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456节

  迎春说道:“圣上之所以免了琏二哥的死罪,就是因琮弟做出新式火器,立下功劳。

  如今圣上恩典已下,琮弟自然不好怠慢,虽然去了官职,但火器司的事情还是要他去做。”

  贾政听了抚须赞叹:“家礼全而不忘劳心国事,家门虽有子弟不肖,但还有琮哥儿这样的,总算是万幸。”

  贾母听了儿子的话,心中忍不住一阵膈应,儿子说什么子弟不肖,不仅是说贾琏,多半还有她的宝玉。

  老太太想到最近荣国府接连出了坏事,先是死了大儿子,接着大孙子又犯下大罪,几乎丢了性命。

  可即便是这样,东府那小子依然可以逆风翻盘,依然事事都走出光彩。

  贾母想到贾琮的风光,又想到还在房里养伤的宝玉,心中忍不住一阵叹息。

  ……

  黛玉、宝钗、探春等姊妹听了贾琏的消息,也都心中欣然。

  毕竟贾琏是同府的兄弟,虽说有些荒唐纨绔,但待人也算厚道,在姊妹中口碑不错。

  家中大概只有王夫人对这事不在意,她也能猜到贾琏被流配辽东,有了贾琮的关照,将来必定能太太平平返回神京。

  如果自己侄女又生下男孩,那时长房长子一家子齐全,又有西府那小子撑腰,将来只怕要分走宝玉不少家底。

  想到这些王夫人不免因自己的远见,多添了许多可笑的惆怅。

  ……

  接下去一段时间,贾家东西两府因一连串祸事,而引起的动荡不平,渐渐都平息下来。

  而外头又发生了一连串的大事,不断震颤拨动神京城中许多人的的神经。

  就在贾琮面圣出宫的第四天,三法司、宗人府、礼部等衙门,对大同盐铁违禁大案进行五堂会审。

  对于涉案的大同总兵钱绍扬,大同军中牵连落罪三十二名中下阶军官,谢鲸、戚建辉、裘良、贾琏等案犯判罪定刑。

  大同总兵钱绍扬因身具高位,包庇纵容麾下将官,贪污枉法,草芥人命,定为要案首犯,处于斩刑,其家抄没,家眷发卖充军。

  大同边军涉案四名勋贵世子,削承爵之资,除宗人名录,永不叙用,流配云贵二十年。

  谢鲸、戚建辉、裘良等三名承爵武勋,因参与大同盐铁违禁贩卖,谋取巨额暴利,罪愆严重,依律除以斩刑。

  因圣上怜悯谢鲸、戚建辉、裘良先祖于国有功,父辈曾拼斗疆场,恩荫于上,免其死罪。

  削谢鲸、戚建辉二等男爵勋位,流配南粤二十年,其子降三等袭云骑尉。

  裘良流配劳役琼州二十年,荣国府贾琏流配劳役辽东十五年。

  大同盐铁违禁大案要犯孙占英,畏罪潜逃,北上叛国投敌,罪不容诛,夷三族。

  盐铁大案人犯罪罚消息传开,在整个神京城引起震动。

  人犯之中官职最高,唯一被除以斩刑的钱绍扬,根本无人问津,死得悄无声息,堂堂正二品封疆大吏,下场很是悲惨。

  最受朝野勋贵关注莫过于谢鲸、戚建辉这两人。

  两家勋贵的爵位,都从二等男爵连降三等到云骑尉,世家勋爵几乎被一撸到底,虽留着勋位,保留世家体面,但衰落已不可避免。

  不过承爵勋贵犯下大罪,还能留得性命,已是皇帝格外开恩,落罪勋爵降多等袭爵,是国朝宗人惯例,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至于大同军中四名承爵世子,只是被削承爵之资,流配边疆,对其家族几乎没有半点影响,反而算是极好的结局。

