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49节

  嘉昭十五年,五月十四日,伯爵府,贾琮院。

  清晨,卯时二刻,贾琮掀开床帐起身,侧榻上五儿也跟着起身。

  一边帮着贾琮穿衣系带,一边问道:“三爷,今儿这么早起身,平时上衙可不见你这么早。”

  贾琮笑道:“今日城外工坊有要事,所以再些过去,如果今日顺利,便可轻松一段时间了。”

  五儿听了也不再问,只是帮着贾琮梳发束髻,她知道贾琮在火器司的差事,有不少忌讳,所以一向都不多问。

  贾琮等到梳洗过后,又用过早点,辰时未到就出了府门。

  前些日子,后膛枪撞针经过改良锻造,已做到连发二十六弹,撞针不出现断裂,距离连发三十弹无故障,不过一步之遥。

  今日工坊会出炉最新批次后膛枪撞针,据说锻造工匠估计,其质地强韧胜过以前批次,极可能达到连发三十弹无故障。

  后膛枪营造在贾琮主持下,已经持续近半年时间,最终营造合格可能就在近日。

  所以,贾琮近日起了大早,因为伯爵府至城外工坊,路上需花费不少时间,更是想早些知晓,新批次撞针的实际效果。

  他的马处经过午门附近,看到这里已聚集不少官员,辰时午门开启,他们就要入宫上朝。

  贾琮如今是五品官职,又是工部下属司衙主官,本已有上朝资格。

  但他主辖火器司事务,诸事涉及军国机密,并不适宜当朝禀奏,所以除了大朝会,日常朝会他并不出席。

  他打量了一眼午门外的上朝官员,便放下车帘,马车径直驶往城外工坊。

  午门处聚集的上朝官员,都是三五成群闲聊,等待辰时午门开启。

  人群之中,唯独推事院周君兴肃然而立,没有任何官员上前搭讪,他的周围似乎生人勿进。

  但他毫不在意,目光盼顾鹰扬,透着枭然之气。

  离开周君兴不远处,聚集着七八位都察院御史,雍州道七品御史孙守正也在其中。

  周围的御史同僚都在相互闲聊,孙守正也会说上几句,但言语有些心不在焉……

第630章 廷奏惊朝堂

  大周宫城,午门。

  东方渐渐亮起,金红色晨曦刺破云顥,犹如漫起的潮汛,既缓慢又迅捷,洒落于万千宫阙。

  光线阴郁的午门城楼下,几乎在瞬间点亮了光明。

  此时城门内传来三声号炮响声,紧接着辰时更鼓隆隆响起。

  午门两扇朱红色镶满碗大铜钉的巨门,在晨光中轰隆隆的打开。

  早等候在午门外的上朝官员,纷纷排队列班,通过午门,前往奉天殿上朝。

  嘉昭帝是大周历代君王中最勤政的一位。

  当初上皇永安帝在位,每三天一早朝,已算是勤勉之君。

  等到嘉昭帝登基之后,改为每日朝,五天休朝一日,十五年风雨不改。

  嘉昭帝当年以奇绝之机登位,血戾拼斗,斩除旧孽,至今尚存阴霾之言。

  但其在位十几年,殚精竭虑,勤勉施政,在朝在野,为顺为逆,或有口皆碑,或难以指谪。

  嘉昭一朝,大周国力稳健,万民乐业,比之永安朝更进一步。

  这也是嘉昭帝登基之时,朝野风云激荡,但临朝数年之后,永安帝安心放权,退居深宫的重要原因……

  每日朝会辰时开始,至巳时结束。

  上朝官员卯时就要至午门外等候,等同于后凌晨五点就要出门赶趟,做嘉昭帝的官儿实在是件辛苦事。

  等到上朝官员列班进入奉天殿,锦衣陈设仪仗,乐师鼓乐齐鸣,皇帝銮驾升座,百官跪拜致礼。

  文武官员站定位次,嘉昭帝头戴乌纱折角翼善冠,身穿盘领窄袖黄袍,腰系透犀九龙白玉带,脚穿登天黑底衮边朝靴。

  精神抖擞,皇威俨然,巡视百官,询政听谏。

  今日朝会,群臣上奏公务,很多是延续性事务,比如户部民生赋税,工部河防营造,兵部整军练兵,吏部选官考绩等等。

  但也有不少新发之事,比如九边大同等地武备调防,关外残蒙掳掠冲突,两淮盐枭之事频生,滇地西境有西海蛮国袭扰……

  嘉昭帝因施政甚勤,需要通过早朝,更大范围听取各衙政事,所以在永安朝旧制之上,将上朝官员品秩做了修正。

  改为京官为五品以上,外省入京官员为四品以上,无有特许之情,皆需上朝参知政事。

  但都察院御史以风闻而奏为业,并不在此限制之内,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只要官至正七品,就可上朝听政。

  像孙守正原是都察院雍州道从七品御史,御史之中垫底的角色,自然没资格上朝,即便奏报弹劾,也需经通政司转呈御前。

  上年他弹劾贾政栈恋荣禧堂,有违宗法礼制,得到嘉昭帝看重嘉奖,将他从七品简拔至正七品御史。

  从而使孙守正有了上朝听政资格,这对文官来说,堪为仕途新开天地的局面,当时曾让许多低阶文官艳羡。

  ……

  早朝持续了近一个时辰,各部官员上奏皆有规程。

  先是六部从一品、正二品首官,无事听政,有事奏报。

  部衙首官奏报之后,便是三品以下官员廷奏实。

  官员奏报过程之中,嘉昭帝时常会当庭点评,下诏处置方略,思路明快,处事果决,颇为可观。

  等到各衙次官奏报之后,四品及以下官员,各自纷纷奏报。

  作为从四品推事院院事的周君兴,右手从袖袋中取出奏本,开始跃跃欲试。

  列班周君兴附近的官员,见到他此等形状,心中不由生出警惕。

  推事院周君兴酷吏之名,嚣然于朝野,但凡他有本上奏,多半都是凶危之事,今日不知哪位官员要倒霉,各人心中皆有惴惴之感。

  周君兴心中思量片刻,将不利之处稍加推敲,笃定此事对己利大于弊。

  此时,上一位工部郎中正奏报完黄泛之事,周君兴左腿迈出,心中锐气横生,正要出班上奏惊天大事。

  突然听到身后列班之中,有人慨然说道:“臣都察院雍州道御史孙守正有本弹劾!”

