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374节

  真正争议大的是经济类犯罪移民,自从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形势日益好转,各种贪污腐败慢慢多了起来,被移民的前党政干部越来越多。

  所以哪怕是台上的高级干部也心有戚戚焉,讨论的时候,不少人想着删除这一条,但又不管当面说,而是指使社科院或者一些知识分子试探,但并没有成功,不管是谷雨,还是谷景生都态度很强硬,继续保留着这些条款。

  也就在边移委被取消的同时,湖南以各级县政府组织力量,与昆仑省合作,一起在海外发展的模式得到肯定并推广,过去边移委把人往昆仑省一放,昆仑省要花费不少人力物力训练,而且很多被移民的人,态度消极,可以说事倍功半。

  朴中树很清楚这种情况,湖南搞了这么多年的工业建设,每个县都有这样那样的小厂,现在很多经营不善,工人生计受到影响,稍加训练,就是有组织、有训练,还有一定技术的成建制力量。

  而昆仑省这边根本不用愁项目,东刚果那边刚刚完成一次相对简单的全面勘探,发现殖民时代,比利时人只是开发了一些大矿,看起来价值不大的中小矿山有很多很多,而本地黑人抱着金山,根本就不知道开发。

  而东刚果的自然资源格外丰富,其所谓的中小矿山,尤其是铜矿的品位比国内高多了,而哪怕是一个中小矿山也要不少人,所以双方一结合就迅速产生效益。

  湖南省的同志负责开发,昆仑省的同志负责接洽并提供安全保护,双方都得利,而最头疼的工人大规模出去了,湖南的国企改革也顺利许多..

  看到朴中树的好办法,各地方如梦方醒,也都纷纷跟着学,中央自然要推动,而这一波所谓的海外开发,虽然不是移民,但实际上是典型的对外输出矛盾,国企改革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工人失业,大批失业工人出去了,改革不就可以顺利进行了吗?

  这两年大家伙都跟着学,出去的人越来越多,东刚果安排不下了,其他中国移民活动的地方,这些队伍当然也要跟着出去,然后这些中国工人师傅们就迅速摊开了。

  对于中国人大批涌过来,英法等欧洲老牌殖民者们自然看不惯,不过也由不得他们,自从四十年代中国人出现在非洲,从1945年到1975年,中国和殖民者大的PK就有中法战争,刚果内战,而各种小的PK就没停止过。

  面对越来越多,如同潮水一般涌过来,还有相当军事训练的中国人,洋鬼子PK不过,不得不默认中国的存在,双方开始划分地盘。

  不过这只是国家层面,双方大公司保持合作,但实际运行中,随着中国人到处跑,一些英法势力范围同样跑来了一堆中国人,赶都赶不走。

  经过双方的外交官不断的协调,最终达成了一致,洋鬼子原来的利益中国不碰,中国人只碰那些洋鬼子看不上的中小矿山,所得收益洋鬼子、中国人和所在国政府三家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洋鬼子挡不住,又能有所收益,自然顺水推舟,而所在国既不敢硬扛,又想着用中国人牵制一下老牌宗主国,有钱赚总比没钱赚好。

  而此时非洲各国的统治者除了英法扶持的,那些靠着斗争起来的,或多或少有一些民族感情,此时又处在七十年代美国放水期,各国原材料都卖得不错,多少有一些积累,都想搞一搞工业化或者修桥铺路什么。

  但老宗主国的报价卖得太贵,而中国人的报价比英法厚道了不知道多少,所以他们自然也愿意把各种中小矿山或是出售,或是出租给中国人,同时也给了中国一些项目,洋鬼子虽然非常不爽,但大势所趋,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不过没过多久,洋鬼子们就发现麻烦了,这帮中国人不按照常理出牌,你们挖矿就挖矿,你们脑子有问题吗?竟然在非洲地区办厂子,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事实上,英法这些老牌殖民者并不知道,这一次国内工人大规模出海,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中国工业已经到了大规模对外输出资本的阶段,虽然此时拿到海外的都是一些比较落后的设备,但再落后,那也是资本输出。

  既然是资本输出,那就必须符合资本输出的特点,那就是看到非洲有什么不足,中国人人会想着办厂就地解决,而不仅仅是是挖矿和搞各种农场,这与此前三十多年截然不同。

  此前三十多年海外省主要接纳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洲活动的也都是农民,这些人搞搞农场,淘淘金,找一找钻石还可以,要想更进一步就难得多。

  但这一波不同,这是真正的工人出海,工人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都不是前些年的移民可以比的,他们是真正能够操作机器的人!

