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221节

  我们现在做得到吗?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就不能幻想搞低水平的平均主义,那不现实,不是每一个同志都有那么高的觉悟,那样做不可能长久得!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发展,大力发展,把蛋糕做大,让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到很高的程度,到时候可以提高基本的养老和医疗,让城市职工安心;也可以取消农业税,如同美国一般给种地的农民补贴,让他们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说到这里,谷雨停顿下来,目光扫过在场的老同志,“在场很多同志比较委屈,四五十岁就退居二线,现在中央又准备搞一刀切,1910年前出生的同志都要退下来,很多很多同志有意见,我能够理解。

  在农村的菜市场,围绕着多收三毛钱,就有可能闹出人命,更不要说涉及到职务、权力和待遇,这里面的差距太大了,不仅仅影响自己,子女、身边同志乃至于培养器重的干部都会受影响,大家伙又怎么可能平衡?

  但同志们,我希望大家记住,我们都在一条船上,这条船不断往前看,不断做大蛋糕并不容易,船上的每个人都要付出一些牺牲,要不然这个船跑不动,蛋糕也做不大,一个不小心,翻船都是有可能的!

  现在牺牲的可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干部,革命时期那么多烈士他们牺牲了,他们的家属我们都照顾的很好吗?江西那么多烈士家属,是什么情况,在座的比我清楚。

  那么多因伤致残的革命军人,他们大多数是得到了照应,但相比于他们的痛楚,我们给的那点钱又算得了什么?还有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哪个没有牺牲?

  即便是你们一些同志诟病的那些民族资本家、华侨资本家,我跟你们说,他们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市场经济风云变幻,今天赚钱,明天亏钱是常有的事情,谁也不敢说一定能稳定赚钱。

  尤其是当下,国外出现了经济危机,我刚刚从香港过来,香港的屋价一年不到跌了一半,股市更是跌了六七成,而且现在还在跌,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扛不住跳楼。

  可能有人说他们搞投机活该,但市场经济下投机是资本家的本能,但凡有机会,资本家都会投机,这些年各地企业囤这个,囤那个,赚到了钱当然是好,那些囤亏了,倾家荡产的你们是没有看到。

  我们创建的新民主主义市场体系,把那些容易躺着赚钱的,好赚钱的基本都收归国有,房地产也搞了两房,还对囤房等等行为严厉打击,就是不让资本家有机会躺着赚钱,这一切资本家们都是知道的。

  他们也不满意,在他们看来,他们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很多华侨和一些抗战期间起步的资本家就说,当年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能那么顺利的击败日本人吗?虽说大言不惭了一些,但抗战期间,他们确实有贡献!”

  谷雨又指了指自己,“再说一说我本人,我现在还处在政治家的黄金年龄,我再干十年,二十年,乃至于干到死,都是有可能的,我为什么主动退下来,还不是为了党和国家的大局,这是不是牺牲?

  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小女儿和小儿子经商,大女儿在自然科学基金会做副秘书长,两个女婿,大女婿是科学家,二女婿是工程师,媳妇在高校担任普通职务。

  这些安排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需要提醒大家,我们是一个有悠久专制历史的国家,凭什么我们一些干部可以安排子女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我就不能让孩子们继承我的政治影响力?是权力重要,还是金钱重要,我会不知道吗?这是不是牺牲?“

  谷雨再一次在会场上逡巡一番,然后说道,“既然我们所有人都有牺牲,都做不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就要相忍为国,少说抱怨的话,大家寻找一个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把大船推着往前走,这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这段时间,中顾委不断开会,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有的还相当激烈,我也没怎么回应,可能有些同志不满意,今天回应了一把,同志们觉得可以理解,那就按照我的提议办。

  若是觉得还不能理解,那我也懒得再费口舌,中央委员会曾经赋予我重大决策的最后决定权,我一直没有用过,但如果有必要,我完全可以行使最后决定权,我相信绝大部分同志是站在我一边的!”

  谷雨这番话一出,基本上把话说尽了,也把很多不方便对外说的东西都挑明了,到了这一步,所有同志都知道只能相忍为国,因为谷雨发出了最后的威胁,你们若是再挑衅,那我就不相忍为国了,你们能挡得住吗?