  据说大理寺刑判公文下达,这四家勋贵的家主还因此上本谢恩。

  在所有人犯之中,贾琏因为所判刑罚最低,旁人都是流配二十年,唯独他只流配十五年。

  只有贾琮、嘉昭帝、许坤等人心知肚明,那怕是流配十五年,对贾琏来说也是重刑,因为他只是代父受过。

  因贾琏招供而落罪的谢鲸、戚建辉、裘良等族人,因贾琏所受刑罚最轻心有怨怼,市井之中渐传出关于贾琏的非议。

  后来不知从什么渠道传出消息,威远伯贾琮研制出一种新型火器,极得圣上赞许,因此推恩其兄长贾琏,使其免死降罪。

  许多人这才意识到,原本寂寂无名的贾琏,竟然是那位深得圣眷的少年伯爵的兄长。

  而且贾琏减罪,正是当今皇帝的圣意,谁还敢因此多言。

  谢鲸、戚建辉、裘良等族人很快集体失声,生怕祸从口出,连最后云骑尉都让皇家给撸了。

  ……

  大理寺刑罚公文下达后五天,贾琏便踏上北上流配的路程。

  贾琮带着贾芸等荣国旁支子弟,护持王熙凤的车马,一直送到神京宏德门外。

  押送贾琏的几个大理寺衙差,早就得了大理寺正杨宏斌的嘱咐,一路妥善关照贾琏。

  这些衙差又得了贾琮送的丰厚金银,更是忌惮贾琮在神京的威名,个个都拍胸脯保证,必定要将琏二爷毫发无损送到辽东。

  贾琮又将写给梁成宗的书信交贾琏转交,有了这份书信,贾琏只要在辽东不招惹是非,必定就能安然无忧。

  贾琏和王熙凤夫妻道别,各有一番悲伤,好在夫妻两人幸得留下血脉,十五年后岁大概已两鬓星斑,只是世事都有前因,只能各自认命。

  ……

  贾琏北上流配之后,给荣国府带来的些许悲怆,没过去多少日子,便渐渐消退,似乎变得无影无踪。

  连贾母也渐渐放下对长孙的牵挂,因为对贾母、王夫人、贾政等人来说,还有一件事比贾琏不幸更加重要。

  荣国长房世子已没落,荣国府的爵位传承之事,按惯例会宣诏二房续爵,但是宫中却毫无动静,实在有些异乎寻常。

  对于贾母等荣国府掌家人来说,旧愁刚去,新的忧虑又重重压在心头……。

第500章 上书请世勋

  荣国府,荣庆堂。

  今年神京的天气异常温和,时序进入腊月,嘉昭十五年第一场大雪才不期而至。

  岁至年末,荣庆堂地上铺满地毡,锦裀绣屏,焕然一新。

  正中摆着犀兽三足鎏金珐琅大火盆,里面焚着松柏香、百合草,堂中弥散着温和馨香的气息

  贾母坐在正面软榻上,底下铺着新猩红毡,设着大红苏绣福寿引枕靠背,还铺了黑貂皮袱子在上面,异常华贵温和。

  王夫人、李纨、探春皆锦绣薄袄,金钏珠光,衣饰华贵,各自在下首雕漆椅上坐了,椅上都铺灰鼠椅小褥,椅下都摆一个大铜脚炉。

  荣国府虽贾赦亡故,长房长孙获罪发配,可以说备受冲击,但似乎不影响贾家的豪奢排场,时至年关,荣庆堂的富贵气象一如往常。

  眼下接近年关,正是荣国府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贾母和王夫人,常在荣庆堂里和李纨、探春商议家宅事务。

