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家 第816节
一次影评人晚餐会结束,李铵接受采访时,赞赏了张一谋:“他有突破审核的勇气,《金陵十三钗》是创作自由受限的悲剧。”
进一步为张一谋说话,“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有个理论,话语即权力,某些人(沈三通)推动的舆论指控,是新生代想要争夺话语权。”
“华语电影工作者是个大家庭。”
回扣了之前他提议的两岸三地电影人联盟,暗示沈三通不讲武德,破坏行业团结。
谈到《少年派》,李铵强调:“那是人类精神的探索,超越文化界限,《纽时》的评价我觉得恰如其分。”
将宗教隐喻包装成人类共同精神探索,用奥斯卡公关术语超越文化界限回应历史观质疑。
同时亮出《纽约时报》对《少年派》的评语——超越国界的哲学寓言,建立学术防火墙
一番回复,李铵连消带打,给自己建立了多重防火墙。
顺义。
一处中式园林元素搭配欧式建筑结构的别墅,院中五棵银杏正抖落金箔般的叶片。
主建筑装修颇为欧洲老钱风,低调奢华,三层灰白色意式建筑伫立在黄昏里。
落地窗倒映出远处高尔夫球场的枯黄草坪,智能温控系统将室温恒定在18℃,二楼儿童房散落着积木玩具,墙角的监控探头闪着红光。
沈三通来做高园园的工作。
家和万事兴,希望高园园格局大一点:“园园,我知道有点委屈你,但是我没办法,你看这个舆论场,我这边还没做什么,李铵自己跳出来了。”
高园园最烦这个说辞,沈三通这玩意,几年前就是这套。
以前还是“对不起园园我保护不了你”,现在理直气壮,借口随便找,就是为她好。
事业越做越大,反倒借口越来越敷衍,高园园都怀疑沈三通故意让自己处于舆论风口,好有借口。
高园园没好气说道:“你自己别折腾行不行,好好过日子?”
沈三通劝说:“园园,咱不能没有格局。我们这一行就是太多人敌我不分。我们和好莱坞是什么,是敌我矛盾!”
“人家是来摧毁我们市场的,我们很多人嘴里也知道要发展华语电影,或者国产电影,但是行动上,都没有这根弦。”
“你知道我现在多难吗?我不能过于激进,否则会造成立场对立,局面不好收拾。”
“当年小白龙被打,多少人发声,但是由着这个情绪肯定不行,因为那个时候主要矛盾是中国电影如何在好莱坞冲击下存活下来,简单的快意恩仇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我也是如此,必须小心翼翼。”
沈三通的苦恼半真半假。
别看他现在成绩很大,但是官方对他还是谨慎乐观,只是报道战绩、成绩。
人日也好,新闻联播也罢,还有新华社,都是客观报道,从来没有过相关背书。
别说视为“文化救世主”这类论调,连抬高都没有。
领导私下里不算,公开没有。
沈三通太年轻,才28岁,再加上他自己不愿意担当一些机构职务,被纳入组织管理,真不好说以后如何。
文艺领域,懂的都懂,就怕以后打脸。
万一沈三通哪天脑抽了犯病了,要去追逐国际三大,或者奥斯卡,干脆润了,造成的破坏就太大了。
同样的,沈三通说自己做的是对的,就能对国内一些人赶尽杀绝?
别说他了,张一谋也觉得自己对,陆钏也觉得自己没错。
沈三通这一次的目的,摆在明面上的根本不是冯晓刚,也不是陆钏,也不是张一谋,而是李铵。
不得不说,对方或者说对方团队的嗅觉还真是敏锐。
现如今文化领域的矛盾,已经从活下来,变成了做大做强,体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唱响主旋律。
实业领域在真刀真枪的和外资竞争市场份额,电影领域这样做,恰如其分。
驱逐好莱坞大片力量还不够,也会有产生不必要影响,不只是文化影响,还涉及其他政策联动。
但驱逐外部意识形态的代理人,打一只狗,名正言顺。
沈三通对张一谋、冯晓刚、陆钏这些人,不好动,也没有名义和立场动。
在艺术领域,沈三通和他们社会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知名导演”。
哪怕要被淘汰,也是由市场由观众淘汰,不该由他沈三通。
而且他们存在着,沈三通是对的。
如果他们不存在了,被打掉了,沈三通还能继续对吗?
须知,矛盾是不断变化的,是相互转化的。
而且也不需要,他们也只是明面上的,推动行业更新才是关键,那才是真老虎。
李铵倒是没有存在必要的。
生态上可以剔除了。
作为西方叙事代言人的李铵没有存在的必要,最多以弯岛导演代表苟延残喘。
动李铵,谁也没法说什么,沈三通名正言顺,倒沈的私人恩怨。
高园园根本不买账:“你不也和好莱坞合作了吗?”
