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455节

  这天正巧芷芍带了英莲和邢岫烟,去了城外尼牟院看望修善师太和妙玉,龄官去了黛玉房中,晴雯也不知去了那里。

  五儿连忙进屋,帮贾琮梳发净面,还要翻找得体衣裳,因贾琮如今丁忧卸职,入宫只能穿戴常服。

  只是这些房内之事,寻常都是五儿和晴雯一起做,一个人有些手忙脚乱。

  平儿在一旁见了,脸色变得愈发俏红,见五儿翻箱倒柜找衣服,便上前帮贾琮拆了发髻,用篦子细细梳理头发。

  她双手甚是伶俐,没一会儿就帮贾琮重新结了发髻,上了发簪玉冠。

  两人围着贾琮一顿忙碌,好不容易收拾完毕,贾琮对着平儿一笑:“今日劳烦平儿姐姐了。”

  五儿在一边笑道:“以后劳烦的时候还多着呢。”

  平儿红着脸正待说话,却见贾琮拿了写好的奏本,已快步出了内院。

第499章 落罪待承爵

  大周宫城,乾阳宫。

  空荡的大殿里,兽鼎铜鹤吐着袅袅焚香,如兰似麝,令人愈发神清气凝。

  嘉昭帝翻阅这贾琮提上的奏章,望着侍立下首的少年,心中不免有些讶异。

  他今日传贾琮入宫觐见,一是因贾琮上书为兄长祈恩之事。

  二是听说贾琮对后膛枪营造进行改进,这让对新式火枪十分期待的嘉昭帝,急切想要一听其中究竟。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贾琮一进入大殿,便向他呈上早就写好的奏书,上面详细叙述后膛枪改进事宜,还附带了两张新绘制的图纸。

  这份奏书用词精炼,叙述详尽,想来贾琮花了不少功夫,而两幅线条繁复,画工精细,还标注文字说明,让人一目了然。

  嘉昭帝挥手屏退殿中伺候的宫女和太监,就留下郭霖一人在旁。

  他微笑说道:“你倒是懂朕的心思,知道朕关注后膛枪的研制,早早写好了奏章,画好了图样。”

  贾琮回道:“臣深知圣上山河鸿图之愿,决意以火器之术建军强兵,臣虽去职丁忧,却也不敢对火器研制有所懈怠。

  臣前几日邀刘士振到府详谈后膛枪营造,也去过城外火器工坊,查看后膛枪部件炼制,但整体进度颇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后膛枪关键部件锻造难度极高,以大周眼下的锻造技艺,显得有些难以企及,如不做简化改进,营造必定旷日持久。

  于是臣将后膛枪部件锻造极难之处,进行简化改进,将原先的全铜制枪弹,改为纸包枪弹,将原先的铜制底火激发,改为针式激发。

  这样可以极大降低后膛枪的营造难度,依臣的估算,经过此番改进,或许在半年之内就能营造出样枪。”

  嘉昭帝曾听工坊的管事郭槐说过,要想造成图纸上的后膛枪样品,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但钱槐毕竟只是旁观者,他对营造进度的估算,多半还会有偏差。

  贾琮作为后膛枪的研发者,最清楚营造的难度和时间,按他所说的旷日持久,只怕一年时间都远不够。

  而经过他再次改进优化,放言能在半年内造成样枪,比钱槐估算的时间,整整少了一半,让嘉昭帝又惊又喜。

  嘉昭帝神情振奋,说道:“依照你改进图纸,如半年内造成此物,为我大周再添军国利器,你便是大功一件。

  你眼下丁忧去职,但朕仍赋你火器司专断之权,刘士振以下所有工匠都由你调度。

  后膛枪营造过程,所需资材和人手,你可直接让工部李德康协办,不需事事向朕奏报。”

  贾琮知道工部李德康两年前位居工部侍郎,他和贾琮有过一些交往,今年春原工部尚书年老致仕,李德康提升为工部尚书。

  眼下火器司挂靠工部,虽火器司事务具备极大独立性和保密性,工部尚书并无权限插手,但依官场规矩,李德康却算贾琮的顶头上司。

  如今因嘉昭帝金口一开,堂堂工部尚书就变成了火器司的运输大队长,可见嘉昭帝对后膛枪的营造,心中是何等看重。

  嘉昭帝又说道:“大同盐铁违禁大案事发,大同指挥孙占英事败之后,悍然北上投敌土蛮部安达汗。

  兵部以边军斥候屡有线报,土蛮部安达汗积蓄实力,厉兵秣马,终是西北边境隐患。

  自你主持火器司,多建功勋,辽东平定女真一役,火器强军之道,已彰显成效,朕望你尽展所长,为国再添重器,朕必定不吝封赏!”

