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222节
潘汉年同志秒懂......虽然敲定了中央局常委和大部分中央局委员,但还有一些位置并没有定下来,中央已经明确要多提拔几名15后干部进入中央局,其中佼佼者为正式委员,其他的则是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国务委员。
这一次的竞争异常厉害,因为1910年-1915年间出生的同志,这一届哪怕是中央局委员,下一届不能进入常委会,也将会退休,所以15后同志现在跻身中央,五年后更进一步的希望非常大。
这一届有两名中央局候补委员一步登天,成为中央局常委,这个先例一开,也就意味着下一届中央局候补委员同样有机会直入中央局常委。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老同志们心知肚明,但却不会公开说的原因,谷雨真正的接班人从来都不是谷景生同志,两人的年龄太接近了,但15后就说不准了。
若是谷雨同志让谷景生同志干一段时间,然后再挑选一名合格的15后同志接班,也不是没有可能,此时此刻,就要想办法把他们看好的同志尽可能往前推,最好能进中央局,不能进中央局,成为国务委员或者大部大省一把手也是好的。
既然大家伙都是这样想的,围绕着15后干部的竞争自然非常激烈,好坑位就那么多,大部分还是1910年到1915年间出生的同志占据,剩下的位置少之又少,你占了别人就没有,所以北戴河会议吵吵闹闹,甚至拍桌子骂娘,多少天都没有解决。
吵到最后,北戴河会议主席团抛出了一份谷雨和主要老同志都认可的候选人名单,今天进入到最后的投票阶段,大家伙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评价性发言,然后进行投票,最后按照得票率排名。
虽然说并不是排名在前的一定入选,但若是得票率太低,排在最后肯定不行,一般来说,中史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入围标准,比如说有10个空缺,往往会选择12-16名同志考虑,如果低于这个16名,那基本上没什么戏。
而到了第二轮,由谷雨、中央局现任常委和老同志中享受常委待遇的同志坐在一起协商,最后投票,敲定最后的人选。
在第二轮协商中,现任中央局委员和享受中央局委员待遇的同志话语权就基本没有了,不过主持会议的谷雨同志往往会根据情况挑选一些人与会。
那种谷雨看好的同志,谷雨会让人过来拉票,那种谷雨不怎么看好的同志,谷雨只让一个人进来甚至不让进来都是有的,这事实上就是一把手对外放出的信号。
当然了,第一轮投票的同志意见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需要十个人,排名前五的人肯定入围,而接下来的6-10名和后续的几名差距不会太大,能不能入围,就要看运气,这也算是大家认可的折衷......
也正是因此,每一位有资格与会的同志的投票都异常的重要,或许就差那么一两票,命运就发生了很大的转折,而那些并没有明确立场的同志,比如潘汉年,他们发言时若是有倾向性,往往会影响很多人。
潘汉年成功的推荐了自己的副手接任中宣部长已经非常满意,他没有动力,也没有实力推荐15后领导干部,所以今天的会议他会出席,但并不太在意。
而周恩来同志则不同,他在中央核心层的时间超过任何一位同志,谷雨同志还曾经是周恩来同志的下属,他认识并熟悉的同志实在太多了。
进入名单的15后干部或多或少都和周恩来同志或者周恩来同志认识的同志有一些关系,所以自始至终,周恩来同志也没推荐什么人,潘汉年知道这样做反而对他最有利,他可以非常中立,大家都会说他的好......