  这些工人不仅仅挖矿,他们很快就发现黑非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市场空白,立足之后,自然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好多赚一些钱,他们很快就把目光盯住了热带农产品,尤其是可可豆,这下子就捅到了洋鬼子的腰眼上。

  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诸般提升,自然也喜欢上了巧克力,不过目前中国能够控制的巧克力产地主要是东华,虽然东华的可可豆产量大,但质量较低。

  暹罗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可可豆产区,但其尖竹汶产区的可可豆以其酸爽和苹果风味著称,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奖,但这种巧克力产量少,对华出口更是微乎其微。

  此时中国市场上的巧克力品质不好,价格还比较贵,所以当中国人大量出现在加纳和科特迪瓦等西非地区后,中国人就发现这里的可可豆产量大,质量好,价格还贼便宜。

  他们对比一下国内外巧克力价格,那还等什么,赶紧建加工厂,不管是出口,还是对内销售,都能赚到大钱,自然十分心动。

  而加纳和科特迪瓦等西非国家也鼓励外国投资者在本国建厂,加工可可豆,最好是直接出口巧克力,但问题是控制可可豆生产的英法两国不买账,西非国家本土生产巧克力的梦想一直没办法实现。

  中国人就没这个讲究,一条又一条可可豆加工线被拉到了这些国家,可可豆直接加工成粗粉,顺便还搞了两条巧克力生产线,直接在西非卖巧克力,不出意外,英国人和法国人在西非的可可豆商人迅速破防了!

  随着战后各国经济逐步复苏,巧克力的消费量与日俱增,可可豆和茶叶、咖啡一样,都是大宗热带农产品,英法殖民者压根不在西非设厂,可可豆晒干之后,只能出口英法两国,加工成香喷喷的巧克力。

  英法两国的商人不仅不断压低原料价格,还搞起了可可豆期货,而这几年科特迪瓦和加纳的可可豆产量大增,赚到了不少钱,竟然搞起了大项目,他们早就不爽了,准备用可可豆期货教一教这两国怎么做人..

  但中国人却跳出来,从农民那里,高价收购可可豆,大量的巧克力粉直接低价出口各个终端食品商,中途截胡,这玩意谁能忍?这可不是一点点利润,这是非常大的利润,绝不能容忍中国再这么玩下去了!

  英法相关企业这么敏感也是有原因的,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人已经打破了西方企业对多种热带农产品的定价权,不仅仅可可豆,英法等国控制的咖啡、茶叶、蔗糖、橡胶等等热带农产品,都有中国人在搅和。

  从四十年代开始,中国就把热带农产品出口当成主要外汇来源,中国根据热带地区的气候土壤,进行了一番规划,然后搞起了一个个生产兵团,专门负责种植。

  一开始中国大量对外出口茶叶和咖啡,到了五十年代开始,中国也开始出口蔗糖、橡胶,还有中国特产的棕榈油,不断增加产量。

  哪怕西方相关企业操纵市场价格,直接把价格打到成本价之下,搞得其他亚非拉殖民地种植园没有利润,纷纷减产,中国也在逆势扩大出口,抢夺市场。

  一开始,西方企业也不当回事,觉得中国人不可能持久,但中国政府就是不断给补贴,而且中国也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苏东出口市场可以消化相当的产能,维持一个个企业的运转。

  而与此同时,中国搞起了破坏,比如马来亚和爪哇岛长期厮杀,橡胶生产被破坏得一塌糊涂,而中国和暹罗以及中国控制的婆罗洲三国后来居上,一步步变成了世界主要橡胶生产国。

  1969年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同时爆发,天然橡胶和棕榈油迅速高涨,中国人不断拉高价格,由于石油价格一直在高位,而天然橡胶在某些特殊领域的使用还是没办法取代,所以中国和暹罗过去几年赚得盆满钵满,也就掌控住了定价权。

  更让西方无法容忍得是,美元开始大放水之后,中国带头推动咖啡、蔗糖和茶叶等等的价格,英法想让原殖民地国家扩大生产,但此时原殖民地国家的生产能力已经萎缩了不少,根本没办法填补巨大的市场空白。

  就算有能力填补空白的,如印度、肯尼亚、乌干达和埃塞俄比亚日子也难过,也都想着涨价,他们就算与中国有矛盾,也不可能出这个头,谁不想多赚钱?

