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2节
在陆丰县甲西乡的西南部,有一片滨海平原,这里坐落着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博社村,此时正热闹非凡,又有几条走私船顺利到达了该村。
因为水路可以连接香港,博社村大部分人都姓蔡,是蔡氏家族的成员,很长时间内,在博社村里国家的法律还不如族规好使,蔡氏族长的话,往往就是铁律。
大革命时期,海陆丰有一个姓彭的好好的地主不做,非要折腾,闹腾过一段时间,不过那些主动闹腾的都被杀头了,死了多少人,谁也不清楚,没有一万,也有几万,博社村也不例外,死了好些人,到了抗战时期,那个姓彭的后人带着解放军杀了过来,博社村的反动族长被枪毙,也进行了士改,祠堂被强制改成了小学堂,还派来了一名退伍老兵出身的村支书,各种反宗族的宣传也有很多。
抗战期间,博社村的老少爷们积极从军,总共一千多名蔡家子弟出外拼杀,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三分之一,而全须全尾回到本村定居的只有二十几个人,其他人一部分移民,一部分在城里被安排了工作,受伤最严重的一些人一直在疗养院。
这二十几个经历过无数生死,认识很多朋友,他们跑起了运输,然后是走私,又和同为退伍老兵,且已经给与蔡氏族人结亲的村支书打得火热,再然后消灭了二十年的蔡氏族长悄悄出现了,这一次是一位受伤退伍的副连长,他拒绝了组织安置,回到了博社,威望迅速压住了村支书。
随着这几条船回来,博社村开始了敲锣打鼓,大肆欢腾,到了晚上,所有人都慢慢入睡,晚上,很宁静,和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浅浅的鼾声,积水一样的月光,和偶尔传来的猫叫,但殊不知,此时天罗地网,悄然而至。这个夜晚,博社无眠,天上是轰隆隆的直升机,海上是严防死守的快艇,洞亮的车灯,满街的警犬,连地缝都钻不进去……
太阳升起来,博社已经完全不同,一夜之间四百多人被捕,更凶狠的是,当着这些走私嫌疑犯的面,他们家中老小被押送着前往警察的运输船,若是有谁敢出言不逊,不管老小,立刻被戴上手铐,押送到装满犯人的车辆船只中。人被押走后,武装警察开始打扫各家的财物,搬走粮食桌椅家电,切断电源,再然后引爆住屋,若家里有老人,也只剩下一间厨房什么的,而随着隆隆的爆破声,曾经无比繁荣的博社村大部分上好的住屋被炸毁,整个村庄如同打了一场大仗一般。
有一个少了一个胳膊的被捕老兵看着自己的老婆躺在地上大喊大叫,然后被抓着头发,强行戴上手铐,而他的一双子女更是哭声震天,眼睛都红了,他忍不住大喊着,“我是退伍老兵,在南洋打过鬼子,为党流过血,你们不能这样”
他立刻得到了回应,一名腿脚有些不利索的老公安缓步走上前,“啪”就甩了一个嘴巴,“既然是革命退伍老兵,就更要守纪律,党让你们走私了吗?”
这个退伍老兵不说话了,老公安恶狠狠地说道,“都已经严打两年了,TMD还敢这么不老实!收拾的就是你们这种不长眼的!”
老公安又回过头,拿着大喇叭喊道,“要给我听好了,敢走私就是这个下场!不仅走私犯没有好果子吃,走私犯的家人也别想好过,财产充公,房子炸毁是小的,这些王八犊子的老婆孩子都要被送到海外省,以后老婆被人睡,孩子叫人爹,这帮王八犊子死了都没人给他们烧纸!”
这番诛心的话说出来,那名叫屈的退伍老兵当时一口血就喷了出来从粤西到粤东,从粤东到福建沿海,这场动员十万军警的大整顿,尤其是采取的酷烈手段,震惊了整个东南沿海!
与此同时,香港警务处也同时进行了大抓捕,一大批走私惯犯被羁押,虽然香港效仿的是欧美司法制度,但走私惯犯的日子不可能好过,毕竟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香港,不可能向前世那样被英国人刻意埋雷,不仅纪律松弛,而且还被埋了这样那样的雷!