但世上哪有什么真正中立的人,周恩来同志也有自己的喜好,五十年代初,周恩来同志在中央分管北京新城建设,现任的上海第二书记边明礼,当时担任北京市新城建设局长,给他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甫时,周恩来同志担任总指挥,边明礼是主要执行干部,因为工作的缘故,边明礼经常进出中南海,向周恩来同志汇报如何组织国内外建筑专家进行规划、设计,这是一件非常繁复的工作,各种问题不断出现。
有时候,劳累了,两人就用贵州出产的茅台酒相互慰问,酒量绝佳的周恩来同志甚至能喝一瓶,也就在不断的喝酒交流中,周恩来同志对边明礼的了解愈发深入。
周恩来同志知道边明礼早年在山东搞反日的学生运动,1934年入党,抗战初期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在泰西地区拉起了一只队伍,有力的支援了抗战初期在山东地区的对日决战。
因为文化程度不错,边明礼同志后来被安排接收青岛,在惨烈的战争中,青岛被打成了一片废墟,边明礼同志和一大批同志一起在废墟中重建青岛,表现出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并一步步升迁为青岛市建设局长、青岛副市长。中央决策启动北京新城建设,从全国挑选合适的干部担任北京新城建设局长,边明礼同志被选中调任北京新城,从而与中央主要领导有了密切的接触。
在周恩来等主要领导的栽培下,边明礼进入到升迁的快车道,北京新城取得第一阶段建设成功后,边明礼被调到了昆仑省,担任建设厅长,因为表现出色,后来又被提升为昆仑省副省长。
到了六十年代后,边明礼调到福建担任常务副省长,后来又接替刘漫之担任上海常务副市长,在原市委第二书记任仲夷被提拔为上海第一书记,成为中央局候补委员后,边明礼升任市委第二书记兼常务副市长,进入到正部级干部名单。
由于上海市市长郭棣活是民主人士,所以边明礼就是上海二把手,而上海二把手在中国政坛的政治地位非常高,不亚于一个中等省市的一把手。
边明礼在革命时期,小小年纪就拉起了一只队伍,又有丰富的城市、边疆和沿海建设经验,是中央非常欣赏的下一代干部,按理说再进一步希望很大。
但边明礼并不属于中央栽培的15后第一线干部,他成为正部级干部时间不长,而且不到两年前已经进行了一轮提拔,短短时间内再提拔有些说不过去。
所以即便谷景生同志力推,但还是有很多同志认为他可以担任建设部长或者某个省省委书记,现在直接担任副国级领导有些不太合适。
正常来说,这些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中央在有意提拔15后领导干部,让他们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挥作用,边明礼完全有资格更进一步......
所以当周恩来同志似乎无意间提到边明礼之后,潘汉年立刻明白过来,不仅仅谷景生同志支持他,周恩来同志也很中意他,那么潘汉年的选择自然不用说,反正选谁和他没有太大的关系,那当然要选主要领导赞同的!
潘汉年和周恩来两同志又闲聊了几句,没多久就到达了会场,看到这两个人走在一起,一些同志微微皱眉,难不成上海中央那一帮人又串联了?
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从各个根据地提拔的同志,往往与上海中央出来的同志不怎么对付,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革命时期,中央不断派出中央代表和特派员,这些人往往与根据地出身的同志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又比如在入城之后,上海中央出身的同志大多有着不错的文化水平,他们占据了中央的主导位置,这也自然影响了根据地出身的同志,这就是所谓的苏区派和白区派矛盾......
谷雨本身是上海中央出来的,又在城市搞过地下工作,但很快跑到热河这个鸟不下蛋的地方搞起了抗日斗争,然后打下了一块巨大的根据地,横跨两大派,两大派都能接受,也都能说上话。
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谷雨对两大派的态度又不一样,周恩来同志连续违反他的意志后,谷雨就提拔郑位三同志,搞出了三大根据地共建革命的说辞,把周恩来同志赶到了美国。
但当他要推动建设,也毫不客气的打压根据地派,周恩来同志一直留在中央局常委会,虽然多次被批评,但就是一直留在常委会直到退休,这也让好些根据地出身的同志相当无奈,犯了这么多错误,可就是没办法赶下台......
随着一个又一个同志步入会场,会场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一边闲聊着,一边等待着中央主要领导的到来,等大家都来齐了,谷雨这才在陈镜湖和李强的陪同下出现在会场,然后在主席台坐下。
主持会议的还是谷景生,他说明了今天会议的议程,然后请谷雨讲话,谷雨拿起话筒,很简单的说道,“具体情况大家也都了解,我也不多说了,都八月末了,留给我们继续开会的时间不多,大家注意点时间,尽快把第一轮名单筛选出来......”
会议正式开始,第一个被拉出来的是景晓村,既然排第一个,推动力实际上不太够,而且又是一个山东干部,这让很多同志不满意。打天下时,明明山东最迟解放,怎么坐天下的时候,山东干部一个接着一个冒出头,虽然大家伙也知道有客观原因,山东在抗日初期一下子冒出了一堆游击队,好些个二十刚出头的年青人小小年纪就得到了历练。
而且这帮人运气也好,恰好刘天章做过山东一把手,他非常重视这些个小小年纪就得到历练的同志,在担任组织部长期间,就把这些年青人放在各个岗位历练,又推荐给谷雨,然后就冒出了一批政治新星。
目前中央局中已经明确拿到中央局委员席位的山东年青干部就有两个,一个是现任的南洋省委书记李耀文,另外一个是曹元鹏。
作为谷景生力推的第一人,曹元鹏直接变成了中央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兼中组部长,这也严重刺激了很多老同志,这样关键的位置竟然让这么一个年青人拿到了,他到底为革命做了多少贡献,真是拼死拼活,不如跟对人呀!