  贾琮心中有些明白,嘉昭帝为何对后膛枪营造如此看重,自然是和眼下的形势有关。

  孙占英悍然投敌土蛮部安达汗,按照常理并不像仓促之举,必定让大周兵部生出警惕,西北边陲的北虏之患,开始进入大周君臣视野。

  因有了在辽东平定女真的战绩,杀伤效果犀利的新式火枪,既然能对付快马利刀的女真人,自然也能对付同为马上部族的蒙古人。

  所以,对于杀伤远高于改进型鲁密铳的后膛火枪,嘉昭帝才会寄予很高的关注度。

  贾琮回道:“臣乃朝廷命官,为国任事,为圣上分忧,必定鞠躬尽瘁,不敢有丝毫懈怠。”

  嘉昭帝看了一眼,御案上那两本贾琮上的奏本,略微思索片刻。

  说道:“你曾上书为兄长贾琏祈恩,但大同盐铁之案,牵扯多家勋贵,牵一发而动全身,朕因事态未明,难定处置之策,所以未曾谋断。

  如今朕便准你所奏,因你营造新式火器之功,宽宥贾琏死罪,由三法司依律判为流配赎罪。”

  贾琮听了嘉昭帝话语,心头松了口气,皇帝宽宥贾琏死罪,代表着贾赦贩卖盐铁、盗运失窃火枪等罪责,总算是被皇帝揭了过去。

  因此事对自己和贾家的损害冲击,才算真正消弭于无形,自己一番筹谋总算没有白费。

  嘉昭帝又说道:“朕知道你在辽东颇有威望,朕会传口谕给大理寺,将贾琏流配辽东服役,也便于你看护关照,省得他再闹出事情。”

  贾琮听了此言,心中微微凛然,嘉昭帝此举既是施恩自己,但提到自己在辽东颇有威望,其中未免没有提示敲打之意。

  自己因在辽东扫平女真,辽东边军自总兵梁成宗,麾下将领刘永正、邓辉、魏勇胄等,都和自己关系莫逆,隐然有向心之势。

  贾琮奶娘赵嬷嬷的儿子郭志贵,至今还在辽东军中做火器营队正。

  好在贾琮和这些人,只是处于共赴战场的袍泽之谊,并没有丝毫僭越之举,也不怕被人抓到把柄。

  只是,嘉昭帝深谙帝王心术,在这些方面或许比常人敏感许多……。

  ……

  荣国府,凤姐院。

  王熙凤在里屋南窗下炕上坐着,身后靠着锁子锦靠背,右手搭着一个引枕,虽然一身绫罗,但头上珠钗简朴,脸上妆容寡淡。

  虽贾琏的事没个落局,王熙凤心中一直担忧,好在危难之际突然有了身孕,让她的心神大半安定下来。

  如今她更注意保养,又交了日常管家的差事,每日少了劳累多了清闲,脸色精神竟比贾琏出事之初,明显好上了许多。

  丫鬟丰儿掀了门帘进来,手上托盘里放一盅银耳燕窝羹。

  王熙凤问道:“平儿一大早去东府,怎么过去大半天时间,还不见回来。”

  丰儿问道:“二奶奶,要不我去东府叫平儿姐姐回来?”

  王熙凤说道:“罢了,她迟早也是挪窝的雀儿,又去催她做什么。”

  主仆两人正说着话,靠南的窗户纸上,显出个窈窕婀娜的倩影,还伴着熟悉的脚步声。

  里屋的门帘掀开,露出平儿巧笑嫣然的俏脸。

  王熙凤冷笑道:“你就送篮荔枝过去,日头快落都不见人影,我看你人还没过去,心早就飞走了。

  这会子就舍得回来了,难道遇到什么好事,莫不是琮兄弟已给你吃了甜头?”