“中国共产党严厉的反走私整顿证明其依然维系着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同时也再一次揭露了其领导人谷雨极其冷酷,淡漠人权的一面,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非常适合这个国家的现状。
虽然中国向往西方的繁荣,虽然中国渴望民主和科学,正在努力向现代文明国家过渡,但这个古老的民族太过“自大排外、自私冷酷、不讲原则”,他们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凯南在听说了中国沿海走私大整顿的消息后,默默的在日记上写上了这么一段话,在那篇著名的电报之后,凯南回到了华盛顿,被国务卿乔治·马歇尔任命为国务院新设的政策规划室主任,凯南参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而在是否给予中国重建援助问题上,凯南的态度十分嗳味,凯南认为“最好远离中国人,他们现在就像火焰前的飞蛾,就等美国人靠近”。
凯南认为无论是拉拢,遏制亦或是接触政策,都不太可能真正改变中国,“中国人决心将我们的影响力和活动从亚洲和远东驱逐、锁住、定住或赶走,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凯南曾经很坦率的和马歌尔说道,“我看不出来,与中国更加密切的政府间关系能让我们获得什么。我希望看见,我们对待他们的外交态度是最完美的礼节,然而除此之外不打什么交道。
在我们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的领域,坚定地-和他们习惯在中美关系中提出的一样-对待他们这些原则将会适用在贸易以及其他领域。”
对于中国不断提到中美贸易的重要性,凯南格外不屑,他建议,“我们应当提防我们的贸易界不要在商业事务上广泛地依赖中国”……
更奇葩的是,凯南虽然推动了冷战的形成,但他很快就对美国冷战政策的过度军事化感到震惊,在苏中陆续爆炸原子弹后,凯南强烈反对美国开发氢弹,认为这会升级军备竞赛。
凯南逐渐发现他的想法与美国鹰派的政策渐行渐远,他在国务院中日渐受到排挤,1952年,凯南出任驻苏联大使,这本该是他外交职业生涯的顶点,然而他上任后短短数月旋即卸任,这也成为让人颇感尴尬的失败。
凯南不遗余力地要缓和冷战僵局,但却被苏联政府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随后被驱逐回国,到了1953年,他就被杜勒斯解雇,而令人吃惊的是,被解雇的第二天,凯南就收到了中国香港清华大学的邀请信,邀请信希望他担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凯南有些犹豫,不过最终他还是忍不住想去看一看神秘的中国,然后就来到了清华大学,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七年,这位资深的美国外交官不断到中国各地旅游,同时也帮助中国培养了多位外交人员,还写了好几本书,据说每一本书刚刚写好,就会出现在中国领导人的案头。凯南很无奈的发现他的外交理念在美国不受欢迎,但却获得了中国高度的重视,而且中国就按照他的设计在走,中国虽然控制了东亚,但却根本无意去管理他们,中国人将几乎全部的精力放在解决自身的问题上。
中国人虽然不断强化核武实力,但中国并没有穷兵黩武,他们不断的裁军,也无意去掺和太多国际事务,更没有对外输出意识形态,他们怎么看,怎么像在执行凯南的实力有限论。
随着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关系缓和,而一直强调与苏联接触的凯南似乎也重新获得了美国政府的重视,他刚刚收到一份邀请信,希望这位观察了中国将近七年的著名外交官回国,做一些讲演,凯南觉得有必要这么做,他有太多太多东西需要告诉美国社会!
第3章 胜利成果
到了1960年,香港清华大学已经有两获诺贝尔奖的顶尖科学家,有凯南这样的世界一流学者和外交家,在这些人的加持下,香港清华大学自然名气大增,再加上特区不断发展,经费充裕,清华大学已经有几个学科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其他学科也大多是国内超一流行列。即便中央有三个正部级高校,有志于搞出国留学深造的学子们还是喜欢报考清华大学,这也不奇怪,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都有留学背景,也一直沿用民国时期的做法,用中英双语教学,所以清华过渡一番后,出国非常容易。
如此相辅相成,清华大学的实际地位自然更高,已经远远超过了建国之后开始衰落的北京大学,也超过了山西大学,目前中国大学中存在着“北科大、东上大、南清华”的说法。
三家大学平起平坐,各有特点,科大是来自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严厉的考核,上大是类似德国的严谨学风,清华则是类似美国的自由学风,可谓各有千秋,而在此之下,则是以北大、山西大学、冯庸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等为首的一长串大学。
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国家高度重视,舍得下本钱投资,又因为战争的缘故,获得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到了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准已经相当高,不仅仅帮助中国培养出了无数人才,也帮助东亚、中东等国培养了不少人才。
而随着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中国消化吸收欧美先进成果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看到了足够的好处之后,中央和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教育的投入,对人才也更加重视,已经形成了正反馈。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凯南请辞,准备在1960年夏天离开香港,自然引起了高度重视,周恩来同志闻讯后,直接打电话给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询问是怎么回事。
梅贻琦先生把凯南应邀离开的原因说了一番,周恩来同志听完,有些皱眉,“真得没办法挽留吗?”
