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88节

  这座院子地方不小,不过住的人却不多,显得有些空荡荡的。

  除了曲泓秀和秦可卿,还有宝珠和瑞珠,另外还有两个粗使丫头,一个厨娘。

  入住快两年时间,贾琮还是这座宅院唯一的外客。

  这里也没有荣国贾家那么大规矩,一桌五个人团团坐着吃早食,气氛很是祥和。

  宝珠还在专心对付那盘桂花千层酥,吃得很是津津有味。

  却还不忘说了一句:“琮哥,你都到了金陵了,每天来回跑多麻烦,就住在这里吧,大家热闹些。”

  这话一出,一桌的人都肉眼可察的愣了一下。

  瑞珠脸有喜色,望了自家姑娘一眼,当初姑娘和三爷在金陵认识,后来又出了神京的事情,她最知道自己的姑娘的心事。

  自己姑娘这辈子迟早也是跟了三爷,瑞珠自然希望他们多些亲近。

  可卿脸上难以抑制的浮上红晕,低着头喝了一口粥,才说道:“宝珠说的有理,这里地方也大。”

  曲泓秀看了可卿一眼,笑着对宝珠说道:“可卿可是真没白疼你这丫头。”

  又对贾琮说道:“我也是这个意思,主屋一直还空着呢,你也难得来金陵,住这里多陪我们说说话,也省得你来回跑。”

  一顿早食的时间不长,却吃的异样温馨,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好。

  像是原本模糊不清的东西,一下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就像一个久旷空置的房间,突然被早就期盼的简单快乐填满。

  ……

  金陵,泰平门。

  这天清晨,贾琮从裕民坊宅邸出来,直接去了城北泰平门。

  从神京押运金陵的五尊改进型红衣大炮,今天就会入城。

  虽然这五尊改进型红衣大炮,比贾琮还提前几日离开神京,但是鉴于长江入海沿岸,最近常有海盗倭寇作乱。

  为了安全起见,这五尊改进型红衣大炮从陆路运送,再加上火炮体大笨重,一路行进比寻常押送缓慢许多。

  更加没有贾琮水路到达扬州,再从扬州转便捷水道,从姑苏再至金陵这样轻巧便利。

  这次负责押送火炮除五军火器营三百名火枪手,还有负责沿途火炮维护,火器司火炮教习玛德仑。

  三百名火枪手排着整齐的队列,护送五尊雄伟的红衣大炮,浩浩荡荡通过泰平门,招揽了沿途很多行人的目光。

  此时,火炮在辽东女真之战大显神威的事迹,早已传遍天下,乃至市井百姓,贩夫走卒,无人不知火炮的赫赫威名。

  但贾琮的火器司虽在神京声名遐迩,在金陵这样的南方之地,却并没有同样大的名气。

  南方士民更多见过的是火枪之类的小型火器,极少有人见过大型火炮。

  最多就是听坊间小民疯传,火炮威力堪比天庭雷神降下的天罚。

  据说在辽东大战中,荣国贾家一位公子,只用了几架火炮,就杀死了几万女真人,一举荡平关外。

  诸如此类荒诞不经的传说,倒是为市井小民津津乐道。

  因此,押运火炮的队伍一进入泰平门,消息便飞快在金陵城传开,很多士民百姓都沿路赶来看这个稀罕。

  金陵都指挥司衙门闻讯,怕围观士民太多,会对火炮沿途押送造成不虞,特地从直属都指挥司调派五百军士。

  加入火炮押送队伍,护送这五尊火炮尽快押送到目的地,即金陵都指挥司衙门常备武库。

  如今官场和军中都知晓,这种改进型红衣大炮,是神京火器司最新研制而成,堪称大周威力最强大的火器。

  据说比在辽东鸦符关大显神威的佛朗机炮,威力还要强大上许多,称之为镇国神器,都毫不为过。

  更重要的一层含义,圣上关注南直隶沿海倭寇海盗猖獗,将士浴血奋战,其情其勇可嘉。

  这才颁布特旨,将五尊威力强大的新型火炮,首先装备金陵都指挥司下辖姑苏松江两处卫所,以备防盗抗倭。

  因此,这五尊新式火炮,不单单是五尊厉害的火器,代表的是皇恩浩荡,以及圣上对南直隶沿江海防的殷切和重视。

  所以,一大早贾琮才会亲自赶去泰平门,迎接火炮押送队伍,以示庄重。

  而火炮押送接近金陵都指挥司衙门时,一大批金陵本地文武官员,都已出迎半里,迎候火器押运队伍。

  这些官员之中,走在最前面的人群中,有一人的形容让贾琮异常关注。

  贾琮只在两年前见过他一面,按常理如果双方没有深交,两年的时间,只怕对方叫什么名字都记不起来了。

  但是这个人给他的印象如此深刻,即使之见过一面,却至今印刻心中。

  当年邹家的寿宴之上,兵峰骁然,当堂擒贼,历历在目。

  这人曾经言辞诚恳的劝说邹怀义伏法,以免牵累家人。

  可他的劝解似乎没起到作用,邹怀义反而当堂自尽,给水监司大案留下至今难解的疑团。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金陵都指挥司指挥佥事,如今调任陪都兵部右侍郎的张康年。

