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24节
她们都没见识过金榜题名的稀罕事,即便龄官和豆官长在江南,也是生于贫穷之家,见识还更单薄些。
一帮丫头叽叽喳喳说了许多兴奋好奇的话,想到三爷用不了多久,又要体面风光一次,各人都觉得与有荣焉。
……
贾琮突然问五儿:“林之孝夫妇日常做事还算周到吗?
贾家往常那些家生老奴,行事十分僭越,当年赖家兄弟当家时,做了多少为非作歹之事,给家门埋下许多隐患。
上年黑辽的乌进孝兄弟,便被我查出贪卑而被开革,咱们原先是东府的,西府本来就不是我们地界。
如今我们自己当家,就不能再出这样的事,做事只问忠奸对错,既然我们新来后到的,也没必要顾忌那些老脸。”
五儿生性聪慧,贾琮虽然事先没有明说,但将自己这心腹丫鬟派到西府,可不光是出力做事,也是帮着他掌眼西府人和事。
五儿说道:“这几月我在西府,也暗中留意过,林之孝夫妇以往在府上口碑就很不错,不像赖家的兄弟。
虽以往在赖家兄弟手下办事,免不了有些牵连,但二奶奶知道底细,说他们从没主动作恶之事,也算有几分本份。
如今三爷当了家,他们夫妇都见识过三爷的手段,更不敢有什么非分僭越之举。
我日常仔细观察,曾和平儿姐姐走动各处,他们出入各项账目都清楚,并没什么错漏,看言行也是收成的心思。
还有更要紧的一桩,他们女儿小红本被二太太撵走的,是三爷将小红提拔做荣禧堂执事丫鬟,让这两口子对三爷十分心服。
二奶奶说林之孝家虽是家生奴才,但他家香火不太旺盛,林家连着两辈子都是单传,林之孝只有小红一个独女。
林之孝早年有过一个同胞兄弟,不过早就亡故了,倒是留下一个儿子,但这儿子是个哑巴,左右只是安排吃食养活着。
二奶奶说林家的香烟实际上已断了,他们不像赖家那样子孙满堂,对富贵传承看得极重,做事才会如此胡来。
林之孝夫妇没儿子继承,做坏的心思自然也很淡,再加上三爷看重善待小红,他们自然一心给三爷做事卖命。”
两人用过午饭,一路往院子里逛,继续说着闲话。
贾琮微笑道:“这样也好,总算家里多两个能用的人,等过了今年,小红办事得力,我让二嫂升她到一等,让那两口子更安心。
既然他们做事可以放心,以后琐碎的事多交代他们做,你也好抽身出来,不用太过劳累。”
五儿听了这话心中奇怪,三爷难道不用我在西府,让我回来伺候?
贾琮见五儿眼神有些迷惑,表情甚是可爱,笑道:“怎么管家上瘾了,还真想正经在西府做管家婆,来日方长,我可是舍不得。”
五儿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俏脸不自禁涌起一片红晕……。
……
这时外院的婆子进来传话,说少爷的小厮办妥了事,等着向少爷回话。
贾琮听了目光微微一亮,便独自出了内院,到了伯爵府外院一处偏厅,看到江流早就等在那里。
“三爷,我按你的吩咐,已买到这件东西。”
江流说着从身上拿出一个小包裹,仔细打开,里面是本蓝皮册子,有数十页纸张的厚度。
贾琮问道:“你买这件东西时,有没有让人记住你的来历?”
江流说道:“三爷尽管放心,三爷说过这事不许声张,并不是我亲自出面,我在市面上找了好几人,转了几手才到我手上。
如今外头有些混乱,举子们都在拐弯抹角寻购这东西,没人能查到我身上。
况且这东西从黑市上买的,更加有迹难寻,我整花了十七两银子才买到,其中二两是介钱,这本小册子竟值十五两银子。”
贾琮听了也有些咋舌,十五两足够神京一个平易之家,丰衣足食过上大半年了。
江流说道:“这小册子刚出来时就卖十两一本,已是惊人的高价,外头一套翰文轩松墨双印四书,也不过才十两一套。
最开始买到的人极少,后来因想购买的举子越来越多,最初买到之人,便私下附印贩卖牟利,还把价格越炒越高。
我是通过黑市的路子,才是十五两买到,如今外头市面都已炒到二十两一册。”
贾琮听了江流的讲述,心绪微微有些沉重,他从江流的话里听到一处关窍。
这本册子刚出现在市面,只有极少数人买到,如今弄成这样蜂拥紧俏,是刚买到册子的那些人,为牟取暴利,私下附印倒卖。
也就是说眼下这小册子卖到二十两一本,炒作得到如此引人注目,倒像是那些后来人所为,那始作俑者反倒被离奇淡化……。
这到底是有人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中出现情形?