  就这样,洋鬼子眼睁睁得看着这些热带农产品价格迅速起来,然后一步步扩张到食品,粮价最多的时候涨了两三倍,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1970年到1975年间,虽然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虽然中国不断降低外债规模,但中国经济还是保持着8.6%左右的经济增长,除了中国内部种种扩大内需的措施以外,也跟中国的石油和原材料出口大赚特赚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西方国家对中国这几年公布的经济增长率,还有各种工农业数据并不是很相信,很多西方学者根据进出口数据判断以及中国和欧美的同比物价判断,中国不仅有意压低汇率扩大出口,还有意压低对外公开的经济增长率..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实际GNP应该已经超过了苏俄,大概是美国的一半左右,不过对这种评价,美国不置可否,媒体根本不讨论,或许根本就觉得学者们在扯淡。

  而苏俄社科学者则坚决否认,苏俄说他们只比较工农业生产总值,苏俄现在发展的很好,远远超过中国,已经达到了美国70%左右。

  有一些人询问中国的相关人士,中国的说辞是西方学者只注意到中国发展不错的东部地区,但并不知道中国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边疆地区都非常贫穷...

  对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大规模,在非洲的英法殖民地企业不在意,但他们没办法接受中国撅他们的根,他们当然也耍弄一些手段,不过不管是来硬的,还是来软的,在西非的中国人同样不怕,他们自然只能找背后的政府撑腰。

  此时的法国总统是只有50岁的德斯坦,由于蓬皮杜在总统任期内病故,在1974年的法国大选中,本来希望不大的德斯坦通过整合右翼力量,击败了左翼代表密特朗,以50%的微弱优势当选。

  70年代的法国虽然比英美的形势要好,但日子同样不好过,而此时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法国人自然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中法两国在核能、高铁、电信、汽车、军工等领域有不少合作,法国通过这一系列技术合作,获益匪浅。而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和欧洲经济联系的加深,大批中国廉价商品出口欧洲,自然有效得降低法国的生活成本,所以法国目前的生活总体还是安逸的!

  西非殖民地是法国的生命线,而食品工业也是法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自然不能容忍中国这么不断的挖墙脚,但德斯坦很犹豫,因为就在1975年,看到苏俄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迅速走近。

  中国已经承诺推动东西刚果组建联合政府的相关谈判,中国还答应下场驱逐苏俄在非洲的影响力,而中国和法国在非洲总体合作大于分歧,法国的大财团和中国的大型央企各种合作比较多,法国总不能因为可可豆和中国撕破验。

  政府层面没办法撕破脸,但也不能不做事,可法国的海外兵团可以欺负西非小国,却不敢和中国撕逼,这也意味着法国企业挡不住中国在西非扩张影响力,偏偏美国人压根不在意法国,美国事实上一直暗自支持中国在西非和南部非洲折腾。

  法国能做的是什么呢?很难!目前法国企业在非洲遇到的困境实际上是法国,乃至于整个西欧,甚至整个西方国际影响力的下降。

  虽然在戴高乐的领导下,法国实力不断上升,已经一步步超过了英国,但法国上下都很清楚,法国已经是二流国家,现在世界的主导力量是美苏中三个庞然大物,光靠法国一家的力量,根本没办法与三大国抗衡。

  所以德斯坦上台之后,就非常在意欧洲的统一,不断鼓吹欧洲联盟,欧洲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统一,还要创建欧洲联盟,形成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这才勉强可以与美苏中抗衡。

  但欧洲相互厮杀了几百年,矛盾重重,英国又加入了欧共体,对德法联盟也形成了一些威胁,这一切都让德斯坦很难迅速实现梦想。

  幸好美苏现在趋向缓和,法国作为美苏之间的桥梁可以发挥不少作用,可中国在美国大选年前夕,突然的政策大转变又打破了这种政治上的平衡。

  中国人都站在美国一边了,美国有必要和苏俄缓和吗?明显要加强攻势,而一旦美苏对抗加剧,美国必然会逼迫西欧国家靠拢,到时候法国在国家上的政治空间会明显受到压缩。

  德斯坦知道法国必须向中国表明自己的愤怒,他在授意外交部门提出抗议的同时,也想到了印度,印度人求购36架最新型的幻影IⅢ,德斯坦决定批准这一次出售,得坚持印度的信心,印度不在南亚折腾,中国人就会扩大在非洲折腾...

