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42节
正当孙守有些神思不属,却看到吴梁对着某人微笑躬身,礼数十分恭谨。
孙守正顺着视线看去,正看到巡视考场的徐亮雄,也对着吴梁微笑颔首,目光之中似含提携之意。
会试张榜之后,上榜考生都拜谒过主考官,所以殿试之中,应考贡士认识主考官,不过寻常之事。
殿试正式开考之前,贡士偶尔向主考官致礼,不过是普通礼数。
但是,孙守正却能清晰感应,吴梁和徐亮雄之间,存在一种异样的默契,他们不像普通的主考官和考生关系。
他几乎能够断定,在会试之前,这两人便有异常纠葛,这种灵敏的直觉感受,就像是毒火一般,在他心中炙烤燃烧。
他虽科举登第,但是出身寒门,没有门第人脉支撑,及第之后沉沦下僚,只能做一个不起眼的从七品御史。
但他靠着清正之心,敢言之胆,正溯之念,通过弹劾贾政逾越礼法之事,才在朝堂上崭露头角。
而且,还得了缴天之幸,成为春闱会试六房同考官,正因自己践行恪守之心,才能换来今日之荣。
如今,他主持的会试六房,因他的阅卷遴选,在他眼皮底下,竟然藏污纳垢科场舞弊之事。
这是他身为同考官的耻辱,往日的御史清流之名,都要被自己玷污,问心有愧!
此刻,徐亮雄和吴梁似深含默契的致意,如同对他肆意的嘲弄,让他胸中生出不平之意,原先的顾虑瞬间无影无踪。
他看向那御极龙座,当今圣上早已离殿回宫,他又看向数百贡士分别落座,殿试大比就要开始。
他心中思虑片刻,总算将喷薄的一腔热血,暂且压制下来……
第625章 何以魁天下
大周宫城,皇极殿。
随着殿试开考钟罄声响起,悠扬浑厚,响彻环绕整个大殿。
所有应试贡士就坐考案,开始殿试答题,或动笔草稿,或苦思冥想。
当初贡院会试之时,每个考生都有独立号舍,文思通畅就执笔写文,思路不顺或躺或卧,百无禁忌。
会试考官绝不会干涉理会,考生在号舍中是否仪态端庄,只要考生按时交卷即可。
但是殿试却完全不同,考生在皇极殿应考,这里是皇宫大内,帝王御极天下之所,稍有亵渎,便会惹上大祸。
所以这些应考贡士,不管处于何种状态,人人都正襟危坐,不敢失仪,三百余人据案而坐,个个板正,气氛颇为严肃压抑。
殿试策问之题,是天子确定题旨,嘉昭帝制定极其贴近实政的策题,也绝不是为考察贡士是否文彩横溢。
他只是针对大周存在隐忧,通过这样的渠道方式,听取一些有益的建言。
因这三百名上榜贡士,不管是学识、心性、智慧,都是天下万千士人中佼佼者。
比起被官场规矩驯化的文武百官,这些贡士大都是白身学子,他们的思虑更具活力,他们对实务剖析建言,更加大胆淳朴。
所以他们依题撰文,谏言献策,没有在朝官员的忌讳和壁垒,能让高高在上的君王,窥得一些新有天地的想法。
对嘉昭帝这等务实君王而言,处事不外乎抓大放小,殿试一甲三人,对士林学人具备号召力,他必定会谨慎点选。
除此之外,其他贡士名列二甲或三甲,他并不会在意和关注。
在士人心中高高在上的殿试,在皇帝统御河山的视野中,更多的只是听取新鲜建言的不错渠道。
……
坐在第一列考案十名贡士,便是本次会试排名前十之人,在整个考场之中最引人瞩目。
殿试只考察学子实务策论,不像会试三场考较全面缜密,殿试阅卷时间也较紧促,不过二至三天时间而已。
这个评卷时间,主要用来评判考生策论,是否切中时弊,是否言之有物,至于文辞是否纯雅,用典是否旁征博引,还在其次。
如此短促的评卷时间,按照常理来说,对考生答卷缺乏充分的评判比较。
但因会试对学子已有缜密考较,会试阅卷也长达近月时间,对考生的学识和才智,已有非常细致的筛选考核。
所以,殿试最后列名,很大程度上以会试排名做重要参考。
能进入殿试的贡士,他们才智虽还存在异同,但彼此差距十分接近。
殿试结束之后,同样十八位阅卷官,会优先评阅会试前十八名贡士的试卷。
只要他们的殿试答题,不出现明显纰漏,这十八人答卷会优先上呈天子。
除非在评卷过程中,前十八名之外,有人的殿试策问文章,确为精彩绝伦,被破格纳入首批上呈。
在通常情况下,殿试一甲三人,都是在会试前十八名中产生。
而坐在大殿考案的首排十人,也具备名列一甲的最大可能。
他们也是三百贡士之中,最为踌躇满志之人,也是面对殿试应考,最为小心谨慎之人。
因为,其他首榜名次靠后,或者名列次榜、尾榜的贡士,殿试对他们来说不过走过程,一甲荣耀基本与他们无关。
……
坐在第首排考案左首位的贾琮,面对殿试考题,似乎比很多考生更加举重若轻。
因为对殿试策问题旨的准确把握,在场贡士只怕极少能超过他。
策问题干之中,隐晦提到的诸般政事,都是大周近几年不容忽视之象,很多甚至是贾琮亲历。
但他不会天真的以为,嘉昭帝拟定这样的策题,是为了便于他来答题,如果他的揣测准确,皇帝并不希望他名列前茅。
