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02节

  ……

  贾琮跟着其他举子见过三位主考官,心态平静如波,完全没有没有吴梁、周严那样的心神动荡。

  出了贡院正堂,便拿着手中的竹签号牌,去寻找自己的应试的号舍。

  他走了少些路程,在贡院小吏的指引下,找到了号舍所在的舍巷。

  神京贡院占地十分广大,房舍布局严谨,墙垣高耸,环境阴森,贡院内正堂、衙署各占其位,分布竟然。

  自从嘉昭帝登基之后,对于科举取士十分重视,对齐聚天下英才、遴选为其所用的神京贡院,也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

  并在永安朝修造的基础上,将神京贡院面积继续扩大,除了翻新建造必要的厅堂和衙署设施。

  将用于举子考试的号舍从原先的二千余间,扩建到近四千间,足以应付人数众多的春闱大试。

  另外,还将贡院外层围墙加筑三重,分为外棘墙、内棘墙、砖墙等。

  贡院的四角还建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水火匪盗的作用。

  其实,从贡院整体建构来讲,只要锁闭贡院四门,整个贡院就成了封闭的堡垒,在战乱之时,甚至可作为攻守相宜之所。

  等到贾琮确定自己号舍的所在,微微松了口气,因为运气还算不错,他的号舍正好在舍巷中部靠近巷口的地方。

  这样的号舍位置,已算中上之选,如果运气不好的话,被分派的号舍位置在巷尾,甚至就是巷尾头号,那可就是倒霉到家了。

  因为贡院每条号巷的巷尾,都会修建一处宽大的如厕,供给一条号巷数百考生日常之用。

  如果考生分派的号舍靠近巷尾,甚至非常不幸的就是巷尾壹号,也就是传说中的粪号,那将是令人心胆俱裂之事。

  要知道春闱大比持续九日三场,应试举子进了号舍,除了日常进出如厕,都不能随意离开号舍。

  如果举子不幸分到传说中巷尾壹号,九日之间时刻沐浴五脏六腑巡回之气,要想在这样恶劣的蹂躏之下,还能够金榜题名。

  那位身处其中的举子,必定心智坚如磐石,才华横溢盖天,否则绝难以为之……

  虽然,本次贡院号舍的数量,略微多于考生数量,可以避开部分巷尾壹号,但是靠近巷尾如厕的号宿,还是有不少的。

  当贾琮满意的进入自己的号舍,还能隐约听到巷尾的方向,传来某位考生的哀鸣之声……

  ……

  贾琮一进入号宿,便有一位贡院小吏,分派一只白蜡点燃,将夜色中昏暗狭窄的号宿,照的一片通明。

  春闱九日之间,贡院每晚只供白蜡一根,用完为止,考生如担心应试时间紧迫,需要挑灯夜战,一根白蜡是不够用的。

  因此,大部分考生入贡院,都会自备几根白蜡,只是入场盘查时,自带白蜡要被严密检查,以免有人在蜡中夹带作弊。

  贾琮从考箱中取出块干净棉布,用竹筒里的清水打湿,将号宿里的号板积尘收拾干净,又取出被褥铺好。

  此时,他抬头望向号舍狭窄的屋檐,看到天空黑蓝如墨,一轮缺月已升上高天,被阴沉的云顥半遮半闭,散射出阴冷的光芒。

  贾琮微微收敛心思,因今晚不是正式开考时刻,并无其他事情可做。

  贾琮安坐在床榻上,脑中回忆学过的时文策论,还有柳静庵日常教诲点评,让自己思绪慢慢活络充实,进入到应考的状态。

  不远处的舍巷之中,周严有些如坐针毡,脑海中不断回忆当初拜访徐亮雄的细节,以及徐亮雄对拟题的相关言论。

  但是,那日他们拜访过徐亮雄后,贡院便颁布春闱主考诏书,徐亮雄并不在主考人选,甚至都不在春闱属官之列。

  从那个时候,周严便将徐亮雄的一切,全部抛之脑后,一心一意在黄泓沧的拟题上下功夫。

  因已时隔日久,他甚至连徐亮雄出的那道数百字的策论拟题,都已记得十分模糊。

  在另一处号宿中,号板上烛火闪耀,照在吴梁微胖脸庞上,眼神中透着希冀,脸上有兴奋雀跃之情,口中不断念念有词……

  在贾琮号宿往前十余个位置,林兆和已吹灭号宿烛火,正靠在榻上,神情肃正平和,闭目养神。

  今夜是春闱开试的前夜,所有入试举子一入贡院,都要九日后放关,对于所有举子来说,今夜注定心绪难以平静。

  各人心中都充斥着担忧、紧张、希冀、昂扬、甚至是失落和恐惧,千人千态,不一而足。

  夜色笼罩下的贡院,密集排布难以胜数的号宿中,那些跳动不熄的烛火,给宽大阴森的贡院,蒙上一层阴沉难言的气氛。

  贾琮脑海中回想日常功课,听到舍巷里传来小吏敲响梆子声,时间已到了亥时。

  他停止了脑海中的冥想,吹熄了号板上的蜡烛,躺下身子,将熊裘翻毛披风盖在身上。

  头下枕着邢岫烟做的软绸纱枕,十分柔和舒服,枕头里的棕丝散发着沁人的清魂香气息,让贾琮很快进入了梦乡。

  ……

  嘉昭十五年,三月十八。

  东方微曦,清晨柔亮的光芒还未照进号舍,贾琮便从酣睡中醒来,昨夜竟睡得安稳,不过是每日形成的作息,让他自然醒来。

  整个贡院似乎也从晨光中苏醒,贾琮听到周边的号宿,都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动,想来都是应考举子们起身的动静。