  虽然拿到了法国人的批文,但国大党右翼代表印度总理德赛心情却不是很好,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至今已经五年了,印度一步步缓过来,看起来是好事,但东面的中国却越来越强大了,随着中国和美国走得更近,印度的国际环境只会更加糟糕。

  虽然过去五年,苏俄不断提供最新一代米格21,号称可以击败中国主力战斗机歼六,不过印度人一再吃亏,已经不相信苏俄的说法。

  哪怕米格21的改进型机动性提升了不少,但同样采购过米格21的中国人,对米格21的研究很透,竟然对外推出米格21和歼61两种改进型。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中国拥有超过苏俄的电子工业,所以中国改进型飞机的航电和雷达要比苏俄先进,导弹水准提高了一大截,这让印度如何相信米格21改进型..

  虽然苏俄承诺会在未来出口米格23,但1970年战争的教训太深刻了,印度人对苏制武器的战斗力相当怀疑,印度又不可能购买美国飞机,大英帝国此时也没什么像样的战斗机,他们能选的只有在中东战场上大红大紫的幻影

  此时的法国航发工业不是很强,幻影Ⅲ就是最典型的法国机体,英国发动机,综合了两家之长的幻影IⅢ一经问世,就轰动了全球。

  幻影IⅢ有一颗英国心脏,动力强,航程远,可以携带的武器更多,操作、维修简单,可以携带西方的先进航电和雷达,甚至于机动性也不逊色于米格21。

  印度和以色列关系不错,印度人早早就接触过幻影IIⅢ,然后印度人就惊叹,这才是印度需要的战斗机,米格21根本不符合印度的需要,所以日子刚刚好过一些,印度就想着采购最新型的幻影IIⅢ,一定要胜过装备大批美国飞机的巴基斯坦和装备大批中国飞机的孟加拉国。

  英法航空工业一直很重视出口,幻影IⅢ作为两国在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先进飞机,两国都不反对出口印度,不过现在大家伙日子难过,自然要价有些高,而印度人日子也难呀!

  1970年印度在陆地战场上占据优势,在空中虽然吃了一些亏也不大,但真正对印度损害大的是中国丢得那些石墨炸弹。

  这种匪夷所思的炸弹重创了印度电网,战后印度用了好长时间,才清理干净,而在此期间,印度的工业生产和民众生活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造成的损失之大,竟然超过了各种军费开支,更不要说还有核反应堆的损失.

  战后的印度国际声望大跌,与阿拉伯世界并列成为两大弱咖,有声有色的大国之梦彻底破碎,印度对中国变得越发恐惧,他们已经彻底明白除非印度取得对中国的战略优势,否则印度想统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统一的梦想破灭,那口气彻底没了印度国内的矛盾迅速激化,总理英—甘地下台,一个比较虚弱的中间派代表上台,开始擦屁股。

  面对印度内部越来越严重的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这位总理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做出更多的政治妥协,印度大财团和大地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作为他们的代表,德赛再一次上台执政。

  虽然德赛更亲近西方,但印度还在维持着国有经济和计划经济,印度根本没有选择,为了弥补巨大的损失,印度不得不进一步向愿意提供大量援助的苏俄靠拢,而要想迎接苏俄的援助,印度只能加强国有经济和计划经济...看到印度的拙劣表现,苏俄的要价明显高了一大截,印度想要的核反应堆一直吊着,不愿意提供,更恶心的是,苏俄提供各种设备要求印度增产铁矿石等各种原料,但印度用来还债的铁矿石却被拉到了中国,这简直把印度人气炸了!

  但不管心里怎么不爽,印度人也不可能与苏俄翻脸,幸好现在中国与苏俄的关系疏远了,这一次苏俄之行,应该能够获得不少好处。

  带着这样的思考,德赛乘坐飞机前往苏俄,争取苏俄新一轮援助,本来德赛还有患得患失,不过当他站在舷梯口,看到机场上多位苏俄高层以及热热闹闹的苏俄欢迎队伍,彻底放下了心...

  苏俄现在很愤怒,简直可以用抓狂来形容,中国人竟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舞台,全面倒向美国,苏俄高层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中国人这种行为。

  在了解到中国高层与福特的交谈内容后,苏俄非常紧张,立刻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愿意在中苏油气管道问题上做出妥协,不过中方的回答是苏俄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

  就在1975年底,中国向苏俄提出了多项名为加强互信的合作要求,但在苏俄高层眼中,中国这是赤裸裸的讹诈。

  中国要求苏俄转让多项绝不对外出售的核心技术,修建三条通往东方的油气管路,苏俄自己承担建设费用,而且价格必须很低。

  中国在经济上要求苏东集团大规模降低对华关税,大规模进口中国农产品和日用品,并扩大对中国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弥补中苏贸易逆差。

  同时中国对苏俄增兵边界十分不满,要求苏俄至少将目前在远东的兵力裁撤三分之二以上,并且不得再修建针对中方的军事设施。

  看到中方这个条件,苏俄谈判代表愤怒异常,如果苏俄接受了,也就意味着苏俄在经济上将逐步变成中国的原料供应地和轻工品倾销地,这怎么可能?到底苏俄是老大,还是中国是老大?简直反了天!

