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434节

  说道:“你老是说儿子不争气,宝玉比儿子可坏多了,他出口就是欺君之罪,竟敢骂皇上的爹。

  你说皇上那得多没面子,多生气,要不怎么专门派宗人府的人上门揍他。

  我听冯紫英他们说,如今神京的公候老勋贵,对太上皇都是奉若神明,宝玉骂人家是蠢……,这可是犯了众怒的。

  就这么说吧,以后宝玉要是说亲,满神京的勋贵小姐都不会相中他,哪家要是嫁姑娘给他,不就是和皇上和太上皇对着干。

  妈,你说宝玉如今的名声,不是臭大街,又是什么,我就看不惯他宝天王的做派,弄得全天下都要喜欢他一样,胡言乱语终于做出祸来了。

  妈你老是说他好,他又好在那里,读书不成,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连我都不如,我还能给家里跑跑生意,他只会在内院玩弄小丫鬟。

  儿子虽然浪荡,还知道忠君爱国呢,他整天娘气歪歪的,屁都不是……。”

  薛姨妈听儿子说得愈发粗俗,不禁皱起了眉头,不过觉得儿子的话,好像也有些道理。

  薛蟠灌了三杯醒酒汤,脑子清醒,不知是过于超常发挥,还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话,愈发说得兴起。

  “妈你可不要糊涂,如今宝玉就是个没人要的,你还把妹妹推过去,填他这个火坑?”

  原本许姨妈觉得贾琮指望不上,退而求其次,宝玉也是是个极好的选择。

  可如今被儿子一顿乱拳,彻底打晕了头脑,原先的打算变得左摇右摆起来。

  内屋的宝钗,其实一直留心听外头的话,当听到哥哥说什么做妾的话,心中羞怯难抑,只能掩耳盗铃,当做没听见。

  但是哥哥说的其他话,虽然有些粗俗,但宝钗却觉得大有道理。

  其实宝玉和琮兄弟或自己哥哥相比,他大抵和哥哥是一类人物,只不过宝玉比哥哥多了些精致浪荡罢了。

  没过一会儿,宝钗听到外屋没了说话声音,自己哥哥也回了自己房中,宝钗过去歪在秀榻上,正有些思绪难平。

  突然听到外屋传来金钏的声音:“晴雯姐姐,你怎么有空来了?”

  晴雯翠丽清澈的声音响起:“今天我们三爷请了神医张友朋到府,来给林姑娘把脉,三爷说这位张大夫医术十分了得。

  三爷知道你姑娘有旧疾,一直需要服食冷香丸压制,所以请你们姑娘过去东府,也烦张大夫把一下脉,看有没有更好的调理法子。”

  薛姨妈笑道:“琮哥儿真是有心了,请了名医到府,也想到我们宝钗,你回去帮我道谢。”

  宝钗在里间听了这话,心中喜欢,便掀开门帘出来。

  ……

  荣国府,荣庆堂。

  贾母坐了正位的卧榻,身边坐了贾政,下首坐了王夫人、王熙凤。

  本来贾母叫鸳鸯去东府请贾琮,让他一起过来说事情,可鸳鸯回来后,却带回了迎春,并不见贾琮的人影。

  贾母心中便有些不快,对迎春说道:“你兄弟如今在家里,怎么也算有些根底,家中爵位传承这么重要的事,他怎么一点都不上心。

  我叫来过来出主意的,他到底有什么要紧事,自己不过来,却打发你一个姑娘家过来。”

  迎春起身说道:“老太太,琮弟今天请了神京名医张友朋,来给林妹妹把脉,这位张大夫医术十分高明,在扬州治好了林姑父的病症。

  而且,张大夫有治疗林妹妹不足之症的法子,琮弟把这事看得重,所以陪着张大夫就诊呢。

  大老爷爵位承嗣的事,那日凤姐姐找我商量后,我已问过琮弟,他知道的也都和我说了,老太太问我就是。

  等忙过林妹妹的事,琮弟就会过来。”