  他们有些人如贾琮一样,安睡一夜,但也有许多人彻夜辗转反侧。

  贾琮从考箱中取出五儿和龄官准备的吃食干粮,放在号宿的小火炉上加热,有条不紊吃过贡院中第一顿早餐。

  等到他收拾完东西,只是稍坐了一会儿,便听到舍巷之中传来云板敲击声,那声音清越响亮,悦耳悠扬。

  但是传到应试举子的耳中,却人人神情凛然,因为云板敲过三通,会试就会正式开考。

  等到云板敲过两通,贾琮已准备妥当各色文房之物。

  用清水润过黛玉备的紫毫,用探春送的葫芦端砚磨出一汪浓墨,案尾摆着那对盈盈生光的荔枝冻镇尺。

  等到云板敲过三通,舍巷中进入一个七品文官,身后跟着四五个小吏,给每个号宿里的举子,分发应试正卷书纸和草稿。

  每条舍巷都坐了百余名举子,一路分发纸稿需耗费不少时间。

  等到分发纸稿的数位官吏,将将走到接近巷尾之时,贡院的文华钟再一次敲响。

  在舍巷的入口走进一个小吏,神情严肃,手举考牌,在舍巷中缓缓走动,号舍中所有举子的目光,都汇集在那块考牌上。

  那块考牌上写着本年会试首场的书经考题,三篇四书文,四篇五经文,需要应考举子在三日内完成。

  当小吏手中的考牌经过贾琮的号宿,他目光烁烁的盯着那块考牌。

  考牌上第一道四书题映入眼帘,透着一股昂然之气: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第598章 笔墨问沧桑

  神京,贡院。

  举着考牌的小吏,在贾琮面前走过,他就已将三篇四书文、四篇五经文记住八九成,然后奋笔疾录在稿纸上。

  等那举牌小吏返回,再次经过贾琮面前,他就将七篇考题完整记全,然后将笔录少许疏漏之处,一一补全。

  当初院试和乡试之时,首场的书经之题,经常出现从四书五经中截句搭题。

  虽显得謷牙诘屈,歧义丛生,用意是考核学子对书经的精熟程度,以及文辞应变能力。

  但是,科举进入会试阶段,凡能入春闱的举子,无不是读书人中才赋出众者。

  这些人无不是精读书经,烂熟圣贤之言,再用院试、乡试时的截句搭题之法,考验这等入试举子,未免有些太过浅陋。

  因此,会试出题讲究化繁为简,再归本源,更多是从书经之中截取整句,作为时文考题。

  因这些书经整句,已经历代先贤无数注释解说,以此为题,想要立据阐述,寻常难越藩篱。

  应考举子面对此类考题,想要立论新颖,别出心抒,高于众人。

  没有宏妙的眼界见识,文气纵横的神鬼之笔,是绝对难以做到的。

  因此,往往这类大巧若拙的考题,更能考较和甄别应试举子的才情高低,并由此评等出合格的上榜举子。

  会试首场比试的首道考题: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正是从书经截取整句为题的会试考题,题目的题干出自《论语》泰伯篇。

  而这一段话,自古以来不知被多少文人雅士,自比其志,自勉其心,多少有些用滥了。

  用这一整句作为考题,很容易就写成陈词滥调,平平无奇,想要据此著奇峭新声之文,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本年会试考生达三千余人,一场会试分为九日,又分为三场,对于主考官和同考官来说,考后阅卷的任务十分繁重。

  会试首场的书经时文,虽是春闱科举的根基之试,但历来为应试举子所重。

  因为,如果连书经时文都不过关,后面两场的论判、策问考得再好,也会被考官黜落。

  因此,每个应试举子,对首场书经时文都不敢掉以轻心,而首场首道题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它最先受到阅卷官关注,决定主考官对考生才学高低,最初的印象和认知。。

  如果书经首题都写得稀烂,或者平平无奇,应试举子想要登第,便没那么容易了。

  ……

  关于首场首题的紧要性,每个应试举子自然都懂得,人人都不敢掉以轻心,为了挖掘奇思,得以破题立新。

  有人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迟迟不能下笔。

  有人触类旁通,若有所悟,兴冲挥笔拟句。

  贾琮并没有急于下笔,因为对他来说,应考的时间十分充裕,他心中想的这道书经首题,是那位主考官出的。

  他的授业恩师柳静庵,曾经官拜礼部大宗伯,曾经担任过数次乡试、会试主考官,关于应试撰文,有鞭辟入里的深思。

  柳静庵曾和他说过,任何一位主考所出之题,都不会是无根之源。

  每一道春闱考题,都包含出题人的文思秉性,隐约牵扯出题人仕途人生跌宕沉浮……

  每一位主考官出题,都是言其志,问其心,以考题为承载,考较天下学子,遴选与其心志相近的才俊。

  虽然,这是主考官和考生隐形链接的脉络,但却是他们之间最真实存在的联系。

  每次科举张榜之后,座师和上榜考生,之所以会形成紧密牢固的关系。

  不单单是座师对考生的点选之恩,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在文脉词章上的志同道合,是最有可能成为相互同盟的群体。

  这是儒教道统平治天下的基本准则,也是文官群体结党合势的隐形手段。

  ……

  像柳静庵这样扛鼎天下的大儒宗师,和那些只知皓首穷经的庸师相比。

  前者不仅传授书本之义,更传授书外之学,人心术法。

  贾琮得柳静庵多年倾心教导,被他视为晚年的衣钵传人。

  加上贾琮本就是累世之人,心思眼界有常人没有的前瞻性,对柳静庵所授更容易触类旁通,所学所得,愈发能青出于蓝。

  正是出于主考官和考题的特殊联系,在贾琮春闱入试之前,柳静庵曾对自己少年弟子,详细剖析春闱三大主考的秉性来历。

首节 上一节 602/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