个性沉静,寡言、慎言的梅先生摇摇头,“很难挽留!”
“可惜了!”周恩来同志放下电话,微微思考了片刻,凯南的外交战略很符合中国高层的思路,中国高层都不喜欢搞军备竞赛,也都不喜欢干预他国内政,哪怕对外拥有极强攻击性的谷雨同志,其外交战略更多的是解决国内问题。
所以凯南在华期间,获得了极高的重视,他的作品会被不断翻译,外交系统的同志研读了很多次,而他比较在意的那些外国专家,中国往往会想办法邀请,邀请不来,就会钻研这些外国专家的著作,寄希望于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外交水平。
但周恩来同志也并不喜欢凯南提出的对华政策,对正在全力现代化的中国而言,不到万不得已,肯定不会与美国对抗;中国所希望的就是不断加强与美国的贸易往来,加快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速度,若是凯南的策略得到认可,那麻烦就大了!
所以对凯南的离开,周恩来同志是既惋惜又担心,鬼知道观察了中国整整七年的他会给美国对华政策带来多大的影响,一向举轻若重的他觉得有必要给谷雨同志汇报一下,同时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填补凯南离开后,造成的种种空白……
相比于周恩来同志的担心,谷雨则无所谓,凯南的想法是不错,但注定不可能成功,减少和停止军备竞赛,试问美国的军工复合体会同意吗?每年数以百亿计,后来是数以千亿计的军费开支,会让多少人吃得盆满钵满,是你凯南一个小小学者能阻止的?
不和正在加速工业化的中国打交道,如此庞大的市场会被欧洲占据,美国人的损失会有多大,凯南算过吗?资本家们怎么可能买他的账,信你个鬼呀!
至于控制不让盟国和中国打交道那就更扯淡了,哪怕是冷战后的美国都没这个本事,更不要说现在还处在激烈的美苏对抗……
凯南的战略注定在美国不受用,也注定只有中国才能执行,中国的注意力永远只在内部,中国共产党也有相当强的实力管控住军工集团和资本的膨胀,所以他愿意离开就离开吧,等到他混得不如意,还可以再邀请他重回中国嘛!
虽然对凯南的离开不太在意,但谷雨却想起了凯南对苏联的精准判断,苏联大力发展军事更多的是源自内心的不安全感,只要保持压倒性的军事力量,苏联就不敢发动战争,而这一条在即将到来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在谷雨的前世,面对美国人的极限施压,赫鲁晓夫竟然没跟中央高层商谈,就屈服了,输得一塌糊涂,其后他更是和美国达成了首脑热线,自此苏联不敢打世界大战的心思被美国人彻底摸透,其未来的命运事实上在此时就已经注定这一世由于中国提前崛起,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有些东西不会变,就在去年,美国和土耳其达成协议部署中程导弹,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但艾森·豪威尔绝对不可能对老毛子让步,所以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几乎是必然的!
美苏两家搞起了惊天巨浪,中国自然不可能掺和,顶多做一做中间人,两家跑来跑去,让两家打不起来,甚至可以提供北京作为两家谈判的地方,煽风点火,火中取栗这种事是不能做的,一个不小心就会引来双层打击。
但前世中国利用古巴导弹危机的天赐良机,把印度打回了原形,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操作,谷雨自然也想有样学样,倒不是打印度,而是支持刚果人民党向南拓展,进入加丹加地区,那么多的超级铜矿实在太诱人了,必须分一杯羹!
