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322节

  贾琮早就知道甄家的甄宝玉,不仅和贾宝玉同岁,模样也非常相似,甚至连厮混内宅、喜好女色、祖母骄纵等情形都一般无二。

  如果能见到真人,不知是否真像传说中描述的那样。

  同来贺寿的宾客,几乎人人身份不俗,很多是出身金陵世家大族,或官衙中与甄应嘉有交情的同僚官员。

  他们见到贾琮出色的风仪样貌,都已多有瞩目。

  又看到甄家的大管事刘显,亲自出来迎接贾琮,态度十分恭敬客气,心中更加惊讶。

  刘显这位甄家大管事,在整个金陵城都颇有些名气。

  到场的宾客,多半都知道他是当年甄家二老爷的得力下属,如今更是甄家生意主事人甄三姑娘的左膀右臂。

  甄三姑娘虽然卓绝不俗,在生意场上多有惊艳之举,但她毕竟是个女儿家,不好事事都亲为,桩桩都抛头露面。

  所以甄家生意上许多事情,都是这位刘显大管事出面料理。

  在金陵的生意场上,这位刘大管事可是颇有影响力的人物。

  如今却以如此低调和蔼的做派,亲自接待一个年未弱冠的俊美少年。

  但这些宾客之中,有少数官员曾和陪都工部有公务往来。

  或有人平时颇有雅趣,经常出入清音阁听曲赏乐。

  所以他们多半认出,这风仪极其出众的少年,便是最近在金陵风头颇劲,陪都工部火器司监正贾琮,江南文名久著的少年威远伯。

  宾客之中更有耳聪目明之人,听到刘显说是奉了甄三姑娘之命,特地过来迎候贾琮。

  很多人都知甄贾两家同为金陵老牌世家,两家更是累世交好的老亲。

  贾琮和那位甄三姑娘,同为贾甄两家少年一辈中最出色的人物,似乎他们的年龄也算相当……。

  如今这位一向眼界颇高的甄三姑娘,让自己的心腹管事亲自出迎,那些知道些根底的宾客,多少遐想出一些喜闻乐见的猜测。

  ……

  贾琮跟着刘显走堂穿门,甄府虽没有荣国府勋门深重,但在世家宅邸中也已蔚为不俗,走了半盏茶的功夫,才到了二门内院门口。

  早有一个笑容可掬的婆子,已等在门口相侯,见到刘显到来,问道:“当家的,这位就是贾府的琮公子?”

  刘显微笑对贾琮说道:“贾公子,我只能送到这里,我家里的会带公子入内院。”

  贾琮谢过刘显,便带着龄官,跟着那婆子入了内院大门,一路逶迤经过不少亭台房屋。

  那婆子还不时回头打量贾琮,脸上颇有惊艳赞叹的神情。

  这带路的婆子便是刘显家的,她丈夫是二房生意大管事,她便是二房内院的管事婆子。

  甄家的二房太太,自从甄应泉出事之后,曾经大病一场,之后便寡居内院,寻常很少出现人前。

  刘显家的曾是甄芳青母亲的丫鬟,一向对甄芳青母女忠心耿耿。

  前些日子府内已传开,大房太太和神京的二小姐,都看好神京贾家那位少年威远伯,认为是三姑娘的世家良配。

  后来听说这位少年郎还救了大房的三爷,连老太太都开始稀罕起这贾家少年,大老爷甚至还给神京贾家去信议亲。

  本来这事都是大房在那里鼓捣,刘显家的在大宅门呆了一辈子,哪里不知道大房老爷太太那些心思伎俩。

  所以她原本对这位贾家公子有些将信将疑,后来听自己当家的说,三姑娘和贾家公子见了一面,两人的确十分登对。

  这让刘显家的变了想法,对这件事也好奇起来,毕竟关系到甄三姑娘的终身。

  今日她第一次见到贾琮,便惊讶于他出色的容貌仪态,这世上竟然有生得如此得意的男子,更何况年纪轻轻就封了伯爵。

  她的心中为三姑娘高兴,脚步也变得轻快了几分,走上一会儿时间,三人便到了裕和堂。

  刘显家的进门报信,只等片刻就出来,笑着掀开门帘,说道:“贾公子,老太太有请。”

