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72节

  前几日朝廷在贡院门口,张贴春闱官员任命昭告,将来得了讯息便向贾琮报信。

  当时江流为了快捷回报,只抄录三名主考官姓名,还有靠前二十名春闱属官的名字。

  贾琮又让人去抄录一份完整名字清单,是想看这些春闱属官之中,哪些人可能是本次春闱的同考官。

  大周春闱之试,不仅会任命二至三名主考官,也称为总裁。

  又因科举五经《诗》、《易》、《书》《春秋》、《礼记》。

  还会任命十八名同考官,分房评阅科举五经,称为十八房。

  在会试三场九日结束之后,进入举子试卷筛选评等程序。

  十八个同考官会分阅五经,并筛选取中答卷,最终一并递呈春闱主考官评选名次。

  虽然在春闱大比中,主考官的地位十分尊崇。

  但是对于普通举子来说,同考官的份量,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主考官,在某些关键之处,比主考官还要紧。

  因同考官负责举子试卷的初评筛选,如果你的试卷,连同考官评阅的过不了,就无法到达主考官案头,更不要谈中试及第。

  虽然,春闱主考官为避免沧海遗珠,翻阅复核同考官黩落答卷的惯例,也有才华卓异的考生,因此被重新取中。

  但这样的幸运者,毕竟只是极少数,名落孙山的举子,不能期盼都被这样的好运砸到。

  而且,能担任同考官的官员,也都是举业精湛的大才,通常情况也很少出现走眼的情形。

  所以,对于大多数举子来说,同考官的份量才是最重的,因为他们掌握了举子春闱及第的命运。

  地位尊崇的主考官,对那些才华卓绝,意图在会试之中独占鳌头者,才是举足轻重,因为取中举子的名次,最终由主考官评定。

  主考官对举子的作用,更多是在会试之后,因为举子一旦及第,会和主考官形成座师门生关系。

  但凡能遴选为春闱主考官,无不是声望隆重的朝廷高官,他们对门生的提携和举荐,对于初入仕途的进士,作用十分巨大。

  ……

  春闱的主考官因众目睽睽,主持春闱大比,所以朝廷都会在春闱之前,明文昭告,内外皆知。

  但在春闱昭告之中,并不会公布十八名同考官姓名,他们的名字会和其他属官混杂同列。

  这也是朝廷深知同考官职司特殊,防范有人在春闱入试之前,暗中勾连同考官,生出舞弊阴晦之事。

  因同考官人数众多,除了主考官之外,其他人并不知同考官花落谁家,也算春闱之前一大话题。

  当初市面上出现那本蓝皮册子,上面罗列的主考官人选,其实也不过五六人之数。

  但那些举子风行拜谒之举,却不单限于五六个主考人选,而是蓝皮册子上所列春闱属官,都受到举子不同程度追捧拜谒。

  就是因为这些列名其中的属官,不少人可能就是本届春闱同考官,一旦拜谒结交,请益指教,互通文风。

  即便将来的会试阅卷为誊写糊名,但未必不能为赴考举子,多赢得一丝侥幸和契机……

  ……

  贾琮本已是雍州解元,又是身负双爵的贵勋,他对于科举名望的期望,远没有普通举子那般炙热。

  对他来说春闱下场,只求夺得进士之名,一是对师门有所交代。

  二是打破大周官制定规,非进士之身,难晋升五品以上文官实职瓶颈。

  所以对贾琮来说,同考官比主考官更要紧……

  这两年他在工部火器司任职,也不再是官场小白,多少也知道现下官场的一些人物。

  所以,他才会让管家去抄录完整的春闱诏书名录,用来浏览揣测一番,那些官员可能是本次春闱同考官。

  当然,这只是他作为一名春闱考生的天然好奇心,倒不至于借此锁定同考官目标,便要搞什么拜谒结交的把戏。

  ……

  春日的书房,书香幽恍,光线明朗。

  英莲陪伴母亲过完生辰,已回到贾琮书房,正和龄官两人,挤在南窗下罗汉榻上,一边翻看杂书,一边分享食罐里的零食。

  龄官一双明眸,总是不时的打量贾琮,见他坐在书案前,对着一张写满名字的纸张,正看得津津有味。

  贾琮在这张抄录的名单的属官之列,发现了不少颇有才名的在朝官员,这些人都极可能是同考官人选。

  当他看到其中一个官员名字,不禁愣了一愣,都察院雍州道御史孙守正。

  贾琮对这个名字颇为熟悉,因这个名字曾和荣国府密切相关。

  当初贾政想要搬出荣禧堂,但贾母和王夫人都予以阻止,此事正在拖延之中,不知怎么消息传到了外面。

  都察院雍州道御史孙守正,是个极重礼法之人,听闻这个消息之后,便上本弹劾贾政栈恋荣禧堂。

  因他当时只是从七品官职,无上朝之资,弹劾奏本由通政司转呈圣上御前,所以此事知道的人极少。

  但是嘉昭帝看到奏本,却对他大为赞赏,说他清正敢言,恪守礼道,并加恩三年大考晋升正七品。

  此等消息传开,这才迎来各部官员纷纷弹劾贾政,最终使得贾家二房仓惶搬出荣禧堂,最后潜入东路院。

  官场是最讲究论资排辈之地,一个新晋的七品文官,按照常理,很难入选春闱属官之列。

  但这个孙守正却偏偏有这种殊荣。

