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45节

  其余三百份殿试墨卷,由十八位同考官阅卷,要在二天内完成阅卷,并确定三百名贡士入甲名次,时间非常紧促。

  三位主考官拿到前十八名考生的殿试墨卷,会仔细进行阅卷,确定答卷水准与会试排名匹配,再上呈皇帝御览。

  但有时会试前十八名考生,其殿试答卷也可能出现纰漏,或是水准平庸,或言辞出现犯忌。

  只要出现这类情况,不合格的殿试答卷,就会从前十八名中抽取,用其他优异殿试答卷作为替补。

  这样倒霉的情形,并不太多见,学子凡排入会试前十八名,本身才学都不同凡俗,极少会在殿试失手。

  在东阁东面的厢房之中,三名主考官分阅十八份殿试墨卷,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常常会相互探讨一番。

  此时,陈默拿到其中一份墨卷,只是看了几行文章,便忍不住叹道:“好字,真是好字,淳雅凝练,隽秀神飞,大家气度。”

  王士伦饶有兴致走到陈默身后,端详几眼他手中的墨卷,笑道:“的确是好字,比起重华初见,愈发老辣端丽,已入宗匠之境。”

  陈默笑道:“原来王大人也好书法之道,目光敏锐,只是看几眼,便能分辨其火候高低。”

  一旁正在阅卷的徐亮雄,听了两人的话,心中有些迷惑。

  因殿试墨卷虽也弥封姓名,加盖关防印章,但却不誊写易书,所以每一张殿试墨卷,都是考生自己的字迹。

  凡是能进入殿试的学子,都是十余年笔墨苦读之功,殿试墨卷发现书法出众者,是十分平常之事。

  但王士伦和陈默都是当今大家,学养深厚,见多识广,那位考生墨卷书法如此了得,竟能被这两人评为宗匠之境?

  徐亮雄也好奇的过来观看,他只是看了一眼那份殿试墨卷,也已忍不住叫好起来。

  问道:“王大人和陈大人见字欣喜,难道认得是那位考生的书法?”

  陈默淡淡一笑,试卷都是弥封名字,怎么可能知道是哪考生,老夫要好好读一读这份答卷。

  以后开榜之后,也好按图索骥,知晓这位考生姓名,这等出众的书法,老夫卖这张老脸,也要求一幅字来鉴赏。”

  徐亮雄听了此话,微微一愣,方才他明明听到两人的言辞,其中有重华初见之时,愈发端丽老辣之语。

  听着怎么都像是认字识人,可是这位陈大人却矢口否认,不过徐亮雄也是沉浸官场之人,心中也不觉得奇怪。

  殿试阅卷,事关重大,不管是王士伦,还是陈默,都是官场老饕,这种要紧关头,不愿留下丝毫话柄,也在情理之中。

  ……

  王士伦所言重华初见,是当初永安帝六十五大寿,各部官衙主官入重华宫贺寿,发生的一件轶事。

  当时永安帝在宫中摆设寿宴,与拜寿群臣饮酒谈乐。

  期间永安帝曾向几位喜爱书法的重臣,展示那副珍爱的《般若心经》书法卷轴,以为彼此评鉴交流。

  这几位重臣之中就有王士伦和陈默。

  当年徐亮雄只是一名户部郎中,还未晋升左侍郎,远不是官衙主官,自然没有入重华宫贺寿的尊荣。

  所以,王士伦和陈默笑言重华初见之时,他自然是茫然无知……

  ……

  不过,徐亮雄对此事也不在意,一心评阅手中的墨卷,斟酌字句,撰写评语。

  会试排名前十八名的贡士,他们的殿试墨卷才会越过同考官,直接由主考官评阅。

  主考官评阅之后,会上呈皇帝御览,并从中遴选出一甲三名,以及二甲前十五名。

  这些名列前茅的骄子,都是本次春闱大比,天下学子中最璀璨的光华。

  由此可知,这十八份殿试墨卷,具备与众不同的份量。

  每个主考官各自分到其中六份,数量着实不多,如果这六份墨卷经主考点评,最终被皇帝点入一甲,甚至被点中状元。

  对于经手阅卷的主考官,可是极大的荣耀和机缘。

  科举名入一甲者,只要不出现官场意外,积累数十年之功,基本都能位极人臣,这对于主考座师是绝佳的人脉根基。

  王士伦和陈默,他们都已是六部魁首,精明老辣之人,或许不会太在意这种荣耀。

  但徐亮雄正当年富力强,去年刚上位户部左侍郎,正是仕途勃发炙热之时,他对这等主考名望,可是看得极重的。

  所以,他自然没心思理会,王士伦和陈默的言辞隐晦小事,而是全神贯注评阅手头六份墨卷。

  ……

  不提徐亮雄心思筹谋,陈默又欣赏几眼手中墨卷书法,便开始凝神浏览起墨卷的内容。

  只是看了开头两段,一双看似昏花老眼,目光渐渐亮起,甚至透出一股深藏的锐意。

  他两个手指持续轻敲桌面,这是他心情激荡时的习惯动作,却没像方才那样发出惊叹之音。

  他只是将那份墨卷仔细浏览两遍,提笔斟酌片刻,才洋洋洒洒写下十几字评语。

  坐在不远处的王士伦,将陈墨评阅墨卷的神情,都一一看在眼里,脸色生出一丝微笑,显得有些意味深长。

  ……

  三大主考官,只评阅十八份殿试墨卷,而且都是上策论,口诵佳篇,颇有些坐而论道的潇洒。

  但十八位同考官就没那么惬意,他们要在两天时间内,完成三百多篇殿试策论评阅,排出大致的名次,时间紧迫,事务繁重。

  因此文化殿东阁之中,同考官们都在认真评阅墨卷,不敢有丝毫怠慢松懈。

  唯独作为同考官之一的孙守正,虽也在评阅墨卷,却有些心神不定,眼神游移左右。

  此刻他心中像点着一把火,心思那里是在评卷之上,而是筹谋做另外一件大事。

  只是他作为会试同考官,殿试之后事务紧凑,竟让他半点抽不出身子。

  他不过是个从七品御史,权柄狭小,许多事情无法逾越自主,身不由己。

  昨夜他彻夜不眠,满腔热血灼烧,心中踌躇满志,辗转反侧不宁。

  可是一到天亮,便有礼部官吏上门传信,有车马护送入宫阅卷,难道他能说自己不去吗?