  那一刻贾琮无端生出进荣庆堂的既视感,因为甄贾两家不管是府邸、家风、做派实在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贾琮带着龄官一进入裕和堂,首先看到堂中主位之上,坐着一位灰白头发,面目慈和,一身绫罗的老妇。

  想来这位必定就是甄家老太太,其余就坐几位衣饰华贵的妇人,年龄不一,必定都是甄家内宅女眷。

  那老太太身后还站着位艳如玫蕊的少女,玉姿芳容,风华夺目,一双秋水婉转的双眸,盈盈望着他,嘴角似有笑意。

  贾琮微微一愣,便认出那是换了女装的甄芳青。

  比起那日一身男装的俊美朗逸,换了女装的甄芳青光彩照人,女儿家的俏美柔婉,明艳无俦,甚是动人。

  贾琮目光无意间转动,突然看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正坐在甄老太太右首座位上,心中微微讶异。

  按理说甄家内院正堂,眼下都是女眷在座,出现成年男子的概率极低。

  即便是甄家家主甄应嘉,如果没有要事,多半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也就是贾琮这样的青春少年,出现在此时的内堂,才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他略微凝神看去,见老者容颜温润,肌色白净,举止轻盈,毫无半点老态。

  这时看清对方样貌,贾琮心中又惊又喜,这人竟是神京名医张友士的兄长张友朋。

  当初贾琮离京下江南时,黛玉正收到林如海的书信,信中说林如海这一年时间,久病难去,身体也有些不比往年。

  贾琮见黛玉忧心不已,便想邀请医术超凡的张友朋一同南下,去扬州给林如海诊治。

  他离京前曾去神京北郊花溪村拜访这位神医,但张家药童说张友朋南下访友,要两月后才返回神京。

  贾琮万万没想到居然在金陵甄家见到他,倒真是意外之喜,心中已经打算如何邀请他,去扬州给林如海诊病。

  那张友朋也认出了贾琮,似乎对他出现在甄家,并不感到意外,微笑着对他颔首示意。

  ……

  方才刘显家的进堂禀报,堂中在座之人都知道这入堂少年,便是神京贾家如今名声在外的少年威远伯。

  这二年时间,金陵坊间对贾琮的传闻极多,且事事卓绝不俗,十分引人关注。

  因此他刚一进入堂中,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众人见他一身月白薄锦长袍,腰系九犀玉带,一头乌油油的长发,整齐的梳成发髻,别了一根润泽凝脂的白玉簪。