所以尽管景晓村的表现也还算不错,但他的得票率相当低,看到这一幕,不管是周恩来同志,还是谷景生同志,亦或是刚刚选择支持边明礼的潘汉年都相当皱眉,这样一看,边明礼不太好办呀!
老同志们各有所思,主席台上的谷雨则对这些喧闹没什么反应,大部分关键人选都已经定下来了,他压根不在意今天的选举是什么结果。就算有一些意外,对他的影响也很小,能进入初选名单,本身就经过了谷雨的考核,而且还有第二轮的平衡,谷雨可以操作的空间太大,那些试图搞幺蛾子的人想蒙混过关又谈何容易......
就在大家讨论投票之际,谷雨却神游万里,想到了老毛子,国安委已经将最近老毛子的外交突破向谷雨做了报告,很显然老毛子迎来了二战结束以来最好的一段外交环境。
利用这一段良好的外部环境,苏俄开始了大规模采购,老毛子一边出口石油,一边成套引进欧美先进的工业设备,同时还大量进口粮食和日用品安抚人民,等到老毛子乐歪歪享受惯了这样的生活,美国人把油价打下来了......
而前世中国的房地产也是如此,屋价一涨再涨,各个利益集团都爽歪歪,都以为这样的好日子会长期下去,虽然穿越了,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但谷雨不用猜也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一切说到底都是人性,这种针对人性的攻击防不胜防,对人民越是保护的比较好,越容易出事,相反早就知道政府和资本家德行的欧美人民反倒比较适应......
谷雨现在想起这些,就是在心中反思他是不是把党和人民保护得太好了,一路顺风顺水,上下到底有没有抵御狂风巨浪的能力?
谷雨又想起了基辛格,此人正在苏俄访问,他除了和苏俄讨论限制战略武器,有没有可能讨论中国,美苏缓和了,接下来联手收拾老三也不是没有可能,想到这里,谷雨嘴角露出了一丝耐人寻味的笑容......
谷雨猜得一点没错,基辛格到达苏俄后,与苏俄高层进行了一连串交谈,不仅涉及到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还涉及到尼克松访苏,以及美苏联合在一些问题上压制越来越膨胀的中国。
这一次谈判效果很好,苏俄领导人对基辛格所说显露出了极大的兴趣,但基辛格这个老油条通过一系列细节,却对苏俄不那么看好,甚至是发自内心的瞧不起。
苏俄提供的物质条件非常好,宾馆极其舒适,俄国人也非常好客,但基辛格注意到,在随团工作人员可以当办公室用的房间里放着一个保险柜,宾馆经理盛情地请我们把机密文件存放在里面。
基辛格注意到那个保险柜竟然是个摇摇晃晃的老古董,它的构造使人觉得里面的部件很可能是活的;不难想象,放文件的棉板会像送菜升降机那样,把文件送到楼下主人的手中,供他们在夜间慢慢研究。
看到这一幕,基辛格心中顿生鄙夷,苏俄这样一个大国,就喜欢搞这一些小动作,怪不得中国人虽然一直和苏俄打交道,却对他们极其反感厌恶,一步步与他们疏远了距离。
虽然马祖罗夫看起来很强硬,但在交谈时,他的的情绪迅速变化,他的情感流露在表面,这也让基辛格觉得压抑,很是不喜,他很讨厌马祖罗夫看起来有些笨手笨脚的粗暴和莽撞。
而中国领导人周恩来分寸掌握得很好,即便中国人非常希望入关,即便两个人谈判的气氛相当不错,但中国人即使在最融洽的气氛中也保持一定的距离。
中国最高领导人谷雨虽然很关注他和周恩来的会晤,但自始至终谷雨都没有公开露面,他表现出了忍耐和坚持,显得潇洒、自信和安详,差距太明显了!