第382章 仇隙生旖旎

  金陵,都指挥司衙门。

  虽然时间过去两年,但在贾琮的记忆中,张康年的模样几乎没有变化。

  三十多岁年纪,五官端正,相貌清癯,双目清朗,脸上神情庄正,带着恰如其分的官场微笑,让人看不出真实喜怒。

  这人从外面上看,就是个无可挑剔,且颇有世道历练的老练官僚。

  陪都兵部惯例空置尚书职,以兵部左侍郎为尊,兵部右侍郎为次。

  但陪都兵部左侍郎何永正年近六十,曾是太上皇在位时的重臣。

  十四年前神京剧变,何永正牵扯其中,被贬到陪都兵部为官。

  十几年来都一蹶不振,加之这几年体老多病,很多时候都是居家荣养。

  嘉昭帝不过让他在兵部占个虚名,顾及一下太上皇的脸面。

  何永正平时也很少在官场应对上露面,世人几乎都快忘记他的存在,所以眼下陪都兵部以右侍郎张康年为尊。

  从金陵都指挥司指挥佥事,以武转文,一跃而为兵部正三品文官,他也算是春风得意。

  ……

  这次来迎候新型火炮押抵的文武官员,都是陪都兵部与金陵都指挥司的官员,照常理位居正三品的张康年,也算其中高官。

  但贾琮察觉在迎候的队伍中,张康年并不是走在首位,或立或走,始终落后另外一人半步。

  这种做派也是官场上的惯例,张康年落后那人一步,说明那人官职比张康年还要高。

  但那人穿的却是正二品的武官袍服,大周延续前宋风气,官场上一向文贵武轻,正三品文官足可与正二品武官,并驾齐驱。

  张康年这种做派,可不是他生性谦和恭敬,不然就要被文官群体唾弃,说他在武官面前卑躬屈膝。

  出现这样的现象,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位正二品武官,不仅品级高于张康年,而且还做过张康年的上司。

  所以,张康年才会以堂堂正三品文官,站立行走都要落后一个二品武官一步,不然在官场上就要被人诟病忘本。

  而这人贾琮有些脸熟,他记得两年前和这人有一面之缘。

  当年他下金陵为宪孝皇太后抄写经文,参与大慈恩寺奠基开光典仪,这人也在现场。

  当时负责大庙建造的营缮郎秦业,还曾和她引荐过此人,金陵都指挥司指挥使杜衡鑫。

  此人也是张康年昔年上官,也怪不得张康年会顾忌官场惯例,刚才做出那等做派。

  这位杜指挥虽然官阶高,不过却无半分倨傲之色,脸型微胖,皮肤白净,面容温煦从容。

  举止并无武官常有的粗犷,眉眼间也无张康年的城府深沉,倒是很有上位置宽厚气度,让贾琮多少生出些好感。

  作为迎侯官员中官职最高者,杜衡鑫上前笑道:“当年在栖霞山和威远伯有一面之缘,今日相见风采更胜往昔。”

  贾琮连忙笑着回道:“杜指挥使客气了,在下入金陵履事陪都火器司分部,涉及火器整训之事,还需杜指挥多予指教。”

  杜衡鑫的官职比贾琮不知高了多少,按常理是没必要和一个五品官多说废话。

  只是贾琮虽只官居五品,身上却担着荣国贾家子弟光环,并且爵封威远伯,还在辽东立下赫赫战功。

  诸般身份背书叠加,岂是一个普通的五品官。

  因此,即便杜衡鑫这样的二品封疆大吏,在年轻得有些过分的贾琮面前,也没半点轻率托大。

  他和贾琮言语寒暄,回想往事,逸兴轩朗,神情自若,举重若轻,仿佛面对的就是个同阶同年的同僚,让贾琮平生出如沐春风之感。

  这能爬上二品高位的人物,的确个个都不是简单的角色。

  一众迎候官员做足表面功夫,贾琮和玛德仑带着三百火器兵,将五尊大炮运抵都指挥司常备武库。

  又和杜衡鑫手下的武库官员办过入库手续,婉言谢绝了杜衡鑫留宴的邀请,不过是走个官场面子罢了。

  又请杜衡鑫以金陵都指挥司的名义,为三百名护送火炮的火器兵安排营帐,让他们稍作修整后,再沿原路返回神京缴令。

  贾琮和玛德仑离开金陵都指挥司时,还回头看了一眼,正看到张康年也带着几名兵部官佐离开。

  刚才官员们一番应对,都是杜衡鑫在殷勤的唱主角。

  作为文官之首的张康年,虽然也附和应酬了几句,但既不显热络,也绝没半点冷落,分寸精准,恰如其分,挑不出半点毛病。

  贾琮想起当初在邹府寿宴之上,张康年不管是对自己发问,还是对邹怀义劝解,如今想起,也都是切中时机。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这个人都透着极不简单的意味。

  如果贾琮对他的猜测都是对的,这个人比当初的邹怀义,一定要难应付许多……。

  ……

  金陵,宫羽街,清音阁。

  三层雅间里响起清越悠扬的琵琶声,弦音挑动,时而悱恻缠绵,犹如男女蜜语私言,时而激荡悲楚,恍如易水离别殇歌。

  在清越的琵琶弦声中,清丽玲珑的歌声随之曼妙咏唱,透着清冷委婉的蕴意,让人心神为之栗然沉醉。

  操弦者技艺不俗,吸引了清音阁中许多客人,忍不住循着声音寻找,连走廊上端茶送水的侍从,不少都停下脚步,被弦歌之音吸引。

  那弦声和歌声虽明丽绚烂,妩媚犀利,但略显圆融返璞不足,似乎操弦者正值青春血气,情意缠绵,胸存块垒,难以消解。

  只有阁中一些老成的乐娘子,多少知道一些这琵琶弦声的根底。

  前些日子,从神京教坊司琵琶色来了位周娘子,青春年少,姿容俏美,是少见的一等一人物。

  这位周娘子领了神京礼部的诏令,到江南选买上等戏乐歌伎,眼下就暂居在清音阁中。

  阁中的乐曲艺人对这位周娘子,都十分关照,但凡她提出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

首节 上一节 288/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