  这声音清正严明,朗朗作响,还隐含激愤锐意,听在周君兴耳中微微一震,他下意识收回迈出的脚步。

  周君兴身为推事院院事,当今圣驾爪牙鹰犬,缉办阴森狠厉之事,识人辩事是他突出的本能。

  他只是回头看了一眼,便知方才上奏为何人。

  当年他的儿子周子安在乡试放榜之时,污言构陷当科解元贾琮,被督查院数名御史当堂弹劾严办。

  嘉昭帝迫于形势,下旨革除周子安生员功名,三年之内不得参加科举。

  因为此事,周君兴对贾琮深怀怨怼,只是贾琮受嘉昭帝器重,周君兴不敢轻易发难。

  但是对与他相关的人和事,却是格外留意,以便有备无患,万一可以抓到些把柄错漏……

  方才高声上奏的御史孙守正,周君兴心中自然熟悉,因此人就是靠弹劾贾琮叔父贾政发迹。

  周君兴知道雍州道御史孙守正,即便在一帮臭嘴御史当中,也算是个棘手的刺头。

  上回荣国公嫡子不过在家中正堂多住几日,他就大题小做上奏弹劾,引得多名官员有样学样,把荣国公府搞得灰头土脸。

  这会又这等神情当庭弹劾,不知哪个官员又要倒霉了……

  周君兴突然想到,孙守正得礼部右侍郎黄宏沧举荐,这次正好担任会试、殿试同考官,是和本次春闱大有关联之人。

  他想到这点心中不禁一跳,似乎隐隐生出预兆。

  ……

  嘉昭帝听过四品以上官员上奏,本以为本次早朝已接近尾声,见官员列班末尾走出一人,要当庭弹劾。

  等到他听到孙守正的名字,想起贾政栈恋荣禧堂之事,这个孙守正清正敢言,曾说出他心中之语,为新贵却旧勋之事张目。

  这样的臣子,嘉昭帝多少有几分欣赏,温声说道:“准奏。”

  孙守正听到嘉昭帝特意出言听奏,声音严正温和,似含鼓励之意,心潮不免几分澎湃,愈发神情激昂。

  说道:“微臣为今科会试同考官,评阅会试誊卷之时,曾发现一考生策论文章出众,遂点为本房前列。

  及至会试揭榜之日,因与前事关联,臣心生困惑,私下查访之后,诸事可证疑窦,国之春闱之礼,竟生污秽之事……”

  孙守正言辞激昂,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他话语说到最后,许多上朝官员已悚然变色。

  因孙守正话语中提到春闱污秽之事,谁都听得那意味什么,这些官员心中战栗,意识到今日早朝要出大事!

  ……

  列班中的周君兴一听此话,并没有被人抢去风头的恼怒,反而生出一阵狂喜,将拿在手中的奏章,一把塞回了袖袋。

  只听孙守正高声说道:“臣弹劾今科会试主考官徐亮雄,勾结今科杭州府举子吴梁,行鬻题舞弊之事,为其窃取功名。

  春闱会试,社稷伦才大典,天下士人毕生所望,陛下治平四海之大事,岂容阴邪之举玷污!

  臣恳请圣上严查此事,清明科举,惩戒枉法,以正视听!

  此事诸般事由详述,臣已撰写奏章,请圣上御览!”

  ……

  孙守正此言一出,满廷哗然。

  能早朝列班官员,除都察院各道御史,其余都是五品以上官衔,官场仕途得意之辈,个个不乏城府见识。

  人人心中都深知,历朝历代,科举舞弊,君王深恶痛绝之事,必定震撼朝野,每一次都会掀起巨大波澜。

  但凡牵连的官员士人,都会陷入万劫不复,前途尽毁,生不如死,下场可悲。

  此时,都察院列班前排的左都御史周显扬、副都御史刘宇清都满脸震惊,怎么都想不到下属御史,竟然当朝弹劾这等大事。

  如果换了其他事情,他们心中必对这下属心生怨怼,这等大事弹劾,居然也不和上官事前招呼。

  但今日孙守正弹劾之事,事先不露半点口风,他们二人却毫不责怪,甚至多少有些庆幸。

  监察御史虽端的是风闻而奏的饭碗,但事分大小轻重,御史也不是百无禁忌,一言一行,同样关乎仕途前程、身家性命。

  周显扬、刘宇清等能做到都御史之位,更是其中城府深沉,深谙分寸之人。

  他们都深知,科举抡才,是朝廷根基之事,为天下士民瞩目。

  一旦掀起科举舞弊之事,不管是舞弊之人,还是揭发之人,都会陷入风险叵测的风潮,这种事自然是有多远就躲多远。

  孙守正在弹劾此之前,没有和他们事先通报,对他们来说是正中下怀,可借此因由置身事外。

首节 上一节 649/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