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412节

  他得陛下钟爱,视其继统之人,他为人至情,对本宫也十分孺慕孝敬。

  别的皇子都称本宫为太妃,只有他素重情义,心有赤诚,不顾避讳,常喊本宫为皇祖母。

  却没想到后来会出那样的事,本宫和陛下一样,心甚爱之!事后每每想起,难以自持!”

  ……

  甄老太妃说到这里,忍不住老泪纵横,永安帝双眼含泪,身子微微颤抖,似乎在强自压抑内心悲怆。

  “如果当初他只是个平庸的皇子,如今必定还能侍孝于圣君膝下。

  这些年陛下钟爱卓绝的少年英杰,旁人或许不知,但本宫却知陛下苦心,陛下是在补心中所憾……。”

  甄老太妃的话,似乎戳中永安帝的心防,揭开他心中最隐秘慈和的心绪。

  上皇原本心情悲怆,神情刚厉,竟然缓缓松弛,双目微阖,脸上竟生出一片释然,一种解脱。

  甄老太妃继续说道:“就说贾家那孩子,陛下数年前得了他的字,便时时赏玩,爱不释手。

  后来听说他在辽东立下平定之功,陛下更常和我说,这孩子是难得一见的文武奇才。

  当初圣上因辽东之功册勋,如果不是陛下让太后赐礼贾琮,又派人去贾府向贾琮求字,没有这般因势利导,那孩子如何能得世袭罔替的殊荣。

  陛下虽不动声色,但拳拳惜才之心,令人动容,陛下是在贾琮身上,看到似曾熟悉的影子,才会如此对他吧。

  那日我在宫中见到贾琮,器宇风华宛如当年,本宫虽老,但是一颗心未朽,不糊涂,看的明白……。”

  甄老太妃看了永安帝一眼,见他虽面无悲喜,但一双眼睛中波光扰动,应是极不平静。

  “陛下之所以迟迟未下赐婚,是担心贾琮娶了芳青,从此便丢了前程。

  但是,圣君有悯爱惜才之心,天道有功败生死之命。

  那孩子已得世袭罔替贵勋之位,一生荣华富贵绰绰有余,如果因赐婚而投闲置散,从此安乐平和一生。

  比起当年吴王,未尝不是一种福分……。”

  甄老太妃最后一句话,让永安帝身子一震,一下击中了他心中软肋!

  他看着病榻上抚养他长大的甄老太妃,容颜哀绝,眼中神光已渐渐溃散。

  永安帝心中悲恸不已,十几年前这样的哀伤,他曾经历过一次,没想到他还要再承受一次。

  虽非母胎亲生,但数十年母子之情,岂能是一场虚妄。

  而且,甄老太妃所言,老成睿智,未尝没有道理……。

  永安帝心中震颤,对着病榻上的甄老太妃,话音满是沉痛:“朕当年无可奈何,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铸成锥心之痛。

  这些年太妃日夜所想,就是想让朕放下心结,朕懂得太妃的苦心,朕必定会让太妃如意,下旨赐婚,以此喜兆求太妃安康。”

  他声音激荡,对堂外喊道:“欧阳彬入殿!”

  内侍总欧阳彬听到声音,急忙开了殿门,小步走入寝堂。

  永安帝沉声说道:“传朕旨意,命礼部即刻拟定赐婚诏书,为贾琮和甄芳青赐婚,选定吉日,宣诏甄贾两府!”

  甄老太妃听到永安帝下旨,一双昏花老眼闪现光彩,但很快慢慢又黯淡下来。

  甄老太妃缓缓挪动干枯冰冷的手,轻轻握住永安帝宽大的手掌,说道:“陛下当放下前事,宽解心怀,颐养龙体,岁岁安康。

  本宫以后不能再时时陪伴陛下,本宫谢陛下……厚恩……。”