到了1959年下半年,中美就U2事件达成了妥协,美国虽然死鸭子嘴硬,死活不道歉,但美国承诺暂时不再对华进行高空侦查,双方也达成了第二轮棉花援助,作为交换,中国也说服刚果人民党停止向南拓展,并与比利时组织的伪政府谈判,创建联合政府。
谷雨之所以妥协,除了国内棉花产量确实不够以外,也担心三年自然灾害可能的影响,他不得不预先有所防范,自然不能和美国搞僵了关系,涉及到无数人民的温饱问题,谷雨并不敢冒任何风险,反正整起事件,中国获得了不少实利,美国是不是道歉,已经无关紧要了……话虽如此谷雨内心还是相当憋屈,但再怎么憋屈,也得熬下去,这是美国的鼎峰时期,在有利于中国的战场可以折腾,但在海空领域,差距太多,能够敲一棍子已经不错了,不可能想太多。
如此一来,刚果就比较热闹了,虽然比利时人答应滚蛋,但刚果新政府的成立竟然还是由比利时人操办,更不要说什么赔偿了,这理所当然的引起了刚果人民的强烈不满,所以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刚果相当的混乱,围绕着刚果新政府的组建,各种么蛾子满天飞。
在刚果问题上,美中英法等大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刚果太大,要形成一个较为松散的联邦体制,所以刚果新政府的组建过程中,尽管卢蒙巴坚决反对,但比利时人坚持要尊重部族和各民族的利益,最终搞出了形一个十分松散的政治体制。
刚果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立法归议会,行政测一分为二,总统管军事外交,总理管内政,总统和总理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联邦和各省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包括独立的司法权。
而按照协议,刚果人民党控制的广大地区统统被划给了东方省,东方省拥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警察,自己的政党,完全就是一个国中之国,除了没有外交权以外,其他基本都有了。当然了,英美比也不吃亏,他们也在加丹加扶持了一个军阀,这个军阀比刚果人民党还要离谱,竟然直接成立了加丹加共和国,俺们这么多矿,凭啥要和你们一起玩。
对这种混乱的局面,谷雨还是相当喜欢的,就在今年一月份,卡比拉访问昆仑省,与正在昆仑省考察的陈镜湖同志见了一面,达成了第阶段合作协议。
此时的刚果东方省大概有三百万人,盛产棉花和咖啡,东北部的摩托和基洛地区盛产黄金,采掘量为刚果黄金总产量的五分之四左右。谷雨虽然重视外汇储备,但他本人并不看重黄金,所以昆仑省和东方省是合作开发那些金矿,不断提高产量,而金矿所得初期中国占据一半,主要用于基础建设投资和此次提供的军械等物,等到未来,将一步步减少到30%,东方省也可以赎买金矿股份。
刚果的金矿储量惊人,河里的金砂什么的还不在讨论范围内,主要讨论的是东方省那些金矿,如果加大开发,一年获得几十吨,上亿美元的黄金希望是很大的,另外还有好几座西方十分欢迎的钻石矿,也都是同样的协议。谷雨愿意拿出一半,未来一步步让出去,并不是他多大方,而是金矿和钻石矿太惹眼,不仅西方盯着,卡比拉那些人眼晴里只有黄金和钻石,中国没必要攥在手中不放。
还不如利用金矿和钻石矿作为筹码,更多的加强对东方省其他金属资源的控制,说到底黄金和钻石工业上的意义是很有限的。
虽然东方省控制区内铜钴矿相对不多,但品位还是比较高的,锌矿、钽铌、锡、锰、铬等资源则更为众多,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矿产上,更符合中国的利益。
在满足了卡比拉金矿和钻石矿领域的需求后,对其他矿产,卡比拉并不在意,其所有权基本都给了中国,毕竟这会基础原料真心不贵,他也看不出这些矿产真正的价值所在。
作为交换,中国首先是帮助恢复东方省的基础工程,由于比利时人的破坏,中国技术人员将帮助修复斯坦利维尔附近的水电站、码头和铁路,同时将修建一条通向昆仑省的铁路,以满足各类物资的运输,这一块已经在动手,接下来的动作会越来越大。
中国将在斯坦利维尔援建一所大学,培养各种技术修理人才,同时在东方省下辖各地创建多所基层学校、医院和基层诊所,并派出大批教师和医疗队,让东方省人民可以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同时培养刚果儿童说中文,毕竟中国人不懂法语和各种土语,只能传授刚果人学习中文。
当然了,还有一项非常重大的合作,为了帮助刚果人民提高农业种植技术,中国将在刚果东方省各地创建多所示范农场,传授先进的水稻和棕榈树等等种植技术,并帮助刚果开垦新的耕地。
第一阶段双方确定的耕地为二十万公顷,另外还确定了四百多万公顷较容易开发的土地,此时第一批中国农业工人已经前往刚果东部,帮助种地中国这边摘取胜利果实,美国人自然也没闲着,老美的矿产公司大举进军加丹加,挤压比利时人的空间,比利时人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只能不断的让出利益,不合作又有什么办法。
虽然这一波吃到了不少,但作为一个缺乏铜矿的国家,谷雨还是想向南再拓展一些,控制几座不错的大铜矿,凭什么老美吃大头,中国吃小头,老子明显更有地面优势嘛!