在这次秘密访问期间,苏俄领导人马祖罗夫很自豪地安排基辛格参观尼克松将来的住处,即克里姆林宫宽敞而豪华的沙皇套间。
基辛格注意到,顺着走廊,在每两个窗户之间都有巨大的花瓶立在大理石的基座上,每个花瓶都套着布罩,但只有一个花瓶例外,基辛格明白,苏俄领导人这是想让他看到苏俄上下如何通过耐心的劳动把花瓶擦得多么光亮。
马祖罗夫还告诉基辛格,为了保护光泽,布罩要等到尼克松抵达前一小时才揭下来,虽然基辛格赞扬了一番,但他敏锐的意识到这一切隐约反映着一种内心的不安,一种可怜的防御心理和脆弱感的混合体,它同传说中马祖罗夫专断的个人作风不大相称。
要真正论起来,尼克松和马祖罗夫的性格在这一点上有共同之处,两个人都非常专断,但内心都相当的不安。
尼克松不安可以理解,美国总统看起来权力很大,但却受到了无数限制,而尼克松本身不太会辩论,又在1960年总统大选时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不安是正常的。
马祖罗夫掌握着那么一个庞大的苏俄,还控制着半个欧洲,基辛格不明白马祖罗夫为什么会表现的那么不安,这种不安恰恰说明了苏俄的极端不自信,他们很心虚......
这也让基辛格想起来中苏两国对待盟国的不同态度,中国他们并不在盟国驻扎军队,也不干预盟国的政治,甚至不在意盟国的政治制度与中国不同。
哪怕盟国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他们的设想,他们也很有耐心,他们似乎笃定盟国不会跳反,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哪怕美国不断挑衅,也不断挑拨离间,那些盟国也没有与中国翻脸,这种宽和、近乎放纵的态度,让中国维持了二十多年周边的稳定。
相比较而言,苏俄和东欧各个卫星国的关系简直热闹无比,苏俄想尽一切办法控制,而东欧各个卫星国总想着反抗,短短二十几年,已经出现了好几次惨烈的流血冲突......
还有中苏两国对待西方的态度,中国人自建国伊始,一直在扩大开放,鼓励与西方的贸易,也不断增加留学生,还不断派出高级干部前往西方考察,这样的考察已经坚持二十多年,据说中国省长部长一级和以上官员都去过欧美。而苏俄呢,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封锁人民与欧美的接触,把欧美当成了洪水猛兽,甚至于夸张到,苏俄越来越收紧前往中国,他们不仅仅惧怕西方的影响,甚至于连原来与他们相差甚远的中国都惧怕了。
所以这一次访问,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基辛格的心态却恰恰相反,他对东方有了越来越多的兴趣,他认为必须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了解中国为什么那么自信。
相反,他对苏俄更加轻视,认为有必要对苏俄要更多的利用,要利用他们的心虚,诱导他们犯下致命的战略错误,这帮人的脑袋或许远没有他们的肌肉那么发达......
第208章 出招
基辛格心中鄙夷,却满脸笑容,在离开苏俄,与马祖罗夫进行最后一次交谈时,马祖罗夫认为美苏作为两个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应该切实的想办法改善双边关系,他衷心的希望可以与尼克松谈判时实现这一点。
基辛格一听就明白了马祖罗夫的如意算盘,赫鲁晓夫时期,曾经想召开一次将美国排除在外的全欧安全会议,赫鲁晓夫相信此举必能在欧美西方世界内部引发矛盾、造成分歧,继而促进北约的解体,然而,这一设想并没有成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俄上下都意识到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很深,任何想跳开美国的谈判都注定不可能成功,但如果美苏直接谈判呢?
这一次基辛格访问苏俄,为尼克松访问苏俄做准备,字里行间的意思就是如何改善双边关系,这在马祖罗夫和苏俄高层眼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分化机会。
若是美苏两国领导人通过面对面的讨论,确定了世界事务,对苏俄是非常有利的,西欧各国必定会对美国有所不满。
基辛格当然看到了这一点,他和尼克松搞出这样的说辞就是设局让苏俄入套,原因很简单,美苏都拥有全球利益,但两家的情况并不一样。
美国有足够的筹码可以安抚那些利益有可能受损的国家,但苏俄就不同了,苏俄的实力不如美国,哪怕苏俄愿意安抚,能拿出的筹码也是有限的,还可能弥补不了利益受损国,比如中国,这必然会促使中国进一步转变。
所以看到马祖罗夫入套,基辛格表示希望两国用力一起推动中国加入《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将目前的两国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改成三国或者多国谈判,各个公开的核国家都应该加入谈判,这是为了世界和平,也是践行苏俄的六点世界和平主张。
基辛格告诉马祖罗夫,为了迫使中国就范,美国战略空军加强在中国沿海的巡视,同时也将这件事与美中的入关谈判联系在一起,中国不让步,就别想与美国加深经济合作,基辛格最后说道,“光光美国施加压力还不行,贵国的态度也很重要,这是为了世界和平着想!”
马祖罗夫稍稍沉吟,然后微笑着说道,“联盟同样非常在意世界和平,最近刚刚提出了六点纲领......,必要时,苏俄会给与中国一些压力!”