第471章 圣心不可欺

  宁荣街,伯爵府。

  最近几日,内院一处宁静清幽的小院中,常传出悠扬空灵的木鱼声,还夹杂着清悦恬美的诵经声。

  迎春特意嘱咐内院的婆子和丫鬟,不得轻易靠近这所小院,以免打扰院中人的清静,那里住的是伯爷请的贵客。

  那日贾母本想将病中的黛玉挪回西府,探春借修善师太诵经祛厄的说辞,才让贾母答应将黛玉留在东府养病。

  黛玉当时急痛攻心,得的只是一时心病,有了贾琮这贴心药,事后其实已无大碍。

  但探春和迎春已把话说出口,也担心贾母又生出挪回西府的念头,自然要在贾母面前做出事情应景。

  只是贾琮一向对修善师太颇为崇敬,不仅因为对方是位高德僧尼,他更感念修善师太对芷芍的再造之恩。

  贾琮觉得黛玉心病已去,只要好好将养就行,就这样去请修善师太,似乎有些不妥。

  况且修善师太年事已高,一向身体不好,也容不得多做奔波。

  后来还是芷芍想到折衷的办法,由她去请师姐妙玉到府诵经。

  妙玉从小修行,除了先天神数缺乏火候机缘,其余佛业已尽得修善师太衣钵。

  只要请了妙玉前来,既可以还了贾母面前的许诺,芷芍和妙玉师姐妹也好同府相处几日。

  贾琮却以为妙玉为人孤僻清冷,而且一直以来,自己带走芷芍,妙玉对自己总有些隔阂,只怕不会轻易登自己的门槛。

  但见芷芍笑嫣盈盈,似乎颇为期待,知她和妙玉姊妹情重,但有相伴总能开怀,也就顺着她的意思。

  贾琮还让管家在内院,找了一处清净小院,临时布置成佛堂,以供妙玉诵经住宿所用。

  不管芷芍能不能请到妙玉,礼数准备还是要的,且妙玉师徒以后常住神京,有芷芍的关系,时有往来也是少不了的。

  原本只是抱有备无患的心情,最终让他微微有些意外,芷芍去了一趟牟尼院,还真的将妙玉接入府中。

  迎春、探春等姊妹都是一次见妙玉,见她虽缁衣佛尘,却难掩光彩,秀美绝尘,芳姿玫然,竟是如此出色。

  只是这样活色生香的美人,怎么小小年纪就遁了空门。

  贾琮和迎春带着众姊妹,在显德堂奉茶礼待,之后妙玉便带着芷芍和黛玉入了佛堂。

  往后几日,妙玉从《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甄选精妙要义,对黛玉虔诚诵咒,为她启灵解心。