  大概是此人当初在科场上有不俗表现,毕竟能进入都察院为官,最少也是名列二甲的才子。

  也或许那次弹劾贾政,让他意外受到嘉昭帝关注,并直接晋升正七品,就此闯出了名头,让旁人不敢忽视。

  不管是出于那种原因,此人能名列春闱属官,对贾琮来说也算件有趣之事。

  ……

  荣国府,凤姐院。

  此时王熙凤怀胎近半载,已是体态圆润慵懒,身上换了新作的宽大衣袍,日常走动也少了许多。

  五儿服侍过贾琮梳洗,便回了西府料理家务,又把贾琮的话带给王熙凤。

  王熙凤说道:“我倒是不知三弟春闱下场的时辰,这样看来这事本月还真不能办。

  不过左右也是无妨,我常听人说起,三弟是雍州解元,只要下场,必定是要及第的。

  十五岁的进士公,可是要吓死人的,到时候簪花宴和寿宴一起办,可是贾家百年少见的荣耀,二房更是几辈子也指望不来……”

  五儿见王熙凤说的露骨,言语中对二房的奚落,也不怎么掩饰,忍住笑说道:“我也是这个主意,到时三爷可是双喜临门。”

  王熙凤微微一笑,说道:“五儿说的不对,照我看来是三喜临门才是。”

  五儿和平儿一时面面相觑,没想到这三喜从何而来?

  王熙凤笑道:“按三弟说的下场时辰,他过了春闱之后,便正好满了舞象之龄,府上的老规矩,他的房头里就要进人了。”

  五儿和平儿听了这话,俏脸都不由自主一红。

  ……

  王熙凤斜了两人一眼,继续笑道:“前番老太太有了话头,我听着是想安排得力的人,到三弟房里,八成便是鸳鸯。

  三弟这性子我也是知道的,他什么时候让别人给他做过主,这事也不是小事,我这做长嫂的可不能一边看热闹。”

  其实,眼下王熙凤将贾琮视为最大靠山,为人为己,她都思路精细。

  这世上最厉害的人,便是香软的枕头风。

  不管是平儿,还是贾琮身边那些丫鬟,不管他收哪个入房头,王熙凤都无所谓,只要不收老太太的人就成。

  省的以后落了把柄在老太太手中,让大房的权柄便利,被老太太牵扯住……

  五儿听着王熙凤调侃的话语,想到那日贾琮哄自己说了此事,还有对自己那番蜜语,一张俏脸愈发红润。

  王熙凤继续说道:“如今三弟房里,晴雯和三弟同岁,英莲年岁还小,岫烟妹妹虽定了名份,也才过了豆蔻之年。

  他这人对女儿家个个都宝贝,也不知他是个什么主意。

  五儿,你回去和你三爷去说,如今我身子走动不便,只能请三弟得空,到我这里来一趟,我得先知道他的心思。”

  五儿脸色通红,被王熙凤满是调笑的话,弄的浑身不自在,虽然连忙应了,只是声音都低了很多。

  王熙凤忍着笑,说道:“这样我才好帮他张罗,少不得做一次和事老,虽说这事必定他自己说了算。

  不过这一家子上下里外,这本帐可不简单,总要和和顺顺才好。

  我在老太太那边先吹风,先把事情踩顺溜了,省得这祖孙两个又杠上了。”

第579章 祸乱由此生

  神京城东,毓屏街,宏锦绸缎庄。

  午后阳光明媚,街市上人流熙攘,道路两边店铺皆生意兴隆,不时人进人出。

  宏锦绸缎庄虽开铺只数月时间,但却已完全融入这繁华街市。

  店铺掌柜刘文轩,为人热忱和蔼,会揽人缘,不计小利,在周围街坊店铺之中,留下良善好口碑。

  新开的宏锦绸缎庄,只在短短时间内,便已和光同尘于这神京闹市,不惊波澜,不引瞩目。

  店铺柜台之上,时常有客人进出购买布匹绸缎,刘文轩在柜台后核查半日账目,便将店堂生意交待给伙计,自己进了店铺后院。

  进了房间,他将桌上一叠抄录文字的宣纸,仔细折叠放入怀中,然后出了院子后门。

  他在后巷中走了片刻,又转入另一条巷子,一路拐了几个弯,走的都是大街面背后的深巷小路。

  如此走了半盏茶的功夫,才在一条干净安静的巷底停住,敲响一处小院的黄铜门钹。

  单调有规律的金属敲击声,在安静小巷中回荡……

  等到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子过来开门,他路过花木繁盛的院落,一直进入里屋。

  里屋向阳南窗下,摆着一张陈旧宽大的梨木书案。

  一个四十左右的中年男子,穿着便利的短褐衣裳,卷着袖子,坐在书案前。

  屋外的阳光,透过半透的琉璃窗棂,将书案上一张写满名字抄录文稿,照得纤毫毕现。

  那文稿的最上面一行,赫然写着内阁大学士王士伦、吏部尚书陈墨、礼部右侍郎黄宏沧等三人的名字。

  这正是那份张贴在贡院门口,受到无数赶考举子围观,本年春闱官员诏书抄本。

  刘文轩在书案前站定,并没有打断中年男子的思路,一直等到他从诏书抄本上抬头。

  他从怀中取出那叠折叠的宣纸,说道:“东家,这是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抄录收集到的各家官员流传的拟题。”

  他又取出其中一张宣纸,说道:其中最要紧一道拟题,是礼部右侍郎黄宏沧所拟。

首节 上一节 572/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