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33节

  不过作为贾家的国公诰命,贾母还是知道贾琮得中会元,对贾家门第是极好的事,心中还是高兴的。

  贾母对王熙凤说道:“凤丫头,如今你当着家,琮哥儿这等喜事,可是要好好操办,该用的银子不能省。

  也不能由着他那清简的性子,这样的大事简简单单就收场。”

  王熙凤笑道:“老太太这话极是,这事不能由着琮兄弟的意思,得由着老太太的意思,必须大操大办。

  如今天气暖和,存不住东西,昨日开始,我才让林之孝两口子,采买了一批猪羊果菜。

  只要明日有人道贺,就能大开流水宴席。

  只是老太太心里要有个预备,怕是这样的热闹,这些日子不止这一遭呢。”

  贾母听了这话,神情有些疑惑。

  一旁的贾政笑道:“琏儿媳妇的意思我懂,下月就是殿试之期,琮哥儿是头名会元,多半有一甲之资,到时会比今日更加荣耀。”

  贾母听了也有些恍然,琮哥儿今日这等体面,竟还是不够的,居然还有一遭更大的……

  王夫人听了都有些晕眩,只怕到了那个时候,自己老爷又要拖家带口,巴巴过来看那小子的风光。

  宝玉听了父亲这话,不由得天旋地转,心中悲愤,柔肠寸断起来……

  贾琮这等接二连三折腾,还不把老爷的火头都招出来,必定要死命逼自己读书,只怕以后都要困在东路院读书,还不如死了干净……

  ……

  堂外丫鬟来报,说琮三爷已回府,如今往西府过来,给老太太报喜。

  却是贾琮回了东府,听管事说姊妹们都去西府报喜,这等会试登科喜事,按长辈礼数惯例,他自然也要来和贾母报喜。

  等到贾琮进了荣庆堂,贾政自然不吝溢美之词,将他着实夸奖了一番。

  他看着贾琮的目光,老怀大慰之情,溢于言表,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似乎比贾琮还要兴奋高兴一些。

  贾政又按着族中行事的惯例,提醒了贾母几句。

  贾母又吩咐林之孝开了荣国祠堂,让贾政陪同贾琮,自然不忘带上宝玉、贾环、贾兰等男丁。

  几人进入祠堂告慰祖先,又将那张礼部会试册书,端端正正供在香案之上,大概是让祖宗有空也来看看,一起高兴的意思……

  ……

  随着会试揭榜,贾家东西两府,因贾琮得中会元一派欢欣雀跃,

  偌大的神京城中,酒肆瓦子,青楼楚馆,皇榜题名者踌躇满志,榜上无名者悲怆失落,年年皆是如此。

  嘉昭十五年会试大比,似乎已就此卸下帷幕,但由此引动的诡异暗流,似乎才刚刚开始涌动。

  ……

  四月二十六日,清晨,路上行人尚且稀少。

  文翰街上的各家书铺,已次第卸下门板,先后开张营业。

  一个三十多岁中年人,在路面上盘桓来回许久,似乎有些犹豫不决,最终走入铺面最大的萧家书铺。

  他在书铺里的货架中间,信步走了片刻,看到一个老者正在整理书籍。

  老者五六十岁年纪,双颊褶皱,一脸风霜,穿身洁净的粗布衣裳。

  中年人上前温声问道:“老人家,可还记得我?”

  那老者回头看了一眼,目光中似有疑惑。

  他片刻后才想到什么,笑道:“我想起来了,先生前段时间来买过书,我记得是那本刘吉川文录。”

  那中年人眼神一亮,说道:“老人家记性可是真好,我这次即是买书,也是是想向你打听一件事情。”

  老者目光迷惑,问道:“先生想打听何事?”

  中年人说道:“我听老人家说过,有两个举子模样的人物,也是来买那本《刘吉川文录》

  一人二十岁出头,表字希文,另一人年近四十,表字葆坤,但是不知姓氏。

  我想再问问老人家,他们当日买书的时候,还说过其他什么话?”

  老者神情迷惑,问道:“先生为何要问这样的事情?”

  中年人脸色有些发僵,笑道:“那两人是我的朋友,我们几人写文斗胜,他们的文章取意那本刘吉川文录。

  所以我才想知道,当日他们买这书的时候,说过些什么话语,我便能知他们写文意图构思。

  这样就能随机应变,写出更好的文章予以压制,不过是朋友之间的斗胜之心,让老人家见笑了。”

  中年人说着,便从袖中取出一块银锭,足足有三两重,那可是他小半月的俸禄。

  老者不动声色的接过银两,笑道:“原来如此,书生斗文也是雅事,老汉仔细想想,大概是能想起的。”

  那老者在货架前来回走了几步,笑道:“看来还真没老糊涂,真让我想起来了。

  当时那位叫希文的书生,看中了那本刘吉川文集,兴致极好的要买下。

  那位叫葆坤的书生劝说自己同伴,眼下会试在即,多揣摩黄大人所出拟题,才是要紧之事,何必在生僻之文上浪费时辰……”

  那老者一边说,一边尽力回忆,话语虽有中断,但前后言辞吻合紧密,听得出绝不是随意杜撰。

  他虽看着年纪已大,但记性着实不差,将多日之前的事缓缓道来,渐渐展现整个事由……

  那中年人越听越心惊,神情阴沉诧异,眼神之中透着异样的严峻。

  一直听那老者说完,他还站在那里沉思片刻,半晌才对老者微笑说道:“多谢老人家了。”

