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00节

  贾琮听了心中温暖,师娘崔氏一向对自己视同己出,考前馈赠家礼,是将自己视同柳门子弟。

  虽然如今他已成为贾家东西两府家主,家中一众姊妹对他亲近爱护,但是论亲长的认同归属,柳家师傅师娘却远在贾母之上。

  等到送走了崔氏的丫鬟,东路院那边又过来小厮,说是得了贾政的吩咐,询问贾琮今日出门入贡院的时间。

  其实,贾琮经过半年苦读,日夜揣摩经义时文,为了这一世的科举之路,也算说是倾尽全力。

  加上他本来就是一州解元,又有天下扛鼎名师授业,只要入场后正常发挥,名入三甲根本不成问题。

  所以,在这入场春闱的最后一天,他自己倒完全放下心思,情绪处于平稳松弛状态。

  倒是身边这些亲近之人,似乎比他还要紧张许多,就连平时大大咧咧,爱玩爱笑的史湘云,今日和他说话都变得温声细语。

  这番情形,多少让贾琮想起前世,面临人生大考,那些满怀忐忑送来的父母亲友,还有那些少不更事的青葱少年……

  ……

  这一日时间过得飞快,等到申时刚过,西边已日暮低垂,贾琮便收拾东西离府出门。

  东府管家早早屏退外院小厮男仆,因为姊妹们要一直送贾琮出内院,一路到了东府的东角门。

  贾琮和姊妹们达到时,竟然看到贾政在就等着那里,再看到他身边的几个人,贾琮心中更有些讶异。

  贾政竟把宝玉、贾环、贾兰等儿孙都带了来,看这架势是来送贾琮出府入贡院。

  贾政见到贾琮穿了件宝蓝色崭新圆领袍,长身玉立,器宇轩昂,风姿绝俗,不禁满意的点头。

  说道:“琮哥儿多年苦读,今日终要登上青云之路,贾家自三十年前,宁国大兄登科之后,终得再显文魁之气,幸甚!”

  他又对身边的儿孙说道:“你们今日都记住琮哥儿的模样,男儿少年不费光阴,文可登科,武能佑国,才不虚耗一生。

  万万不可沉迷富贵懒散,等到年华渐长,积重难返,就要悔之晚矣!”

  贾琮听了贾政对着几个儿孙,如此语重心长的话语,心中微微有些古怪。

  原来贾政带了他们几个过来,是为了以自己为榜样,予以激励,当场教导儿孙,自己终于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贾政也算一番苦心,但真正起到多少作用,只怕是十分有限。

  贾琮见宝玉脸色苍白,似乎手脚都不知往哪里放,一副临场受刑的惶惶不可终日。

  贾环倒是镇定许多,一双眼睛滴溜转动,对父亲的话音,一副唯唯诺诺之态,还算有几分受教。

  贾兰年纪尚幼,并不是贾政施教的主要对象,但他却是三人之中,神情最为清明的一个。

  或许是自小受寡母李纨的耳提面授,三观被辅导得颇正,一双眼睛望着贾琮,都是羡慕崇拜的神情。

  嘴里有些词不达意的说了句:“三叔,金榜题名。”

  贾琮微叹一口气,笑着摸摸他的头,估计这一句多半是出门之前,李纨刚刚教的。

  贾琮见西角门停了三四辆马车,问了内院管家才知,迎春黛玉等人让管家备了车辆,准备送贾琮入贡院。

  他心中虽感念姊妹关顾牵挂,还是对迎春说道:“本年是春闱大年,应试举子有三千余人,虽已提前一个时辰出门。

  但是去往贡院的街道,必定会有所拥堵,姑娘家这等时候出门,实在多有不便,二姐姐和姊妹们送到角门就行,等着我考完回府。”

  迎春等人听了只好作罢,又让管家多带机灵小厮,一路随车陪护,帮衬贾琮入贡院之后,及时回府来报。

  等到贾琮上了马车,还看到东角门门内,贾政和一众姊妹依然站立在那里。

  ……

  他刚放下车帘,准备让江流驾马行车,突然听到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贾琮站在车辕上回头看去,见一个身姿苗条的女子,身穿月白色胡袍,头上戴了帷帽,正策马而来。