除了在刚果方向取得了重大成果以外,马达加斯加的独立进入到最后阶段,用不了多久,中国农业生产兵团就可以过去种植水稻了。
当然了,谷雨做事还是很讲究的,马达加斯加的水稻种植,谷雨不打算一家做,同样面临着不少粮食问题的九州日本和朝*鲜,还有埃及也将获得一块地方,大家一起做,中国就不那么显眼了!
更重要的是,谷雨非常推崇美国人在冷战中的一些做法,对小弟要又打又拉,该打的时候,毫不犹豫,但不能只有打,没有拉,要更多的使用经济手段。
现在中国的日子不是太好,那就要带着一起发财,如此中国这个老大才会得到拥护,而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看在眼里,自然也会多有波澜。现在实力不够,有些事情不方便公开做,但潜移默化还是很重要的,要为未来多做考虑嘛,谷雨如是想!
谷雨慢慢翻开一份文件,做了一番批示,要拉着朝鲜一起发财没错,但这个好处不能给李承晚,老家伙越来越分不清轻重了,该退休了。
第4章 劝说
戴维营,受到极高礼遇的赫鲁晓夫正在和艾森·豪威尔交谈,就两国所关心的裁军问题、两德问题和互信问题进行了协商。不过连续交谈,两人并没有达成多少实质性的共识,最多也就是表面缓和了关系而已。
赫鲁晓夫并没有任何挫折感,他要的就是能够访问美国,至于有什么成果那不重要,访问了美国,他就可以说缓解,他就可以继续推动改革,可以继续裁军,他也可以顺理成章的在柏林问题上让步,难不成他还真得把美国人赶出西柏林吗?那根本不可能!
苏联从此在国际社会上取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也避免了更严重的意识形态交锋,至于经济上的收获,赫鲁晓夫也没有想过,虽然他想购买一些美国的机器,但真正好东西,美国人不卖;那些一般的苏联自己可以生产,自然也无所谓购买。
他不是1945年访问美国的谷雨,为了获得帝国主义的援助,谷雨不惜到处夸奖美国,不断与美国资本家们握手,大肆鼓吹他的什么比较优势论,甚至于不惜把一块土地拿出来搞什么特区,公开资本主义。
赫鲁晓夫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是共产主义的领袖,是资本主义的死敌,他既要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有和美国缓和关系,这是个两难的活,但他完成的很成功!
他让美国人扫除了对苏联的刻板印象,让美国人知道苏联领导人也不是什么暴君、魔鬼、毫无感情的政治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也让美国人知道苏联民众同样可以拥有汽车、房子等私有财产,同样可以到处旅游。
看到赫鲁晓夫有些心不在焉,艾森·豪威尔也同样心不在焉,都好些天了,他还是有些搞不清楚这个人的路数,看起来像小丑,但种种举动又让人参不透,真是一个怪异的家伙!
这位苏联领导人参观美国的工业设施和大学,与社会各界交流这些都不奇怪,可他竟然申请参观新修建的迪士尼乐园,还要求与好莱坞著名的艳星梦露共进晚餐,这就比较离谱了。
美国人实在搞不懂他的思路,最后答应了一样,允许他和梦露接触,但他还是不满意,他竟然说什么迪士尼乐园有导弹吗?为什么要对我关闭?
这倒也罢了,在到达美国后,赫鲁晓夫先后去往了马里兰州、纽约等城市,这些都是美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但都没能使赫鲁晓夫“满意”,他不是嫌弃农场喂养不当,就是认为纽约太过“华而不实”。
后来在白宫的国宴上,赫鲁晓夫又忍不住对桌上的餐饮指点:“我们的大缸果汁喝起来比可口可乐要爽口多了。
神经病呀,我邀请你过来访问,你不说两句好话,也不能一路都在挑刺,哪怕是天生好斗,也要看看场合,哪有这么做事的!