嘉昭帝之所以出这样的策题,是近些年以来,大周朝野风波暗涌,阴霾难明,让这位谋深疑重的天子,生出异样沉重的警惕……
贾琮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提出何等应对之策,才能符合天子的倾向和心意。
他只是思虑了片刻,便在稿纸上罗列纲要,为正式答题做准备。
作为今科会元,他注定是瞩目的对象,很多考生还在苦思冥想,他却已开始动笔,这一举动吸引了不少目光。
其中首排应考贡士之中,有好几人的视野余光,已扫向他这边,惊讶者有之、钦服者有之、嫉恨担忧者亦有之……
其实,贾琮对首排考案的十名贡士,多少也有些知晓。
自从会试放榜之后,贾琮曾和蔡孝宇、刘霄平拜谒主考官、同考官。
期间遇到不少今科同年贡士,彼此有些言语寒暄交谈,知道进入会试头榜十名之人,除了他之外,还有两名乡试会元。
其中一人是青州解元,另一位杭州府解元名列会榜第三,贾琮甚至记得此人名叫林兆和。
因为这人曾到府拜谒,还向他递过名帖,不过贾琮以重孝在身为名,闭门谢客,两人并没有得见。
……
此时,皇极殿外响起隆隆鼓声,这是为殿试设置的报时更鼓,时间已至巳时。
因对比会试一场持续九日,殿试的时间非常短,从辰时开始到日落时分便结束。
为提醒应考贡士掌握时间,皇极殿外更鼓每过一个时辰,就会敲响一次。
此时,离殿试正式开考,过去时间尚不久,大多数贡士还在揣摩题意,许多人不得要领,只有少数人动笔拟稿。
沉闷急促的鼓声,隐含着难言的压抑,在皇极殿周围盘旋不散,让许多殿试贡士心弦瞬间紧绷……
对于贾琮来说,面对殿试甚至比会试轻松许多,因他下次春闱只为取进士之资。
能够得中会试头名会元,已是极大的意外之喜,进士及第的目标也已达成,此刻心思多少有些无欲无求。
相比于首排安坐的前十名进士,人人心中都燃烧着夺魁天下的野望,贾琮应试的心态异常松弛。
或许正是这种豁达的心绪,让他的文思更加敏锐通达,只花了少许时间罗列纲要,理清思路,便开始下笔应答。
臣对:闻帝王之统御天下,仁政福德泽被四海,必有其为政之本焉,必有其施政之要焉。
夫用人不可以不慎,吏治不可以不清,律法不可以不威,此三者至,则治天下可成大瑞也。
盖所谓治政之本何也?人主之一心是也。所谓施政之要何也?人主之一心行仁是也。
何为仁者,正溯之气,忠正之情,严慎之举,谢名去望之勇,扶摇天下之心,勿为妇人之善,勿为庸者之忍。
故仁以举贤,而爱惜人才,则收用人之效矣。仁以择吏,而澄清吏治,则成廉洁之风矣。
仁以司法,抚循黎民,震慑阴邪,则致丰饶之象而臻国泰之愿。
尧舜禹三代之盛,所以庶政毕修,民生克遂,而登圣君之德,此道得也。
故善治天下者,不恃有操驭天下之术,而恃有治省吾心之道。不徒有勤勉殷政之德,而贵有忘情利天下之心。
由是而至,尧舜禹三代之丰功伟烈,不难见于陛下治年矣……
……
贾琮提笔在草稿上答题,刚开始还一边斟酌字具,一边书写,速度从容而缓慢。
写了几段之后,思路渐渐通畅,下笔凝滞消退,书写愈发果断迅捷,常有一气呵成之感。
等到殿外午时的鼓声响起,不少应考贡士不免更加紧张局促,他们很多人刚列过草稿纲要,还没开始正式撰稿答题。
贾琮听过钟声,暂时放下笔墨,从随身考箱之中,拿出五儿准备的干粮,细嚼慢咽几口,填饱几分肚子。
虽然贾琮只是寻常进食,但还是引起周边考生的注意,羡慕叹息者有之,脸有不屑,但心有慌张者亦有之……
殿试虽在天下最尊贵之处举行,但皇家并不会为考生准备饮食。
因殿试只持续一个白天,数百应考贡士还在宫内开伙,似乎有些不太庄重……
所以贡士入宫殿试,是允许带少量干粮食水,入宫时金吾卫虽会盘查,但盘查重点是入宫之人有无凶危之物。
一般的干粮和用水,金吾卫都是看过就算,更不会像会试那样,盘查小吏会防范考生在食物中夹带作弊。
能够会试上榜的贡士,都是学问精深之人,殿试又是从不黩落,要说贡士会在殿试中作弊,都是无稽之谈。
虽然贡士入宫殿试,随身携带干粮食水,但会像贾琮这样,意态闲适的拿出来享用,却是其中少数。
一是因为殿试持续时间短促,贡士应考时间有限,恨不得拿所有时间揣摩题目,撰写答题,吃食的时间也是能省就省。
二是宫中殿试有不太人道的规定,应试贡士不得如厕。
殿试时间短促,数百贡士还要在宫中吃拉,实在有损皇家威严。
好在殿试时间不长,贡士们只要控制好饮食,几个时辰熬一下也就过去了。
即便有人真的饥渴难耐,多半也是像贾琮这样,饮水润口,干粮几口,也就草草收兵。
不然饮食过量,引起祭奠五脏六腑的欲望,那不就不仅是出丑,还会坏了贡士的终身大事……
……
贾琮吃过干粮,便准备继续答题,即便他已胸有成竹,还是不敢过于耽搁,实在是殿试时间紧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