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311节

  刘显在鸿轩厅等了一顿饭的功夫,才看到甄三姑娘带着丫鬟蓓儿回来。

  小丫鬟蓓儿腋下夹着一叠账本,右手还拿着一根沉甸甸的短棍,亦步亦趋的跟着甄三姑娘身后。

  甄芳青一见刘显,问道:“信送过去后,贾琮如何回复?”

  刘显说道:“贾公子看过信之后,就答应去锦衣卫说项,让三公子可以尽快出来。”

  甄芳青目光闪烁,问道:“他就没有问清事由,一口就答应了此事?”

  刘显说道:“看过姑娘的信之后,并没问到其他,只是一口答应此事,还说请姑娘放心,难道姑娘觉得有什么不对?”

  甄芳青幽幽说道:“我为了尽快从老铺中提走银子,便在老太太面前放了话,说会亲自请贾琮出面。

  我给贾琮送信,便是向家里做一个姿态。

  三哥涉及私运火器,要向从锦衣卫手中捞人,可不是清客吃饭那样简单。

  虽然甄贾两家是世交老亲,可贾琮和我们素不相识,又有什么交情可言。

  我虽从没见过他的面,但是听过太多他的事情,这人必定是个智慧超群、谋定后动之人,且也绝不像个心慈手软之人。

  当初水监司大案牵扯到金陵史家的两个子弟,史家人求到他门下,希望他能出面周旋解救,可是他连人家的面都不见。

  这件事在金陵可是不少人都知道,那史家是他祖母的娘家,他都会如此果断决绝。

  你说我们甄家人如何能和史家人比呢,虽然我让你去送信,但对贾琮能否帮忙,并不太抱希望。

  却没想到他不问事由,光凭我一份书信,就满口答应下来,难道不让人觉得蹊跷。”

  ……

  其实刚才刘显去给贾琮送信,对方能如此痛快答应此事,刘显也觉得有些意外。

  只不过他不像甄三姑娘那样缜密多思,能剖析的如此细致入微。

  甄芳青说道:“刚才我趁显叔去给贾琮送信,因已得了老太太允许,便趁热打铁去几家铺子调取银子,顺便查看账目和库资。

  结果在海云阁的库房中,找到了这样东西。”

  她从丫鬟蓓儿手中拿过那根短棒,递给刘显,说道:“显叔可认得此物?”

  刘显接过短棒看了几眼,目光中流露惊诧的神情,说道:“三姑娘,这应该是外洋的上等精铁。

  金陵薛家也是内务府皇商,他们家的紫云阁,每年都替兵部武库司,采购一定数量的这种精铁,用来打造上等的刀剑兵刃。

  我和薛家的管事有些私交,曾在他们的店铺中见过此物。

  不过这种上等精铁,官府都要严控,每次都是定量采购,造册使用记录,很少会流动到民间。

  虽不是像火器那样的民间禁绝之物,但是寻常民户根本用不到这种东西。

  海云阁的库房中怎么会有这种东西,这种上等精铁,可不容易买到。”

  甄芳青神色凝重,说道:“显叔果然见多识广,这东西在海云阁库房有不少,我清点过一共有一百零四件。

  我听店里的掌柜说,这些精铁是五天前从陆路送来,三哥亲自接的货,说是用来更新锻造甄家海船的船锚。

  我心中不放心,带着这根精铁,请教了城中老道的铁匠,他说这是出自奥斯曼的上等精铁。

  不仅可以用来打造削铁如泥的宝刀,而且还能用来打造火器的枪管!”

  刘显听了这话,脸色大变,说道:“三爷藏了怎么多上等精铁,他想干什么?”

  甄芳青冷笑道:“前头他私运火枪,又弄个身份不明的英吉利人,你找的老银匠探过这人底细,说他可能是个铁匠。

  如今三哥又囤积能铸造枪管的精铁,你说他想干什么?!

