话,也是实话,只是因为这样或那样原因,在舆论上没有得以彰显,也没有谁理直气壮的说出来。
公众名人和文化领域,有这个立场的不少,但是能有沈三通这个声量的,很少很少。
偶尔出现的也都是以某种刻板印象出现,反而会把普通人往外面推,给人一种被教育的感觉。
沈三通不同,何况他是带着电影,带着作品。
首映厅的顶灯依然泛着白光。
前排嘉宾席,文化相关的官方代表往旁边看了一眼,另一系统的代表,正好和他四目相对。
两人目光相撞,瞬间读懂了对方眼中的意思。
有关方面的人士,眼神交流了一下,嘴角抽了抽,迅速达成了共识。
先是一个先一步离场,而后其他也是拎起公文包。
地方上的代表,穿着笔挺的西装,脸上表情严肃,一个个悄然起身,从侧门鱼贯而出。
他们步伐稳健,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电影方面的代表也是紧随其后,脸上的表情复杂。
既有对电影内容的认可,也有对沈三通发言的担忧。
一行人在安全出口凑在了一块,出了影院找了间会议厅。
一时之间有些沉默。
来之前做了心理准备,但是沈三通的发言,依然让他们头皮发麻。
后续影响扩散,会有不小的冲击。
然而,沈三通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决定上映,也不只是某个部门的意见。
电影方面的负责人说:“从电影来说,无疑充满人民史观、民族自强的元素,与铭记历史、凝聚共识的主流叙事高度契合。尤其是对民族苦难的严肃态度,对‘三座大山’的批判,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指问题的核心。”
“电影补上了我方在这段历史上的视角,沈三通也对盲动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没有利用民族情绪来制造声浪。”
也有说道:“目前处于节点上,双方关系紧张,民族主义升温,电影也就罢了,他的发言恐有火上浇油的嫌疑。”
地方代表说道:“他划清了界限,对‘打倒本子’和U型锁持有的是严厉批评态度。”
“而且电影导向很好,电影从南京城的小人物切入,没有明说但每一句都在印证我们所行道路的正确,对历史结论做了坚定回应。”
“我们地方上也需要这样一部电影,告诉所有人,历史的真相不容篡改,民族的尊严不容践踏。”
2009年《南京!南京!》和2011年《金陵十三钗》,作为同样背景的影视作品,发挥的作用并不好,不具有历史真实性。
《南京!南京!》对日军士兵的人性化刻画,历史立场模糊,《金陵十三钗》虚构情节与商业娱乐化倾向,同样弱化了这段历史的严肃性。
甚至还在撼动历史真实性,瓦解已经确定的共识。
只能通过相关电影衍生的话题讨论,或者说争议,客观上去推动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
说的好听点,起到间接作用。
纪念馆影视资料区,没有对这两部电影进行收录,以纪录片为主,如《南京暴行纪实》《1937南京记忆》,及幸存者口述影像。
一个通俗且叙事上“干干净净”院线电影,能在历史教育上发挥很好的作用,也能进一步巩固共识,起到直接作用。
文化方向的代表道:“中庸这个词也许带着点消极,但是有时候确实需要老成持重。民族情感和国际化诉求需要平衡,历史尊严和民族尊严也需要维护。
“而且怎么说呢,沈三通客观上也在争夺历史的解释权,在试图用他的方式,对历史进行解读。当年他接受鲜花社专访,也表达过这样的倾向。”
几人商量来商量去,一阵头疼。
沈三通对历史的尊重,对民族的自豪,很好。
缅怀过去,面向未来,也很好。
然而,沈三通也有不好的地方。
过于直言不讳和一针见血。
尤其是他将本子直接称为“秋田犬”,措辞之激烈,显然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话语也对挂民党尖锐批评,尤其是“光头是龟儿子”这样的言辞……
“要不请示一下领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