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488节

  他说那位金陵隐士名叫西柳先生,是个罕见的奇人,一身才学惊人,不仅精通诗词书画,连山医命卜相这等杂学,也都无一不通。

  你大哥也是个有学问的,从没见他这么佩服他人的学识,再加上西柳的名字实在古怪,所以这么些年我都还记得。”

  薛远问道:“后来大哥还和那西柳先生有来往啊?”

  薛姨妈说道:“之后再没听你大哥提起此人,说来也有些奇怪,你大哥当初既如此敬慕此人,本不该是如此。

  这之后没多久,金陵城中出了大事,金陵杜家突然背上谋反罪名,家中男丁全部被处斩,女眷不是被白绫赐死,就是被发卖为奴。

  当年的杜家才是真正的金陵大家,可是比我们薛家都要体面,前后才多少日子,一大家人说没就没了,如今想起都有些吓人。”

  ……

  薛远听了这话,脸色微微一变,杜家的事情,他自然是清楚的,如果不是杜家事发,他这十几年也不会接下这惊天的差事……。

  薛姨妈似乎被勾起了谈兴,继续说道:“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甄家二爷和你大哥,突然疏远起来,后面几年甚至断了来往。

  有一次我好奇就问了缘故,你大哥说甄家二爷好像在做海商生意,因有些犯忌讳,所以行动诡秘了些,才会和昔日故交疏远。

  二弟是清楚的,你虽然早早接了内务府的差事,替朝廷在远疆外海游商采买,但你那是官衙差事,却是不同的。

  那时朝廷还没发布海政,民商片板不得下海牟利,虽各家都是屡禁不止,但毕竟是上不得明面的事,甄家二爷会这种做派,也不算奇怪。

  好在你大哥是个本份人,只经营好祖宗传下来的家业,这十几年虽没大发,但薛家的家业却守得极稳当。”

  ……

  薛远听了这话,微微一笑,他知道大嫂向他暗自夸耀,薛家祖业不倒,都是亏了大房多年的功劳。

  不过他也毫不在意,因为他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份祖业上。

  金陵贾王史薛四大家,其他三家都是子弟人才不绝,如今都是官爵亨通,威势升腾。

  原本贾家已显出颓势,可如今出了个一体双爵的贾琮,已经隐然有后来居上之势。

  而薛家已三代失去官爵,只靠着祖传的金银富贵,勉强攀附四大家末尾,但这种状况还能维持多少年,家门衰败,早已近在眼前。

  薛远年轻之时,便认定金银财势,根本无法重振薛门家声。

  他的兄长年轻时也是激昂奋进的人物,兄弟俩对振兴薛家,同样满腹热忱。

  但他的兄长自继承薛家祖业,也不知是什么缘故,便开始变得老道保守,一味枯守祖业,往日的激昂都淡然无存……。

  薛远无法苟同兄长的作为,所以才会想到另辟蹊径。

  只是他这些年所做之事,从未和薛家人说过,家里人只以为,他不过是个内务府远疆买办。

  他从来就没把薛家祖宗留下的金银生意,看得有多么重要,他想要的比这要更多,也更加长远。

  当年薛家先祖不过是紫薇舍人这样的官位,他薛远不仅要恢复前辈的荣光,还要全力远迈先祖,让薛家不负四大家之名!

  ……

  薛姨妈见自己提到大房的功绩,自己这二弟只是微笑颔首,并无异议,心中也有些受用。

  她知道薛远虽没继承祖业,但这些年靠着内务府远疆游商,也是积累下不菲的家业,他既不在这上面长心思,那便是最好的。

  薛姨妈又说道:“老辈人常说钱财富贵都是有定数的,老天爷该给你的,不会少一分,也不会多一分,月盈则亏,日中则昃。

  这一桩在那甄家二爷身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之后没几年,朝廷突然在金陵设立市舶司,沿海各州都开了海政,那时人人都说甄家二爷眼光毒辣。

  就因他们甄家早行了一步,从此便靠着海贸生意大大富贵起来,才几年时间就得了甄半城的匪号。

  如今甄家不仅金银财势超过薛家,只怕整座金陵城也找不出胜过他家的。

  当时金陵城多少人羡慕,都说甄家二爷就是财神爷传世,可就是这鲜花着锦的关口,还就出了变故。

  五年前你哥哥突然就得了重病,我几乎请遍江南名医,谁也说不清病灶为何,施了许多法子都是药石无效。”