沈三通无语了:“那能一样吗?我那是平等的合作。”
一个虎头虎脑,两岁上下的小童,一阵风似的跑过来:“爸爸,爸爸。”
沈临溪,源自“临溪而渔”的日常劳作意境,小名叫曦曦。
高园园起的,意思是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光明正大的男人。
沈三通对借孩子阴阳他的行为,很是无奈。
一个个的都不懂事。
第647章 反常
12年结束,新一年到来,各个公司总结自己过去一年的成绩,三通娱乐也不例外。
沈三通隐退后,对三通娱乐做了梳理,准确的说是瘦身。
专注电影主营业务,非主营业务进行剥离,该分的分,该卖的卖。
咖啡之类的线下业务卖了出去,游戏、互联网业务独立运行,经纪、电视业务拆分。
专注打造以电影为核心,以内容创作驱动的娱乐公司。
而三通娱乐在电影市场上,获得了充足回报,创下了夸张的成绩。
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384亿元,相比去年增加132亿,增长率高达52%,增速比去年大踏步放开好莱坞电影还要多。
国产片票房227.8亿,增加95.8亿,增长60%,跑赢了大盘增速。进口片156.2亿,增加52.2亿,增幅30.5%。
其中三通娱乐电影票房170.85亿,仅三通娱乐票房便比进口片要高,比之去年增加83亿,增加95%,几乎实现份额翻倍,占国产片市场份额的75%,总票房的45%左右。
《赵子龙》和《囧途4日在东京》带动龙年春节档继续火爆,《精绝古城》《魔盗团》带动暑期档再创新高。
电影市场之上,不是三通娱乐一家独大,而是三通娱乐凭借一己之力带着中国电影飞驰!
最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增速呈现双核驱动,一个是三通娱乐,另一核是好莱坞进口片。
12年双核强弱有所转变,三通娱乐的驱动能力明显更强。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随着市场份额扩张,依然保持高增速,展现了电影市场的巨大潜能,也展现了社会面的勃勃生机。
不是说不存在问题,而是成绩大于问题。
大部分人是日子人,想要日子越过越红火,对于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电影是要花钱的,是最真实的民意表达。
电影局组织的新年茶话会上。
沈三通携带着三通娱乐的成绩单,高调表达对张一谋的支持:“现在有人说我沈三通厉害,这一点恕我不能认同,我只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
“中国电影最大的幸运,就是在发展关键路上,我们有张一谋导演这么一个不计个人毁誉、毅然改弦更张的领军人。”
在现场的老谋子,当即老脸一红,连忙说道:“沈导客气了客气了,不敢当不敢当。”
与会的领导、导演,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我靠!
沈三通这是要干什么?
不少人心里都涌现出沈三通要搞事的想法,毕竟在搞事上,沈三通确实喜欢搞事。
“当得起。当得起。”沈三通坚定道:“张导没有拘泥于艺术电影的窠臼,而是勇敢的踏步往前走,如果只是停留在艺术电影领域。中国电影早就死了,只能龟缩在电影学院和学术研究上。”
张一谋哪敢承认:“没有我张一谋也会有其他人。”
“您就别谦虚了,过分的谦虚是骄傲!”沈三通说道:“2002年《英雄》以2.5亿票房横扫市场时,很多人批评张导向资本屈膝、消解艺术追求。”
“当年我还是学生,为张导在学校摇旗呐喊,和同学老师辩论。十年后再回望,事实胜于雄辩!争论可以休矣!”
“《英雄》这部作品恰如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中的破冰船,用商业逻辑撕开了产业升级的突破口。”
“好莱坞大片压境、国产电影举步维艰的世纪之交,张导以武侠外衣包裹的市场化尝试,客观上完成了三大历史使命。”
“第一,验证了中国市场的票房潜力。”
“《英雄》首次将观影群体从文艺爱好者、电影爱好者,扩展到普通市民,当年BJ新东安影城单日排片45场的盛况,直接刺激了全国院线建设热潮,2003年银幕数同比激增37%。”
“这为后来诸如《狼牙》《精绝古城》的爆发奠定了硬件基础。”
“第二,打通了电影工业全产业链。”
“从跨国融资到特效外包,从整合港台创作资源到开发衍生品,《英雄》的商业运作手册至今仍在被行业沿用。当年被诟病的广告植入,恰恰开启了影视项目多元化盈利模式的探索。”
“第三,重构了类型片创作范式。”
“通过将第五代擅长的视觉美学与商业叙事嫁接,《英雄》既保留了作者电影的基因,又开创了中式大片类型。”
“这种平衡艺术追求与市场规律的实践,为后来的古装大片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也为后来的历史大片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张一谋导演的《英雄》,不只是商业突围,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里程碑式探索。”
张一谋一开始是不好意思,听着听着心忽然不安了起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