艾森·豪威尔眼珠里转了转,决定在试探一番赫鲁晓夫,“总理先生,发生在柏林的种种实在太让人担心的,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学一学中国在东京的做法呢!”
赫鲁晓夫思维同样敏锐,“总统先生,需要学习中国的应该是贵国,中国在南东京的驻军并不多,他们非常和平,但西方在柏林则怡恰相反!
艾森·豪威尔才不上赫鲁晓夫的当,他如果指责苏联在东柏林驻军太多,赫鲁晓夫顺势说我可以裁军,美军就要裁撤西柏林的驻军,那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艾森·豪威尔转而指出,正是中国驻军允许日本民众自由进出,也鼓励各种双边贸易,东京的局势才那么平和,这也进一步减少了驻军,苏联也应该这么做!
虽然南东京变成了走私的温床,但美国和本州日本政府宁愿付出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也绝不愿意加强管制,自然是希望南东京和香港一样,可以不断的渗透中国,引发中国未来的巨变,政治目的高于经济。
同时,美国人可以拿着南东京的种种,督促苏联在柏林问题上让步,并且用东京和柏林的巨大差距,反反复复的加深西方社会对苏联的反感,也会加深中苏之间的裂痕。
艾森·豪威尔此说恰恰击中了赫鲁晓夫的要害,西柏林属于典型的安插在社会主义内部的一个资本主义据点,西方不惜代价发展西柏林,将西柏林搞成了橱窗。
每当东柏林的民众看到西柏林的高楼大厦和广告牌后,离心思想自然越来越严重,这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侵扰非常大,偏偏德国过去又是资本主义的堡垒,社会主义建成的时间太短,所以西柏林的存在直接威胁到民主德国的稳定。哪怕苏联给了民主德国不少协助,但苏联不可能有西方的财力,在这种无形的较量中,苏联自然非常被动,加之苏东体制强调平等,各种管制比较多,结果就是东德的人口不断流向西方,短短十几年间,通过西柏林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德国的公民达260万人。
如果逃亡西德地区的只是一些普通的难民和基础的工人也就算了,但逃往的大多都是高端知识分子或者在海外拥有大量财富的高端管理人员。
甚至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一些高端知识或储备型人才也会通过这样的一个通道融入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中。
资本主义阵营通过西柏林一个传输纽带无情的吸纳社会主义中的高端人才,如此的一个情况自然就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长久发展。
对于中国在南东京的做法,赫鲁晓夫曾经提出过质疑,中国就不担心吗?谷雨的回答让他瞠目结舌,中日仇深似海,我巴不得九州日本人都跑光,中国人正好可以移民过去,至于一些中国人跑到西方,根本不用担心,中国有七亿多人,哪个国家敢放开移民,要多少我给多少!
不就是走失一些人才吗?中国的教育科技水平比西方差了一大截,而且人种又不一样,中国人不可能在西方获得真正的认可,黄祸论现在还有不少人说呢!
如此一来,跑到西方的人才中,其中真正出色的,不可能忍受那种屈辱,他们迟早要回国,而那些甘心混迹在西方社会中下层的人,如此不争气,走了更好!
赫鲁晓夫无可奈何,中国可以不在意,但苏联不能不在意呀!而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讨论时,他也揣测谷雨真实的动机,中国人走的是民族主义、修正主义,中国人压根不在乎变成资本主义,自然也不担心,但苏联就不行了,真是该死的!
赫鲁晓夫之所以提出三和路线,很大程度上也跟苏联在这种激烈对峙中的被动局面有关系,打又不可能打,也打不过;拖也拖不下去,时间一长,东欧肯定要混乱,而每一次镇压东欧,都会极大的伤害苏联,如此一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欧洲方向与西方缓和。
与西方缓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缓和,更是各方面的缓和,但偏偏西方不愿意让步,赫鲁晓夫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机说到底也是没办法。斯大林当初拿出半个柏林作为礼物,真是坑死了人,此时的他已经利用危机,加强了各种管制,但总不能长期制造危机呀,所以赫鲁晓夫已经打算找一个机会,建造一座墙彻底封堵了,要不然长此以往,东德就空了……
这种局面下,他自然不可能接受艾森·豪威尔的说法,他指责西方在西柏林大搞间谍活动以及各种非法宣传,严重影响了柏林人民的生活,并再一次要求艾森·豪威尔在西柏林问题上,接受苏联的要求,吧啦吧啦!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