  恼火的苏俄代表甚至当场质问中国是不是铁了心要做美国的狗?你们怎么有胆子提出这一系列过分的要求?

  中方谈判代表的反应很冷静,他们询问了一个问题,苏俄必须明确是中国对苏俄重要,还是欧洲对苏俄更重要?如果选择后者,中国为什么要和苏俄捆绑在一起,是苏俄能够提供的市场大,还是美国能够提供的国际市场大?

  虽然中美在东亚地区存在着战略之争,但在其他地区合作大于分歧,而太平洋那么宽广,完全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中国选择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才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反目前的中苏贸易,中国实际上是吃亏的,中国提供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有效的保障了苏俄的稳定,但苏俄的回报是什么?

  所以苏俄必须选择中国,那这些条件都是苏俄完全可以接受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要想让中国站在苏俄一边,苏俄必须做出让中国感到放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排,中国才保证后顾无忧了,才能继续抗衡美国!

  当中方谈判代表选择摊牌之后,苏俄已经没有办法维持战略模糊,他们必须面临选择,而苏俄能做的选择实际上太简单不过了,苏俄只能选择欧洲。

  苏俄的战略重心在欧洲,面对美国的压力,苏俄唯一能做的就是分化美欧,苏俄的计划经济模式离不开外来技术的引进,其主要技术来源就是欧洲,所以为了获得欧洲或明或暗的种种支持,苏俄不得不向欧洲提供无数廉价能源。如此一来,苏俄能够拿出来安抚中国的东西必然是有限的,在中国实力还不够强大时,苏俄拿出的筹码还是比较有价值的,但到了1975年,经济实力已经超过苏俄的中国,已经看不上苏俄那么点东西。

  目前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中国反向回哺苏俄,本质上是中国在告诉美国,如果你们继续排斥中国,那对不起,有中国撑腰的苏俄可以长期支撑下去。

  尼克松看到了中国的威胁,不满意买单,但福特已经服软,而美国保守派也已经逐步接受了中国入关的要求,中国自然没必要再反向回哺苏俄,你必须拿出我看得上的好处,拿不出来,哪凉快哪待着去!

  而苏俄也绝不可能接受中国的要求,如果今天让步了,再过一些年,中国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于领土要求,苏俄也满足吗?根本不可能!

  说到底,在美国搞缓和战略的当下,中苏都感受不到巨大的压力,两国根深蒂固的地缘矛盾终于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而这一次不同,这一次的攻击方是中国!

  这同样也是苏俄无法接受的原因,哪怕苏俄明知道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工农业总产值有可能已经赶上苏俄,但这是冷战时期,苏俄把军事看得高于一切,也一厢情愿的认为,拥有强大的军队就应该拥有战略主动权!

  苏俄拥有四百多万大军,三万多个核弹头,五千多架先进飞机,在军事上对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不管是苏俄举国上下,还是全世界都认为苏俄远比中国强,美苏是同一级别的对手,中国确实发展很快,但与美苏还是不能比的。但事实上,苏俄主要的军事力量是用来对付美欧,用在中国身上不到十分之一,西伯利亚的残酷气候和地理又摆在那里,苏俄常规力量对中国不仅没有威胁,反而实际上处于防御状态,这一点苏俄知道,中国也知道。

  苏俄的战略核打击力量是为了平衡美国,而中国则恰恰相反,中国打到美国的核导弹不多,对美国的威胁不够,但打到苏俄的核导弹不少,中国完全有可能摧毁苏俄主要城市。

  在保证相互摧毁的状态下,苏俄所谓的对华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压根没有议价权,苏俄高层心里也是明白的,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想,他们习惯于所谓表面的军事强大,但在1975年底,这种虚幻的东西,被中国毫不留情的扒开了!

  苏俄高层恼羞成怒,哪怕他们心里知道,也不能接受,相反苏俄必然表现得更加强硬,这一轮谈判自然破裂,破裂之后,按照苏俄高层一些强硬派的说法,赶走中国人,收拾那些中国商人,不过谢列平立刻反对,你把人赶走了,到时候咱们的问题怎么办?

  1976年的计划都已经制定了,与中国合作的农业和轻工业品都列入计划,要是调整了,必然会有很多项目受到重大影响..

  “我们不能从西方买吗?”

首节 上一节 374/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