  秀眉浓挺,眼似秋潭,鼻翼和嘴角的线条,修挺流畅,犹如山峦清流,有种难以言喻的美好。

  举止风仪更似迎风玉树,竟像是从画中走出一般,当真是一等的好人物。

  在座的都是甄家嫡脉和偏房的主妇,多少都是见过不少世面,却也是第一次看到,容貌风姿如此出众的少年郎,心中多有惊异之感。

  在座的甄家大太太身边,还坐着一个中年美妇,容貌和甄芳青相像,只是形容清瘦,脸色也略有几分苍白。

  她看到贾琮时,薄有轻愁的眉梢,也微微舒展开来,看了一眼站在老太太身边的女儿,嘴角生出一丝淡淡微笑。

  她便是甄芳青的生母,甄应泉的夫人,甄家的二太太。

  原先大房太太在老太太面前,说了这贾家少年许多好话,巴不得早些做成女儿的亲事,她自然知道大房打的什么主意。

  所以二太太对这件拉郎配的事,一直有些抵触。

  她虽知道大太太撮合亲事,是别有用心。

  但如今见了贾琮这般人物,也觉得这人不管家世,还是品貌,倒是少有的良配。

第410章 恩义延两世

  金陵,甄府,裕和堂。

  甄老太太笑容可掬,问了贾琮神京贾家的常事,还有贾母的近况。

  贾琮见这老太太一副唠嗑的架式,就说了贾府一些轻松的趣事。

  虽然甄家大太太对贾琮的事,心存私念,见老太太和贾琮聊得熟络,也插着问上几句话。

  连一向沉默少言的甄家二太太,都问了贾琮几句关于年庚,父母亲长的闲话。

  贾琮虽然一一回了话,但心中不免泛起古怪的感觉,这个场面有点像相亲……。

  此时,他还不知道甄应嘉早就写信给贾政,信中已提到他们和甄三姑娘的议亲之想。

  甄老太太见他面对满堂贵妇,应答合度,举止从容不迫,虽然年纪轻轻,器宇风范却着实卓尔不俗。

  到了她这种年纪,阅人极多,世情练达,知道样貌生的得意虽算难得,但如此年纪就有这等气度,却更加难能可贵。

  而贾琮轻易就能将甄世文带出锦衣卫,这份游走官场的通达和能耐,更让她对这个少年人另眼相看。

  甄太夫人笑道:“早听说哥儿是个出众的,如今见了面,当真更胜闻名,贾太夫人真是有福气,养出如此出众的孙辈。”

  贾琮回道:“太夫人过奖了,贾琮到了金陵之后,便收到家中来信,让我代表家中长辈,务必上门给太夫人拜寿。

  只是到了金陵之后,公务繁忙,未能早些到府拜望,还请太夫人不要见怪。”

  甄太夫人笑道:“年轻后生忙于公事,天经地义,这有什么好见怪的。

  甄贾两家是金陵世家,我和你的祖母年轻时,还是闺阁手帕之交,自从她去了神京,已有五十年未见。

  如今知道她有了你这样的孙辈,我也为她高兴,你到了甄家就如同到了自己家,千万不要外道。”

  甄太夫人把在座甄家女眷,和贾琮引见一番,又见跟着贾琮身后龄官,生得俏美可爱,心生好奇。

  问道:“琮哥儿,这位姑娘我却没见过?”

  贾琮微微一愣,一时也不知怎么解释龄官的身份。

  甄芳青却心中明白,贾琮对龄官异样的关爱,龄官还长得很像贾家那位林姑娘……。

  而且龄官还是她请来的,自然要出门解围掩饰。

  便笑着对太夫人说道:“这位龄官姑娘是兴隆坊老宅的女眷,那日我去拜谢玉章见到了,就很喜欢她,是我让玉章带她来玩的。”

  甄老太太听了这话,只当龄官是贾家金陵偏房的姑娘,也不疑有他,说道:“既然是这样,都是老亲姊妹,你就好好招待。

  又笑道:“琮哥儿也拜过寿了,他难得来甄家一趟,青儿带他们去园子里逛逛,说说话,帮我尽地主之谊。

  可不要和我们这些老的窝在一起,闷坏了少年人就不好了,等开了寿宴,我就让丫鬟去叫你们。”

  甄芳青笑着应了,便要带着贾琮和龄官离开。

  ……

  贾琮走时又和张友朋见礼,说道:“张先生,好久不久,晚辈离京之前,曾到花溪村拜见,因先生下南方访友,憾未得见。”

  张友朋笑道:“老夫刚从杭州府访友回程,路过金陵要盘桓一些时日,如今住在城北福寿巷。

  贾公子有闲暇,可来福寿巷说话,去了那里说我的名字,就能找到我的住处。”

  贾琮正想请张友朋下扬州,听了这话正中下怀,连忙回道:“晚辈一定会登门拜访先生。”

首节 上一节 322/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