  平儿听王熙凤说起荤话,俏脸涨红的说道:“奶奶又浑说什么,让人听了去,我可没脸做人。

  我在东府见到了三爷,耽搁了时间,倒确实是遇到了好事。”

  王熙凤听平儿说果然有好事,脸上表情一愣,心说琮老三这小色鬼,不过真的已经弄了平儿吧……。

  平儿没注意到王熙凤神情,说道:“我上午过去时,刚见到三爷,外头就传话进来,说宫里来了内官,要传三爷入宫面圣。

  我想着三爷上本给二爷求情的事,皇上要见三爷,莫不是和这事有关,所以就没敢回来,一直在三爷院子里等消息。”

  王熙凤一听这话,脸上一喜,急忙问道:“你如今回来,可是得了消息,到底是个什么说法。”

  平儿笑道:“刚才三爷从宫里面圣回来,说圣上因他立下功劳,所以施恩免了二爷的死罪,只让三法司判流配之刑。

  而且还格外关照,让二爷流配辽东服役。”

  王熙凤听说贾琏被免了死罪,不禁大松了一口气,脸色刚泛起喜色,又生出不少担忧。

  说道:“怎么流配辽东这么远,那个地方天寒地冻,那里是二爷这样的人呆的,这也算皇家格外关照?”

  平儿劝道:“如今二爷落难,只要保住性命,就是来日方长的事,旁的也没法计较太多了。

  三爷说他是在辽东立功封爵的,辽东很多将官和三爷都是生死袍泽,二爷去了那里才方便三爷关照,可是比去别的地方可靠得多。”

  王熙凤听了这话,才彻底放下心来,说道:“我倒是把这茬忘了,三弟可是在辽东发迹,连东府的大半爵产都在辽东。

  那地方可有三弟一半根基,二爷去了那里的确能放心,就算天寒地冻,不过多让他带银子和衣服也就罢了。”

  平儿笑道:“如今二爷的事情落了地,奶奶也可以放了大半的心,只要好好养胎才最要紧。”

  王熙凤叹道:“经了这事我算是看明白了,二爷出了事情,老太太和老爷虽也心疼焦急,却是使不上半点力气。

  这事到火烧眉毛的关头,还是靠三弟在皇上跟前的脸面,才帮二爷捡回了小命。”

  平儿笑道:“要说二爷才是个有福分的人,有三爷这样的兄弟扶助。”

  王熙凤笑骂道:“瞧把你得意的,心里乐开花了吧,我给你塞了这样一大金元宝,你这丫头回头攀了高枝,不要转眼就忘了我。”

  平儿红着脸说道:“瞧奶奶说的,我是这么没良心的人。”

  王熙凤笑道:“这还真说不准,我是早看出来,三弟哄女人的本事,估计不比做官的本事差,你落到他手里,迟早找不到北。

  将来有没有良心还真不好说,不过不管如何,我让他得了你这样的,他总要记得我的好。”

  ……

  荣国府,荣庆堂。

  平儿得了贾琏被宽宥免死的消息,迎春自然也把这事早早告诉贾母。

  贾母和贾政听说了消息,也都心中如释重负,贾琏犯下边关贩卖盐铁之罪,能保住性命也算大幸,他们也从没奢望贾琏能全身而退。

  虽然还是免不了一个流配边疆的命数,但贾母和贾政多少还有些见识,知道贾琮在辽东立功授勋,连东府的爵产根基都在辽东。

  他们出身高门大户,日常听多了这样的事情,多少高官显贵获罪流配,就因人地生疏,无人看顾,都活活客死异乡。

  贾琏发配去了辽东,等同到了贾琮的地头,必定就能得到兄弟的关照,将来也能活着返回神京。

  在贾母想来这大概是贾琏最好的结果,再想到贾琮心中多少感慨,自己和这孙子虽不亲,可偏偏家中最顶事的还是他。

  她对身边的鸳鸯说道:“你去东府叫琮哥儿来说话。”

  又对迎春说道:“你兄弟官场上有根底,倒是问问琏儿要去多少年头,也不知我能不能活着等他回家。”

  迎春安慰道:“老太太必定长命百岁,自然能等到二哥回家,琮弟刚才出宫回家,没坐一会儿,就去了城外工坊,如今人不在府上。”

  贾母奇道:“他不是丁忧去官,怎么还要出去办公差?”

首节 上一节 455/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