  这中年人说完,便扬长出了萧家书铺,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那老者重新走到货架前,拿起那本《刘吉川文录》,嘴角露出难以察觉的阴森笑意,然后又将书丢回货架……

第619章 古经祝会荣

  神京,宁荣街,清晨,东方微曦。

  街道上空荡荡,早起的行人屈指可数,他们路过贾家东西两府,能看到门口堆积爆竹碎屑,空气中还弥漫着喜庆之意。

  随着东方渐启明,两府角门早早开户,预示荣盛喜庆一日的到来。

  不少奴仆家丁,已在角门开始忙碌,常有车马运送出入,熙攘热络,井井有条。

  内院之中,林之孝家的昨晚就得了凤姐吩咐,一早就各处分派人手,分担各处做事。

  搬抬布置桌椅板凳、茶盏杯碟等待客酒席之物,让专人查管灯油火蜡之物,以免忙中出乱,

  外院凌晨采买的瓜果肉食,陆续送入内外院厨房,安排婆子大早洗涤收拾,准备流水席面烹饪之用。

  外院的各种迎客入府、礼品收讫、采买运送、门户守护、车马管置等事更加繁琐,好在有林之孝这种老管家主事,都能妥当应付。

  ……

  荣国府,荣庆堂。

  这日大早,贾母便穿戴梳洗,她知贾琮登第大喜,今日有大批访客。

  贾母也知自己孙子如今耀眼,年前又父丧断了赐婚,即便有三年孝期,不少家有豆蔻闺阁的勋贵女眷,多半都长了些心思。

  所以今日跟随男客同来的太太小姐,只怕也是少不了。

  虽然按着贾母的心思,一桩都不会让它成事,不过待客之道,还是少不了的。

  今日宴客之事,最懂机巧说话的王熙凤,必定要忙着操持事情。

  如有女眷入内院拜访,贾母总不能让自己一人光杆,便早早请了薛姨妈来闲坐。

  既然请了薛姨妈,自然也让二儿媳一起过来应酬。

  又因昨日贾琮喜报到来,李纨对着贾琮的礼部册书,当堂教子,让贾母心中有些感叹,不免想起早亡的二房长孙。

  于是,便叫人让李纨带着贾兰一起过来。

  几人坐着说了一会子话,贾母看到贾兰虽年幼,但依偎母亲身边,不吵不闹,已有几分持重灵慧。

  问道:“今日宝玉怎么没见?”

  王夫人说道:“昨日宝玉本想留在西府,陪伴老太太,但老爷让他回去读书,只好先回了东路院。

  今日起身有些头疼身软,像是昨日受了些风寒,我让他先在那边歇息,过几日再来孝敬老太太。”

  贾母说道:“大房原本还有琏儿,偏生又在辽东受罪,琮哥儿登第大喜,也没个亲近兄弟,帮着走动操持。

  这还不用说,我倒是担心东府那边,今日男女客必定少不了,二丫头一个姑娘家,只怕是要累瘫了。”

  薛姨妈笑道:“老太太也不用太操心,你家二姑娘如今可是最能干的,偌大一座东府,被她打理得整整齐齐,本事着呢。

  况且,那边还有你家三姑娘帮衬,总是错不了的,今早宝丫头也过去帮衬。

  有这几个伶俐姑娘,应付那些内宅事情,必定没有问题。”

  贾母笑道:“即便这样也算放心了,凤丫头虽是个好的,可又拖着个身子,十分道法,只能施展五分本领。

  也不知她那里忙得怎么样了……”

  王夫人听到探春在东府操持待客,心中正有些不自在,听得贾母话音里的意思,心中微微一动。

  薛姨妈看了自己姐姐一眼,端起茶杯喝茶,只当没听出贾母话意,心中感叹,贵勋内宅真是一笔烂账……

  ……

  荣禧堂北边小院里,凤姐虽因身孕容易困觉,这日也是天微亮就起身。

  平儿和丰儿服侍她穿衣梳洗才罢,五儿也就早早从东府过来操持。

  贾琮因要了小红做荣禧堂执事丫鬟,收伏了林之孝夫妻之心,所以早交代过五儿,日常家事尽量让他们放手去做。

  内外院因有林之孝夫妻这等办老了事的支撑,也不用凤姐过度操心,不然她身怀六甲,只怕真应付不来。

  自从贾琮加袭荣国爵,成为神京勋贵之中,罕见一体双爵之身,在四王八公等老勋眼中,地位变得愈发超然不俗。

  上次的荣国爵承袭之喜,四王八公、贾家姻亲故旧,几乎无一缺席,纷纷送上门道贺,来客规模已十分可观。

  如今贾琮又会试得中会元,在勋贵豪门子弟之中,成了极其罕见的异数。

  在外人看来,贾家东西两府,,因贾琮一人,已呈文武双利之荣,世传老勋门第中独树一帜,愈发让人无法忽视。

  像王熙凤这样的内宅妇人,虽然无法将事情看得这般透彻。

  但她凭着多年操持家事的见识,也能预料到今日上门贺客,只怕比贾琮承袭世爵之日,还要隆重繁杂一些。

  这日王熙凤大早起身,听过林之孝家的进来报事,只让她小心应付。

首节 上一节 633/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