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69节

  说道:“老太太这才是过誉了,我家老爷走得早,就留下这么一个女儿,所以我平时对这丫头,管教也严厉了些。

  但是即便如此,这丫头还是三朝两夕,丢三落四,总也不能事事周全,毕竟还是年轻不牢靠。

  夏家这些年也是血脉不振,上辈子的老人都走了,我又是日常照管家中生意,她也没个高辈有福份人,帮着我事事提点。

  我这丫头没有府上姑娘们的福气,有老太太这样年高德勋的诰命,日日教养熏陶,见了你这些孙女这等得意,我打心眼羡慕啊。”

  夏太太这话说得漂亮,贾母听了也觉得颇有脸面。

  王夫人也觉自己有识人之明,结交邀请的外客,即便在老太太这等超品诰命之前,举止对答好生体面,自己果然是没看错人……

  一旁大这肚子的王熙凤,一双明眸来回转动,总觉得那里有些不对,一会看看夏太太,一会儿看看姿容秀美的夏姑娘。

  贾母笑道:“夏太太过奖了,我那些孙女我也是宠的,不过小姑娘家的,日常总归有不周到的,这些都是寻常事情。

  我姑娘的时候,可不都是这样过来的,不过你有句话说的也是对的,姑娘不比哥儿,家里有个上年纪的看着,总是好一些的。

  我自然最喜欢清俊爽利的女孩子,我那个三丫头便是这样的,我日常也多宠一些,也怪不得琮哥儿也爱和她亲近。

  我看你家姑娘也是个极好的,你既和二太太是知交,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你要不嫌弃,以后多让你家姑娘来走动。

  我家中孙女儿多,一起也能作伴,如果不嫌弃老太婆啰嗦,也好和我多说说话,大家彼此图个亲切热闹。”

  夏家太太听了此话,正中下怀,笑道:“老太太能这么怜惜,可真是我这女儿的福分。”

  她又叫过女儿,说道:“金桂,快过来给老太太行礼,以后老太太但凡多些提点教诲,便是你的大福气了。”

  夏姑娘心思机敏,知道母亲这等做派,就是想拉近两家的关系,为自己登堂入室作出机缘。

  她心中更是清楚,母亲这般费尽心机,不外乎是为了那劳什子宝玉。

  夏姑娘突然想起,方才在后花园,贾琮那隽美无双的风姿,情义绵绵,满脸宠溺,将一双玉镯套在探春手腕上……

  那一幕如同着魔一般,在她心中反复翻腾,难以自拔,总有一日,她会让他也这样对待自己!