  就算我们问他,他只会说精铁是用来铸造船锚,不会和我们说实话的……。”

  我现在想的不是三哥会不会说实话,而是我一个女流之辈,都能在海云阁查到这批精铁的蹊跷。

  锦衣卫带着精通火器的火器司吏目,进店搜查居然没爆出此事,这实在太不同寻常。

  而且,你去给贾琮送信,他毫不犹豫便应承,帮忙将三哥带出锦衣卫,倒像是他对此事轻而易举一样……。”

  甄芳青秀眉紧蹙,在堂中来回走了几圈,刘显知道三姑娘遇到为难之事,惯有的举止动作。

  甄芳青突然停下脚步,双眸神光烁烁,对刘显说道:“显叔,你马上安排可靠的人手,尽快将五间老铺抽调的银子运走。

  所有现银都兑换成银票收藏,另外这两日盘点生意上的资材,能够挪用的银流,逐渐转到绣文阁。

  家中闲置的田产和铺面,暗中找好买家,有需要时可以随时变现。”

  刘显脸色一变,他在大宅门呆了一辈子,听说和见过的事情不少,自然懂的三姑娘这是在准备后路。

  有些担忧的说道:“三姑娘,这样做只怕三爷会察觉,虽眼下的事听着有些不好,但甄家是金陵大族,大老爷还有官身,事情不至此吧?”

  甄芳青俏脸生韵,透着股镇定冷静,说道:“三哥最近出的事情,已经越来越险了,他做了事不会和二房交待的。

  我一个女流之辈,管了家里的生意,就已招惹多少闲话,大房的事情更不会让我插手。

  但我不能看着父亲留下的家业被毁了,多做些筹谋准备,绝不会错的。”

第401章 面愚藏深险

  金陵,兴隆坊,贾家老宅。

  日头渐渐西斜,褪去炙热的阳光,洒落内院的草木房舍,衍生一片温馨安宁气息

  内宅小厨房里,龄官卷着袖子,露出两截晶莹雪白的小臂。

  乌发如云,俏脸生姿,一条粉白汗巾,将纤腰扎得盈盈一握。

  她右手抓着菜刀,左手掐着把鲜嫩的绿菜。

  菜刀和砧板碰撞出细密急促的响声,便将翠绿的蔬菜切得大小均匀。

  又将一条收拾干净的鲜鱼,用各式香料腌制入味,整齐的摆入蒸笼,却并未点火蒸煮。

  小厨房的院子里,豆官正拿着柄小斧头,准备将一截干柴劈成两截,不过人小力弱,好像总没成功,顽耍的成分倒更多些。

  两个厨房的婆子,提着米袋子和许多新鲜食材,进了小厨房。

  见龄官来回忙碌,便讨好的说道:“姑娘是娇贵人,怎么能在厨房捯饬,还是我们来吧,不然大管家要骂我们偷懒了。”

  龄官微笑道:“我算什么娇贵人,以前做惯厨房的事,今天三爷回来,我给他下厨,我会和金管家说,不干你们的事。”

  两个厨娘又赔了几句好话,便出了厨房。

  其中一个回头看了眼,灶台上俏丽动人的小姑娘,来回忙碌,脸上还带着纯真动人的笑意。

  对另一个厨娘说道:“府上不是都说,这小姑娘是三爷买来的小戏子吗。

  都说她常在三爷院子里,给三爷唱小曲,可比城里的名角唱得都好听。

  那些戏子不都是妖妖娆娆,整日只知道穿衣打扮,勾搭男人,可这小姑娘竟是个不一样的,还能给三爷做饭洗衣,倒是实在人。”