基辛格怎么可能放过,他一定要做实,“比如?”
“苏俄会将一些图22轰炸机部署在东部地区,并进行必要的巡航,同时会更多的劝说中国,让他们为世界局势的缓和做出贡献!”
相比于美苏,中国的核试验数量明显不足,中国的战略武器数量也不是很多,这一点美苏两国都是知道的,也是因此他们格外想把中国拉进来,不进来就是野心重重,是对世界和平的巨大威胁,舆论上中国就要被压一头。
若是中国人稀里糊涂的接受条约,中国的战略武器数量就别想增加,而没有足够数量的战略武器,中国就没有资格和美苏并驾齐驱,就算未来中国实力膨胀,没有足够的战略武器,中国人还是得低美苏一头。
虽然目前中国的统计数据不怎么样,比英法德高,但一直比苏俄少—截,可苏俄对中国的了解很深,他们很清楚中国对外公开的经济数据有所压低,中苏两国真实的经济数据哪怕有差异,也不会非常大。
更让苏俄头大的是,中国还可以保持长时间的高速增长,而苏俄经济已经不太可能高速增长,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军费开始上升的空间非常大,而有了足够的军费,中国第一件事必然是加强核力量,到时候苏俄的压力就大了。
中国在国家安全上,一直把美国作为假想敌,但中国和美国距离较为遥远,中国的海空军与美国更是差着十万八千里,中国虽然仿制了米亚4,也拥有战略核潜艇,但中国的海空核打击力量根本打不到美国,中国目前能够威胁到美国的战略武器实际上就只有那么一些东风5液体导弹。
虽然中国能够打得到美国,但液体导弹填装需要很长的时间,美国人若是对中国发动进攻,部署在本州日本、菲律宾和关岛的美国战略空军可以迅速打掉中国的主要据点,中国却很难有效的反击美国。
中国对此自然如鲠在喉,这些年一直在想办法,除了不断加强相关研发以外,也在搞各种地下工事,防范被突然核打击,毫无核反击能力。
随着中国国力的迅猛提升,中国能够用在战略核力量的资金必然越来越多,中国的核弹头和核载具数量也会迅猛增加。
但在苏俄眼中,中国扩充核力量第一个受到冲击的不是美国,而是苏俄,因为中苏是陆地上的邻国,中国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都能打到苏俄,但能够打到美国的只有一小部分,对美国的威胁小,对苏俄的威胁大。
在苏俄眼中,越来越堕落的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员,一旦爆发世界大战,中国绝无可能如二战一般站在苏俄一边,相反中国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挥师北上夺取西伯利亚的可能性非常大......
中国还披着共产主义的外衣,对苏俄国内和东欧的欺骗性非常强,中国是异端,美国是异教徒,中国这个异端比美国这个异教徒更加让人恐惧,以己度人,苏俄高层认为中国肯定也是这样理解的!
所以对中国国力迅猛增长,不断提升战略核力量,苏俄比美国实际上更紧张,在中苏关系很好的六十年代初,赫鲁晓夫就曾经试探过,他说苏俄已经足够保护社会主义阵营,中国要把注意力用在发展上,有少量核武器就够了,没必要又是洲际导弹,又是核潜艇的发展。谷雨这毫不客气,非常明确的拒绝了赫鲁晓夫的提议,“中国有一句话靠人不如靠己,我们能有今天,就是靠践行这句话!”
随着苏俄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苏俄内部对经济实力长期压制中国,已经没有多少信心,眼看着中国战略核力量不断增加,苏俄当然坐不住。
苏俄一直觉得有必要做一些事情,好不容易等到与西方缓和,好不容易听到基辛格主动提及要压制中国核力量,马祖罗夫哪怕明知道美国人是想借此分化中苏,他还是咬沟了。
当然了,马祖罗夫也不傻,基辛格说美国更将多的对中国边界搞战略巡航,把加入关贸总协定与限制核力量挂钩,但苏俄所做的努力只是口头说服,并将图22部署在东部。
美国人如果做了这些事情,中国入不了关,中美经济联系总是有限的,苏俄就不需要太担心,中国最起码也是中立立场,不可能完全偏向美国。
而苏俄的图22轰炸机虽然是超音速轰炸机,但性能很一般,中国是知道的,马祖罗夫相信就算苏俄在东部部署了一些轰炸机,谷雨的反应也不会大。
马祖罗夫也有部署的理由,最近苏俄和本州日本出现了一些冲突,苏俄完全有必要加强远东地区的防御,图22转移一个团到东部完全说得过去。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