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46节

  他能感觉随着文意深入,贾琮誊录的书法字迹,银钩铁画,愈发气势俨然,如聆音罄之悠扬,如传天宇之雷鸣。

  “故善治天下者,不恃有操驭天下之术,而恃有治省吾心之道。不徒有勤勉殷政之德,而贵有忘情利天下之心。”

  嘉昭帝心中如闻钟鼓,不由得微微凛然……

  当他读道:由是而至,尧舜禹三代之丰功伟烈,不难见于陛下治年矣……

  刚刚被激荡起的心绪,一下又缓缓回落,不难见于陛下治年,他回想文意,心中生出少许向往之意……

  ……

  此时,三大主考官赐座,都等着嘉昭帝御览过墨卷,之后才好发话磋商点选之事。

  三人见皇帝只是拿了第一份墨卷,竟然读得手不释卷,眼神神情变幻不定,明显是被文意所撼动。

  三人心中都生惊讶,其中王士伦身为阁臣,又兼领六部主官,他已不是第一次担任会试主考。

  以往嘉昭帝点阅墨卷,都是一目十行,读完卷子知其优劣高低,也就罢了。

  他们三人不禁都默默回忆,自己评阅的墨卷之中,那几位的考生文章锦绣……

  ……

  嘉昭帝似乎并没意识到,自己第一次读殿试墨卷,竟读得如此专注,花费的时间如此长久……

  此时,他读道文章的论策之言:

  夫大吏之恶,其位愈尊,其害愈大,其害愈大,而人愈不敢言。或避之而走,或私欲胁从,吏治败坏之始。

  惟任不畏强御之臣,营设精炼专任之司,出力而排之,行汉世惩贪之法,宋人禁锢贪吏之制,彼又何而为耶?

  除吏之蠹,去民之害,杀一二人,而天下皆生,是天下之至仁也。

  嘉昭帝心中平生一股肃杀之气,往日他对军权紊乱旁落、军伍枉法贪弊等事,心中多生嫉妒,心中也早有一番筹算。

  贾琮的澄清吏治之法,让他读来有种怦然而动,隐隐丝丝相扣,让生出几分默契之感……

  嘉昭帝读完贾琮的墨卷,心中思绪扰动,一时有些难以平静。

  他将贾琮的墨卷放下,开始浏览其他墨卷。

  这次浏览速度快了许多,除少数几份稍微仔细些,大多数墨卷如同走马观花,阅读十分迅捷。

  ……

  等到嘉昭帝放下最后一份墨卷,说道:“此次各位爱卿阅卷选才,颇具成效。

  本次前十八位贡士墨卷,策论颇有章法气度,应答撰文之人,皆为才华卓然之辈。

  其中贾琮的策论,立意高远,文气纵横,催人心魄,实策之法,鞭辟入里,可谓深醒之言,让朕读之颇有感触。”

  嘉昭帝这话一说,吏部尚书陈默脸生喜意,说道:“启奏圣上,方才破除弥封,臣才知道贾琮的墨卷是臣评阅。

  臣读其墨卷,便与圣上同感,在臣所评六份墨卷之中,贾琮的策论当为第一!

  贾琮在糊名誊卷之下,被点今科头名会元,文华才情超绝同伦,策论恣意纵横,令人耳目一新,更能令圣上首肯。

  臣以为贾琮之才,已具夺魁天下之资,臣请圣上斟酌裁断,钦点贾琮为今科头名状元。”

  陈默此言一出,乾阳殿中每一个人,都心神波动,夺魁天下,头名状元,对任何人都是惊名望,不得不让人动容。

  王士伦听了陈默之言,目光微微波动,但却并不动声色。

  徐亮雄听了陈默之言,心中却一片焦急,他没想到陈默居然有这等运气,刚巧让他批阅到会元贾琮的墨卷。

  如果圣上听取陈默奏言,点了贾琮为今科状元,那一甲三名,就会去掉一人。

  王士伦是内阁大臣,兼领六部首官,一向得圣上重用,他点评的六份墨卷,圣上必定十分看重。

  三位主考官之中,自己官职名望最低,又是临时拉来充数。。

  如果圣上从王士伦阅卷之中,点选了一甲另外两人,这样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到时自己评阅墨卷,无一人入一甲,颗粒无收,这人可就丢大了……