  所以这番讲话之后,围绕着换届的种种争论扫清了大半,大家开始了实实在在的讨价还价,谷雨也愿意做一些妥协,哪怕一些人事安排不是他的本意,但只要大的方向不出乱子就代表这一次换届的成功。

  也就在谷雨忙活换届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苏俄的外交终于获得了重大突破,就在1969年石油危机爆发后,联邦德国新当选的总理勃兰特敏锐的意识到二战结束至今,世界大国间的实力对比变了。

  此时的美国深陷石油危机和黄金危机,实力大损,英国则患上了“英国病”,法国内部同样各种混乱,西方主要大国不希望在这个时候继续加深与苏联对抗。

  而苏俄各地的油气田黑金滚滚,国防工业在乌斯季诺夫元帅的领导下取得空前成果,无论是民心、还是经济实力乃至国防能力,均蒸蒸日上。

  另外还有远离欧洲的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迅速跻身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欧共体、美国和苏俄。

  这一切都说明,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时联邦德国如果继续唯美国马首是瞻,紧跟在英国和法国身后,对抗苏俄,只会让联邦德国处于危险的边缘。

  为了避免继续变成冷战角逐的主战场,影响到经济发展,社民党出身的总理的勃兰特主动向苏俄提议举行谈判,争取签订一项互不使用武力的协定。

  为了取得外交上的成功,勃兰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决定承认波兰占据的德国领土,并在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时主动下跪,以改善西德的外交环境。

  马祖罗夫迅速作出积极反应,派出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先后与西德代表进行了共15轮谈判,在克服了一系列障碍之后,1970年8月12日,勃兰特亲自来到莫斯科,与苏俄签署《莫斯科条约》,《莫斯科条约》的签订对德苏双方来说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对于西德来说,《莫斯科条约》打破了两德之间“汉贼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此前,西德坚持不承认东德,而且,谁与东德建交,西德就与谁断交,这不仅没有压制住东德,反而使得西德在国际社会愈发孤立。

  签订《莫斯科条约》之后,西德陆续与多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接下来,也将和东德同时加入联合国,取得重大外交突破。

  联邦德国的高层相信,只要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流的加深,西德不断扩展自己的经济影响和文化优势,使东德相形见绌,从而实现德意志民族的最终统一,并迅速使自己的政治影响扩展到全欧洲乃至全世界。

  而对于苏俄而言,这一条约同样意义重大,联邦德国终于在二战结束二十五年之后,承认了战后东欧各国疆界的合法性,尤其是联邦德国承认了民主德国,并且保证不会使用武力改变现状,这就是默许了苏俄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现状不被改变。

  以此为开端,北约诸国的铁板一块松动了,更重要的是,连当事国西德都承认了,美英法有什么资格不承认苏俄在二战中获得的种种利益。

  可以说这是苏俄外交的一次伟大胜利,而对于主导谈判的马祖罗夫而言,这次对西德外交的胜利,也让他开始确立自己在苏联外交决策领域的主导权,进而树立独一无二的领袖地位......

  借助这一次外交上的胜利,苏俄高层一边与美英法三国谈判彻底解决柏林问题和南斯拉夫问题,一边搞出了一个六点和平纲领,号召裁军。

  目标非常明确,继续分化欧洲和美国,争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好减轻苏俄的国防压力,同时要乘着西方的经济危机,大规模进口欧洲先进的工业设备,完成苏俄工业的新一轮技术升级。

  苏俄不仅仅在欧洲问题上获得了重大突破,在对美外交上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样也在1969年底,苏俄和美国正式开启了有关限制战略武器的相关谈判,而且进程还相当顺利,美国总统尼克松已经打算派出基辛格访问苏俄,彻底打破僵局,这更让苏俄高层欢喜。

  似乎一日之间,苏俄历代领导人钢铁、赫鲁晓夫、科兹洛夫所追求的美苏共治世界战略取得了成功,但苏俄并不清楚,尼克松已经找准了苏俄的要害......