  荣国府中可不止有那个劳什子宝玉……

  夏姑娘露出迷醉动人的笑意,愈发显得风姿绰约,对着贾母恭恭敬敬行礼,只是不知心里想的是谁……

  ……

  主桌旁边坐着迎春等姊妹,看到这很是亲和热络的一幕。

  迎春脸色如润,微有笑意的看着那夏姑娘行礼,也不怎么放心上。

  黛玉不时打量夏姑娘,已颇有些冷眼旁观的意味。

  方才贾琮进去和老太太行礼,黛玉心思细腻,在旁边看得清楚,这夏姑娘看到三哥哥,眼睛好像是发亮的。

  如今一听老太太请她多来西府走动,瞧她那开心的样儿……

  宝钗见了夏家母女这一幕,只是淡淡一笑,她也出身皇商之家,这两母女的心思,旁人或许不知觉,但宝钗多少能看出一些。

  加上那日夏家和薛家相看不成,这才过去多少时日,夏太太竟鬼使般和姨妈成了至交,要说都是巧合,宝钗是不信的。

  如今她去了金玉良缘的话头,一身轻松,事不关己之事,她也懒得去深究。

  湘云见这夏姑娘美貌爽快,好像有些合自己性子,以后能常来府上走动,多个人说话玩乐,也是一件好事。

  惜春年纪幼小,根本没懂发生什么事,坐在圈椅上,两脚还够不到地,只是捧着个果子在啃……

  邢岫烟心思闲逸,除了贾琮之外,大概万事不萦于心,这位夏姑娘以后来西府走动,便只管走动好了。

  自己只住在东府,大家好像也没什么关联吧……

  一旁的王熙凤,从平儿手中的果盒里,捡了块酸梅放在口中,看着夏家母女的举止言行,精致的嘴角抿出一丝冷笑……

  ……

  众人之中,探春比起宝钗,知道最多夏姑娘的事。

  不管是自己每次提到三哥哥,夏姑娘略显异样的神情。

  还有方才后花园里,夏姑娘看到三哥哥给自己戴上镯子,那种呆滞古怪的神情。

  更不用说她看三哥哥那种火热的眼神,对着三哥哥她连话都说不利索。

  如今看到夏太太言语灵巧,竟引得老太太开了口风,请夏姑娘多来西府走动,探春心中升起很不好的预感……

  但是眼前这种情形,夏太太和夏姑娘又是太太请来的贵客,她不过是二房一个晚辈,难道还能出言阻止吗?

  探春突然想到,当初夏家只是到薛家相看亲事,自己不过是去做陪客。

  那时自己三哥哥便言语提醒,说这夏姑娘是个难相与的,之后自己因嫡母之意,一起去夏家做客,三哥哥再次旧话提醒自己。

  如今看来,自己三哥哥还真是先见之明,只是他从前并没结识夏家人,到底是如何做得这般灵醒,当真是怪事?