  另外一个说道:“你就闭嘴吧,戏子长戏子短,三爷屋里人也能这么碎嘴子,让金管家听到,指定就收拾你。

  我可听金彩家的说过,三爷以前忙着衙门的事,都不怎么回府,可这小姑娘来了,三爷隔天必定回来一趟。

  你知道三爷巴巴回来干嘛,专门教这小姑娘读书写字,平日里也对她宠得很,你说古怪不古怪,要只是买个小戏子,能这么上心。

  金彩家的说,三爷办完金陵的差事,还要带这丫头回神京伯爵府呢,你看这小姑娘长得仙女似的,以后可是个有前程的……。”

  ……

  自贾家嫡脉迁移到神京,老宅二门内宅一直空置,只有家仆定时进去打扫。

  这次贾琮回来,金彩重新收拾二门内,不仅给贾琮的院子配了四个丫鬟。

  而且在内院的小厨房,特地请了两个厨娘,负责贾琮日常饮食。

  龄官和豆官住进贾琮的院子,贾琮日常不在府上,倒是一切照常,每到用餐,厨娘自会把饭菜送到院子里。

  可每次掐指挨到贾琮回府的日子,龄官就会带着豆官帮忙,亲自下厨给贾琮准备饮食。

  她刚进戏班做的就是洗衣做饭的杂役,手上的厨艺着实不差,做这些事情对她来说很寻常。

  她才盈盈未至豆蔻,有些事情还是似懂非懂,倒不是就是单纯倾心贾琮。

  只是她过多穷困颠沛的日子,贾琮对她关爱眷顾,很是与众不同,她跟着他也觉特别安定稳妥。

  每当算计日子贾琮要回府,她就会提前在厨房忙活,总觉得他对自己好,她也想帮他做些什么。

  刚开始厨房的厨娘都犯嘀咕,毕竟是爷们院子里的女人,让她在厨房忙碌,好像有些不太合适。

  后来金彩让自己婆娘进内院看了两次,原先两夫妇觉得,贾琮又带陌生小姑娘回来,到底有些荒唐。

  如今见龄官手脚勤快,心思绵密,倒觉得三爷也不是胡来,带来的姑娘也算靠谱。

  因此,金彩就吩咐内院厨娘,三爷回府时,厨房里的事就听龄官指派。

  ……

  贾琮接到甄三姑娘的来信,顺理成章去了趟锦衣卫千户所。

  锦衣卫千户葛贽成是个老谋持重之人,早听刘勇回报甄家商铺搜检之事。

  神京锦衣卫指挥司密谕,其上所述辽东鸦符关新式火枪失窃,当今圣上龙颜震怒,其事其状,言犹在耳。

  如今正在火器稽私风口浪尖上,竟然在金陵世家甄氏店铺中,发现大批可锻造火枪枪管的奥斯曼精铁。

  不得不让这位金陵锦衣卫主官慎重对待。

  金陵甄家的根底,不同于其他世家大族。

  如果真的查证甄家私造火器,意图不轨,对金陵锦衣卫头目葛贽成,可能就是大功一件,也可能是祸事一桩。

  不过当初水监司大案爆发,前任锦衣卫千户冯丰年,因受大案牵连而落马。

  葛贽成接过金陵锦衣卫的烂摊子,不仅顺利平和过渡,更是将金陵锦衣卫千户所,打理得滴水不漏。

  不管胆识和才干,都胜过前任冯丰年许多,更是深刻明白富贵险中求的道理。

  遇上甄家这样的事,虽忌惮宫中那位尊崇的甄老太妃,不过葛贽成还不至于要做缩头乌龟。

  两年前贾琮在姑苏遇刺,葛贽成曾和贾琮有过公务来往,也算是老相识。

  听了贾琮说明事情的来由,以及他的打算谋划,两人自然一拍即合,锦衣卫做了番表面文章,就把甄世文放出千户所。

  葛贽成又派出锦衣卫精干人手,在甄家店铺布下多处暗桩,张网只待有所收获。

  ……

  不过对贾琮来说,缉拿周正阳归案,清理水监司大案后患,扫清大周海政后顾之忧,才是他此次下金陵的职责所在。

首节 上一节 311/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