  薛姨妈说到亡夫,忍不住掉了眼泪,说道:“那时二弟身在远疆,你哥哥临终还一直念叨你,只是你回来却是半年后了。

  那时家中办理你哥哥的丧事,那甄家二爷也请来悼念,出殡时又来扶灵,也算是个重情义的。

  可是谁也没想到,没过多久他出海经商,竟然连人带船都失了踪迹,连个尸首都没找回,你说这挣来山一样的金银,又有何用……。”

  薛姨妈还在絮絮叨叨扯闲篇,但薛远心中却翻腾不平,他在薛姨妈的话中,听到了几个关键之处的信息。

  自己大哥竟然认识西柳先生,而且还是甄家二爷甄应泉引荐,就是说甄应泉和西柳先生的关系,必定十分紧密。

  五年前似乎是个不吉利的年头,大哥在那一年去世,甄应泉也在哪一年失踪……。

  薛远问道:“二嫂,大哥认识西柳先生的事,你还和谁都说过?”

  薛姨妈神情稀罕,回道:“这也不是大事,今天你不问起,我都不会怎么想起,自然谁都没提过,这事有什么妨碍吗?”

  薛远想了想说道:“这西柳先生不是什么善茬,他失踪十几年,官府都要在查找他的下落。

  以后大嫂对谁都不能说这事,不然传出去必定要生出祸来!”

  薛姨妈见薛远神情凝重,也是吓了一跳,她知这二叔整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既然会这么说,必定有他的道理。

  连忙答应此事再不会和他人说起。

第521章 帘幕显绝色

  荣国府,贾琮院。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九,东西两府都换了门神,贴了对联,挂了挂牌,新油了桃符,里外都焕然一新。

  凌晨即起,琉璃窗格子外头,天还是半黑的,芷芍起身拢了拢秀发,将屋子里丈八烛台都点亮。

  黄融融的烛光照亮了暗室,在乳白的墙壁上,投下她秀美窈窕的身影。

  贾琮也挑开床帐,看到芷芍穿一身雪绸贴身小衣,在房间里走动,身姿曼妙,很是赏心悦目。

  他也不急着下床,只是盘膝坐在床帮上,微笑着欣赏眼前温软的旖旎。

  芷芍见他神情古怪,俏脸微微一红,嘴角似笑非笑,似有娇嗔之意。

  这些年无数次同室而居,耳鬓厮磨,自然也不会对他避讳。

  也不管贾琮欣赏玩味的目光,系上白棉布绣梅枝马面裙,上身穿件雪蓝缎工绣交领长袄,系好肋下盘扣,外面套一件雪狐裘皮短袄。

  迎着微曦的晨光,又将满头青丝细细梳过,挽成漆黑的纂儿,插一支润泽的碧玉簪子,娇容慵懒尽数掩盖,已是俏美盈盈的佳人。

  她上前过来帮贾琮掀开床帐,用五子登科老铜帐钩挂住,笑道:“三爷又不是没见过,也值得这样呆看。”

  贾琮笑道:“因为好看,怎么看都看不够。”

  芷芍笑道:“三爷爱看,就长长久久的看,就怕以后你看厌了。”

  又去了紫檀如意垂云衣架上,取了件月白底团花缎面翻毛圆领袍,帮着贾琮穿好,把他的发髻打散重新梳理。

  说道:“昨儿我已安排了车马,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我去牟尼院陪师傅和师姐除岁,明日回府陪三爷过除夕。”

  贾琮点头道:“修善师太年事已高,又是客居神京,你是该多尽孝心,等过了除夕,我陪你一起去给师太贺岁。”

  他又指着书架上的一个木盒,说道:“上次妙玉师傅上门给林妹妹诵经解心,我答应过要送她手抄的心经。

  前些日子正好得空写好了,那盒中有一卷手抄心经,还有一册手抄的旧日词章,你帮我带去送给妙玉师傅。”

  芷芍笑道:“师姐得了三爷的手笔,必定会很高兴,当年你送师傅的那卷《佛说五蕴皆空经》,师姐便常常拿来念诵,爱不释手。”

  这时房门被轻敲了两下,然后被轻轻推开,贾琮见龄官端着大铜盆进来,铜盆里是冒着白气的热水。

  贾琮见她眉蹙春山,眼颦秋水,穿件浅蓝底子绣花交领长袄,腰上系藏青单色汗巾子,乌黑发髻上插支春兰镶珠累丝金簪。

  贾琮记得这支清贵精致的金簪,还是当初在金陵之时,甄芳清送给龄官的见面礼。

  他好奇问道:“龄官,往日都是五儿来的,怎么今日换了你?”