  ……

  等到寿宴收尾,贾琮和迎春向贾政夫妇道别,黛玉、湘云等姊妹自然也跟着回东府,只有探春留下张罗寿宴收拢等杂事。

  宝玉见贾琮一走,众姊妹都风从云散,都跟着走一空,望着萧瑟的东路院,难免又悲从中来……

  这时,看到太太正和夏太太寒暄道别,那位姿容俏丽明朗的夏姑娘,还静静的站在一边,宝玉眼睛不禁一亮。

  在他的眼里,这位夏姑娘姿容风度,半点不输家中这些姊妹,也是水做的一流俏佳人。

  宝玉正想上去搭话,却见夏姑娘就像没看到他一般,只是愣愣望着内院的门户。

  宝玉也转头看去,见那里正一堆人出门,个头最高的是贾琮,身边自然是莺莺燕燕一群姊妹……

  宝玉见了夏姑娘这种神情,心中有些高兴,觉得夏姑娘必定和一样,也喜欢家中这些姊妹,多半想着以后来往作伴。

  方才老太太还请夏姑娘多来府上走动,自己以后也好多见见这等美娇娘,岂不是一件好事。

  想到这些,宝玉心中很是安慰,虽林妹妹和自己疏远,但上天多半懂得,自己怜爱这世间水做的钟灵毓秀。

  因此东边日出西边雨,远了林妹妹,又来了位夏姑娘,真是风流难自弃……

  宝玉看着夏姑娘窈窕动人的身姿,突然就充满了希冀和活力,就像王夫人那般踌躇满志起来。

  ……

  贾琮和姊妹们回了东府,众人多半没把寿宴上的事放心上。

  黛玉虽然有几分疑心,但是转念一想,即便老太太请夏姑娘多来走动,也是在西府走动,和东府这边挨不上边。

  三哥哥即便过了春闱,还有一堆大事去做,日常除了给老太太请安,西府都去得不多,左右都是不相关的事,自然也不放心上。

  等到了三月初二,正是探春的生辰,她一早去东路院给贾政、王夫人、赵姨娘等拜过慈恩。

  她又和姊妹们去荣庆堂陪贾母说话,领了贾母的小宴。

  等到众姊妹回了东府,华灯初上之时,早早关了东府门户,加上各人的心腹丫鬟,一大群人聚在探春院里开了夜宴。

  因没长辈在场,少了虚礼约束,也不拘年岁身份,各自随意围桌而作,行令饮酒,猜枚连句,好不热闹。

  因为到了夜间,也不怕惊动旁人犯忌,湘云因早闻龄官妙音醉人,只是从未有缘聆听,硬是拉着唱了两曲,引来满堂喝彩。

  这一夜贾琮和众姊妹乐了半宿,他更被探春等人哄了不少酒下肚,直到过了三更天才各自散了。

  贾琮在三月最初两日热闹过后,便重新收拾心情,专心每日的举业功课。

  如此过了几日之后,青山书院的同窗蔡孝宇、崔安之、刘霄平等人上门走动。

  此次春闱之试,蔡孝宇、刘霄平都要下场,崔安之上次恩科乡试落榜,却要等到三年后春闱。

  众人的话题自然都不离眼前的春闱大比,据说朝廷昭告春闱主考和属官之后,外头着实又乱哄哄了一阵。

  主考官王士伦、陈墨、黄宏沧等人的府邸,这些日子每天陆续有学子拜谒。

  只是这三人都是官场老饕,自然眼下关口的忌讳和厉害,自然都是闭门谢客。

  如此闹了几天,再也没有举子再上门招摇做态,加之春闱临近,也需要最后关头温书下场。

  往日举子纷纭拜谒之风,总算偃旗息鼓起了,倒是让人耳根清净许多。

  只是外头举子的起伏变化,对贾琮却没有半分触动,他没有大多数举子,对于春闱搏名的炙热和疯狂。

  对贾琮来说,他下场春闱只求及第,根本不在意荣耀和名次。

  那怕只是名列三甲,也能让他对柳静庵多年教诲,有所谢恩交待,且足以让他打开文官仕途之路。

  当他正以平和的心态,专心读书以待春闱下场,远在辽东军中从军的郭志贵,寄来了一份家信。

  信中除了问候贾琮,又问老娘赵嬷嬷的近况,还说几句贾琏在辽东近况,其余内容提起北地最近数月的波动。

  这份信让贾琮明白,在神京的喧闹和安稳之外,千里之遥的九边,已变得越发不平静……

第577章 何以言肖母

  宁荣街,一所单进的小院。

  院门口种了两棵修长高耸的槐树,三月春风吹拂,干枯的枝丫上已绽满新绿,翠色葱葱,望之悦目。

  一辆马车停在院门口,贾琮扶着芷芍下车,又轻轻敲响了门钹。

  这里是贾琮的奶娘赵嬷嬷的居处。

  当年贾琮在东路院处境微末,被生父嫡母鄙视虐待,身边惟有丫鬟芷芍和奶娘赵嬷嬷,是对他真心关爱之人。

  贾琮的小厮郭志贵,是赵嬷嬷的独子,因从小就有驾马御车的本领,十二岁就做了贾琮的小厮。

  当年贾琮研制改进型鲁密铳,出入五军营参与火枪试射演练,因都是郭志贵驾车跟随,也让郭志贵见识到军武之气。

  贾琮见奶兄弟性子聪明大胆,而且对军伍颇有兴趣,不忍心他一辈子驾车为奴。

  于是恳请贾政放了郭志贵奴籍,并走了忠靖侯史鼐的门路,将郭志贵招募入五军营火器营当兵。

  之后因五军火器营换防,郭志贵随军征调,入了辽东军火器千人队。

  贾琮因跟随大司马顾延魁巡查九边,以其他韬略和火器之才,被平远侯梁成宗留任辽东军火器幕僚。

  之后,贾琮靠着卓绝的火器之才,先后在辽东创下鸦符关和清元集两次大捷,一举扫平女真隐患。

  郭志贵在他麾下数次建功,被升迁为辽东火器军队正,之后贾琮虽返回神京,但郭志贵却留在辽东从军。

  贾琮封爵立府之后,从西府只特意要了两人入东府,一个是五儿的母亲柳嫂,另一位就是自己奶娘赵嬷嬷。

  但赵嬷嬷因儿子郭志贵已脱奴籍,日常不便进出东府内院,所以便没搬入东府,依旧住在原先贾府外居所。

  贾琮感念奶娘往日情分,在靠近东府的宁荣街上找了处小院,安置郭志贵母子,又将赵嬷嬷的月例翻倍,以为赡养。

  因为郭志贵远在辽东从军,他日常都让芷芍和五儿,多留意关照赵嬷嬷。

  这次他收到郭志贵从辽东来信,又听芷芍说赵嬷嬷在井边打水,滑倒摔伤了手臂,便带了芷芍和丫鬟娟儿过来看望。

首节 上一节 569/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