  此时,嘉昭帝看了眼徐亮雄,目光转到神色淡然的王士伦。

  问道:“王爱卿,陈爱卿谏言点贾琮为状元,你以为如何?”

第628章 大魁却荣盛

  大周宫城,乾阳宫。

  嘉昭帝御览殿试墨卷之前,弥封官拆除殿试墨卷弥封条,曾向三大主考官展示。

  当初陈默拿到评阅墨卷,即便考卷还处在糊名之下,不管是他还是王士伦,都从书法字迹认出贾琮之卷。

  只是陈默老于世故,机警油滑,王士伦更是城府深沉,滴水不漏。

  他们都知科举之事,关乎社稷抡才,无数人仕途前程,不经意处都隐藏凶险,自然不会在徐亮雄面前留下半点话柄。

  陈默是永安二年春闱状元,如果经他评卷的贾琮,被点嘉昭十五年状元,无疑将成为士林传颂的佳话。

  方才嘉昭帝对贾琮的策论颇为赞赏,陈默圆滑老练之人,于公于私,都不会错过这等机缘,顺势奏请嘉昭帝点贾琮为状元。

  但是,嘉昭帝对他的奏请,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咨问王士伦的谏言。

  陈默是官场打滚半辈子的老饕,哪里品味不出皇帝另有所想,心中虽微微沉吟,但也不急不躁。

  王士伦略微思索,回道:“启奏圣上,贾琮文华出众,数度科场皆为魁首,如今更是二元登科,其人确有大魁天下之才。

  但科举抡才大礼,乃寒门平庶唯一进身之阶,为天下士林瞩目,四海学子必生奋进之业。

  科举不仅是为国遴选英才,更用之使天下士人归心,以彰圣上威福四海之恩德。

  以臣愚见,后者比之前者,更加举足轻重。

  圣上治平社稷,统御河山,皇命之下,无有小事,阂于一时之情,不如着眼长远之势。

  贾琮尚在平微之时,圣上慧眼识珠,遣于宗庙,托于慈恩,追封其母,让他拥有世家立身之基。

  他鏖战辽东,平定女真,立下大功,圣上不吝封赏,封为世袭罔替伯爵,如此殊恩,嘉昭一朝,未曾有之。

  贾琮能有今日成就,诚然因其才略超群,更因圣上简拔培植之功,而使其世家庶脉之身,不坠明珠蒙尘之境。

  如今他身负双爵,位居五品正官,春闱下场,贵庶同列,竟取功名,书经之道,治学之事,无可厚非。

  他在糊名评卷之下,摘得春闱会元之荣,皆因其才华卓绝,文章旷达锦绣,旁人心有羡之,也说不得什么闲话。

  如今殿试拆封评卷,圣上唯才是举,点其为状元,也是清正严明之举。

  然天下士人,沉于功名,难有圣上天宇朗阔之心,多半妄生揣测,以为圣上偏爱少年臣子,万千荣盛皆加之一身。

  更会污言贾琮,贵勋朝官之身,富贵荣耀之极,还要与平庶学子抢夺进身之机,又违圣贤恕德之道……”