  贾母听说是给黛玉看病,虽不好多抱怨,心里到底有些不快。

  外孙女的身体,虽也是贾母最关心的事,但比起荣国府爵位传承,在他心底还是摆在其次的。

  只是请大夫给黛玉把脉,这等小事在这小子心中,居然比荣国爵位传承,还看得要紧,自己这个祖母让人去传他,居然干脆不来。

  贾母心情郁郁说道:“他在外面生龙活虎,到了家里就是百事不管,虽知道疼爱姊妹,也是件好事。

  但少年人终归没个分寸,也不分个轻重缓急……。”

  迎春在一边听了,默默无语,心中却想着,老太太竟也忘了,前头出过改立世子的事,搞得大家脸上难堪。

  如今琮弟哪里肯对西府爵位多言,真要管多了,老太太说不定又生出疑虑。

  贾政听了贾母的话,连忙出来打圆场,说道:“大夫给林丫头把脉,也费不了多少时间,事情完了琮哥儿自然就来了。”

  又对迎春问道:“二丫头,琮哥儿前头是怎么说府上承爵的事的?”

  迎春说道:“琮弟说大老爷的丧事已过了七七之数,按道理父爵承袭,宗人府应早该下文,但如今毫无动静,的确有些奇怪。

  琮弟还说勋贵爵位传承,虽然都是宗人府主理,但按照规程也要圣上核准,宗人府才会按制办理。

  或许是最近宫中政务繁忙,大老爷爵位传承也是寻常之事,延后几天也是有的。

  琮弟说他和宗人府大宗正素无往来,也不好贸然去打听,况且上次因为宁国府的事,大宗正对我们家似有芥蒂,问了反而不好。

  如今情况之下,也急不得什么,只能耐心等待几天,再看看情形。”

  贾母听了这话,心中不乐,本以为这小子是个有本事的,可瞧他说的这些话,说了和没说一样,这爵位可是他们大房的,居然半点不上心。

  王夫人听了心中冷笑,这琮哥儿对西府承爵的事,摆明了就是不想理会。

  他自己早就得了爵位,自家得了体面就好,哪里会管西府世传爵位能不能承袭,亏他还是贾家子弟,竟然这等冷心冷血。

  贾母说道:“他就是年轻,能见过多少事,不知道其中轻重,赦儿丧事早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承爵的事情却毫无动静。

  这种事但凡出现古怪,必定有个缘故,那里能像他说的那样,只是一味干耗等待,我也指望不上他,只能舍了自己一张老脸。

  政儿,你帮我给太后娘娘写封请安折子,言辞一定要恭谨客气,其中稍许提到荣国袭爵之事。

  我和太后娘娘年轻时总还有些香火之情,她看了折子就懂了其中意思,只要她帮我们贾家说上几句话,这事可能就过了。”

  一旁的王熙凤听了心中欣喜,她出身金陵王家,嫁入荣国贾家,自然听说过当年一些勋贵旧事。

  当今懿章皇太后与贾母年纪相仿,同样出身世家大族,闺阁时两人就有往来,是正经的手帕之交,彼此交情自比其他诰命更有渊源。

  这父子爵位传承,本就是常理之事,也不知什么缘故卡住,既然宗人府都没出声,那必定没什么要紧的东西。

  如今有了老太太出马,抬出皇太后这么大的人物,这事必定很快会畅通起来。

  王熙凤一想到这些,心情瞬间变得阳光明媚,自己期盼许久的二品诰命之身,已经近在咫尺,那该是何等的体面。

  ……

  宁荣街,伯爵府,贾琮院。

  贾母等人殚精竭虑,挖空心思谋划承爵之事,贾琮丝毫不想理会,他既知贾赦隐罪之身,心中料定荣国传爵必出变故。

  但此事涉及私密太多,却不是他可以涉危插手,况且贾赦自己做孽,荣国难逃其咎,也怪不得旁人。

  他眼下最关心的还是黛玉的不足之症。

  张友朋给黛玉和宝钗分别把过脉,又被贾琮请到书房询问详情。

  张友朋抚须说道:“方才我探脉观气,林小姐当真是天生秀骨,不过她和林大人一样,生来气脉羸弱,和我当初的判断一样。

  如今林姑娘病灶已确定,老夫回去便能按病况,以三生还魂草为引,斟酌配制对症宝药,有半月时间便能完成。

  至于那位薛姑娘,她是积年旧病,她用的那味冷香丸,乃是海上奇方吗,也算对症,但似乎略有不足。

  老夫会带药方回去参详,或许能调换一些配药,可让药性提升一二成,可让此药配置不这么繁琐。”