  贾琮因心中好奇,曾去佛堂外听了几次,还隔着纱窗探看佛堂中景象。

  但见佛堂幽幽,观音像前,蒲团之上,焚香缥缈,倩影缁衣。

  妙玉轻灵悦耳的诵经声,洁净无垢,清妙绝伦,似乎能绕梁不散。

  让他这个堂外听经之人,凭空生出妙想出尘之念,这几日心中隐忧压抑,随着妙玉的诵经声,竟无声无息之间,悄然而散。

  不禁让贾琮心中大为惊讶,万没想到妙玉的诵经之音,居然有这等奇异。

  原本贾琮对什么念经驱邪,心中是完全不信的,他是后世之人,事事注重实物逻辑,佛道持咒之能,似乎找不到格物依据。

  只有听过妙玉的诵经声,心中才不由生出感慨,即便自己来自后世,比今人多许多远见卓识,但是在认知上还是有盲区和局限。

  有些事自己不知,不代表它不存在,或可以武断为虚妄。

  就像修善师太,精通先天神算,据说能断未来之事,原先贾琮有些不信。

  见了妙玉诵经的奇异本领,再想到自己奇异的来历,天下无奇不有,大概就在于此。

  这样看来修善师太先神算的本领,也说不定是真有其能。

  ……

  等到妙玉将《地藏菩萨本愿经》节选精义,诵咒七七四十九遍,也就完了此节功课。

  虽然请妙玉过来诵经,只是贾琮、探春等人在贾母面前做个样子,省的贾母觉得东府不太平,又拿挪回西府说事。

  起初,黛玉对请人诵经,也觉得是虚应其事,并不放在心上,只是来人是芷芍的师姐,她倒是想好要以礼相待。

  等见到妙玉如此秀美出尘的人物,已经颇为惊讶。

  后来佛堂之中,数日听她诵经持咒,清悦呢喃,宛如梵唱,只觉身心涤荡,灵台清明,心中执念尖锐,都化去几分。

  黛玉原先只是以为妙玉人物出众,却没想到她在佛理诵咒上,有这样的本领,心中也不禁生出惊佩。

  妙玉虽然生性清冷孤僻,但对同样出众的黛玉,似乎颇有好感,又知黛玉待芷芍亲厚,更愿意和她亲近。

  妙玉离府那天,贾琮和迎春、黛玉、芷芍等在宣福堂奉茶相送。

  贾琮说道:“妙玉师傅到府诵经,尽心尽力,为林妹妹诵祷祈福,贾琮感激不尽,真不知该如何相谢。”

  妙玉听了贾琮这话,微微一笑:“威远伯果然想要谢我?”

  贾琮见妙玉言语难得随和,无意间露出绝尘般笑嫣,仿佛昙花静芳,清艳夺目,隽雅动人。

  当年贾琮从姑苏带走芷芍,让妙玉失去了投契的师妹,心中对贾琮颇有隔阂,所以对他一向没什么好脸色,也从没对他有过笑容。

  直到这次贾琮下金陵,又将芷芍送到蟠香寺,当时妙玉重新见得芷芍,那一瞬清冷消去的璨然一笑,让贾琮至今难忘。

  大概是妙玉过于孤清,青灯古佛,不拘言笑,这才会使偶然绽显的笑颜,愈发璨然夺目。

  如今再次见到这笑容,竟依旧让他有些失神,一个尼姑笑得如此好看,佛祖座前真是罪过。

  贾琮定了定神,说道:“自然要相谢,这还能有假。”

  这时妙玉脸上的嫣然已隐去,似乎刚才惊鸿一笑,只是听了贾琮相谢的话,下意识的反应。

  妙玉突然说道:“你要谢我也不难,只需一件我喜欢谢礼就成。”

  听了妙玉这话,黛玉和迎春都脸色古怪。

  她们都知贾琮只是客套之言,妙玉却开口要件喜欢的谢礼,突兀怪诞,寻常人之间相交寒暄,哪会说出这等不合时宜之言。

  只有芷芍脸上有些忍俊和苦笑,自己这师姐从小青灯古佛,离弃红尘,不通常俗,性子放诞诡僻,分开经年,她还是半点没变。

  堂中只有贾琮不以为意,他自然深知妙玉的脾气,微笑道:“不知什么谢礼,才是妙玉师傅喜欢的。”

  妙玉秀目晶莹,直言不讳,说道:“威远伯以书道闻名天下,那年你送师傅的《佛说五蕴皆空经》,我常常诵读,便是极好的。

  如今庙室之中,推崇流传那卷般若心经,传闻便是威远伯幼时得奇僧传授,经文虽凝练,却句句珠玑。

  我想请威远伯手书一卷相赠,也好时时拜读持咒。”

  黛玉和迎春听了这话,原来妙玉直愣愣讨要谢礼,并不是什么金银俗物,而只是向贾琮求字。

  这本来是件挺雅的事情,偏偏被她说的突兀怪癖,不禁都心中莞尔,觉得这俏尼姑虽言行有些怪诞,也有几分朴拙的天真。

  贾琮笑道:“这件事容易,只是这几日心绪不宁,手书佛经,笔触难消浮躁之气,仓促写了相赠,恐有不敬。

  等我俗事清理,再用心写了赠你可好?”

  妙玉说道:“如此甚好。”

  ……

  等到妙玉正要起身告辞,邢岫烟有些急匆的赶到宣福堂相送。

  见了妙玉便说道:“妙玉姐姐,我有些事情耽搁了,还好赶得及送你,这次去了,不知你下次什么时候来。”

首节 上一节 412/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