……
贾琮心情复杂的打开那本小册子,里面密密麻麻写满名字,粗略估计有近百人。
最开头列名的都是本届春闱主考待选人选,其中一些名字,颇有些触目惊心。
内阁大学士蔡襄、内阁大学士王士伦、吏部尚书陈墨、工部尚书李德康、户部左侍郎徐亮雄、礼部右侍郎黄宏沧……。
这些人都是神京各部高官,而且在士林颇有名声,因为当年他们都是名入二甲的举场骄子。
甚至有些人的名字,还出现在青山书院棂星阁,让贾琮这个青山书院学子耳熟能详。
这些人都具备成为嘉昭十五年春闱主考官的资格,只有官场中人,才会对这些人履历耳熟能详,才会准确将他们列名其上。
除了这些有资格成为主考官的人物,小册子上的其他官员,都是各部官员五品、六品、七品的小官,这些人都被列入春闱属官之列。
春闱属官虽没有主考官显赫,但这些人作用不容忽视,他们一般从事考场监督,实务办理,甚至是春闱试卷初筛、复评等阅卷重任。
春闱乃朝廷伦才大典的终局,但凡能入选春闱属官之列,都不是泛泛之辈,其中便是出现往年的状元、榜眼、探花之流,也毫不稀奇。
而且,列入名册官员,每人的官职、年龄、喜好等,都有简明描述。
其中有些信息等同个人私隐,看得贾琮有些暗自心惊,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撰写名册之人必定极有根底。
册子上的百余人,几乎是神京官场最精英的一批人。
他们有的已经位极人臣,有的是个部衙的中流砥柱,而有的眼下虽默默无闻,但将来多半会成为官场翘楚。
其实春闱会试之前,举子中间传扬揣测主考官和属官的举动,也是人之常情之事,算不得什么异常举动。
只是有人特意做了这份名册,并最终在举子中四处传扬,自夸猎奇也罢,谋取暴利也好,最终都有扰动是非之嫌。
贾琮拿了这本册子,从外院回到内院,又在花园独自走了许久,也想不出什么头绪。
最终回到自己书房,将那本蓝皮小册子,随手塞在书架上不起眼的地方。
……
神京,推事院衙门,院事官廨。
推事院主事郑英权身穿从五品官,手中拿着一本蓝皮册子,步履匆匆的走入院事周君兴的官廨。
他看了眼正翻阅公文的周君兴,说道:“启禀大人,属下已从市井收罗到这本名册,其中内容颇有些不寻常。
并不像是市井之人所作,昨日已按大人吩咐,调配若干部署,入市井暗访此事,目前还没消息传回。”
周君兴自嘉昭十年调任推事院院事,已在这个位置上做了四年多,依旧巍然不动,可见其才干表现,深受嘉昭帝认可。
推事院在自洪宣朝成立以来,便是个名声不好的官衙,推事院首官周君兴,在朝野内外更有酷吏之名。
但这位令人谈之色变的秘衙高官,其实是个仪容不凡的人物,年近四十,面容清癯,五官端正,蓄一口美髯短须,仪表堂堂。
实在看不出一丝奸臣酷吏的摸样。
周君兴结过那本蓝皮册子,只是随意翻了两页,便皱起眉头。
说道:“你那些人手要做调整,不要在市井上多花费心里,那里有的不过是小角色,根本无关大局。
重新调配精干人手,着重翻查吏部、户部之中,能接触履事文档的官员。
特别是哪些已致仕官员,在京定居荣养的为主,返归外省养老的为次,先近后远,一个都不要放过,七日之内必须有所着落!”
第546章 势起推事院
神京,推事院衙门,院事官廨。
郑英权听了周兴君的令谕,心中一阵凛然,他追随周君兴已有多年。
不管这位上官的心术手段,是正是邪,名声又是何等狼籍不堪,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具备出色的才干和谋略。
方才他只是草草看了那蓝皮小册几眼,便一下抓到事情的关键。
断定在市井上追查蓝皮小册的始作俑者,不过是无用之功。
只有转换方向,从吏部户部等官衙进行追查,才会有所斩获。
因蓝皮小册上记录的官员履历私隐,不要说寻常市井人物无从得知,便是很多在朝官员也无法尽知。
只有像吏部、户部这样能经常接触官员履历文档的衙门,才会有这等类似操作的便利。
且在任官员因仕途顾忌,不过轻易去做风险嫌疑之事,反而卸任致仕的官员,因少了顾忌,涉案的可能性更大。
但凡致仕的官员,其中不少都是被动致仕,或因为党争,或因为倾轧,或因为失职,这类致仕牵扯复杂,会孽生出难测的祸患。
周君兴幽幽说道:“春闱会试是朝廷伦才大典终局,前几日我入宫面圣,圣上在我面前提到多次,可见求才若渴之心。
当今圣上关注之事,便是推事院履事要务,务必关注事态,重之慎之。
我听闻本届会试入京举子,日常走动频繁,又因出了这蓝皮册子,更是呼朋结群,拜谒官员府邸,勾连暗结,整日闹得沸沸扬扬。
但凡科举之试,官员学子沟通舞弊,时有发生,眼下这种拜谒结交之风,说不得便是祸患之始。
锦衣卫那些大老粗,只会在出了事情后,才去亡羊补牢。
推事院身为圣上耳目鹰犬,为圣上分忧解难,就要去做防患未然之事。
除了追查这蓝皮册子是何人所做,还要调配部分人手,监察入京举子动向,登录他们拜谒勾连过那些官员,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学子,以为读了几本圣贤书,得了一个举人,便眼高于顶,举止狂妄,行事放荡,啸聚市井,对他们不得不防!”
……
郑英权听了周君兴这番冷僻之言,心中微微一寒,他从周君兴的话语之中,听出他对士人举子的隔阂和恶意。
别人或许不知其中根由,但是作为追随周君兴多年的下属,郑英权却是深知个中根源。
周君兴当年也是名读书人,因屡试不中,举业无望,从此混迹市井,凑巧得了机缘,成了永州府衙一名小吏。
后来他跟着升迁为御史中丞上官入京,成为御史台一名普通御史,因举告上官贪污渎职,渐渐进入圣上视野。
当年圣上初登大宝,朝局动荡,隐象频生,为稳定局势,花了许多心力,据说这周君兴在其中出了大力。
所以尽管周君兴私德口碑不佳,但因手段狠辣,颇有谋略,还是得到圣上器重,只是他得罪人实在太多,几番被人弹劾。
最后圣上也保不住他,就把他打发到德州做了名六品参军。
嘉昭十年,圣上重启推事院,又将周君兴从德州调回神京,任正五品推事院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