  而殿试墨卷批阅,需整整两日时间,十八名同考阅卷官,必须吃住在文化殿东阁,门外由禁军把守,不得离开半步。

  二日阅卷之后,三百名贡士上榜名次基本确定,这对孙守正来说,真是莫大的煎熬和讽刺。

  但是,眼前宫禁森严,面对其他同考官,还有三位主考官,他不敢轻举妄动。

  事关重大,如一位主考官涉嫌,其他两位主考官是否也有牵扯,这种事谁也说不准。

  孙守正性子清正执拗,但不是一个愚钝之人,他知道这样的事情,如果不能一击而中,自己就要万劫不复……

  ……

  文华殿殿试阅卷第一天,似乎波澜不惊。

  主考官仔细点评十八份首卷,斟酌优异,衡量高下。

  同考官们争分夺秒,尽快评定三百份墨卷,其中少不得为了墨卷高下,据理力争几句。

  随着日升日落,浓重夜幕再一次笼罩皇城。

  三大主考官完成十八份首卷点评,确定大致名次,等待皇帝最后点选,他们也开始巡视同考官评卷事宜。

  十八位同考官依旧事务繁重,评卷容易,排次却耗心力,夜里他们要挑灯夜战,明日一早依旧难以松懈。

  ……

  嘉昭十五年,五月十二日,乾阳殿。

  嘉昭帝上完早朝,返回乾阳殿,便看到王士伦、陈默、徐亮雄等三大主考官,都已经在殿中等候。

  一同入殿的还有本次殿试掌卷官两人、弥封官两人。

  另有三个内侍手中各捧几份试卷,站在殿试执事官之后,十八份首卷经评阅,已分成上中下三等。

  十八人大致名次排列,对比会试排名,虽有小同,也有大异,总之出现一定偏差,这也在常理之中。

  等到嘉昭帝在御案就坐,王士伦上前说道:“启奏圣上,本次春闱前十八人殿试墨卷,都已完成评阅。

  其中两人因策论答题欠佳,已由后列之人抽选替换,暂定十七、十八位,请圣上御览点选。”

  王士伦话音刚落,三位内侍分别上前,将分为三等的墨卷上呈至御案。

  嘉昭帝的目光,停留在最左侧的墨卷上,那是三大主考官评定,名列一等的六份墨卷。

  只要不出现意外,头甲三名会在这六份墨卷中产生。

  皇帝在那六份墨卷中翻阅,看到其中一份墨卷,书法精到,隽秀流丽,卓绝不凡,看着十分眼熟,皇帝嘴角微微牵动。

  凝声说道:“赐座,拆除弥封关防!”

  九五至尊点阅殿试墨卷,自然没有弥封糊名的道理,皇权至高,乾坤朗朗,不容半点阴蔽。

  郭霖命殿中内侍,给三位主考官摆桌赐座。

  在场掌卷官和弥封官上前,共同检查墨卷弥封关防,是否完好无损,确定无虞之后,弥封官当着殿中君臣,拆除试卷弥封。

  嘉昭帝看向那份书法卓绝的墨卷吗,上面所写的考生名字,果然就是贾琮,他嘴角生出丝不易觉察的笑意。

  有些兴致盎然拿过那份墨卷,仔细浏览起来……

  ……

  弥封官将拆除的弥封封条,一共十八份,交给三大主考官,上面写着墨卷编号,以及对应考生名字籍贯。

  因皇帝浏览前十八位墨卷,点选名次之时,需要三大主考官参与磋商,自然要让他们知道考生名字身份。

  三大主考官都是才学高绝之人,虽不至于人人过目不忘,但记性却是极好。

  他们只要看到弥封编号和姓名,就能联想起自己评阅的对应文章。

  等到看清弥封上的姓名,他们各人脸上神情各一,或意外、或迷惑、甚至隐含惊喜……

  ……

  御座之上,嘉昭帝仔细阅手中墨卷。

  当他读道:何为仁者,正溯之气,忠正之情,严慎之举,谢名去望之勇,扶摇天下之心,勿为妇人之善,勿为庸者之忍。

  心中微微震撼,只觉得字字句句,似乎都映入心底。

  眼神中生出向往沉思之色,口中微微默念:谢名去望之勇,扶摇天下之心,勿为妇人之善,勿为庸者之忍……

  他想起当年以奇绝之机,登上九五之位,朝野逆流,蠢蠢欲动,污名谤语,极尽能事,血戾之后,最终一举平定。

  想要逞扶摇天下之心,必定要有谢名去望之勇,妇人之仁,糜费之情,只会成为大业的阻碍!

  贾琮不过舞象之年,阅历有限,但心智深明之处,似乎深受点拨,参悟世情,已颇具老辣,名师出高徒,柳静庵果然了得!

  嘉昭帝压下心中震撼,继续阅览下文。

首节 上一节 645/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