  自从王熙凤病倒,虽府内事务都有李纨和探春代理,但王熙凤有喜之后,贾母又让她们日常处事,多和王熙凤商议。

  这不过是贾母些许内宅心思,因为大房败落,眼看二房其势大涨,但大房血脉却得以延续。

  贾母便生了用之制衡二房的心思,省得二媳妇不知天高地厚,失去了顾忌,少了自己跟前的尊卑,影响了自己高乐过日。

  探春自然无有不可,她本虽才自精明志自高,腹中奇思韬略,并非一般女子可比,但毕竟正当妙龄,玩心尚重,于俗事上心思无垢。

  按她的意思,巴不得不管这些家务杂事,在东府和姊妹们顽耍,跟着贾琮练字读书说话,那才是真真有趣之事。

  贾母让她多和王熙凤商议,她自是求之不得,让王熙凤拿主意,她也省得多费心思。

  倒是李纨对料理荣国家务,很是兴致盎然,也算遂了多年的心愿。

  当年依着贾代善临终遗奏,得太上皇恩准,荣国府长子贾赦袭爵,次子贾政袭府。

  按照常理敕造荣国府的当家奶奶,应该是贾政长媳李纨。

  可惜王夫人算计太深,又满腹内宅妇人的狭隘偏见,觉得媳妇不过是外姓人,骨子里只信重血脉偏重。

  因此才力推自己亲侄女的王熙凤,代她协理荣国家务。

  并以长媳守寡守节,不适宜抛头露面操持家事,变相夺了李纨的管家之权。

  这等孀居之妇礼教之规,实在冠冕堂皇不过,即便贾母也要赞成。

  李纨年少寡居,本来过得孤清苦涩,连接触俗务,聊以派遣的机会,也被过于深谋远虑的婆婆剥夺,也只能无可奈何。

  ……

  如今,此一时彼一时,长房彻底没落,荣国的爵位和府邸都成了二房囊中之物。

  王夫人为了宝玉做长远计算,自然改变了心思,又遇上王熙凤危难中卧病在床,顺势就让李纨和探春代管家务。

  因为李纨和探春都是他二房的人,李纨多年寡居,王夫人身为婆婆,有孝道大礼在身,自然能捏得她牢牢的。

  探春自小多得王夫人教育,倒不是她心思多么慈悲,不过是为了粉饰宽爱庶女的好名声。

  况且,赵姨娘虽然是生母,但探春的婚姻嫁娶之事,按照豪门大家规矩,可是牢牢捏在嫡母手中。

  婚嫁乃是女子一生命脉大事,王夫人不怕探春对她不就范,让她管家更不用担心这个庶女忤逆。

  原先王夫人这番算计颇为妥当放心,即便贾母也挑不出半点毛病。

  可如今形势却又变得扑朔迷离,贾琏离神京去辽东罚役,已过去一个多月,孕中的王熙凤都已开始害喜。

  但是,荣国府承爵之事,宫中和宗人府还是毫无动静,好像所有人都故意忘记了此事。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贾母和王夫人虽都是头发长的妇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见识,都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已有些热锅上的蚂蚁。

  连李纨心中都有些焦急的,因为二房承了爵位,她这个当家奶奶才能坐实实,不用像以前那样,一生枯守内闱那样无趣。

  况且探春以后还会出阁,自然百无禁忌,自己成了荣国府当家奶奶,她的贾兰在家门才会有更多依仗。

  贾政身为荣国家主,对已故长兄身后爵位之事,出现这种异乎寻常的拖延,也察觉到有些不对。

  但是以他的身份和性情,实在拉不下脸找人打听此事。

  ……

  今天也像往常一样,贾母、王夫人听李纨、探春说了年底府上诸事,除了探春之外,其余几人心情都是懒懒的。

  贾母这几天听说王熙凤害喜厉害,便让琥珀去叫王熙凤过来说话。

  贾母最近也有意思,似乎生怕冷落了她,只要王夫人、李纨等在堂中,总会找个由头让王熙凤过来。

  没过一会儿,王熙凤带了平儿进堂,她如今虽然害喜,却还没显怀,日常走动无碍。

  她身了件白底绣蓝纹的棉袄,披一件石青刻花丝灰鼠皮披风,下身穿条灰白洋绉银鼠皮裙,手里拿着小铜手炉。

  平儿跟着身边,手里捧着一个软藤编的小盒,里面装了酸梅桃条的吃食。

  她进入堂内,贾母自然问些孕期之事,李纨照例说些年关府上事务,因这些事都是王熙凤都是做惯的,心中见识主意明朗。

  王熙凤便随口说了几句,正巧看到王夫人神情无波,只是在一旁拨动念珠,王熙凤眼珠一转,心中不由一动。

  她这人性子精明泼辣,最能察言观色,自然清楚如今形势大变,自己姑母不喜自己把持家事。

首节 上一节 456/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