  胯下黑色骏马的鬃毛,在晚风中飘扬。

  这女子骑的这匹宝马,还是当初康顺王赠给贾琮的礼物,

  等到快马奔到贾琮车前,女子掀开帷帽,露出一张肤白如雪的精致脸庞,一双美眸荡漾着海水之意,鬓边发丝在风中撩动。

  贾琮有些意外的问道:“艾丽,你怎么来了。”

  艾丽笑道:“我听我娘说的,今日是春闱入场之日,你多日读书都不出门,我也好久没见你了,便来送送你。”

  贾琮笑道:“等到过了春闱,就不用再在经书上耗费光阴,得了空闲我就陪你出去逛逛。”

  艾丽琼鼻微微一皱,说道:“这话可是你说的,到时候出了贡院之后,可不许耍赖。”

  贾琮让艾丽下马,上自己的马车,可艾丽宁可骑马。

  贾琮知道她在辽东长大,虽是女流之辈,却是不爱红妆,只爱宝马快刀,对她来说估计骑马比坐车有趣。

  贾琮这段时间闭门读书,担心艾丽长日无趣,将自己的宝马让她牵去骑乘玩耍。

  艾丽策马相伴,贾琮也不进车厢,只是坐在车辕上,两人一路闲聊说笑。

  等到马车到了城东文昌路,便见到道路拥挤,不断有马车从周边街道,陆续进入文昌街。

  贾琮的马车刚入路口,便看到整条文昌街上,远远望去首尾相顾,拥挤排列许多马车。

  他想让马车退出路口,却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后面很快有马车跟上,堵住了后路。

  文昌街本来就是城东繁华街道,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熙攘,路上一下涌入这么多马车,很快变得拥挤不堪。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行走困难,车夫死死拽紧缰绳,生怕喧闹嘈杂引动牲畜,惹出祸事。

  于是,各种路面上各种抱怨声、催促声、叫骂声响成一片,显得异常混乱,也更加剧路面的拥堵。

  那些被拥堵在路中的马车里,不时出来神情焦急的乘车人,看他们装束都是赴考的举子,因文昌路是去贡院的必经之路。

  车旁的艾丽笑道:“我来之前就听说,从文昌路去贡院最近,这里路面最宽,想来大家都想往这里走,可不就堵住了。”

  贾琮苦笑:“道都走不动了,你还笑得出来。”

  艾丽笑道:“所以,我有先见之明,特意骑马过来。”

  贾琮看了一眼艾丽胯下神骏的黑马,眼睛微微一亮。

  ……

  艾丽笑道:“你还等什么,我们只要抄一点远路,保准比他们都早到,耽搁不了你考状元。”

  贾琮拿出随身的西洋鎏金怀表,虽离贡院锁关还有不少时间,但是一直堵在文昌路上,可不太保险。

  于是吩咐了江流几句,便将打包的被褥披风等物,还有两个装水的竹筒,都绑扎在艾丽的马鞍之后,

  自己随手提着考箱,只是在马镫上轻轻一点,便跃上马背,坐到艾丽身后。

  虽然文昌路口还没路中心那么拥堵,但是来往行人车辆也不少,行动也开始有些不便,只怕过不了多久,同样会拥堵不堪。

  艾丽轻轻一笑,她自小在马背长大,骑术十分高超,抖动缰绳,便灵巧的调转马头。

  专挑路口车马的缝隙,策马穿插,只是一会儿时间,就走出愈发拥堵的文昌路口,贾琮不由自主松了一口气。

  艾丽策马慢跑几步,便拐进附近一条并不宽敞,但是行人不多的街道。

  说道:“我们稍微绕些路程,挑些好走的道路,必定比别人都早到贡院。”

  她突然轻笑道:“你这么直板板坐着干嘛,像个老夫子,必定是你先生教的规矩,你搂着我的腰,小心被马颠下马鞍摔跤。”