  在基辛格与中国进行秘密外交接触后,美国启动了新一轮分化中苏的战略行动,在推进中美相关谈判时,美国多次抛出非此即彼的要求,尽最大可能限制中苏两国的经济和科技合作。中国不是想扩张在欧美的出口吗?那美国就要求中国确定相应国家标准,要向欧美靠拢,摒弃与苏俄有关的标准。

  又比如在航空领域,美国要求中国大规模进口美国飞机,愿意给出这样那样的优惠条件,甚至连发动机都愿意拿出来和中国合作,但前提是中国减少甚至不再购买英苏飞机。

  美国人的理由很高大上,美国给了一大堆好处,都是英苏办不到的,要么英苏给同等条件,要么中国降低要求,美国不能白给好处,这是对美国企业的不公平竞争。

  在美国的不断要求下,中国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间接限制了中苏的相关经济和科技交流,中国甚至还是半推半就,主动靠拢,因为关贸总协定能提供的市场,远不是苏东可比的.......

  美国对苏俄也调整了战略,一手软,一手硬,虽然在战略核武器领域,美国主动提议缩减数量;在欧洲方向,允许西德与苏俄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可谓缓和动作不断。

  但与此同时,在阿富汗问题上,美国以维护盟友领土和主权完整为由,格外强硬,将阿富汗驻军增加到两万人以上,不断支持阿富汗政府军进攻北部山区,并不断要求苏俄放弃阿富汗北部利益。

  在中东和印度方向,美国也非常明确,要求苏俄缩减提供给阿拉伯国家和印度的武器质量和数量,尤其不能提供核技术,说这是为了地区和平着想,你们不是发出和平呼吁吗?怎么对外输出核技术......

  而在经济问题上,尼克松一改过去对苏俄的严密封锁,允许美国和欧洲企业与苏俄合作,以此作为美欧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还允许给东欧各国借款,但与此同时,美国在施压中国的同时,也对苏俄施压。

  美国和苏俄的贸易谈判中,往往有意引入中国话题,中国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呀,你们苏俄乱给技术,连战略轰炸机都给了,这样下去怎么行。

  你们想引进一些特殊技术并无问题,但苏俄需要保证不能流传到中国,至于如何保证,那就需要苏俄做出一定的动作。

  诸如此类的要求不断,美国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上的领先,有意搞分化,不管是中国,还是苏俄都不得不妥协,两家一妥协,中苏经济合作哪怕数量还行,但质量就有所影响了,自然而然,两国本来密切的经济和科技合作又出现了降格.......

  事实上,这些还不是尼克松对苏政策的关键点,相比于此前历任总统,尼克松将和平演变政策提升为国家战略,他认为这是彻底击败苏俄的关键。

  尼克松在担任副总统访问苏俄,与赫鲁晓夫搞厨房辩论时,对苏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也敏锐的发现了苏俄的致命缺陷,苏俄提供不了优质的物质生活。

  虽然美国及其盟国对待苏俄总是以强硬对强硬,在常规兵力、战略武器、领土问题和第三国家颜色问题等领域疯狂争夺,尽管胜多败少,但却伤不了苏俄的根基。

  尼克松认识到要想彻底击败苏俄,必须从思想上瓦解苏东阵营,这就需要推行和平演变,争取苏俄民心,同时在个人形象上放低身段,打破美国在他国眼中的霸权主义印象。

  他还想尽办法,减轻苏俄的敌视,与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俄搞缓和,破除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藩篱,不断创造条件,增加敌我双方的交流机会,并拉拢苏东官民实地考察北约诸国,进而怀疑本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1970年八月底,不按常理出牌的尼克松交代即将秘密前往苏俄的基辛格,除了与苏俄谈判敲定战略核武器相关协议外,也和苏俄谈一谈压制中国的发展,苏俄肯定很有兴趣,基辛格笑着点点头!

  同样也在1970年八月底,经过长时期的党内磋商,中国共产党终于敲定了党的十二大中央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名单,总共由六个人组成,也就是谷景生、江渭清、孙运璇、雷任民、马天水、寻淮州。

  本来中央要确定七个人,但第七个却迟迟定不下来,最后看到时间来不及了,决定就六个人了,若是出现3:3平票,那就向谷雨同志请示,由他来做最后决定......