  贾琮神情感激,说道:“那就多老先生费心了,先生神术,能消除家中姊妹的隐忧,贾琮感激不尽。”

  贾琮中心中突然浮起异样感觉,那年宝玉因不满黛玉藏了自己的手书,耍赖摔玉,气得黛玉呕血冷心。

  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很多事情的轨迹,很多人的宿命,便无形被改变了。

  眼下张友朋靠着高绝的医术,为黛玉确症制药,可以医好她先天不足之症,避免了黛玉早夭的宿命。

  甚至还能帮宝钗修正冷香丸的偏方……。

  ……

  贾琮心中满腹喜悦,正要送张友朋出书房,张友朋无意之间,看到墙上挂着具七弦瑶琴,目光微微闪烁。

  笑道:“我知威远伯的恩师是文宗柳静庵,你的师娘崔夫人是大周古琴圣手。

  想来威远伯必定得传师承,也是一位知音高手,这具瑶琴形制古朴,乃是少见的古物,颇为不俗,必定是威远伯常抚之物。”

  贾琮看了一眼墙上的瑶琴,这张瑶琴他从小就非常熟悉,在东路院禀库房居住时,就挂在房间的墙上。

  后来后被他带到了荣国府清芷院,在之后便被他带到了伯爵府,这么多年几乎从没离身。

  因为他的奶娘赵嬷嬷告诉他,这具瑶琴是他生母杜锦娘唯一的遗物,让他一定要好好保存。

  贾琮的师娘崔夫人虽是古琴大家,但他每次去括苍山,主要跟着柳静庵揣摩举业,因为时间有限,从师娘崔夫人那里,只是学了些皮毛。

  崔夫人告诉过他,古琴保养,不仅需要时常弹奏,而且不能长久盒藏,需要经常悬挂,时时呼吸光气,会让琴声更加和畅。

  上次贾琮下金陵之前,曾让芷芍将这具瑶琴盒藏,这次回来之后才将琴重新拿出悬挂。

  但是除此之外,贾琮对古琴并无太多认识,这具从小熟悉的瑶琴,对他来说只是亡母遗物,是否有多大价值,他并不太在意。

  他曾去过张友朋在花溪村的宅邸,知道他不仅医术高绝,而且还精通绘画,是个杂学兼通的人物。

  他既然说这具瑶琴,是价值不菲的罕见古物,应该不会信口胡说,必定也是有的放矢。

  历来古琴保持传世不易,前朝数代流传至今的古琴,一般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可是自己的生母杜锦娘,生前只是云燕楼一名淸倌儿,虽然有花魁之名,但也应该用不起这种价值不菲珍物。

  贾琮心中微微奇怪,也生出一丝谨慎。

  说道:“倒是让张先生见笑了,我平时不是忙于公务,就是跟着先生揣摩举业书经,师娘的本事只是学到一些皮毛。

  这具古琴并不是常用之物,不过书房中一件摆设。”

  张士朋又看了那古琴一眼,说道:“原来如此。”

第485章 危难入神京

  荣国府,荣庆堂。

  这天大早,贾母就让贾政将呈给懿章皇太后的请安折子,上呈到通政司,经通政司规程转送宫中。

  至于什么时候,能得到太后的回音,也只能耐心等待了。

  这也是贾母尽快疏通荣国袭爵之事,唯一能想到和做到的办法。

  她这人是高乐宽心的日子,一辈子过得都是富贵优容的日子,从没日夜担忧挂心的习惯。

  即便是承爵这样的大事,她自己力所能及想了办法做过,心里也就暂时放下。

  贾母和王夫人、王熙凤说了些闲话,想到昨天东府请了神医,给自己外孙女诊脉的事。

首节 上一节 434/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