  王士伦侃侃而谈,他身为内阁大学士,本就是才略高深之人,这番话虽说的委婉,但理据充足,难以反驳。

  御座后的嘉昭帝凝神倾听,脸上无喜无怒,让人看不透心思。

  殿中之人谁都听得出,王士伦这一番话,是不赞成点贾琮为状元。

  一旁的礼部尚书陈默,作为点选贾琮为状元的提议之人。

  听了王士伦一番话,只是半阖双目倾听,显出几分木讷和老态,也没因王士伦反驳之言,脸上露出不快之色。

  倒是徐亮雄听了王士伦的话,心中不由一阵暗喜,因贾琮点选不了状元,他评卷的六名贡士,便多了几分一甲之机。

  王士伦继续说道:“贾琮如今身份贵重,臣以为他下场科举,是因他自幼立志读书,又得文宗静庵公教诲,所以才会奋发举业。

  如今他摘得会元之荣,得偿一生读书之志,足以回报静庵公教诲之恩,二元登科的名望,已不下一状元。

  臣以为做不做今科状元,贾琮多半不会太过执着。

  圣上即便成全他恕德礼让之心,未尝不是一桩佳话。”

  ……

  嘉昭帝说道:“王爱卿此言顾全大体,颇有些道理,陈卿以为如何?”

  陈默躬身说道:“臣推贾琮为状元,只因其才,别无他意,陛下思虑精深,但有圣断,臣无有不可。”

  嘉昭帝见陈默这么好说话,嘴角微微一牵,不过也不算意外。

  陈默历经两朝剧变,还能屹立不倒,就是这人心思缜密,有主见,而且够圆滑,不惹事……

  嘉昭帝看了一眼徐亮雄,见他侍立一旁,神情隐约有几分急促,问道:“徐卿可有话说?”

  徐亮雄神情微微一振,说道:“王大人之言,颇为中肯,老成之谋,臣深以为然。

  陈大人言贾琮乃今科会元,有大魁天下之才,也未尝没有道理。

  臣以为贾琮可入一甲,但如王大人所言,不宜点为状元。

  贾琮不仅才华出众,而且世人皆知,风仪绝代,貌比潘安,以臣愚见,可点为探花,相得益彰,可为佳话。”

  徐亮雄话音刚落,嘉昭帝神情微微一动,方才还在阖眼倾听的陈默,突然睁开一双老眼,目光中似有锐气闪动。

  说道:“徐大人此言不妥,贾琮乃今科会元,才华超于同伦,并且武略出众,于国有削番之功。

  这样的后辈干臣,重在才,不在貌,他有夺魁天下之姿,却只因相貌点为探花,于科举大礼有违庄重!”

  ……

  徐亮雄一听陈默这话,脸色有些尴尬,心中有几分暗怒。

  同时他心中也有些奇怪,陈默这老头一向圆滑,怎么突然言辞锐利起来……

  徐亮雄谏言将贾琮点为探花,自然有他自己的算盘。

  他知道贾琮身为会元,殿试策论又十分出众,连当今圣上都首肯,无论如何都会名列一甲。

  但是一甲只有三人,所以他才会以贾琮相貌好,谏言点为探花,这样贾琮即便名入一甲,也是占去名次最低。

  剩下的一甲头二名,荣耀位份非探花可比,只有形成这等态势,他名下评卷六人,才有蟾宫折桂的最大可能。

  没想到陈默看着老朽暮气,却突然说着这样的铿锵之语,让徐亮雄有些措手不及。

  一旁王士伦此时不动声色,嘉昭帝听到两人争执,眉头微微一皱,目光思索,也不急于不表态。

  说道:“朕方才浏览墨卷,本次殿试除贾琮之外,有几人文章锦绣,皆有一甲之资,不知三位卿家心中可有人选?”

  王士伦说道:“臣点选墨卷之中,青州贡士张文旭会试名列第四,殿试策论在上品之流。。

  粤州贡士陈启瑞会试名列第七,殿试策论上品之流,此二人可勘一甲之选。”

  陈默说道:“臣评阅六份墨卷之中,杭州府贡士林兆和,才情仅次于贾琮,会试名列第三,可勘一甲之选。”

首节 上一节 646/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