  贾琮有些尴尬的一笑,右手提着考箱,左手轻轻一探,便搂住了艾丽的细腰。

  艾丽从小和贾琮一样,都是习武练刀,四肢修长,腰身柔韧有力。

  贾琮只觉触手温滑软弹,犹如盈盈一握,馨香透体,当真,手感极好……

  当初,贾琮在辽东意外结识艾丽,两人曾在战场一同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情义非凡。

  如果不是艾丽有飞禽侦敌的本事,贾琮就无法立下扫平女真的大功,也就不能被册封伯爵。

  从这点来说,艾丽对贾琮意义非常,当初也是他将艾丽母女接回神京安置。

  对于彼此之间,他们都是对方最特别的存在。

  骏马在街道上不紧不慢的奔驰,艾丽自从跟贾琮落居神京,贾琮得了空闲,总会带她出去闲逛,因此她对神京街道已十分熟悉。

  挑选走马的道路,虽都不是繁华街巷,但来往行人都不太多,马蹄奔驰十分顺捷,显得畅通无阻。

  此时,夜色已爬满天空,两边的道路景象,在迅捷的往后倒退。

  本来只是习习晚风,在马蹄疾驰之下,变得更加猛烈,透出一股刚柔相济的遒劲,将马鞍上两人挤压包裹在一起。

  随着马儿飞驰,贾琮的身体不由自主,紧贴着艾丽背部,似乎能感觉到她搏动的心跳,还有精巧秀美的耳垂上,那片醉人的羞红……

  如此策马飞驰了好一段时间,他们已进入贡院东街,路上已有不少奔赴贡院的车马,但是远没有文昌街的拥堵。

  贾琮已能远远看到贡院门前,那座巍峨耸立的巨大牌坊。

  牌坊上‘开天文运’四个黑漆大字,一股沛然的文华之气,似乎扑面而来,令人心生凛然。

  此时贡院东街上,前往贡院入宫的举子已有不少,有些人驾着黑驴小车,有些人坐着华盖车马,还有人徒步而走,不一而足。

  但是像贾琮这样男女共乘一骑,却是绝无仅有的奇特景象,如今的时代礼教甚严。

  除了极少数的将门之女,极少有女子骑马上街,对那些世宦诗礼之家,这甚至是有点大逆不道的举动。

  更何况旁人看到策马之人,是位身姿绰约的少女。

  那一身月白胡服,削肩束腰,英媚动人,虽头戴帷帽,看不清容貌,但不难揣测必定人物不俗。

  而这女子身后的少年,青春勃发,姿容隽美夺目,手提考箱,一看便是今科入试举子。

  毕竟贾琮这入贡院的方式,有些过于惹眼。

  不少学究举子,肚中腹谤贾琮,小小年纪如此狂浪,堂堂春闱大比,却和女子同乘一骑,风流旖旎,招摇过市,不成体统。

  艾丽勒停马匹,两人跳下马鞍,发现贡院门口已排了长长几队举子,正在等候官差搜检盘查,入贡院锁关。

  虽然到场举子已经不少,但比起今科三千余人应试,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还好艾丽骑马相送,正好让自己避过文昌路的拥堵,提早一步达到贡院。

  贾琮对艾丽笑道:“天色已经不早,你也早些回去,我二十七考完出关,我们去六芳居喝茶,陪你尝那里的苏式甜点。”

  艾丽笑道:“我等着你来,可不许爽约。”

  贾琮有些见艰难的和艾丽举手道别,双手拎着东西走进了排队的举子队伍。

  艾丽重新上马,挽缰而行,还不时回头看举子队伍中的贾琮。

  ……

  此刻,贡院里的至圣先师祠堂之中,香烛缭绕,二十位身穿朱红祭服的礼部官员,各持器皿,列队祭礼。

  嘉昭帝钦命内阁大学士蔡襄、礼部尚书郭佑昌主持领奠孔子先师。

首节 上一节 600/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