  龄官自从入了东府,住进贾琮的院子,但贾琮日常贴身服侍起居读书,都是芷芍、五儿、晴雯、英莲等操持。

  龄官并不做贾琮身边的差事,除了经常给贾琮下厨,或带着小丫头清扫院落,或学字看书,或揣摩戏本子,并无其他事情。

  龄官微微一笑,甚是甜美动人,说道:“今儿是腊月二十九,西府事情最忙,来往宾客迎来送往,还要安排年节酒宴,张罗各处布置。

  五儿姐姐大早就去二奶奶那边帮衬,晴雯姐姐这几日赶三爷过年的针线活,经常熬夜,都没睡好,所以五儿姐姐让我替她伺候三爷。”

  两人服侍过贾琮梳洗,贾琮又帮芷芍整理送给修善师太的年礼,又亲自送芷芍出了东府西角门,安排护卫和婆子,等马车走远才回府。

  ……

  等到他回到内院,刚走近自己院子,就见丫鬟婆子抬了不少箱子,在院子中进进出出,迎春带着绣橘站在一边指派。

  迎春见贾琮回来,笑道:“琮弟回来正好,金陵鑫春号曲大姑娘送了六箱年礼过来,其中两箱现银我已存入银库。

  另外四箱礼品,其中一箱都是琮弟的衣裤鞋帽,各色西洋玩意,上等的贴身用物。

  其中衣物都是手工精到做出的,并不是成铺买的,我只听说曲大姑娘行走天下,一身武艺,没想到女红如此出色,当真能人无所不能。

  另外三箱礼品,都是曲姑娘置办送给家中诸位姊妹,还有大嫂子、二嫂子、两位太太、老太太……。”

  迎春让人打开几只箱子,让贾琮过目,过来看热闹的晴雯、英莲、龄官等见了都发出惊叹。

  只见每只箱子都装了琳琅满目的礼品,各自分类整齐摆放,还都标上签子,说明各物都是送给谁,看起来一目了然。

  迎春神情有些迷惑,问道:“琮弟,曲大姑娘从没到过我们府上,怎对家中人口这么熟悉?

  刚才我大致看了一下,送给各位女眷的礼品,都非常精到贴心,倒像是在咱们家呆过一般,知道家中各人的喜好。”

  贾琮自然知道其中原故,曲泓秀也给自己做过衣服,但论女红手段精到,那还数秦可卿。

  自己这一箱衣服鞋袜,只怕大都是可卿和丫鬟瑞珠的手笔,宝珠一双小手力气虽大,却是拿不得针线的,背后敲闷棍倒是在行。

  而且,迎春猜得没错,可卿不就是在贾家呆过,对家中人口怎么会不熟悉。

  可他却不好对迎春说,当年是他偷了可卿去金陵,只好掩饰道:“大概是我常和她说起家中事情,所以她才留了心。”

  迎春微笑道:“你找了曲姑娘这样的师傅,可真是福气,不仅能在外面帮你看着生意,连家里的细巧事情,都帮你挂在心上。

  让你少操多少心,都快赶上我这做姐姐的了。”

  迎春又从一婆子手中接过个匣子,说道:“琮弟,这里还有一份礼物,也是鑫春号寄出,但不是金陵鑫春号,而是姑苏鑫春号。

  这倒是奇怪了,曲姑娘的节礼还分两个地方寄出?”

  一旁的看热闹的龄官双眸不由一亮,姑苏鑫春号捎来的年礼,在场的人都不知道根由,但龄官却是知道的……。

  贾琮打开那匣子,里面有一件叠放整齐的长袍,还有一双厚实的棉鞋。

  虽然东西平常,但不管是长袍,还是棉鞋,都是针脚细腻。

  贾琮能看出这件长袍的手工,明显比上一件好了许多,想来她用了不少心思。

首节 上一节 488/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