第207章 无题

  潘汉年拿着一个笔记本走出来,等上了专门接送他的小汽车,前往会场,虽然因为谷雨的一刀切,使得他成为中央局常委的梦想落空,但谷雨也没有亏待他,在北戴河会议上建议他接任中央南洋工委书记,得到了会议的批准。

  这个位置有另外一个说辞南洋各国头上的太上皇,想当年,潘汉年在上海做地下工作,与一大堆国民党顽固分子斗智斗勇,虽然说起来很好听,但这样那样有些委屈的事情还是很做了一些的。

  四十年后风水轮流转,他去南洋之后,很多当初在上海滩很活跃的人见到他恐怕要反过来向他问好,这说起来也有一些风光回乡的味道,所以潘汉年非常满意这个安排。

  潘汉年满意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虽然被安排退休,但对宣传系统的影响力还继续保留,谷雨同志在新一任中宣部长的人选安排上,最终采纳了潘汉年的人事建议,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长宋书模将进入中央局,未来接任中宣部长。

  宋书模出生于1910年,他早年担任为"左联"组织部长,配合潘汉年工作,后来担任上海地下党委群工委书记,江苏地下党委组织部长。

  抗战初期,宋书模同志转移到皖南根据地,担任江南省委城工部副部长,为江南地区的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

  上海解放后,宋书模先在江南省委宣传部担任副部长,后来调到南洋工委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南洋工委宣传部长,南洋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为南洋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潘汉年担任中宣部长后,宋书模同志调任中宣部,在此协助潘汉年工作,可以说两人的关系极其密切,谷雨同志接受潘汉年的人事推荐,也就意味着他的影响力可以保持五年甚至十年。

  而从政治利益上来说,潘汉年能够推荐一位中央局委员,其政治能量不亚于那些功劳深厚的中央局委员,潘汉年自然十分满意,虽然自己不在前三排,但自己推荐的同志在前三排,实际上也差不多。

  二是就算进了常委会,成为书记处书记,实际上也没太多实权,谷景生同志一直亲自抓党务,而新任的中组部长又是谷景生同志的老部下曹元鹏同志,被这两个人夹在中间,组织是肯定管不了的,估计连话语权都没有多少。

  而在这一次会议上,根据谷雨同志的提议,中央第一书记将改为中央总书记,同时取消中央第二书记、中央常务书记,统一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而且明确中央书记处接受中央总书记的直接领导。

  这么一番操作之后,谷景生同志的权威明显提升,而这个由中央局常委兼任的书记处书记地位明显下降,又因为中央局常委迟迟敲定不了第七人,最后会议讨论一番,这个中央局常委兼任的书记处书记最终被取消。

  最终北戴河会议讨论决定,谷景生是中央总书记,江渭清是人大主席,孙运璇是总理,雷任民是政协主席、马天水是常务副总理、寻淮州则是中央监委书记。

  在潘汉年看来,实际上中央局常委还是七个人,谷雨同志虽然退下来,但他还是全党全国人民公认的伟大领袖,谁也不可能动摇他的地位,只是表面上他不在常委和中央局名单中罢了。而谷景生同志这个总书记实际上就是那个中央局常委兼任的书记处书记,如此一来,六人名单就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当然了,心里这样想,但潘汉年绝对不会对外说,虽然谷雨同志也没有完全退休,他将在党代会上成为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同时也将继续兼任中央军委主席,但谷雨同志此次的姿态非常高。

  在北戴河会议上,谷雨同志明确告诉大家,他兼任中央军委主席是临时过渡,是扶上马送一程,等到谷景生同志熟悉军队工作后,他就会辞职,不会长期兼任这个职务。

  而为了表明决心,谷雨同志拒绝再次进入中央委员会,同时也取消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政一职的想法,并且要求党代会结束后,宣传到他时,排名放在谷景生同志之后。

  谷雨同志都做到这一步了,谁敢公开说谷雨同志退而不休,那不是公开找不自在吗?但潘汉年就是忍不住这样想,他坚信没有一个长期掌握大权的人愿意主动放弃权力,更多的是不得已.......

  在潘汉年看来,谷雨同志在党的11大前就在布局,他先是以培养下一代为借口,安排了一批中央局候补委员,各路人马都有,但谷雨同志器重的同志大多是1910年后出生的统治,而其他老同志则习惯性的安排1910年前出生的同志。

  等到国庆二十年大阅兵结束,谷雨同志突然宣布退休,然后提出一刀切,拉着那些个和他年龄相当的同志一起退休,这直接打乱了其他老同志围绕未来的种种规划,可以说精明到了极点。

  偏偏其他老同志还必须接受,苏俄斯大林晚年种种摆在那里,谷雨同志早退休比晚退休好,这是很多老同志的共识,就算让谷雨认可的同志密布中央高层,他们也认了,毕竟谷景生等同志怎么也不可能有谷雨同志的威望,苏俄那种激烈的清洗肯定是不会有了.....

  更重要的是,谷雨同志这一主动退休,哪怕只是形式,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共产主义政党的交接班问题,二是彻底断绝了再次出现父子相继这一类的封建传承。

  虽然在罗马尼亚等个别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比较和平的领导人交接班,但苏东绝大部分国家,尤其是苏俄,其交接班是非常不合理的,这造成了非常大的问题。

  与他们不同,中国共产党在谷雨同志的领导下,主动进行了权力交接,接下来只要谷景生同志坐稳了位置,一个非常经典的交接班案例就会出现,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贡献,足以载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史。

  而第二条则是中国独有的,中国封建皇帝专制历史太长了,而短短二十几年的民国史还不足以彻底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民国期间没有一个人能够坐稳位置,自然也没办法传承儿女。

  张学良这个二代子弟是唯―一个接班的,但张学良的情况比较特别,他是在张作霖被日本人刺杀后由东北各路人马联合推荐上位,这跟当时东北复杂的形势有关。

  若是张作霖在世,他能够真正成功推儿子上位还真说不准,所以谷雨同志的选择就变得异常的关键,他的选择将直接决定历史的走向。

  谷雨是自慈禧太后之后,第一个彻底坐稳位置的中国领导人,已经统治中国三十多年,他的成就哪怕是拿到中国历史上,能够与其齐名的也就只没几个人,他如果充满私心,强推儿子,完全有可能。

  谷雨儿子能一步步拉起一个企业,哪怕有亲爹支持,也不简单,他的能力绝对不差,潘汉年还和他有所接触,知道张库伦对政治也有一些想法。

  如果谷雨有心,哪怕现在培养也来得及,谷雨今年才62岁,儿子28岁,谷雨完全有可能再执政十五到二十年,到时候张库伦稳稳当当的接班,谁能挡得住?

  据潘汉年所知,党内,尤其是北方系统出身的军队同志有不少人存着这样的想法,还有人试探过谷雨,但都被谷雨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谷雨儿子至今都没有入党,更不要说从政,唯—一个从政的大女儿搞的也是比较边缘的科教战线,根本不可能进入到政坛前沿。

  谷雨做的这般决绝,自然断了所有后来者的期望,谷雨这么大成就都不搞封建传承,后来者谁敢做这种事,这也代表着中国一次巨大的政治进步。

  所以哪怕谷雨同志不愿意交权,一直在幕后操作,潘汉年同志也都会非常尊重和支持谷雨同志,他做到现在这样已经是非常非常难得了.....

  潘汉年靠在小车后排默默思考着,过了片刻,小车停了下来,潘汉年抬头一看,十分吃惊,周恩来同志竟然站在路口,他连忙打开车门,走出来,把周恩来同志请进坐下,然后自己再进来,潘汉年很惊讶的问道,“吴主席,您怎么会站在路口等车?”

  “颖超同志临时有事,我让司机送她过去!"周恩来同志笑着说道,“我今天就是开会,没有其他活动,就在路口等待,没想到遇到了潘汉年同志!”

  潘汉年十分热情,“能够和吴主席一起去会场,是我的荣幸!”

  “这么说过分了哦!”

  潘汉年微微笑了笑,周恩来同志接着问候潘汉年的家属,得知潘汉年的妻子身体还行,周恩来同志点点头,叮嘱了一番,虽然接下来潘汉年会担任南洋工委书记,但南洋工委的工作相对要轻松一些,建议他好好陪伴夫人。

  潘汉年当年为了革命做了结扎手术,两口子没有孩子,后来也没有领养,潘汉年同志的妻子很是遗憾,周恩来同志是知道的,他同样感同身受,所以特别叮嘱了一番,潘汉年连连点头,表示记下了。

  周恩来同志又询问潘汉年现在还喝不喝酒,潘汉年说以前还喝一些,但前一段时间,医生说他肝不是很好,他就没再喝酒了。

  周恩来同志点点头,“我以前喝酒也比较多,五十年代初北京盖新城的时候,我和边明礼一次能喝一瓶,现在不管是我,还是他都不敢多喝了!”

首节 上一节 221/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